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评价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3分,第11~13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 Ca(OH)2 NaCl B.H2SO4 NaCl Ca(OH)2
C.NaCl Ca(OH)2 H2SO4 D.Ca(OH)2 H2SO4 NaCl
2.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 )
A.KCl B.CO(NH2)2 C.K2SO4 D.Ca3(PO4)2
3.小李同学用pH计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肥皂水 牙膏 西瓜汁 洁厕灵
pH 10.2 8.5 5.8 1.4
A.牙膏显酸性
B.西瓜汁的酸性比洁厕灵的酸性强
C.肥皂水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D.蚊虫叮咬处可涂抹牙膏或肥皂水
4.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CuCl2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
5.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H+,因此不同酸表现出一些共同性质,下列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黄色溶液
C.具有挥发性
D.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H2O→H2 B.Mg→MgO
C.Na2CO3→NaOH D.KNO3→NaNO3
7.《本草纲目》记载“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碱)浣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烧”涉及氧化反应 B.“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
C.“灰淋汁”涉及溶解 D.“取硷浣衣”利用碱的腐蚀性
8.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的本质是与酸溶液中的H+反应
B.该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该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能使该溶液显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需要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 H2SO4 HCl KCl B.AgNO3 NaCl BaCl2 KNO3
C.Na2SO4 BaCl2 NaNO3 HCl D.NaOH Fe2(SO4)3 HCl KCl
10.为了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选用试剂(过量) 操作方法
A CO2(CO) O2 点燃
B Cu(Fe) 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C CuSO4溶液(H2SO4) 氧化铁 加入氧化铁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氯化钠(NaOH) 硫酸铜溶液 加入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1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所以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12.石蕊、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是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无明显现象
C.有气泡产生
D.石蕊溶液呈紫色
1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OH和NH4NO3固体
B.向一定量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C.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33分)
14.(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氯化钠
氯化钠,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其来源主要是海水,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制备氯化钠的方法是将等量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再将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氯化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1)氯化钠的物理性质有 (写一条)。
(2)氯化钠中钠离子的符号: 。
(3)写出实验室制取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
(4)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是 (写一条)。
15.(5分)某工厂的废水中含有MgSO4和FeCl3,技术人员逐渐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pH,先后分离出两种沉淀,并通过系列处理得到有价值的产品,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固体A与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操作②中,当 时即可停止加热。
(2)固体B加热的产物是两种常见氧化物,则另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3)溶液a除了可能含有NaOH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16.(8分)酸、碱、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有以下三种物质:A.碳酸钙 B.盐酸 C.熟石灰
①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填字母,下同);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②鉴别以上三种物质的方法:液体物质是盐酸,另取少量两种固体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的是 (填化学式)。
(2)小赵用某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制取氢气。已知该金属混合物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4 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2 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有 种
情况。
(3)如图甲所示,向NaOH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填“>”“<”或“=”)Cl-,C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通过该实验,证明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17.(8分)如图是“碱的化学性质”,祝愿同学们破“碱”成蝶。
(1)若指示剂为无色酚酞,可溶性碱能使酚酞溶液变 色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填离子符号)。
(2)若非金属氧化物为CO2,写出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盐为硫酸铁,其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酸为稀盐酸,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其中,待反应结束后想确定溶质成分,只需单独使用下列用品或试剂做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的是 (填字母)。
A.AgNO3溶液 B.Mg C.pH试纸 D.紫色石蕊溶液
18.(6分)含有相同离子的盐具有相似的性质。
(1)往MgCl2、NaCl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都有 出现,这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 (填离子符号)。
(2)往Cu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CuCl2溶液中加入光亮的铁钉,充分反应。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反应后溶液中“”代表的离子符号: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5分)
19.(7分)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NaOH、Na2CO3;猜想二:NaCl、NaOH;猜想三: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20.(8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 。
(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 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 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3)实验④:Ⅰ.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 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 (填化学式)。
Ⅱ.下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 、 。
(4)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填序号)。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7分)
21.(7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和熟石灰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评价卷(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3分,第11~13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A)
A.H2SO4 Ca(OH)2 NaCl B.H2SO4 NaCl Ca(OH)2
C.NaCl Ca(OH)2 H2SO4 D.Ca(OH)2 H2SO4 NaCl
2.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B)
A.KCl B.CO(NH2)2 C.K2SO4 D.Ca3(PO4)2
3.小李同学用pH计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物质 肥皂水 牙膏 西瓜汁 洁厕灵
pH 10.2 8.5 5.8 1.4
A.牙膏显酸性
B.西瓜汁的酸性比洁厕灵的酸性强
C.肥皂水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D.蚊虫叮咬处可涂抹牙膏或肥皂水
4.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X一定是CuCl2 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
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
5.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H+,因此不同酸表现出一些共同性质,下列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C)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黄色溶液
C.具有挥发性
D.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D)
A.H2O→H2 B.Mg→MgO
C.Na2CO3→NaOH D.KNO3→NaNO3
7.《本草纲目》记载“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今人以灰淋汁,取硷(碱)浣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烧”涉及氧化反应 B.“灰”指草木灰,含有碳酸钾
C.“灰淋汁”涉及溶解 D.“取硷浣衣”利用碱的腐蚀性
8.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该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的本质是与酸溶液中的H+反应
B.该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该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
D.能使该溶液显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需要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D)
A.Na2CO3 H2SO4 HCl KCl B.AgNO3 NaCl BaCl2 KNO3
C.Na2SO4 BaCl2 NaNO3 HCl D.NaOH Fe2(SO4)3 HCl KCl
10.为了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B)
选项 物质 所选用试剂(过量) 操作方法
A CO2(CO) O2 点燃
B Cu(Fe) 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C CuSO4溶液(H2SO4) 氧化铁 加入氧化铁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氯化钠(NaOH) 硫酸铜溶液 加入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1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B)
A.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所以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12.石蕊、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是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C)
A.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B.无明显现象
C.有气泡产生
D.石蕊溶液呈紫色
1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C)
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OH和NH4NO3固体
B.向一定量pH=3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
C.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33分)
14.(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氯化钠
氯化钠,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其来源主要是海水,是食盐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制备氯化钠的方法是将等量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再将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氯化钠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氯化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1)氯化钠的物理性质有 无色晶体(或易溶于水) (写一条)。
(2)氯化钠中钠离子的符号: Na+ 。
(3)写出实验室制取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2分) 。
(4)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是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或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或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2分) (写一条)。
15.(5分)某工厂的废水中含有MgSO4和FeCl3,技术人员逐渐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pH,先后分离出两种沉淀,并通过系列处理得到有价值的产品,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固体A与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Mg(OH)2MgSO4+
2H2O(2分) 。操作②中,当 析出大量晶体 时即可停止加热。
(2)固体B加热的产物是两种常见氧化物,则另一种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H2O 。
(3)溶液a除了可能含有NaOH外,还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NaCl、Na2SO4 (填化学式)。
16.(8分)酸、碱、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有以下三种物质:A.碳酸钙 B.盐酸 C.熟石灰
①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B (填字母,下同);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A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C 。②鉴别以上三种物质的方法:液体物质是盐酸,另取少量两种固体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的是 Ca(OH)2 (填化学式)。
(2)小赵用某金属混合物与酸反应制取氢气。已知该金属混合物由Mg、Al、Zn、F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4 g该金属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得到0.2 g氢气,则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有 4 种
情况。
(3)如图甲所示,向NaOH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 (填“>”“<”或“=”)Cl-,C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HCl、NaCl ,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离子的浓度 有关。通过该实验,证明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17.(8分)如图是“碱的化学性质”,祝愿同学们破“碱”成蝶。
(1)若指示剂为无色酚酞,可溶性碱能使酚酞溶液变 红 色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OH- (填离子符号)。
(2)若非金属氧化物为CO2,写出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2分) 。
(3)若盐为硫酸铁,其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 产生红褐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2分) 。
(4)若酸为稀盐酸,将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其中,待反应结束后想确定溶质成分,只需单独使用下列用品或试剂做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的是 CD (填字母)。
A.AgNO3溶液 B.Mg C.pH试纸 D.紫色石蕊溶液
18.(6分)含有相同离子的盐具有相似的性质。
(1)往MgCl2、NaCl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都有 白色沉淀 出现,这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 Cl- (填离子符号)。
(2)往Cu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uCl22NaCl+Cu(OH)2↓
(2分) 。
(3)向CuCl2溶液中加入光亮的铁钉,充分反应。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反应后溶液中“”代表的离子符号: Fe2+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5分)
19.(7分)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
H2O(2分)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红 色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氯化钠与氯化钡互相交换成分后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NaOH、Na2CO3;猜想二:NaCl、NaOH;猜想三: NaCl、BaCl2、NaOH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①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一不成立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Na2C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20.(8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 潮湿 。
(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 蓝 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成 红 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3)实验④:Ⅰ.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 无 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 NaCl和HCl (填化学式)。
Ⅱ.下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 OH- 、 H+ 。
(4)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④ (填序号)。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7分)
21.(7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和熟石灰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
(1)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10
(2)解:设所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0 80
10 g x
= x=8 g 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所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