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物态变化 第二课时 (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物态变化 第二课时 (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04 19: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物态变化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7~9年级:① 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科学观念:通过探索活动,知道酒精灯的规范使用方法;通过水温变化的实验,初步形成热平衡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测量水温的变化,归纳概括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放热多少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探究实践:开展水温变化的实验探究,对热现象提出假设,通过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得出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养成乐于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有关热的知识,知道常见的热传递现象和影响热传递的主
要因素,但对热量概念,吸、放热多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等缺乏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酒精灯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对酒精灯的规范使用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应用具体的实验和生活实例,进一步丰富并深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热量概念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3章《物质的特性》第2节《物态变化》第二课时。教材通过探索大小烧杯内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分析水温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热与热量。通过实验与思考,帮助学生了解吸、放热多少与温度变化和质量大小的关系,最后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本课的学习为后续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我们用电茶壶烧水时,加热时间越 教学活动
长,水温越高,直到水沸腾。
提问:水的温度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诊断
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聚焦思维,投入学习活动。
学校任务② 物体的吸热和放热
学习活动 完成教材图3.2-7的实验 教学活动 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中。
观察并记录现象
时间/min 1 2 3 4 5
小烧杯里的水温/C
大烧杯里的水温/℃
通过接触使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 引起两个烧杯中水温变化的原因。
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这些 认识热量概念的发展历史
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 补充关于热量的科学史
热量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
过程诊断
明确热量的概念、符号和单位。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探索水的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索
学习活动 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 教学活动 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的冷
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 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
物体升高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但跟温 说法吗 为什么
度升高的多少有关,还跟质量的大小有关。
过程诊断
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索有哪些?
学校任务④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学习活动 完成教材图3.2-8、图3.2-9的 教学活动
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记录:小木棒颜色
变化情况。
完成教材图3.2-10加热液体的实验。
说说为什么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过程诊断
设计体验与操作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热和热量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索酒精灯规范使用的方法。
达标检测
将9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混合后,若要水温正好是50℃,请问理论上要满足什么条件
需要冷热水的质量刚好相等,且在一个理想的隔热环境中。
通过理想化实验推理,启发学生对热量与物体温度之问关系的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理想化热传递模型,进一步理解热平衡的概念。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第2节物态变化(第二课时)
热与热量
热平衡--温度测量
热量符号:Q单位:焦耳(J)
温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物质质量、热量的变化酒精灯的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