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3 12: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 2024—2025 学年(下)高二级期中考试
历史
命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审定:李瑾 校对:高二历史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湖南省常德市李家岗遗址发现了距今 8000多年的“古稻田”遗迹,出土大量陶器和小型
打制石器,还发现了环壕、墓葬及古水系等文化与生态景观的聚落要素。这可以说明( )
A.长江中游是重要农业起源地 B. 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区域文明交流频繁
2. 关于人与自然,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据此分析,上述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 以人为本 D.人定胜天
3. 某历史研究小组要查阅匈奴内迁、“黄籍”制度、士族专权、淝水之战等相关史料。最为
合适的是( )
A 《南史》 记载南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内容 唐史学家李延寿主编
B 《魏晋南北朝史》 研究魏晋南北朝综合性的历史著作 史学专家王仲荦著
C 《晋书》 记述司马家族崛起至刘裕废晋自立的历史 唐朝官修史书
D 《资治通鉴》 记录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
高二历史 第 1 页 共 7 页
4. 辽、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译中原典籍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所译之书来看,《尚
书》、《春秋》、《史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是最受重视的著作。这体现辽宋夏金元
时期( )
A.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统一 B. 民族文字与中原典籍的趋同
C. 史学编撰与民族文化的互鉴 D.文化认同与治国理念的融合
5. 宣德四年(1429年),明政府以“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即以商贩拒用正在贬值的
大明宝钞为由,在全国 33个府州县商贾所集之处,增收门摊税课五倍,自北京至南京沿
大运河设立钞关 7处,即郭县、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这说明,明代
A.商业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B. 商帮带动长途贩运贸易
C. 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控经济 D.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6. 江海关报告显示,1894-1911年华商纱厂平均利润率 4.3%,日商达 22.7%。张謇在《代鄂
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通州大生纱厂每包纱税银 1.1两,日商纱仅 0.2两”。张謇
疾呼:“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此主张的实质是
( )
A.寻求民族工业平等发展权 B. 抵制西方列强资本输出
C. 维护本国封建经济发展 D.推动民主政治体制改革
7. 北京大学校歌(1918年)写道:“海纳江河,惟学无际;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清华学
校校歌(1923年)倡导“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些内容均体现
了( )
A.道器并重的哲学理念 B. 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
C. 中西合璧的实践路径 D.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潮
8. 全民族抗战期间,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如在重庆出版发行的中国
哲学史著作就超过 30部,包括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侯外庐、杜国庠等合著的
《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的《新理学》、《中国哲学小史》等。这些著述(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促成了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C. 得到了国共两党的协力支持 D.承载了文化救国的民族情怀
9.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
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
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高二历史 第 2 页 共 7 页
10.1983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国展
开恢复建立乡政权的工作。到 1984年底,撤社建乡工作基本完成。撤社建乡旨在
A.精简政府机构以提高治理效率 B.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 建立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D.保障和推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11.Yavanas是古印度对希腊人的统称。它最先指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者,后来指移居于中亚
的希腊人,再后来指随着亚历山大远征并定居于印度的希腊人,特别是指公元前 2世纪初
进入印度西北部的所谓“印度—希腊人”。这说明( )
A.古代帝国推动文明传播 B. 希腊化时代影响东西方
C.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D.地理环境影响殖民扩张
12.西哥特首领阿图尔夫(Athaulf)在攻占罗马城(410年)后,从试图消灭罗马转向恢复罗
马传统,并在帝国西部定居时采用罗马法典治理,逐步建立融合罗马行政体系的王国制度。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 )
A.文化交融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B. 罗马强大力量吸引蛮族臣服
C. 蛮族文明已经取代罗马文明 D.法律是罗马与蛮族交往纽带
13.“文明”一词由法国思想家密拉波于 1756年首先使用,起初只用来指欧洲人在物质和精神
上所达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状态,19世纪时欧洲学者开始将非欧洲的“蒙昧”“野蛮”
民族纳入“文明史”之中。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B.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
C. 欧洲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D.满足欧洲殖民扩张的需要
14.表 1是 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航道政策。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航道政策( )
国家和地区 航道政策 人均航道里程(千公里)
比利时 由省级政府和私人共同所有变为国家所有 0.36(1850年)
法国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伙机制共同参与 0.23(1850年)
德意志 航道网络属于国家所有 0.07(1850年)
表 1
A.维护了航道垄断组织的利益 B. 推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C. 顺应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变革 D.加剧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
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
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
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 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 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高二历史 第 3 页 共 7 页
16.1947年,美国推动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1974年,国会通过《贸易
改革法》,授权总统对“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外国贸易行为进行调查并实施报复措施(如
加征关税),允许总统在进口激增威胁国内产业时采取临时限制措施。这一变化反映了美
国( )
A.彻底消除了国际贸易逆差 B. 经济霸主地位面临挑战
C. 力图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2分。
17.(14分)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公元前 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的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
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
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
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
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欧亚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乐桃文评价华工:“华工们用生命铺就了太平洋铁
路,……华工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忍受着烈日与尘垢、寒冷与孤独,雪崩、塌方、疾病等风险
无处不在。作为修建铁路的主力军,他们用极短的时间完工,大大加快了美国西进的步伐。”
“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但他们的贡献却一度被抹去,成为‘沉默的道钉’。”
——摘自乐桃文教授在太平洋铁路建成 155周年采访稿
(1)结合所学,指出印欧人迁徙的技术条件和迁徙方式。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对早
期区域文明带来影响。(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和影响两个角度,评析近代“华工出国美洲”。(8分)
高二历史 第 4 页 共 7 页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商贸联系,也使得海洋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海洋
不再是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之间隔离的屏障,而是成为了彼此链接的通道。这期间,葡萄牙、
西班牙、荷兰成为了第一批海洋强国。英国在 18世纪中期开始引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
革命,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业化的生产力让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
的工业强国,英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才具有了真正的实力保障。……二战全面催生了美国位居
世界第一的国内科技和工业制造能力的军事转化。二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改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材料二
1947年印度独立初期,整个印度洋仍然受英国控制。英国海军军官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印
度海军系统的最高指挥官,并负责制定印度的海洋战略,在 1958年 4月之后才由印度人担任。
为了进一步控制印度洋,印度提出了建设“远洋海军”计划,在原先已经设立的东部和西部海
军司令部之外,于 1976年在科钦成立了南部海军司令部。其中西部海军司令部坐落在孟买,
东部海军司令部则位于维萨卡帕特南。2001年,印度又组建了安达曼——尼科巴司令部,这
是印度成立的第一个融合了海、陆、空三军以及海岸警卫队的联合司令部。由此可见,印度洋
地区东部包括西太平洋地区对印度越来越重要了。此外,印度积极建立一支“远洋海军”,打
造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从 1987年到 1997年这 10年时间里,印度海军实质已拥有了两艘在役
航母,这为印度海洋战略从近海防御到远洋防御转型提供了基础。
——改编自高兰《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四种海权模式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海洋强国变迁的基本历程,并说明影响海洋
强国变迁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海洋战略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8分)
高二历史 第 5 页 共 7 页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中华文明特质规定性的现代化,其生发逻辑与价值面向体现着“和”
文化基因。从渊源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引。
表 2所示为某学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基因为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
表 2
文化因素 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与天和性、天人合一” 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宇宙观
“与邦和谐、协和万邦” 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观
“与人和睦、和而不同” 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观
“与心和解、人心和善” 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德观
——摘编自刘江、赵海月《天、地、人、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文化基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以任一“文化基因”
(与材料相同或另选一则文化基因皆可)为例,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
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 世纪 60 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
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
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 年 10 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
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
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 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
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
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 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
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7 页
1830 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菲利普在 1833 年
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
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 1870 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
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
下了德国 20 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6 分)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6 分)
高二历史 第 7 页 共 7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