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3 16:4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下)高二级期中考试
地 理
命题:高二备课组 审定:地理科组 校对:高二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徐州都市圈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属于跨省域都市圈,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微山县,河南的永城市。城区生产总值由高到低为徐州、连云港、枣庄、宿迁、淮北、宿州、永城、微山,下图示意徐州与都市圈内各次级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徐州与各城市间经济联系量的主导因素是
①经济水平 ②行政级别 ③行政区划 ④空间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有利于推动该都市圈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①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②推进旅游协同发展 ③强化房地产开发 ④筹建区域统一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由建国初期的1200km 缩小至400km 左右,盐尘暴(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艾比湖面积严重萎缩,会导致
A.入湖河流的流程总体增长 B.入湖河流数量减少
C.日温差变大,湖陆风增强 D.湖区流域面积缩小
4.当地盐尘暴的来源地主要位于湖泊的
A.东南部 B.西北部 C.西南部 D.东北部
5.为防治艾比湖盐尘暴,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植被覆盖 B.加强湿地保护,减少湖滩裸露
C.大力植树造林,削减极端大风 D.河床压沙覆盖,减少盐尘来源
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下图为中心城市的虹吸与溢出效应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地理要素流动方向分别符合虹吸与溢出方向的是
A.土地、劳动力 B.劳动力、资金 C.资金、矿产资源 D.矿产资源、土地
7.图中相关效应实现的载体是
A.相同的文化 B.优惠的政策 C.丰富的资源 D.便利的交通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历史遗存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文化遗产正在遭受严重威胁,影响其保存和传承利用。研究表明,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有植被、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其中植被是遗产得以保留的主导因素。下图示意河西走廊文化遗产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是
A.西北密、东南疏、大分散 B.呈西南-东北走向的条带状、集中分布
C.东南密、西北疏、小集聚 D.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条带状、分散分布
9.河西走廊文化遗产遭受的严重威胁主要有
A.低温冻害 B.河流冲刷 C.风沙侵蚀 D.过度垦耕
10.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措施是
A.改良土壤 B.种植植被 C.填沟护坡 D.遮阳挡雨
植被绿度线是确定植被与非植被显著变化的分界线,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也是植被绿度变化的热点地区。2000年后黄土高原植被绿度显著增加,平均增速是2000年前的3~4倍。下图为1960~2020年黄土高原降水(a)和温度(b)的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根据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推测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向
A.东南移动 B.东北移动 C.西南移动 D.西北移动
12.与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变化相关的是
①降雨量增加,促进植被的生长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③温度升高促使植物生长期延长 ④盐碱化问题减轻,土壤肥力提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造地表是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影响的直观体现,主要包含城乡居住、交通、工矿等用地类型,其空间分布和变化反映了区域生产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面两图分别为南亚各国2000~2020年人造地表扩张面积及扩张率统计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2000~2010年,南亚各国人造地表扩张特征为
A.巴基斯坦人造地表扩张面积最大 B.扩张面积越大,扩张率越高
C.各国人造地表扩张面积差异较小 D.不丹人造地表扩张率最高
14.不丹2010~2020年人造地表扩张率较高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发展快 B.土地面积大 C.农村发展慢 D.人口密度大
15.南亚各国人造地表扩张的影响是
A.加强各国社会经济交流 B.影响各国生物多样性
C.缩小各国经济发展差距 D.增加各国的地质灾害
城市空间的扩张实质就是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可用扩展强度指数来反映。一般会经历如图所示Ⅰ、Ⅱ、Ⅲ、Ⅳ的演变过程。读“城市扩展演变过程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城市面积最大的阶段是
A.I B.Ⅱ C.Ⅲ D.Ⅳ
17.城市扩展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
A.农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商业用地 D.居住用地
依托西安、宝鸡、天水等城市,国家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西北产业集聚带。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城市分布和辐射范围。据此完成18~19题。
18.与中上游城市比,黄河下游的城市辐射范围总体更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形态 B.地理位置 C.水运条件 D.资源禀赋
19.关中—天水经济区对黄河中上游区域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转入高耗水企业 B.集聚人才资本 C.转入高科技产业 D.加强分工协作
山南市地处西藏南部,地势起伏大,地壳不稳定。干栏式建筑是山南市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类建筑采用底部架空设计,屋顶呈坡状,以小板精心铺设屋面,展现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性。生土是山南市隆子县建造民居的优选材料,该地墙体多由生土混合稻草精心夯筑而成。山南市的乡村聚落与其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当地独特的乡村风貌与文化,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图示意山南市地理位置。据此完成20~22题。
20.山南市干栏式建筑底部架空的主要作用是
A.防风 B.美观 C.防潮 D.保暖
21.山南市民居选用生土混合稻草建筑墙体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墙体的柔韧性 B.提高墙体的加湿性能
C.防止野生动物破坏 D.提升墙体的防火性能
22.影响山南市乡村聚落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河流 B.地形、植被 C.水源、植被 D.河流、地形
“职住分离”主要指一些大城市居民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相距较远导致日常通勤距离大、通勤时间长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住分离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城市问题。下图为我国某超级城市工作日某时段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示意图。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中人口流动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A.4:00左右 B.12:00左右 C.18:00左右 D.21:00左右
24.据图推测该城市的住宅区分布除中心城区外,主要集中在该城市的
A.东北部、西北部 B.北部、西部 C.东南部、西北部 D.东部、南部
25.造成城市职住分离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空间结构扩张 B.城市等级高腹地广
C.城市新区交通便利 D.中心城区环境优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设多座节制闸,输水调度采用闸前常水位控制,输水干线分为明渠输水和地下输水两种类型。水体表面结冰形成冰盖严重制约冬季工程输水效益。如图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示意。据此完成26~28题。
26.部分输水干线采用地下输水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气候类型 B.蒸发强度
C.水体质量 D.泥沙含量
27.和闸后相比,闸前更易率先形成冰盖的主要原因是
A.水温较低 B.水深较大
C.水面开阔 D.流速较缓
28.有利于提高冬季输水效益的合理措施是
①做好冰情预报
②增加沿线城市取水量
③提高输水流量
④全程采用暗渠输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大悉尼区域规划:三城之都》是悉尼历史上首个区域性整体规划,为悉尼的发展设定了至2056年的目标愿景。区域规划建设的核心旨在抓住一系列重要机遇,通过有针对的发展规划与投资引导,应对区域差异带来的挑战,促进都市圈的均衡增长,提升大悉尼区域的宜居状况、生产力以及可持续能力。右图示意大悉尼都市圈“三城”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29~30题。
29.该区域规划“三城并驾齐驱”空间构想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区域竞争力
B.提升国家形象 C.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D.吸引国家投资
30.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结构能最大程度提高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东部、中部、西部三城的产业功能定位分别是
①物流交通、旅游业 ②创新产业金融服务 ③健康、教育、制造业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贵州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产业长期是其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发展了电解铝、磷化工等高耗能工业。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能源转型之路,将多个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布局在石漠化严重的区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目前,该省总装机量中火电占比43.6%,水电占比25%,光伏发电、风能及其他新能源占比30%以上。下图为“贵州某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推测贵州光伏发电项目布局的主要区域,并评价该区域光伏发电的自然资源条件。(8分)
(2)说明在石漠化严重地区布局光伏发电项目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6分)
(3)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简析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炭在能源中的占比仍然较大的原因。(6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S村距离我国东部某特大城市主城区仅13km。整体具有三面环山、两面邻水的地理环境特征,境内林木繁茂、梯田层叠、环境优美,山脉盛产石灰石矿,品质优良。1980年起,S村境内大量开办采石场,乡村工业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S村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业企业相继关停;2016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2020年全村常住人口2248人,劳动力人口非农就业率达到100%,旅游服务业总收入将近2000万元,成为典型的城郊旅游型乡村。下图为S村1980年、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示意图。
(1)简述1980~2020年S村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发生的变化。(6分)
(2)分析在早期发展阶段,石灰石资源对S村土地利用转型的作用。(8分)
(3)分析在2000年以后,政策因素在S村转型发展中的作用。(6分)
高二地理 第8页 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