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物态变化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7~9年级:①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科学观念:通过对水的三态认识,理解物质的三态与其内部微粒的构成和排列的关系。
科学思维:通过物质三态粒子模型的建构,理解模型建构的方法。
探究实践:通过模型建构,应用形象的粒子模型演示物质的三态。
态度责任:养成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习惯,树立严谨求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已有初步认识,能描述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体积和质量等方面的特征,但他们不能区别不同状态物质的本质,更不会从微观视角去解释和说明。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模型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架。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3章《物质的特性》第2节《物态变化》的第一课时。教材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通过模型建构, 认识物质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科学本质,促进学生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来理解物态变化。教材先用固体粒子模型图来认识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处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接着通过将100mL的水分别倒人量筒和量杯的实验以及液体的粒子模型图来认识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最后借助生活常识以及气体粒子模型来认识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动,因此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构建固体粒子模型
学习活动 根据教材图3.2-1完成制作活动。 教学活动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构成水的微
构成固体的粒子排列非常紧密,每个粒子都 粒,你能画出冰的微粒结构吗 交流分享。
处在某固定位置上,所以固体具有固定的形
态和体积。构成固体的粒子并不是静止的,
它们会小范围地振动,这种运动类似我们做
广播操时,在固定位置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
过程诊断
你能用玻璃球和橡皮泥构建晶体和非晶体的结构模型吗 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学校任务② 构建液体粒子模型
学习活动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水的构成微粒, 教学活动 根据教材图3.2-5完成制作活动。
你能画出水的微粒结构吗 交流分享。
构成液态物质的粒子也是紧密地排列着,但
这些粒子可以自由移动,正如玻璃杯内的玻
璃小球,每颗小球都是可以移动的。
过程诊断
由于液体中的粒子可以自由移动,所以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构建气体粒子模型
学习活动 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水蒸气的粒子 教学活动 如果以玻璃小球表示构成水的微
模型。 粒,你能画出水蒸气的微粒结构吗 交流分
构成气体的每一个粒子都会向各个方向运 享。
动,气体中的粒子可以到达容器中的任何
位置,能充满提供给它们的所有空间,因
此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过程诊断
通过动手实践构建模型,帮助学生深化对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认识。
学校任务④ 归纳总结,内化概念
学习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模型。 教学活动 寒冷的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很容
各小组推选出一个最佳模型,在班级中展 易爆裂,这是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造成的,请
示。改进: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 用粒子模型表示水结冰的变化过程。
出优化建议。
过程诊断
通过绘制模型示意图,帮助学生深度建构物质三态的粒子模型,在绘制过程中让学生深度理解物态变化的实质是粒子间的间隙变化,粒子本身大小不变。
达标检测
构成液体和非晶体的微观粒子都是紧密且没有规则地排列着的,所以非晶体与液体的粒子模型相同。这样的说法对吗 请解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固态和液态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和分析。虽然液体和非晶体的微观粒子都是紧密且无规则排列的,但非晶体是固体,其粒子都是紧密且没有规则地排列着的,一般情况下不能自由移动。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表现出一定的流动性。构成液体的粒子排列也是紧密的,但与固体不同,液体的粒子是可以自由移动的。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第2节物态变化(第一课时)
物质三态
宏观 微观建模 解释运用
固态 固体模型 晶体非晶体
液态 液体模型 有一定体积和无一定形状
气态 气体模型 无一定体积和无一定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