单元分层训练(十四)
1.B [根据材料“全国抽调16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理工科大学生全部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建设岗位”可知,国家集中人才服务于工业建设,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在文化艺术领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领域的成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C项符合题意。]
3.C [根据“我国某时期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在这期间工业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项正确;晚清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B项;“我国完成了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D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指民国三年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恢复,排除B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排除C项。]
5.D [根据题干信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项正确;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C项。]
6.A [根据题干“70年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可知,70年前,即1954年,这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A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1956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这一讲话聚焦的是三大改造,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不涉及所有制的问题,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依然是私有制,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所有制的改造无关,排除C项。]
8.A [根据题干中“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和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在说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A [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A项正确;中外合资、承包经营、国企改革都与改革开放时期相关,排除B、C、D三项。]
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可以培养多个领域的人才,故A项符合题意。]
12.C [根据题干“‘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可知,“一五”计划促进了甘肃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甘肃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正确;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A项;“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3.C [根据题干“1956年的元旦社论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日报》于1956年元旦发表题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社论,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和反对右倾保守的任务,C项正确。]
14.B [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通过公私合营,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5.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C项正确。]
16.D [根据题干“有关‘三大改造’的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成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两者相距5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一“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可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积累了经验;根据材料二“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可得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土地改革完成;根据材料二“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可得出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政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分析可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得出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可得出特点是维护人民利益。
答案:(1)时间:5年。
作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有利因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积累了经验;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3)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特点:维护人民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18.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C项正确。]
19.A [根据题干“国产汽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生产了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A项正确;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B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20.B [由“1954”“选民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项正确。]
21.C [根据材料“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从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开始,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D项。]
22.A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国家通过调控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A项正确。]
23.B [根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B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是三大改造中农业的改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是对外开放的举措,与三大改造不符,排除C项;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数据可以概括出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是: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等。第二小问,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
答案:(1)总体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选择:先重后轻(或优先发展重工业)。
(2)特点:政府重视,发展快;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密切;成果显著。(言之有理即可)
(3)经济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等。(言之有理即可)主要原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实施;科技的进步;加入WTO,国际市场扩大的影响;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单元分层训练(十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43分)
1.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至1954年,全国抽调16万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全国高校1952、1953两届理工科大学生全部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建设岗位。一批在海外的科学家,先后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与上述现象的出现关系最为密切的史实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2024·新泰一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投产
C.港珠澳大桥开通
D.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3.(2024·泰安期中)下面是我国某时期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它表明(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4.(2024·天津模拟)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4年毛泽东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6.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顾历史,70年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7.(2024·新泰二模)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8.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意在说明开展下列哪一运动的必要性(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运动 D.工业化建设运动
9.(2024·宁阳三模)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
A.公私合营 B.中外合资
C.承包经营 D.国企改革
1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1.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D.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12.“一五”计划时,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这表明“一五”计划( )
A.解放了甘肃农村的生产力
B.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C.改善了甘肃工业落后面貌
D.促进了甘肃市场经济的发展
13.如表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部分年份)。1956年的元旦社论标题是( )
1956年
1980年 《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
1992年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2024年 《满怀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C.《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14.(2024·岱岳区一模)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15.(2024·东平二模)“我们要永远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段话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的标志分别是( )
A.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八大召开
16.(2024·肥城一模)知识结构图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展示知识内在联系,帮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三大改造”的知识结构图,图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B.使我国成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C.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2024·泰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举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
材料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有利因素。(3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定产生了什么影响?分析材料三划波浪线部分,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和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18.(2024·武汉中考)“当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试车成功,当新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当新中国工业无数个‘第一’层出不穷的时候,中国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2024·烟台中考)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 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24·泰安中考)下图是1954年山东胶县(今胶州市)一位二十岁女性选民朱桂蘭(lán)的选民证。推测该文物当时是为了迎接(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1.(2024·包头中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这反映出当时( )
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
22.(2024·重庆中考)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3.(2024·临沂中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这一“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
B.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C.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D.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4.(2024·眉山中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是1991年的6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1%,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材料三 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年份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7年 2021年
国内 生产 总值 (亿元) 3 678.7 18 872.9 100 280.1 832 035.9 1 143 669.7
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343.4 1 510.2 6 255.7 36 396.2 47 411.9
乡村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133.6 686.3 2 282.1 13 432.4 18 930.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