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物态变化 课时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7~9年级:①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科学观念: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初步认识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及伴随能量变化的基本规律。
科学思维: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液化的条件和方法,并用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有关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高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水蒸气液化和乙醚液化等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用科学的语言对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态度责任:通过交流生产生活中有关液化方法的具体实例,乐于合作与交流,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认识物态的变化,也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比较,对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气体液化的方法和液化放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得出液化的两种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液化会放热的事实,并运用液化放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3章《物质的特性》第2节《物态变化》第五课时。通过第四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教材通过冬季门窗的水雾和冬天呼出的“白气”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发生液化的条件。通过水蒸气液化和乙醚液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水壶沸腾时看见的“白气”,引导学生分析液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归纳出液化的方法。最后以热管传热原理引导学生认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眼镜上为什么会出现水汽 教学活动 播放冬季戴眼镜的同学进入食堂,
①环境温度 眼镜上出现水汽的视频。
②出新场景
过程诊断
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聚焦思维,投入学习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
学校任务② 水蒸气液化实验
学习活动 观察水蒸气液化现象 教学活动 完成教材图3.2-30的活动,观察
水蒸气遇冷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足够低 并记录现象。
时,都会液化,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
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
过程诊断
生活中有哪些液化现象?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乙醚液化实验
学习活动 握住注射器,向内推活塞,你观 教学活动 完成教材图3.2-31的活动,观察并
察到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交 记录现象。
流讨论。 ①观看视频并记录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
②交流讨论: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 气体液化。完成教材第120页思考与讨论。
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 气体经液化后体积减小到原来的1左右,便
一段能够看见 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 于运输、储存和使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
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气体液化的应用,说明人们是通过什么方法
将气体液化的。
过程诊断
通过两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并理解降温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常用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气体液化的方法,以及液化放热的规律。将体验、交流带入学习中,激活学生思维,实现自主建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树立科学思想。
学校任务④ 分析热管传热、电冰箱的原理
学习活动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生 教学活动 教材第121~122页卫星的热管传热
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热管传热是 原理和电冰箱的原理。
如何实现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的 电冰箱的 热管传热原理: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
工作原理又是什么 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汽沿气管跑到冷
电冰箱工作原理: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 管,在冷端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
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的热,冷冻室里的温 如此循环往复。
度降低:压缩机将产生的蒸汽抽走,压入冷
凝器,使之液化,并将冰箱里带来的热放出。
过程诊断
通过分析热管传热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液化方法和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达标检测
题目:如图所示,在寒冷的冬天空调制热,在炎热的夏天空调制冷,空调玻璃窗上都会出现小水珠。冬天和夏天,水珠分别出现在玻璃窗的哪一侧呢 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学生对液化的理解和分析。使气体液化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而试题中需要分析水珠在玻璃窗的哪一侧,就需要知道哪一侧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 可以通过夏天空调制冷、冬天空调制热比较室内外的温度高低,确定水蒸气的液化情况。冬天,空调制热导致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液化形成小水珠,因此小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内侧。而夏天,空调制冷导致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 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所以小水珠会附着在玻璃的外侧。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第2节物态变化(第五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