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4《驿路梨花》教材解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14《驿路梨花》教材解读(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3 10:4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4《驿路梨花》教材解读
《驿路梨花》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教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军旅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哀牢山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本单元主题为“修身正己”(传统美德),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初识“梨花”明内容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的故事情节同样可以分成四部分:开端——傍晚时分,“我”和老余在哀牢山深处发现了一间小茅屋,走累了的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发展——瑶族老人来送粮食,我们错把他认做小茅屋的主人;高潮——我们和瑶族老人错把哈尼小姑娘认做小茅屋的主人;结局——我们终于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原来是解放军建造的。贯穿始终的,是无处不在的“梨花”,是美丽的“驿路”风光,是“处处开”的美好人性。
1.无数不在的“梨花”——多重象征的承载主体
自然梨花是美的希望。当“我”和老余在山间行走,感到疲倦的时候,老余的那句“看,梨花!”不仅消除了疲倦,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于是,当山间凉凉的风吹到脸上,当洁白的梨花花瓣落在“我们”肩头,当淡淡的梨花香气把我们包围的时候,我们就走进了清新柔美、充满诗意的边疆环境。
姑娘梨花是善的化身。“我”和老余走进小茅屋,意外邂逅了送米的的瑶族老人才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为了方便过路人“搭建了”这座小茅屋,她照料小茅屋、传递雷锋精神的行为,使“梨花”成为助人为乐、淳朴善良的象征,这样的她,心灵如梨花一般纯白,景与人不经意间融为了一体。
梦中梨花是幻的安宁。那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自然界美丽的梨花与善良的梨花姑娘融为一体,营造了亦真亦幻的唯美梦境,梨花之美与哈尼小姑娘之美巧妙融合,使“梨花”景物具有了“梨花”姑娘的人性,又使“梨花”姑娘具有了“梨花”景物的物性。
精神梨花是精神的传承。文章终了,谜底揭开,是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离开后,是梨花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继续接力,当起了小茅屋的主人,后来,那些路过小茅屋的人,无论送米的瑶族老人,还是修葺房屋的“我”和老屋,都是小茅屋的主人,都在传递着雷锋精神。
2.美丽的“驿路”风光——边疆大山的文明共振
“驿路”是边疆与内地的纽带。文中“陡峭山崖间的驿路”暗示其地理险峻,而小茅屋的存在则凸显驿路的人文化成——汉族解放军战士、哈尼族梨花姑娘、瑶族老人等不同民族共同维护驿路上的小茅屋,象征驿路打破地域隔阂,成为多元民族共建的精神纽带。驿路上的小茅屋提供“免费食宿”,其规则(“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融合中原礼俗(《礼记》“宾至如归”)与边疆智慧(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驿路在此成为文化交融的场域,见证汉族“仁义”传统与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共生。
“驿路”是个体与群体的接力。驿路上小茅屋的建造与维护者(解放军战士、梨花、瑶族老人、“我”等)构成跨越代际的“道德接力赛”。驿路如同一条时间轴线,将上世纪60年代雷锋精神与边疆民族的互助传统串联,证明真正的文明精神能突破时代局限,在驿路上生生不息。文中反复追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最终发现主人是“所有路过并维护它的人”。驿路消解了“主人”的个体性,凸显群体共筑的精神共同体。驿路本身成为一座“流动的纪念碑”,铭刻无名者的善意,呼应老子“善行无辙迹”的东方哲学。
“驿路”是困境与救赎的寓言。。主人公夜宿驿路、寻找茅屋的过程,暗喻人在困境中追寻精神栖息地的永恒命题。驿路最终指向的“梨花林”,则成为超越现实苦难的诗意桃源。驿路既是“陡峭”“崎岖”的险途,又是“梨花处处开”的审美空间。这种矛盾性揭示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正如小茅屋诞生于解放军战士避雨的需求,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之花(梨花),往往绽放在最艰辛的现实土壤(驿路)之上。
再读“梨花”赏技巧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边疆书写的经典之作,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主题的崇高性,更源于精巧的叙事策略、多维的意象系统和诗化的语言风格。
1.悬念误会的递进结构
《驿路梨花》以“小茅屋主人是谁”为核心悬念,通过三次关键性的“误会—解答”推动叙事,在抽丝剥茧中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悬念与误会的交织不仅构成情节张力,更深化了文本对“集体奉献”与“无名英雄”的礼赞。
悬念一:我们正焦急地寻找落脚的住所时,意外发现了小茅屋,可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人的小茅屋呢?”
误会一、悬念二:正说着,一位瑶族老人扛着一袋米进门来了,我们以为这就是小茅屋的主人,连声感谢,可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原来我们误会了这位瑶族老人,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误会二、悬念三:瑶族老人说,他也到处打听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了解到,小茅屋的主人是对门山头上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后来,我们终于见到了哈尼小姑娘,当我们急着要表达感谢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可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茅屋呢?
真相大白:原来,解放军学习雷锋同志,给过路人造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小屋,而其中一位哈尼小姑娘的姐姐名叫梨花,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姐姐出嫁后,妹妹接管了这里。原来,小说写到的人物,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文中的悬念与误会,恰似梨花的“开”与“落”:每一次误认如花瓣飘零,剥开表象;每一次解答如新蕊绽放,指向本质。彭荆风以精巧的叙事设计证明:真正的雷锋精神无需耀眼光环,它如同深山的茅屋与梨花,在无数误认与悬念中默默生长,最终凝聚成跨越民族与时代的文明之光。
2.高度凝练的叙事风格
《驿路梨花》以不足三千字的短篇体量,承载了厚重的主题意蕴与多维审美空间。彭荆风通过极简的叙事手法、凝练的意象群与克制的语言风格,将边疆风物、民族精神与人性哲思熔铸为一座“微型史诗”。
叙事与悬念折叠。全文以“寻找茅屋主人”为主线,但核心事件均隐于次要人物对话中。如梨花姑娘的生平仅由妹妹一句“姐姐出嫁后,我接着照管小屋”带过,省略细节却暗示代际传承的必然性。显性文本如冰山一角,隐性留白激发读者想象,使短篇具有长篇的历史纵深。三次“误认—解答”构成递进式悬念链,每次解答同时抛出新谜题,最终在结尾以陆游诗句收束,将情节悬念升华为哲学追问。线性情节被折叠为螺旋式思辨,使短篇容纳“寻找—发现—顿悟”的完整精神历程。
宏观与微观融合。文中的小茅屋仅以“草顶竹墙”“白木门板”等寥寥数笔勾画,却成为串联汉、哈尼、瑶多族群的道德枢纽;屋内“竹筒米盐”“火塘柴薪”的细节,将抽象的“雷锋精神”具象为可操作的日常伦理。与之同时,“驿路梨花”这一意象既是自然景物,又是人物和精神的隐喻,三重指涉叠加,使意象成为“主题压缩包”。在古典文化传承方面,文末“驿路梨花处处开”化用陆游原诗,却剥离古典语境中的羁旅愁思,赋予其“雷锋精神遍地生根”的当代寓意。传统意象的转义使用,使短篇在有限篇幅内勾连古今,完成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
白描与诗意共生。文章写景善用减法,环境描写仅用“陡峭群山”“巨大梨树”等词勾勒险峻与生机并存的边疆地貌;人物刻画舍弃心理独白,以动作与对话凸显特质,如中国画的写意笔法,以少胜多,使边疆风物与人物群像跃然纸上。在抒情策略上,作者密集运用比喻和痛感,用“香气”通感“道德馨香”,使抽象精神可触可感。梦境部分,作者以以“花衫”“歌声”等碎片意象拼合出完整的美德化身,节省笔墨而余韵悠长。
寻源“梨花”明主旨
通常认为,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从定位于“中华美德”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对《驿路梨花》文主旨的解读,还是引向“公德”的讨论,都无可厚非。但是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这篇小说的主旨并不仅限于此。
1.作者人生经历
作为知名的军旅作家,彭荆风的人生与云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曾被誉为“云南文学的精神丰碑”,因为他以作品架起内地与边陲的文化桥梁,其创作贯穿“边疆书写”“民族史诗”“历史纪实”三大主线,但是他的创作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萍乡。青少年时期因家贫辍学,曾辗转九江、南京、上海等地谋生,担任报社校对员,期间接触进步书刊,培养了文学兴趣。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后,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第二野战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军旅生涯。
1952年,彭荆风发表了自己的首部作品,其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云南边疆民族生活为题材,如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当芦笙吹响的时候》(1954年),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的开拓者,1957年,他与他人合写的电影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被搬上银幕,广受欢迎。
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1957-1961年)。1968年“文革”期间遭批斗并入狱,关押长达7年,直至1975年平反出狱。整整十八年时间,彭荆风被迫停止文学创作。直到1976年,彭荆风才得以复出,创作了短篇小说《驿路梨花》。
2.创作动机分析
彭荆风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十年动乱中,我受“四人帮”爪牙迫害,没有判刑却在六个监狱中关押七年,身心饱受摧残;在那残忍、贪婪横行的苦难岁月,更是情念那些民风淳朴的边地少数民族,以及在他们当中渡过的许多美好日子。
当作者重获自由之后,当作者所写的哀牢山又为他所熟悉的云南南部的一座山时,久被压迫重获自由的那种欣喜之情,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那种淳朴的民风,以及在边境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日子,都一股脑儿地便像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因此在“山,好大的山啊!”一句中所赞叹的,就不仅仅是指一般物理概念上的“陡峭”“高峻”的“大”了,更多的可能是指融入了作者某种深情某种理想的“大”。而且这是一种一座“挨”一座的“大”,一种“延伸”到远方的“大”,一种“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看不到尽头的“大”。
正如王清老师在《吁求与呼唤:美好人性的回归与传承——<驿路梨花>的言语思维解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本文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对“助人为乐”“知恩图报”“为人民服务”等美好人性的回归与传承的吁求与呼唤。
对于这座小茅屋来说,虽然最初的建造者——解放军战士,还是传说中的“梨花”姑娘,要么已经远离,要么已经远嫁。但是只有以及有“人”的存在,有人性的光辉,小茅屋就会一直存在,曾经遗失的一切,都会最终回归。因为从瑶族老人以及“我”和老余身上,我们能看到这种道德和人性在“独”的状态下依旧在延续(按照传统文化观点,“慎独”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作者历经磨难,但是对于未来,他依旧满怀期待。
预测“梨花”思障碍
虽然《驿路梨花》的语言比较浅显,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仍有一些阅读障碍,具体如下。
1.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小说文体认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其重要要素,但这些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在阅读《驿路梨花》时,他们可能难以把握情节的起伏变化,比如对小茅屋主人身份的多次猜测这一情节,学生可能无法清晰梳理出其中的发展脉络。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较为表面,不能深入体会文中人物如“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在环境描写方面,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感知到文中对哀牢山景色的描述,而无法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此外,七年级学生在理解小说的虚构性上也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会将小说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等同,难以接受小说中经过艺术加工的情节和人物。
2.叙事技巧理解困难
学生在理解《驿路梨花》的叙事技巧时面临诸多障碍。设置悬念和误会是本文重要的叙事手法,文中多次对小茅屋主人身份进行猜测,不断设置悬念和产生误会,这让学生难以理清头绪。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不能体会到悬念和误会所带来的吸引读者、增强故事趣味性的效果。在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时,文章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们可能会混淆不同时间段的事件,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时间线和叙事逻辑,从而影响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例如,在理解解放军建造茅屋、梨花姑娘照料茅屋以及梨花妹妹接管茅屋等情节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3.文学性语言感悟困难
七年级学生在感悟《驿路梨花》中的文学性语言时存在明显障碍。文中对梨花美景的描写,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感受到梨花的洁白和美丽,却难以体会到作者通过这一美景所营造的宁静、美好的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的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对于文中抒情性的语句,他们也较难理解其深层含义。比如在描述众人接力守护小茅屋的情节时所流露出的情感,学生可能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种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更关注故事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学性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意境,导致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
4.主题深度挖掘困难
学生在挖掘《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度时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对于“梨花精神”和“雷锋精神”的内涵,他们理解不够深刻。“梨花精神”象征着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是边疆少数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但学生可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助人行为上,难以领悟到这种精神背后所蕴含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其次,在体会文章所歌颂的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方面,学生存在不足。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众人接力守护小茅屋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正能量,以及这种正能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很难从深层次去感悟文章主题,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聚焦“梨花”定策略
根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教学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目标:①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②把握小说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③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依据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基础,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
1.略读任务:速览文本,粗知梗概
指导学生采用“三步略读法”抓主干。第一步扫读首尾段,定位开头(“山,好大的山”引出深山困境)与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点题),预判故事主题;第二步圈画时空词,标记时间线索(如“夕阳西下”“这天夜里”“十多年前”)、地点转换(驿路、梨花林、小茅屋),理清文章线索;第三步勾连人物事件,用符号速记人物关系链:“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姑娘→解放军→梨花姑娘,概括“小茅屋助人接力”主线。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图表辅助,绘制“助人接力”情节轴,直接呈现小说的“悬念倒推”式情节。
2.跳读探究:解析记叙顺序与构思特点
可采用对比阅读,发现叙事技巧之妙。如通过删除插叙内容(如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屋、梨花姐妹照料茅屋),按时间顺序重组故事,对比原文效果。还可以分组找文中三次“误会”(误认瑶族老人、哈尼姑娘、梨花为茅屋主人),聚焦“悬念链”,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解谜”推动情节。同时通过追问“若按‘解放军→梨花→哈尼姑娘→瑶族老人→我’的顺序平铺直叙,感染力有何不同?”“文章结尾才揭示‘梨花’已逝,为何反而让‘雷锋精神’更显永恒?”等问题理解倒叙与插叙的表达效果
3.细读批注:解构“梨花”意象与标题深意
采用分类摘录法,梳理“梨花”多重含义。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一片梨树林”),批注“象征希望与美好环境”。定位“梨花姑娘”相关段落(闪亮眼睛、名字由来),批注“美好心灵的化身”。关联结尾诗句,批注“雷锋精神如梨花般纯洁、生生不息”。从而引出对标题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多维度讨论命题妙处——从语言角度赏析“驿路梨花”的音韵美(叠韵)与画面感(边疆驿路+洁白梨花),从结构角度讨论“梨花”作为线索如何串联人物与时空(现实梨花林→回忆梨花姑娘→象征梨花精神),从主题角度结合陆游诗句,理解“梨花”由实到虚的升华(从自然景象到精神传承)。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如边疆风光纪录片片段、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多媒体资源,《雷锋日记》片段、彭荆风《绿月亮》等拓展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为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开展诸如“如果小茅屋在当代社会,可能会通过什么方式传递帮助?”的思辨讨论,实现文本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