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单元的补充课文。文章选材独特。作者冯骥才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音乐是维也纳人灵魂之所在”这一主旨;同时用极富想象、富有画面、情趣盎然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洋溢着音乐的气息。
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选读课文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美点揣摩,激发想象,联系生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学,正确认读“婉转、撩动,绚烂、嘹亮、悠长、别出心裁、倾听、变化无穷、畅如流水、房脊、门框、巢穴、硬胡茬 ”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3.通过理解“维也纳生活与音乐的关系”,欣赏作者选材特点和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
认识维也纳 走近维也纳 感受维也纳 畅想维也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音乐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感受作者对维也纳生活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突破
结合略读教学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批注等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读文字联想和想象,理解、欣赏课文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培养阅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知道维也纳的风情文化,说说它的生活之美及音乐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维也纳:
读课题,质疑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这个题目里包含了一个地名。生:维也纳。你了解维也纳吗?请将课前准备好的维也纳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漫谈对维也纳的初步认识。)
生: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生:维也纳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师:是的,许多家喻户晓的音乐家都是在维也纳出生或者在维也纳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如贝多芬、 李斯特
师:关于维也纳,你还有什么了解?
生:我在电视中看到过维也纳金色演奏大厅,金碧辉煌,非常漂亮。
师:是的,(教师随机介绍:)维也纳,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 圆舞曲,一种音乐形式,起源于奥地利。它采用3/4拍,节奏明显,旋律轻快,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维也纳是音乐圣地,一说到维也纳,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想到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下面请你们再仔细读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待会儿说说你们读了之后的感受。
(运用课堂提问、交谈、讨论等,探明学生的“前知识”“前理解”,对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中,无论是课的开始阶段,还是聚焦、深入学习重点段的时候,蒋老师在“教”之前,都会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读后感。学生说的还真是深浅不同、角度不同,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先见”是不一样的,因此,阅读的感受、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教师在“教”之前让学生先发表看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成就感,因为每个层次的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教师从中可以获取设定教学起点的依据,然后确认和调整后面的教学问题。
二、走近维也纳:
1.播放《春之声圆舞曲》,同学们,好听吗?我们耳边这美妙的旋律是——(圆舞曲)你有什么感受?(优美、欢快……)
2.伴随着这优美、欢快的旋律,让我们一齐走进维也纳,去感受那异国的情调。
3、请打开课本,尽情领略维也纳的风情。小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将你们的感受从声音表现出来。
师:让我们和着这优美的旋律,用美的声音来读一读吧!
4、谈谈初读的感受
生:读了这篇文章,我确实感觉到维也纳的生活中到处是音乐。
生: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写维也纳那些著名的东西。
师:你能说得再具体些吗?
生:我的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写金色维也纳大厅,没有写贝多芬,没有写《蓝色多瑙河》,我读之前以为作者会写这些方面的。
师:实际上,他是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生:我有个补充,尽管作者没有写维也纳著名的事物,但是我们读的时候还是一次次想到音乐。
师:你的意思是说,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个词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冒出来,它就是——
生:音乐。
5、师生合作,理清脉络
师:读完课文,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作者在文章中到底写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是通过描写音乐与鸟鸣、音乐与花 、音乐与生活三方面,来展示维也纳 圆舞曲般的轻快、惬意生活。(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生:写了鸟叫声。(师板书“鸟鸣”)
生:写了花钟。(师板书“花钟”)
生:写了维也纳的一条小路。(师板书“小路”)
生:写了维也纳酒馆里的一个老汉。(师板书“老汉”)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写维也纳,写得很特别,他不写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他不写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他不写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他写什么呢?他写鸟鸣,写花钟,写小路,写老汉。更奇怪的是,他写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却仍让我们一次次想到“音乐”。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鸟鸣”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花钟”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小路”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老汉”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啊。
(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认知失衡的状态。从而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怎样的问题能照顾到差异,能吸引各个层次的孩子并使他们都有相应的进步呢?我们来看看蒋老师最后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首先,这个问题是在探明学生“前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太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孩子不屑一顾,太难的问题,大部分知难而退,而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其次,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有明显的开放性,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参与。“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和“音乐”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人理解得浅一点,有的人理解得深一点,但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老师引入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相吻合的冲突信息,使学生认知失衡,从而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感受维也纳:
让我们带着疑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如果能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就更好啦!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通过描写音乐与鸟鸣、音乐与花 、音乐与生活三方面,来展示维也纳 圆舞曲般的轻快、惬意生活。(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出示幻灯:音乐与鸟鸣、音乐与花、音乐与生活)
(一)音乐与鸟鸣
1.师:(播放鸟的叫声)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闭上眼睛,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幻灯)随机出示句子:
“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它怎么能唱出如此丰富而不重复的音乐?”
“有一种鸟的叫声是有人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的叹息,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很像猫叫。”
2、找一名同学来读,我们大家都来回味一下!
3.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只鸟?你眼前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我眼前仿佛看到了 ( )
4.长期生活在维也纳,连鸟儿都都有了音乐的灵性了,真是鸟鸣如音乐啊!这么多欢快的鸟鸣声,还有什么声音和着呢?
幻灯出示句子:
“从远方传来的卡尔大教堂的钟声深沉而又持久;来自后街上克罗利茨小教堂的钟声清脆而透彻。”
A.师:在维也纳,各种风格的教堂错落其间,使这座城市又增添了浓厚庄重的色彩,假如这些钟声响起,伴着鸟鸣,这不正是一曲优美的圆舞曲吗?
B.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导读出不同的层次的钟声。(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5.在这美妙的清晨,想象一下,我耳畔仿佛传来了( )?
6.师:在这样亲切、温馨的清晨,此情此景,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二)音乐与花
1.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诗意的,维也纳的山水,维也纳的空气阳光,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人们的耳、鼻、心都沐浴在这音乐的海洋里,乐声缭绕,花香四溢,一切都在久久回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这芬芳绚烂的世界。
(出示图片)
2.(幻灯)“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要做成三角钢琴的样子呢?(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正因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所以维也纳人将音乐与花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花赋予了更深的含意。
3.维也纳简直就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难怪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三)音乐与生活
1、过渡: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市民更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在大街上、在家里,维也纳人时时处处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人们用音乐来交流情感,人们在音乐中放松身心。这一部分哪些词名向你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2、同桌合作交流,找出相关的句子
(幻灯)“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
1.从“冒”你能体会到什么?(惊喜的心情)
2.指导读相关句子。读出惊喜的语气!
(幻灯)“人们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
师:假如是你,也来到这个酒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带着欢快的语气读句子,边读边让自己也沉浸在这欢悦的气氛当中。
(幻灯)“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店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你想对大黑狗说什么?连大黑狗的心情也如此愉悦,足以说明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3小结:.读完课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齐读)
4.质疑:针对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难道这一路上有声音吗?
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这是声音吗?
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开满花朵的树,这是声音吗?
这一路上有许多景物,但没有声音啊。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生:作者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因为音乐也是让人感到很开心的。
生:是的,我也认为不一定非得听到声音才能想到音乐,看到美好的景物也可以想到音乐,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生:因为这是一个音乐王国,在维也纳人眼里,一切都跟音乐有关,一切都跟音乐有联系。
生:在维也纳旅游的人,会被那里的环境感染,看到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想到用音乐来表达。(掌声)
(提问后留出足够的候答时间、交流时间。)
提出问题后的处理又很能看出一个老师是否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的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会留出足够的候答时间供学生思考。很多孩子的思考能力、思考习惯决定了他面对一个问题,需要比较多的思考时间。那种“短平快”的教学注定只是让少部分孩子越来越有优越感,而大部分孩子沦为“看客”。反复提醒那些急不可待举手回答的学生把手放下,建议他们静心思考,这既是真诚引领他们将思考走向深入,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保护。太快太早听到学生的回答不是一件好事。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启发别人以及被别人启发,作者驱车行驶在一条没有声音的路上,为什么总会想到音乐呢?有的说因为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有的说“我”是被那里的音乐氛围感染,看到美好的东西,本能想到用音乐来表达……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动。差异教学的意义就在这里,教师尊重差异是第一步,了解差异是第二步,关键是第三步_“利用”差异。
四、 畅想维也纳:
1.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开展《走进维也纳》综合实践活动,享受维也纳:
1.师导读:“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维也纳的人们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真是幸福呀!
师激情引读:
(舒缓地)正因为在维也纳,连小动物都那么富有音乐的灵性,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温馨地)正因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是音乐的摇篮,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激情地)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所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2.(指导朗读)同学们,那就让我们带着清晨的喜悦,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旅途中那份惊喜,带着我们对维也纳的向往,一起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配乐读课文)
维也纳,请你把我的心交给音乐〉》(原创)9
作者:张宏亮
维也纳,音乐又响了起来
是爱情的浪漫,是自然的美丽,是天堂的幸福
海的梦就这里飘荡,风的心就在这里陶醉
维也纳,你是音乐的天堂,上帝就是聆听者
金色的小提琴,银色的钢琴,音乐的玫瑰无处不在
你还是听听我的心声吧,上帝请你把我的灵魂交给维也纳
让绝望的灵魂去感悟音乐的阳光
3.师:学到这里,大家心里有什么冲动,有什么最想说的吗?(结合板书:!)
4.(幻灯)小练笔:我真想去维也纳看一看!
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五、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音乐与鸟鸣 富于形象
音乐与花 灵魂 别出心裁
音乐与生活 随时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