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课件+试题+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课件+试题+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3 16:08:40

文档简介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māo)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chǔ)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chù)立在面前。
C.巨大的漕船,舳(zhóu)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D.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B [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斓。
B.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C.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 [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C [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B.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C.近年,各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安宁”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D.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遗存,已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A [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B.《简·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建立自立自强的人格,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比如,“卿”是自称,“孤”是他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 [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______________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b.________________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c.______________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d.______________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7.“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第③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B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根据“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对前文的总结,后文又具体描述了圆明园,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
8.下列对文章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概括—具体—概括的顺序,从圆明园的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B.作者善用铺陈,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C.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描绘了他心中“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D.本段句式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气势铿锵有力,强烈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慨之情,成为全文的抒情高潮。
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本段多用长句,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观点。
B.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中用“两个强盗”比喻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D.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遭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C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项有误,根据文章第⑦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知,“两个强盗”是指法兰西和英吉利,即法兰西政府和英吉利政府。]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这是一封法国公民雨果写给法国将领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简,想象丰富、情感动人,层次清晰、爱憎分明。
C.文章中多次运用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最后讲了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辨析。D项有误,“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错误,应该是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黄发垂髫 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D.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C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对……感到惊异/不同;B项,头发/被任用;C项,值得;D项,做记号/记录。]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本题考查虚词“之”的辨析。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代这种景象;C项,调整音节,无实义;D项,指示代词,这。]
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B.(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没有出路的地方,再也没有回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C.(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自己的亲戚隔绝了。
D.(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D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寻找桃源的全过程。
B.文章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句中,仅一个“即”字,就把急于快速找到桃花源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C.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实写桃花源生活和人物,又让人寻无踪迹,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A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项有误,文章的第二段写发现桃花源,第三段写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四、五段写寻找桃花源;本项表述缺少“离开桃花源”的内容。]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问”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说词人回告天帝:我所走的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镜。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B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B项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C.“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C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C项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⑤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⑦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 ①塞上燕脂凝夜紫 ②山河表里潼关路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 ④羹饭一时熟 ⑤山山唯落晖 ⑥柳暗花明又一村 ⑦不知何处吹芦管
18.观察下图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指出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1)画面内容:                                    
                                    
(2)社会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急待救援;有一群人在岸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正在对着落水者拍照,没有一个人施救。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热衷,在现实中却似乎越来越冷漠,这也是有人落水而岸边的人选择做“看客”,选择拍照(拍视频)的原因。漫画意在批判人心冷漠,呼唤抛弃冷漠,奉献爱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答案] (1)有一个人落水寻求救援,岸上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拍视频),无人施以援手。
(2)当下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甚至通过热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顾他人利益和生命,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前后语境,为文中画线的两处进行补写。(4分)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于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又称团圆夜。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的提示,①可以补写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的提示,②可以补写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答案] (示例)①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 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有删改)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当 宣 受 怒 之 初 京 师 侧 耳 及 其 蒙 宥 天 下 拭 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当宣受怒之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京师侧耳”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及其蒙宥”中,“及其”是连词,表示“等到……的时候”,“蒙宥”是动词短语,表示“得到宽恕或赦免”。“天下拭目”中,“天下”是主语,表示“天下的人”,“拭目”是动词短语,表示“拭目以待”。故断句为: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答案] 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会天下扰乱 会:______________
(2)固辞不就 辞:______________
(3)茂辄纠案 辄:______________
(4)数因恩势 数: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恰逢天下动乱。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蔡茂坚决推辞。辞,推辞,推托。(3)句意:蔡茂总是纠举查办。辄,总是。(4)句意:多次倚仗皇恩帝势。数,多次,数次。
[答案] (1)适逢,恰巧遇到。(2)推辞,推托。
(3)总是。(4)多次,数次。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4分)
                                    
                                    
(2)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中重点词:后,后来;俱征,一起被征召;复,又;拜,授予。句意: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2)中重点词:近,近来、最近;奴,奴仆;而,表转折,却;共舆,共乘马车;逋罪积日,多日逍遥法外。句意: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答案] (1)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
(2)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23.文中的蔡茂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可知,蔡茂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可见他有气节;根据“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可知,蔡茂纠举查办,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根据“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可知,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可见他俭朴不贪;根据“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可知,蔡茂在洛阳令董宣因纠举湖阳公主而受罚时,他敢于上书为董宣求情,批评外戚的骄逸行为,要求朝廷惩治违法贵戚,表现出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勇气。
[答案] 蔡茂为官恪尽职守,敢(善)于进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生活俭朴不贪心。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交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打算任命他为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帝采纳了此议。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故乡初秋雨
朱玉富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分刚过,两场淅淅沥沥的秋天的雨,像一群乌鸦,一大团黑色的影子,掠过故乡济南艾山的原野。秋风无情地卷走了最后残存的一丝热情,冰冷的雨滴,一下又一下,抽打着故乡已经疲惫的土地。收获后的玉米秸和红薯秧,凌乱地蜷缩在田埂上,空气中弥漫着死亡腐朽的气息,一条蛇,蠕动着一团阴冷湿滑,在寂寞的草丛中穿行。农民丰收节刚过,家乡的秋雨就开始连绵。
②故乡的秋雨,湿润里饱蘸着泥土的味道和草木的芳香,那淡淡的味道,氤氲起无限的思念和遥远的回忆。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儿时一幕幕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瞬间涌上了心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悠长。忘不了家乡的秋雨季,年迈的奶奶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摇着手搓捻麻绳的情景,那一缕缕一根根麻皮在她的手中,被捻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麻绳儿。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不仅好穿还不捂脚且耐磨。只可惜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至此多年后,就再也没穿过她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了。但寂静的夜里总能在梦里见到奶奶,在每个深秋的农闲的雨季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捻麻绳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奶奶捻麻绳的动作是娴熟的;故乡的秋雨也是多彩的,它总能让年少无知的我们,充满无尽的童趣和欢乐。故乡的秋雨绵绵的软软的,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都已装满了自家的粮仓,农做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做些手工活,既能打发农闲下来的时光,又能增加点收入。雨中的小屋是一座静谧孤独的小岛。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筐里、房梁上、麻袋里、秫秸囤里,满满的,是汗水浇灌过的四季岁月。男人叼一袋烟,眯着眼,看儿子和小花狗嬉戏,满脸富足和喜悦。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屋顶烟囱飘起一缕炊烟,是小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乡村有节气,但无假日。在农历的天空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何暇休息?唯有绵绵秋雨,秋雨绵绵,才能让忙碌的农人停止奔忙的脚步,在明灭的烟锅里调匀生命的呼吸。那时机械化的远景还看不见踪迹,“东方红”的履带还没有唤醒古陌荒阡,犁耧锄耙的农耕方式全依赖人的体力去完成。当大田秋深,青纱帐起的时候,疲惫的人心呼唤着一场连绵的秋雨。
③故乡盛产高粱,秫秸也成了轧制灯笼的材料。家乡的秫秸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秫秸皮白黄富有光泽。在秋雨的日子,巧手的人们会把砍回来的秫秸,找个淋不着雨的地方。按尺寸剪成段,然后用一把锋利的镰刀把瓤子刮掉,劈成宽窄均匀的条子,然后把其泡在温水里备用。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炎热的盛夏铺上它凉凉的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秫秸香。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那淡淡席子的味道。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童年时光着屁股蹲在房檐下和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每次玩耍总是忘记回家吃饭,每次都是母亲站在屋门口,喊上七八遍,我和弟弟才能回过神来,这时候往往都是衣服裤子被雨淋湿,小脸上满是泥点点,结果就是挨上母亲的一顿奚落和臭骂。
④现今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挥之不去的幸福回忆。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清晰记得十八岁那年,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也是下着绵绵的秋雨,还没起床便闻到堂屋里飘过一丝淡淡的烟香味。奶奶是个虔诚的念佛之人,一生为人和善,邻里大娘大婶小媳遇到个矛盾纠纷都会找她,祖母总会耐心地去给说和,小辈们也都尊敬她,以至于奶奶去世时,村里四邻八舍的年轻后生们都争相来给她老人家挖坟抬棺。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奶奶早早地起来,到正屋的观音菩萨面前,为即将远行的孙子点上了头柱香,祈祷保佑远行的我一切顺利平安。记得临出门前,我一再叮嘱奶奶千万不要送我,可当我快走出村口时忍不住回了下头,忽然发现奶奶头戴斗笠手拄拐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那一刻,我的眼泪伴随着秋雨,从我的脸上往下流。多年以后每逢到了秋雨飘零的季节,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奶奶,想起那离别的场景,想起那个秋雨飘零的日子。
⑤文人能借助笔墨抒一己之怀,但我却只是回忆着雨中的过去,点点滴滴被雨丝清洗,依然能闻到那泥土的气息。同样的雨,落在故乡老屋旁那棵已经长大的梧桐树和略显破旧的老屋上,滴答滴答的雨声,敲击着磨盘上的水桶,也敲击着我悲秋的思绪。物事人非事事休,空留惆怅绕心头。
⑥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
24.作者写秋不只写秋,还写秋雨、人和事。请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梳理并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事。(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①可概括为: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结合“在秋雨的日子……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②可概括为: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③可概括为: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答案] ①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 ②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 ③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25.请你从修辞、描写方法或词语等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两个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1)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
                                    
                                    
(2)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
                                    
                                    
[答案] (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陈年老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历久弥新,如老酒般情意醇厚,芳香浓郁,让人值得珍藏。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捧出”“填进”“舔着”和“熬煮”,写出了巧手女人生火做饭的情形,既表现了女人的勤劳和手巧,也营造了故乡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对秋天庄稼丰收的满足与欣慰。
26.“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一句中,加点字“苦涩”与“温馨”“甜蜜”如何理解?(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在秋雨的日子……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分析,“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结合“男人叼一袋烟……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分析,“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分析,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在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答案] ①“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②“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27.虽然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故乡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故乡的雨丝丝缠绵晕染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更包含了对故乡深深的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的。(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秋雨串珠,行文流畅,线索分明。文章内容看似率性,作者实则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如“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和“善解人意的秋雨”,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记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乡人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这些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如小屋是“静谧孤独的小岛”,写出了故乡在秋雨中安详的情状;“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语言朴素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 文章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围绕故乡的人和事共记叙了六件事情,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八、写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歌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强调了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行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豁达和积极态度。歌德的“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侧重于强调旅行的过程和乐趣,而非结果。可以从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应以积极心态面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过程,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经历、成长和乐趣的角度出发。或者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发现美好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克服困难的过程等,来阐述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如苏轼本人一生的坎坷与豁达,或者其他名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坚持和享受过程。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现代人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佳作展示】
享受人生之旅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行者,匆匆奔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像歌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这趟人生之旅中,我们不应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这一路的喜怒哀乐。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成功和荣耀,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殊不知,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馈赠。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夏日中清脆的蝉鸣、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里纷飞的雪花,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景象,构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绚丽画卷。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旅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骤雨,有时会有崎岖坎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们的人生之旅充满了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享受着战胜困难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便能在风雨之后迎来绚丽的彩虹。
享受人生之旅,还意味着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论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陪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这些温暖的力量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从而让人生之旅充满温馨与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享受人生的旅程。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为了所谓的“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等到岁月流逝,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愿我们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围绕“享受人生之旅”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强调在人生旅程中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挫折、感受真情,立意积极且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通过列举爱迪生、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挫折能使人成长的观点;同时,结合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珍惜当下和感受真情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1.B [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D [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C [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A [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C [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7.B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根据“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对前文的总结,后文又具体描述了圆明园,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
8.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本段多用长句,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9.C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项有误,根据文章第⑦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知,“两个强盗”是指法兰西和英吉利,即法兰西政府和英吉利政府。]
10.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辨析。D项有误,“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错误,应该是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11.C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对……感到惊异/不同;B项,头发/被任用;C项,值得;D项,做记号/记录。]
12.B [本题考查虚词“之”的辨析。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代这种景象;C项,调整音节,无实义;D项,指示代词,这。]
13.D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A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项有误,文章的第二段写发现桃花源,第三段写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四、五段写寻找桃花源;本项表述缺少“离开桃花源”的内容。]
15.B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B项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16.C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C项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17.①塞上燕脂凝夜紫 ②山河表里潼关路 ③八年风味徒思浙 ④羹饭一时熟 ⑤山山唯落晖 ⑥柳暗花明又一村 ⑦不知何处吹芦管
18.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急待救援;有一群人在岸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正在对着落水者拍照,没有一个人施救。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热衷,在现实中却似乎越来越冷漠,这也是有人落水而岸边的人选择做“看客”,选择拍照(拍视频)的原因。漫画意在批判人心冷漠,呼唤抛弃冷漠,奉献爱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答案:(1)有一个人落水寻求救援,岸上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拍视频),无人施以援手。
(2)当下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甚至通过热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顾他人利益和生命,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19.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的提示,①可以补写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的提示,②可以补写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答案:(示例)①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 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2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当宣受怒之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京师侧耳”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及其蒙宥”中,“及其”是连词,表示“等到……的时候”,“蒙宥”是动词短语,表示“得到宽恕或赦免”。“天下拭目”中,“天下”是主语,表示“天下的人”,“拭目”是动词短语,表示“拭目以待”。故断句为: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答案: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2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恰逢天下动乱。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蔡茂坚决推辞。辞,推辞,推托。(3)句意:蔡茂总是纠举查办。辄,总是。(4)句意:多次倚仗皇恩帝势。数,多次,数次。
答案:(1)适逢,恰巧遇到。(2)推辞,推托。(3)总是。(4)多次,数次。
2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中重点词:后,后来;俱征,一起被征召;复,又;拜,授予。句意: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2)中重点词:近,近来、最近;奴,奴仆;而,表转折,却;共舆,共乘马车;逋罪积日,多日逍遥法外。句意: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答案:(1)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
(2)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23.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可知,蔡茂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可见他有气节;根据“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可知,蔡茂纠举查办,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根据“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可知,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可见他俭朴不贪;根据“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可知,蔡茂在洛阳令董宣因纠举湖阳公主而受罚时,他敢于上书为董宣求情,批评外戚的骄逸行为,要求朝廷惩治违法贵戚,表现出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勇气。
答案:蔡茂为官恪尽职守,敢(善)于进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生活俭朴不贪心。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交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打算任命他为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帝采纳了此议。
24.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①可概括为: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结合“在秋雨的日子……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②可概括为: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③可概括为: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答案:①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 ②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 ③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25.(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陈年老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历久弥新,如老酒般情意醇厚,芳香浓郁,让人值得珍藏。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捧出”“填进”“舔着”和“熬煮”,写出了巧手女人生火做饭的情形,既表现了女人的勤劳和手巧,也营造了故乡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对秋天庄稼丰收的满足与欣慰。
26.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在秋雨的日子……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分析,“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结合“男人叼一袋烟……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分析,“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分析,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在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答案:①“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②“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27.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秋雨串珠,行文流畅,线索分明。文章内容看似率性,作者实则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如“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和“善解人意的秋雨”,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记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乡人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这些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如小屋是“静谧孤独的小岛”,写出了故乡在秋雨中安详的情状;“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语言朴素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文章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围绕故乡的人和事共记叙了六件事情,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28.【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强调了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行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豁达和积极态度。歌德的“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侧重于强调旅行的过程和乐趣,而非结果。可以从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应以积极心态面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过程,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经历、成长和乐趣的角度出发。或者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发现美好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克服困难的过程等,来阐述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如苏轼本人一生的坎坷与豁达,或者其他名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坚持和享受过程。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现代人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佳作展示】
享受人生之旅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行者,匆匆奔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像歌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这趟人生之旅中,我们不应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这一路的喜怒哀乐。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成功和荣耀,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殊不知,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馈赠。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夏日中清脆的蝉鸣、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里纷飞的雪花,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景象,构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绚丽画卷。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旅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骤雨,有时会有崎岖坎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们的人生之旅充满了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享受着战胜困难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便能在风雨之后迎来绚丽的彩虹。
享受人生之旅,还意味着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论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陪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这些温暖的力量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从而让人生之旅充满温馨与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享受人生的旅程。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为了所谓的“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等到岁月流逝,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愿我们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围绕“享受人生之旅”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强调在人生旅程中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挫折、感受真情,立意积极且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通过列举爱迪生、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挫折能使人成长的观点;同时,结合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珍惜当下和感受真情的重要性。(共86张PPT)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māo)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chǔ)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chù)立在面前。
C.巨大的漕船,舳(zhóu)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D.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B [A项,“冒着”的“冒”应读“mào”,“贮蓄”的“贮”应读“zhù”;C项,“舳舻相接”的“舳”应读“zhú”;D项,“纤纤”的“纤”应读“x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斓。
B.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C.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D [A项,“狂斓”的“斓”应为“澜”;B项,“妥贴”的“贴”应为“帖”;C项,“鸠占雀巢”的“雀”应为“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C [A项有误,各行其道: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此处望文生义,应该为“各得其所”。B项有误,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用错对象,应该为“断章取义”。D项有误,随心所欲:随着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用来修饰智慧,应该为“随机应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B.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C.近年,各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安宁”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D.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遗存,已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A [B项,成分残缺,可在“诗和远方”后加上“的向往”;C项,句式杂糅,可将“为”改为“的”;D项,语序不当,可将“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改为“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C项,有误,句中的两个“因为”引领的句子是连续发问,句末都应用问号;“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与“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可用句号,所以整个句子标点修改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B.《简·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建立自立自强的人格,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比如,“卿”是自称,“孤”是他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 [C项有误,“卿”是他称,“孤”是自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______________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b.________________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c._______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d.______________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
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7.“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第③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B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根据“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对前文的总结,后文又具体描述了圆明园,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
8.下列对文章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概括—具体—概括的顺序,从圆明园的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B.作者善用铺陈,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C.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描绘了他心中“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D.本段句式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气势铿锵有力,强烈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慨之情,成为全文的抒情高潮。

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本段多用长句,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观点。
B.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中用“两个强盗”比喻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D.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遭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C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项有误,根据文章第⑦段“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可知,“两个强盗”是指法兰西和英吉利,即法兰西政府和英吉利政府。]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这是一封法国公民雨果写给法国将领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简,想象丰富、情感动人,层次清晰、爱憎分明。
C.文章中多次运用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最后讲了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辨析。D项有误,“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错误,应该是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黄发垂髫 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D.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C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对……感到惊异/不同;B项,头发/被任用;C项,值得;D项,做记号/记录。]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本题考查虚词“之”的辨析。例句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A项,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指代这种景象;C项,调整音节,无实义;D项,指示代词,这。]
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B.(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没有出路的地方,再也没有回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C.(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自己的亲戚隔绝了。
D.(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D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寻找桃源的全过程。
B.文章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句中,仅一个“即”字,就把急于快速找到桃花源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C.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实写桃花源生活和人物,又让人寻无踪迹,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A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A项有误,文章的第二段写发现桃花源,第三段写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四、五段写寻找桃花源;本项表述缺少“离开桃花源”的内容。]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问”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说词人回告天帝:我所走的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镜。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B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B项有误,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C.“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C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C项有误,“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塞上燕脂凝夜紫
山河表里潼关路
八年风味徒思浙
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⑤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⑦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羹饭一时熟
山山唯落晖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知何处吹芦管
18.观察下图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指出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1)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只露出一只手,正急待救援;有一群人在岸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手机,正在对着落水者拍照,没有一个人施救。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对社交媒体越来越热衷,在现实中却似乎越来越冷漠,这也是有人落水而岸边的人选择做“看客”,选择拍照(拍视频)的原因。漫画意在批判人心冷漠,呼唤抛弃冷漠,奉献爱心,提升国民道德素质。
[答案] (1)有一个人落水寻求救援,岸上人都拿着手机在拍照(拍视频),无人施以援手。
(2)当下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甚至通过热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不顾他人利益和生命,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前后语境,为文中画线的两处进行补写。(4分)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
4 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于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又称团圆夜。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根据“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的提示,①可以补写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的提示,②可以补写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答案] (示例)①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 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
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有删改)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当 宣 受 怒 之 初 京 师 侧 耳 及 其 蒙 宥 天 下 拭 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当宣受怒之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京师侧耳”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及其蒙宥”中,“及其”是连词,表示“等到……的时候”,“蒙宥”是动词短语,表示“得到宽恕或赦免”。“天下拭目”中,“天下”是主语,表示“天下的人”,“拭目”是动词短语,表示“拭目以待”。故断句为: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答案] 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
21.解释文中加点(红色)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会天下扰乱 会:______________
(2)固辞不就 辞:______________
(3)茂辄纠案 辄:______________
(4)数因恩势 数: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恰逢天下动乱。会,适逢,恰巧遇到。(2)句意:蔡茂坚决推辞。辞,推辞,推托。(3)句意:蔡茂总是纠举查办。辄,总是。(4)句意:多次倚仗皇恩帝势。数,多次,数次。
适逢,恰巧遇到
推辞,推托
总是
多次,数次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
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中重点词:后,后来;俱征,一起被征召;复,又;拜,授予。句意: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2)中重点词:近,近来、最近;奴,奴仆;而,表转折,却;共舆,共乘马车;逋罪积日,多日逍遥法外。句意: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
23.文中的蔡茂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茂为官恪尽职守,敢(善)于进谏;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生活俭朴不贪心。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可知,蔡茂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可见他有气节;根据“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可知,蔡茂纠举查办,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根据“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可知,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可见他俭朴不贪;根据“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可知,蔡茂在洛阳令董宣因纠举湖阳公主而受罚时,他敢于上书为董宣求情,批评外戚的骄逸行为,要求朝廷惩治违法贵戚,表现出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勇气。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交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打算任命他为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授予议郎,再升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总是纠举查办,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揭发、检举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时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他。蔡茂喜爱董
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得罪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
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帝采纳了此议。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故乡初秋雨
朱玉富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分刚过,两场淅淅沥沥的秋天的雨,像一群乌鸦,一大团黑色的影子,掠过故乡济南艾山的原野。秋风无情地卷走了最后残存的一丝热情,冰冷的雨滴,一下又一下,抽打着故乡已经疲惫的土地。收获后的玉米秸和红薯秧,凌乱地蜷缩在田埂上,空气中弥漫着死亡腐朽的气息,一条蛇,蠕动着一团阴冷湿滑,在寂寞的草丛中穿行。农民丰收节刚过,家乡的秋雨就开始连绵。
②故乡的秋雨,湿润里饱蘸着泥土的味道和草木的芳香,那淡淡的味道,氤氲起无限的思念和遥远的回忆。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儿时一幕幕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瞬间涌上了心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悠长。忘不了家乡的秋雨季,年迈的奶奶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摇着手搓捻麻绳的情景,那一缕缕一根根麻皮在她的手中,被捻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麻绳儿。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不仅好穿还不捂脚且耐磨。只可惜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至此多年后,就再也没穿过她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了。但寂静的夜里总能在梦
里见到奶奶,在每个深秋的农闲的雨季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捻麻绳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奶奶捻麻绳的动作是娴熟的;故乡的秋雨也是多彩的,它总能让年少无知的我们,充满无尽的童趣和欢乐。故乡的秋雨绵绵的软软的,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都已装满了自家的粮仓,农做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做些手工活,既能打发农闲下来的时光,又能增加点收入。雨中的小屋是一座静谧孤独的小岛。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筐里、房梁上、麻袋里、秫秸囤里,满满的,是汗水浇灌过的四季岁月。男人叼一袋烟,眯着眼,看儿子和小花狗嬉戏,满脸富足和喜悦。巧手的女
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屋顶烟囱飘起一缕炊烟,是小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乡村有节气,但无假日。在农历的天空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何暇休息?唯有绵绵秋雨,秋雨绵绵,才能让忙碌的农人停止奔忙的脚步,在明灭的烟锅里调匀生命的呼吸。那时机械化的远景还看不见踪迹,“东方红”的履带还没有唤醒古陌荒阡,犁耧锄耙的农耕方式全依赖人的体力去完成。当大田秋深,青纱帐起的时候,疲惫的人心呼唤着一场连绵的秋雨。
③故乡盛产高粱,秫秸也成了轧制灯笼的材料。家乡的秫秸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秫秸皮白黄富有光泽。在秋雨的日子,巧手的人们会把砍回来的秫秸,找个淋不着雨的地方。按尺寸剪成段,然后用一把锋利的镰刀把瓤子刮掉,劈成宽窄均匀的条子,然后把其泡在温水里备用。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炎热的盛夏铺上它凉凉的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秫秸香。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那淡淡席子的味道。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童年时光着屁股蹲在房檐下和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每次玩耍总是忘记回家吃饭,每次都是母亲站在屋门口,喊上七八遍,我和弟弟才能回过神来,这时候往往都是衣服裤子被雨淋湿,小脸上满是泥点点,结果就是挨上母亲的一顿奚落和臭骂。
④现今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挥之不去的幸福回忆。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清晰记得十八岁那年,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也是下着绵绵的秋雨,还没起床便闻到堂屋里飘过一丝淡淡的烟香味。奶奶是个虔诚的念佛之人,一生为人和善,邻里大娘大婶小媳遇到个矛盾纠纷都会找她,祖母总会耐心地去给说和,小辈们也都尊敬她,以至于奶奶去世时,村里四邻八舍的年轻后生们都争相来给她老人家挖坟抬棺。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奶奶早早地起来,到正屋的观音菩萨面前,为即将远行的孙子点上了头柱香,祈祷保佑远行的我一切顺利平安。记得临出门前,我一再叮嘱奶奶千万不要送我,可当我快走出村口时忍不住回了下头,忽然发现奶奶头戴斗笠手拄拐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那一刻,我的眼泪伴随着秋雨,从我的脸上往下流。多年以后每逢到了秋雨飘零的季节,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奶奶,想起那离别的场景,想起那个秋雨飘零的日子。
⑤文人能借助笔墨抒一己之怀,但我却只是回忆着雨中的过去,点点滴滴被雨丝清洗,依然能闻到那泥土的气息。同样的雨,落在故乡老屋旁那棵已经长大的梧桐树和略显破旧的老屋上,滴答滴答的雨声,敲击着磨盘上的水桶,也敲击着我悲秋的思绪。物事人非事事休,空留惆怅绕心头。
⑥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
24.作者写秋不只写秋,还写秋雨、人和事。请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梳理并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事。(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
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
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①可概括为: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结合“在秋雨的日子……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②可概括为: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③可概括为: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
25.请你从修辞、描写方法或词语等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两个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1)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陈年老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历久弥新,如老酒般情意醇厚,芳香浓郁,让人值得珍藏。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捧出”“填进”“舔着”和“熬煮”,写出了巧手女人生火做饭的情形,既表现了女人的勤劳和手巧,也营造了故乡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对秋天庄稼丰收的满足与欣慰。
26.“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一句中,加点(红色)字“苦涩”与“温馨”“甜蜜”如何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在秋雨的日子……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分析,“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结合“男人叼一袋烟……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分析,“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
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结合“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分析,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在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答案] ①“苦涩”指的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匮乏与简陋。如人们穿的是自己亲手搓捻麻绳纳的方口布鞋,夏天睡的凉席是就地取材用高粱秫秸自编的,农闲时孩子们玩的是摔泥巴的游戏。所以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年故乡的落后而感到心酸和感慨。②“温馨”“甜蜜”指的是:记忆中故乡的人们辛勤劳作的画面是温馨的,如年迈的奶奶在秋雨季坐在屋檐下娴熟地搓捻麻绳,穿上奶奶纳的鞋底而做出的布鞋是“甜蜜”的;农闲后男人叼袋烟眯眼看孩子们与小花狗嬉戏、女人烧火做饭,一家人共享晚餐的人间烟火是温馨而甜蜜的;十八岁的“我”离开故乡时奶奶燃香柱,手拄拐杖雨中为“我”送行,那离别的情景感动而刻骨铭心,也是温馨而甜蜜的。
27.虽然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故乡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故乡的雨丝丝缠绵晕染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更包含了对故乡深深的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秋雨串珠,行文流畅,线索分明。文章内容看似率性,作者实则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如“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和“善解人意的秋雨”,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记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乡人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编席子;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奶奶早起燃香祈祷远行平安,为孙子雨中送行。这些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
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如小屋是“静谧孤独的小岛”,写出了故乡在秋雨中安详的情状;“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语言朴素而有表现力,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 文章以故乡的秋雨一线串珠,结构紧凑,使得全文形散而神聚。秋雨置景,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围绕故乡的人和事共记叙了六件事情,内容贴近家乡,富有家乡独有的色彩。其中详写了奶奶搓捻麻绳纳鞋底,巧手的人们用高粱秫秸自编凉席和奶奶燃香柱祈祷、为孙子雨中送行三件事,为故乡烙上了厚重的记忆与情感。秋雨寄情,语言质朴,富有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的敬重,对故乡点滴过往的美好回忆,对奶奶的深切怀念之情。
八、写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歌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强调了人生就像一场艰难的旅程,我们都是其中的行者,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豁达和积极态度。歌德的“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侧重于强调旅行的过程和乐趣,而非结果。可以从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我们应以积极心态面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重视过程,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经历、成长和乐趣的角度出发。或者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保持乐观、坚韧,发现美好等。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克服困难的过程等,来阐述对人生旅程的感悟。也可以列举名人事例,如苏轼本人一生的坎坷与豁达,或者其他名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坚持和享受过程。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如现代人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
【佳作展示】
享受人生之旅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都是行者,匆匆奔走在岁月的长河中。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又像歌德所说:“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在这趟人生之旅中,我们不应只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应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这一路的喜怒哀乐。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珍惜每一个当下。我们常常忙碌于追求未来的成功和荣耀,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殊不知,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馈赠。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夏日中清脆的蝉鸣、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冬日里纷飞的雪花,这些平凡而又美丽的景象,构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绚丽画卷。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便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享受人生之旅,意味着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旅途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会有狂风骤雨,有时会有崎岖坎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了不朽的乐章。他们的人生之旅充满了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享受着战胜困难的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便能在风雨之后迎来绚丽的彩虹。
享受人生之旅,还意味着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成为挚友,有的只是匆匆过客。但无论是短暂的相遇还是长久的陪伴,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这些温暖的力量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也会收获他人的关爱,从而让人生之旅充满温馨与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享受人生的旅程。他们为了功名利禄奔波劳累,为了所谓的“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等到岁月流逝,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好的瞬间,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愿我们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围绕“享受人生之旅”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强调在人生旅程中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挫折、感受真情,立意积极且深刻,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通过列举爱迪生、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挫折能使人成长的观点;同时,结合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情感体验,阐述了珍惜当下和感受真情的重要性。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māo)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chǔ)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zhuì)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chù)立在面前。
C.巨大的漕船,舳(zhóu)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qiàn)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D.我深深闭了柴门,伫(zhù)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qiàn)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斓。
B.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C.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道,终不愿意。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望文生义造出来的。
C.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D.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心所欲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B.乡村旅游,不仅满足着人们对“诗和远方”,也日益成为推动乡村“蝶变”的新引擎。
C.近年,各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安宁”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D.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的文物遗存,已成为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D.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B.《简·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要建立自立自强的人格,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比如,“卿”是自称,“孤”是他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我们学过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a.______________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b.________________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c.______________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d.______________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⑦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⑧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⑨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⑩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7.“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第③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对文章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概括—具体—概括的顺序,从圆明园的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B.作者善用铺陈,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C.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描绘了他心中“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
D.本段句式长短结合,多用短句,气势铿锵有力,强烈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慨之情,成为全文的抒情高潮。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烧毁圆明园,是一次野蛮的偷窃和洗劫,是强盗行为,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观点。
B.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中用“两个强盗”比喻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D.作者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遭受空前劫难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这是一封法国公民雨果写给法国将领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立意高远、语言精简,想象丰富、情感动人,层次清晰、爱憎分明。
C.文章中多次运用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作者评价圆明园时,先与巴特农神庙比较,然后进行总的评价,最后讲了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黄发垂髫 舜发于畎亩之中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D.处处志之 《齐谐》者,志怪者也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B.(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没有出路的地方,再也没有回去,于是就同外界隔离了。
C.(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自己的亲戚隔绝了。
D.(桃花源中人)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寻找桃源的全过程。
B.文章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句中,仅一个“即”字,就把急于快速找到桃花源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C.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实写桃花源生活和人物,又让人寻无踪迹,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D.文章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不满。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样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B.“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问”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C.“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说词人回告天帝:我所走的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镜。这正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B.“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
C.“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
①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⑤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⑦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8.观察下图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指出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6分)
(1)画面内容:                                    
                                    
(2)社会现象: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前后语境,为文中画线的两处进行补写。(4分)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于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除夕,又称团圆夜。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有删改)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当 宣 受 怒 之 初 京 师 侧 耳 及 其 蒙 宥 天 下 拭 目。
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会天下扰乱 会:______________
(2)固辞不就 辞:______________
(3)茂辄纠案 辄:______________
(4)数因恩势 数:______________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4分)
                                    
                                    
(2)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4分)
                                    
                                    
23.文中的蔡茂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故乡初秋雨
朱玉富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分刚过,两场淅淅沥沥的秋天的雨,像一群乌鸦,一大团黑色的影子,掠过故乡济南艾山的原野。秋风无情地卷走了最后残存的一丝热情,冰冷的雨滴,一下又一下,抽打着故乡已经疲惫的土地。收获后的玉米秸和红薯秧,凌乱地蜷缩在田埂上,空气中弥漫着死亡腐朽的气息,一条蛇,蠕动着一团阴冷湿滑,在寂寞的草丛中穿行。农民丰收节刚过,家乡的秋雨就开始连绵。
②故乡的秋雨,湿润里饱蘸着泥土的味道和草木的芳香,那淡淡的味道,氤氲起无限的思念和遥远的回忆。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儿时一幕幕一件件的往事历历在目,瞬间涌上了心头,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悠长。忘不了家乡的秋雨季,年迈的奶奶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摇着手搓捻麻绳的情景,那一缕缕一根根麻皮在她的手中,被捻合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麻绳儿。捻好的麻绳则会分配给大姑、大姐,让她们带回家纳鞋底。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不仅好穿还不捂脚且耐磨。只可惜祖母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至此多年后,就再也没穿过她用麻绳纳出的千层底,做出的方口布鞋了。但寂静的夜里总能在梦里见到奶奶,在每个深秋的农闲的雨季坐在屋檐下的门坎上,捻麻绳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奶奶捻麻绳的动作是娴熟的;故乡的秋雨也是多彩的,它总能让年少无知的我们,充满无尽的童趣和欢乐。故乡的秋雨绵绵的软软的,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都已装满了自家的粮仓,农做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会在秋雨绵绵的日子做些手工活,既能打发农闲下来的时光,又能增加点收入。雨中的小屋是一座静谧孤独的小岛。整个秋天的丰收都挤了进来,筐里、房梁上、麻袋里、秫秸囤里,满满的,是汗水浇灌过的四季岁月。男人叼一袋烟,眯着眼,看儿子和小花狗嬉戏,满脸富足和喜悦。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屋顶烟囱飘起一缕炊烟,是小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乡村有节气,但无假日。在农历的天空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何暇休息?唯有绵绵秋雨,秋雨绵绵,才能让忙碌的农人停止奔忙的脚步,在明灭的烟锅里调匀生命的呼吸。那时机械化的远景还看不见踪迹,“东方红”的履带还没有唤醒古陌荒阡,犁耧锄耙的农耕方式全依赖人的体力去完成。当大田秋深,青纱帐起的时候,疲惫的人心呼唤着一场连绵的秋雨。
③故乡盛产高粱,秫秸也成了轧制灯笼的材料。家乡的秫秸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秫秸皮白黄富有光泽。在秋雨的日子,巧手的人们会把砍回来的秫秸,找个淋不着雨的地方。按尺寸剪成段,然后用一把锋利的镰刀把瓤子刮掉,劈成宽窄均匀的条子,然后把其泡在温水里备用。剩下粗糙的条子还可以编成铺炕的席子。炎热的盛夏铺上它凉凉的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秫秸香。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那淡淡席子的味道。家乡秋雨是童趣的时光,童年时光着屁股蹲在房檐下和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用泥巴捏成碗状,口朝地用力摔出四周开花,那声音特别响。每次玩耍总是忘记回家吃饭,每次都是母亲站在屋门口,喊上七八遍,我和弟弟才能回过神来,这时候往往都是衣服裤子被雨淋湿,小脸上满是泥点点,结果就是挨上母亲的一顿奚落和臭骂。
④现今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挥之不去的幸福回忆。家乡的秋雨是多愁善感的,清晰记得十八岁那年,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也是下着绵绵的秋雨,还没起床便闻到堂屋里飘过一丝淡淡的烟香味。奶奶是个虔诚的念佛之人,一生为人和善,邻里大娘大婶小媳遇到个矛盾纠纷都会找她,祖母总会耐心地去给说和,小辈们也都尊敬她,以至于奶奶去世时,村里四邻八舍的年轻后生们都争相来给她老人家挖坟抬棺。那个秋雨淅沥的早晨,奶奶早早地起来,到正屋的观音菩萨面前,为即将远行的孙子点上了头柱香,祈祷保佑远行的我一切顺利平安。记得临出门前,我一再叮嘱奶奶千万不要送我,可当我快走出村口时忍不住回了下头,忽然发现奶奶头戴斗笠手拄拐杖,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秋雨中,在遥望目送着我。那一刻,我的眼泪伴随着秋雨,从我的脸上往下流。多年以后每逢到了秋雨飘零的季节,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奶奶,想起那离别的场景,想起那个秋雨飘零的日子。
⑤文人能借助笔墨抒一己之怀,但我却只是回忆着雨中的过去,点点滴滴被雨丝清洗,依然能闻到那泥土的气息。同样的雨,落在故乡老屋旁那棵已经长大的梧桐树和略显破旧的老屋上,滴答滴答的雨声,敲击着磨盘上的水桶,也敲击着我悲秋的思绪。物事人非事事休,空留惆怅绕心头。
⑥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
24.作者写秋不只写秋,还写秋雨、人和事。请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梳理并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事。(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闲后做手工活、看孩子嬉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小伙伴玩泥巴摔“蛙屋”→奶奶为人和善,调和邻里纠纷而受人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你从修辞、描写方法或词语等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两个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
(1)此刻,乡愁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从遥远的记忆里飘至而来。
                                    
                                    
(2)巧手的女人,捧出一把秘密储存的干柴,填进灶膛,擦亮火柴,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熬煮着丰收和希望。
                                    
                                    
26.“秋雨如诉,丝丝凉意,让人清醒,也让人拣拾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或苦涩或回忆都一如的温馨和甜蜜;善解人意的秋雨,只把一场秋乏的好梦留给疲惫的村人”一句中,加点字“苦涩”与“温馨”“甜蜜”如何理解?(3分)
                                    
                                    
27.虽然社会文明的进步让故乡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故乡的雨丝丝缠绵晕染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更包含了对故乡深深的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的。(4分)
                                    
                                    
八、写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人们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歌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