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市浯溪二中2025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电学重点实验电流、电路、电阻专题训练
实验一.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1.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把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把电流表先后接入电路中A、B、C各点,测量其电流。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处于 状态。
(2)连接好电路后,小乐用开关“试触”,观察到电流表指针迅速偏转到零刻线左侧,则他连接的电路存在的问题是 。
(3)小乐把电流表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的亮度不稳定,电流表的指针也来回摆动。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A.某个灯泡被短路 B.电流表被烧坏C.接线柱接触不良 D.某段导线断开
(4)小乐换上多组两个规格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灯泡,测量各点的电流,看看是否有相同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 。
(5)其中一次实验的测量数据如表,在分析数据时,小乐发现三处的测量值有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靠近电源正极的电流大 B.可能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
C.经过两个灯泡后电流会逐渐减小 D.小灯泡规格不同造成电流大小不一样
IA(A) IB(A) IC(A)
0.24 0.25 0.26
实验二.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2.小明用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实验次数 1 2 3
电流IA/A 0.12 0.18 0.24
电流IB/A 0.18 0.22 0.24
电流IC/A 0.30 0.40 2.4
(1)在连接电路时发现,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小灯泡就发光了,由此可知在连接电路时,小明忘了 ;
(2)闭合开关S后,观察到灯L2发光,灯L1不发光。若故障只发生在灯泡上,则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小明将电流表接到C处测量电流,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
(4)小明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①小明发现第3次的实验中有一个数据明显错误,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这个数据正确的记录应该是 A;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表达式为 (用IA、IB、IC表示);
③该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3.小明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不变。
(1)在连接电路时发现,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表的指针就发生了偏转,由此可知在连接电路时,他忘了 ;
(2)他先将电流表接A处,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L1 ;(选填“短路”或“断路”)
(3)他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4)在解决了以上问题后,将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处,闭合开关,测出了一组电流并记录在表格中,立即得出了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这样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请你指出他们实验应改进方法是 ;
(5)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利用器材连接了如图丁所示的电路图,当开关S由断开到闭合时,电流表A1的示数 ,电流表A2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图甲中的电路图把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得交叉);
(2)灯泡L1和L2的规格应 ;
(3)小明先将电流表接在灯L1所在的支路上,闭合开关S,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亮,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 ;
(4)排除故障后,他测出灯L1支路上的电流I1=0.8A,然后他把电流表依次接入电路中,分别测量出灯L2支路上的电流I2、干路电流I,两次测得的结果都如图丙所示,则I=
A,小明由此数据得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
(写关系式即可);
(5)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5.为了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图乙实物图中,闭合开关,电流表测量图甲中 处电流(选填“A”、“B”或“C”);
(2)图乙中移动一根导线就可以测量C处的电流,请你在移动的这一根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正确连接电路;
(3)在闭合开关前,电流表的指针(实线箭头为指针)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情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
(4)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测量C处电流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5)小明接着测量A、B两处电流并把数据记录在表中,如下表所示。他便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 各支路电流之和;同组的小红同学认为实验次数太少,应该更换 规格的小灯泡重复多次实验;
A点的电流IA/A B点的电流IB/A C点的电流IC/A
第一次测量 0.66 0.42
(6)他们按照上面的操作重复做了几次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其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6.实验小组一起做“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如图所示。
(1)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时。小组猜想:由于电流经过了用电器,电流流过用电器会减小;
①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连接实物电路时发现,当接好最后一根导线时,两个灯泡马上发光,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
②改正错误后,他们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
③排除故障后,用电流表测出A点电流,如图丙所示,则IA= A,再测出B点电流,得到A、B两点电流相等。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重复上述实验,都得到相同结论。由此判断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实验小组进一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①图丁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实验时需要测量A、B、C三处的电流。图乙是他们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 (选填“A”、“B”或“C”)处的电流;
②他们继续测出另两处的电流,数据如表所示。
IA/A IB/A IC/A
0.12 0.18 0.3
由此他们得出了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后,认为这样得出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7.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0.18A 0.18A 0.36A
(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点。
(2)实验中,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填“相同”或“不相同”),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 ;
(3)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4)上表是另一组的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测出的数据,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不妥之处: (写一点即可);上述表格中还有一不合理之处,请指出 。
实验三.电阻大小与导线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的关系
8.家里装修时小明发现电工师傅在墙壁里埋线时,挑选非常粗的铜导线且导线与导线之间连接时,往往打一个漂亮的结。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助他完成:
(一)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从实验室中找到四段电阻线A、B、C、D将他们安装到实验板上,并连接好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用夹子a、b夹住电阻线的两端将电阻线接入电路。
(2)电路中既安装了电流表又安装了灯泡,灯泡除了可以通过亮度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还有 的作用。
(3)为了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先将电阻线D接入电路,再将电阻线 接入电路,发现电阻线D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示数大。
(4)将电阻线B、C分别接入电路,电阻线C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大于电阻线B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说明:在 相同时, ,电阻越大。
(5)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电工师傅用非常粗的铜导线是因为它的电阻 .
(二)小明准备比较一下几种打结法的电阻,用等长的镍铬导线制作出三种打结导线,将它们和标有0.3A字样的小灯泡接入如图丙所示电路并闭合所有开关,灯泡正常发光。
①只断开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0.26A。②只断开开关S2,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0.28A。
③只断开开关S3,读出电流表示数为1.1A。
小明发现灯泡亮度却比正常发光时暗,说明他 ,正确的电流值应为 A.
④通过比较可以知道:打结法 电阻最小。
9.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电阻式触摸屏是一种传感器,在各种智能电脑、手机等设备上已普遍使用,它的基本结构是薄膜加上玻璃,薄膜和玻璃相邻的一面上均涂有ITO(纳米锡金属氧化物),其横切面如图乙所示,当触摸操作时如图甲所示,以水平方向为例,其电路结构可等效为如图丙所示。电源电压不变,薄膜下层的ITO会接触到玻璃上层的ITO,经由感应器传出相应的电信号,触摸屏相当于一条电阻膜片AD,触摸时,触摸点P将电阻膜片AD分为AP、PD左右两部分,当触摸点P在电阻膜片上左右滑动时就使得AP、PD两端电压发生变化,这变化的电压信号经过转换电路送到处理器,通过运算转化为屏幕上的位置,从而完成点选动作,实现电子设备的触屏操作。
(1)ITO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导电性,在高档的液晶显示屏中所用的ITO薄膜厚度约150nm,即 m。
(2)当导体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都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其电阻 (选填“越大”或“越小”),一根长2m的电阻丝,若将它从中间剪断,再将这两段电阻丝并排拧在一起,则其阻值比原来的电阻丝阻值 (选填“大”或“小”)。
(3)当触摸点P在B点时,AB间的电压为U1,流过AB的电流为I1,然后将触摸点P滑动到C点,此时AC间的电压为U2,流过AC的电流为I1,则U1 U2,I1 I2.(选填“>”、“<”或“=”)
(4)当触摸点P在AD的中点时,AP间的电压为2.5V,触摸点P移到C点时,AP间的电压增大到4V,则此时CD间的电压为 V。
实验四.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0.如图1所示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电路,表中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几种导体,分别用A、B、C、D四个字母代表。问:
导体代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A 0.6 0.4 镍铬合金
B 1.0 0.4 镍铬合金
C 0.6 0.6 镍铬合金
D 0.6 0.6 锰铜
(1)实验中,通过观察 可更准确的判断导体的电阻大小;
(2)通过选用 两导体进行实验,可探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
(3)分别将A和C两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发现接入C导体时,电流表的示数比接入A导体时更大,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 有关;
(4)生活中,通常选用铜芯线、铝芯线作为输电线,而不选铁芯线,是因为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 有关;
(5)如图2所示的一个长方体金属块,AB间的电阻为RAB,CD间的电阻为RCD,则RAB RCD(选填“>”“<”或“=”)。
11.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小明做出了如下猜想:导体的电阻可能与①导体的长度有关;②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③导体的材料有关。实验室提供了4个相同的小灯泡、4根电阻丝。电阻丝规格、材料如表所示。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镍铬合金 0.5 0.5
B 镍铬合金 1.0 0.5
C 镍铬合金 0.5 1.0
D 锰铜合金 0.5 0.5
(1)按照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在电路中分别接上不同的导体,则通过观察
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①,应该闭合 两个开关。
(3)闭合开关S1和S3,观察到灯泡L1和L3发光,且L3比L1亮,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电阻越大。
(4)实验中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小明将灯泡换成了 (选填“电流表”或“电压表”),电表的示数越大,说明表所在支路的导体电阻越 。
(5)接下来,小明又做了如下实验:将镍合金丝A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挡对镍铬合金吹冷风。发现两次实验中电表的示数不同,这说明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断开(2)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所致(3)接线柱接触不良导致的(4)不同 避免偶然性,使得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5)B
解析:(1)为了保护电路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电流表在使用前应该调零;
(2)观察到电流表指针迅速偏转到零刻线左侧,则他连接的电路存在的问题是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所致;
(3)闭合开关后,发现两灯的亮度不稳定,电流表的指针也来回摆动,该情况是接线柱接触不良导致的;
(4)使得该实验具有普遍性,应该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实验或者用不同电源的电压进行实验,多次测量避免偶然性,使得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5)实验过程中总是存在误差的,误差不可避免,所以是存在误差所致。
2.(1)断开开关;(2)L1断路;(3)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4)①实验时电流表用了较小的量程,而读数时却误用了较大量程的读数;0.48;②IC=IA+IB;③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解析:(1)在连接电路时发现,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电流表的指针就发生了偏转,由此可知在连接电路时,他忘了断开开关;
(2)由图知,两灯并联,将电流表接A处,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发光,则L2支路和干路为通路,但灯L1不发光,说明L1断路;
(3)他在测量B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即反向偏转,原因是: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4)①根据电流表指针在同一位置时大小量程的示数之比为5:1可知,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用了较小的量程,而读数时却误用了较大的量程读数,这个数据正确的记录应该是0.48A;
②实验改进后,小明又测量了几组数据,由表中数据知:
0.30A=0.1A+0.18A;
0.40A=0.18A+0.22A;
0.55A=0.25A+0.30A;
故他得到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是:IC=IA+IB。
③实验中测量三次的目的是: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可靠性。
3.(1)断开开关;(2)断路;(3)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0.24;(4)应换用不同的灯泡测量多组数据;(5)不变;变大。
解析:(1)在连接电路时,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表的指针就发生了偏转,由此可知在连接电路时,他忘了断开开关;
(2)将电流表接A处,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说明L1所在支路断路,因为是并联电路,不可能是L1所在支路短路;
(3)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发生反向偏转,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图中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则电流表的示数为0.24A;
(4)实验中,只测量了一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改进方法:为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具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的灯泡测量多组数据;
(5)当S断开时,只有灯泡L1接入电路,两个电流表都测L1的电流;当S闭合时,两个灯泡并联,电流表A1还测L1的电流,L1两端的电压不变、电阻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A1示数不变;此时A2测干路电流,等于两支路电流之和,所以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断开开关;(2)断路;(3)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0.24;(4)应换用不同的灯泡测量多组数据;(5)不变;变大。
4.(1);
(2)不同;
(3)灯L1断路;
(4)1;I=I1+I2;
(5)只做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解析:(1)分析电路可知,灯泡L1和L2并联,电流表在L1支路上,开关在干路上,据此连接实物图如下:
(2)为使得结论具有普遍性,灯泡L1和L2的规格应不同。
(3)将电流表接在灯L1所在的支路上,闭合开关S,观察到灯L2发光,说明电路为通路,但灯L1不亮,电流表的示数为零,则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灯L1断路。
(4)因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在图丙中,因指针偏转角度相同,测干路电流时应选用大量程,分度值为0.1A,示数为1A;测通过L2支路的电流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A,由数据可得: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表达式是I=I1+I2。
(5)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只做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5.(1)A;
(2)见解析图;
(3)电流表未调零;
(4)0.24;
(5)等于;不同;
(6)B。
解析:(1)图乙中,电流表是在干路中测量干路电流,故是A处电流。
(2)电流表必须和L2串联,故需将电流表接在L2所在支路上,如图所示:
(3)闭合开关前,图丙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电流表使用前没有调零,应先进行调零。
(4)电流表接的是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故此时示数为0.24A。
(5)[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A点电流等于B、C两点电流之和,故可得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小明的实验次数太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需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重复多次实验。
(6)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更换不同规格重复多做几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1)①连接导线时没有断开开关;②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③0.3;错误;
(2)①C;
②只做一次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解析:(1)①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连接实物电路时发现,当接好最后一根导线时,两个灯泡马上发光,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连接导线时没有断开开关;
②改正错误后,他们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③排除故障后,用电流表测出A点电流,如图丙所示,电流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3A,再测出B点电流,得到A、B两点电流相等。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重复上述实验,都得到相同结论。由此判断猜想是错误的;
(2)①图丁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实验时需要测量A、B、C三处的电流。电流表接在干路上,此时电流表测量 C处的电流;
②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多次测量。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后,认为这样得出结论不严谨,理由是理由是:只做一次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7.(1)串联;C;(2)不相同;断开;(3)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0.24;(4)选用灯泡的规格相同;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解析:(1)电流表应与被测电路串联;如甲图所示,C点位于电路的干路,我们测量干路电流时,应该把电流表串联在C点;
(2)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该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3)在测量A处电流时,电流表指针反偏,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由图丙可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
(4)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不一定相等,之所以得出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是因为选用灯泡的规格相同,且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8.(一)(2)保护电路;(3)B;(4)材料和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5)小;(二)③误将小量程看成了大量程,读错了电流表的示数;0.22;④2。
解析:(一)(2)电路中既安装了电流表又安装了灯泡,灯泡除了可以通过亮度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还可以避免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为了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材料不同,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电阻线,所以先将电阻线D接入电路后,应再将电阻线B接入电路,比较电流表的示数;
(4)将电阻线B、C分别接入电路,电阻线C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大于电阻线B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的示数,说明电阻线C的电阻小于电阻线B的电阻,从而可得出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根据(4)中结论可知,电工师傅用非常粗的铜导线是因为它的电阻小;
(二)③只断开开关S3,读出电流表示数为1.1A;小明发现灯泡亮度比正常发光时暗,则通过小灯泡的实际电流应小于额定电流0.3A,说明小明看错了电流表的量程,误将0~0.6A量程按0~3A量程进行读数,读出了1.1A,而实际电流值应为0.22A;
④只断开开关S1,由图知此时灯泡与采用“打结法1”的导线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0.26A;
只断开开关S2,此时灯泡与采用“打结法2”的导线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0.28A;
只断开开关S3,此时灯泡与采用“打结法3”的导线串联,电流表的示数为0.22A;
电源电压一定,电流表示数越大,说明总电阻越小,则接入导线的电阻也越小,
由题可知第2次实验(采用打结法2)时电流表示数最大,所以打结法2电阻最小。
9.(1)1.5×10﹣7;(2)越大;小;(3)<;=;(4)1。
解析:(1)150nm=150×10﹣9m=1.5×10﹣7m;
(2)因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且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所以,当导体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都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其电阻越大,一根长2m的电阻丝,若将它从中间剪断,每段电阻丝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但长度减半,每段电阻丝的阻值是原来的;再将这两段电阻丝并排拧在一起,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2倍,并联后总阻值是原来的每段电阻丝的,即为
2m的电阻丝阻值的,所以其阻值比原来的2m的电阻丝阻值小。
(3)由丙图可知:电阻AP与PD是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可知:
通过电阻AD的电流不变,所以,I1=I2;
由丙图可知:AB的长度小于AC,则:RAB<RAC,
根据U=IR可知:U1<U2;
(4)当触摸点P在AD的中点时,则AP和PD之间的电阻相等,由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根据U=IR可知:PD电路间的电压UPD=UAP=2.5V,
所以电源电压U=UPD+UAP=2.5V+2.5V=5V,
当触摸点P移到C点时,AP间的电压增大到4V,即UAP′=4V,则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分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可得:U=UPD+UAP=2.5V+2.5V=5V,
CD间的电压UPD′=U﹣UAP′=5V﹣4V=1V。
10.(1)电流表示数;(2)AB;(3)横截面积;(4)材料;(5)>。
解析:(1)实验中,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一定,导体电阻越大,电路电流越小,导体电阻越小,电路电流越大,因此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可以判断导体的电阻的大小。
(2)探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而导体的长度不同,故选取A、B导体进行实验。
(3)选取A、C导体进行实验时,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发现接入C导体时,电流表的示数比接入A导体时更大,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4)通常选择铜芯线、铝芯线作为输电线,而不选择铁芯线,主要应用了铜、铝的导电性好,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5)根据题意可知,长方体金属块的材料相同,观察图可知,AB间的横截面积比CD间的横截面积小,而长度不同,因为AB间的长度比CD间的长度长,则RAB大于RCD。
11.(1)灯泡的亮度;(2)S1和S2;(3)横截面积越小;(4)电流表;小;(5)温度。
解析:(1)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①,应选择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只是长度不同的电阻,所以应选择A、B两电阻丝,则应闭合开关S1和S2;
(3)闭合开关S1和S3,电阻丝A、C接入电路,它们的长度相同、材料相同,只是横截面积不同,观察到灯泡L1和L3发光,且L3比L1亮,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实验中发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应将灯泡换成电流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一定,导体电阻越大,电流表示数越小,导体电阻越小,电流表示数越大;
(5)将镍合金丝A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挡对镍铬合金吹冷风。发现两次实验中电表的示数不同,这说明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