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能力进阶阅读与鉴赏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能力进阶阅读与鉴赏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3 19:29:32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1.下列对选段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介绍的是赵州桥的修建时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介绍的是赵州桥的建造规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至段末介绍的是赵州桥的结构特征。]
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第二段主要说明的是赵州桥的外形和设计施工特点。
B.选文第二段主要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
C.文中加点的“在当时可算”不能删去,“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D.引用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奇特。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有误,引用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古朴美观的特点。]
3.赵州桥比其他石拱桥结构坚固的主要原因是(3分)(  )
A.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B.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桥洞像一张弓,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
C.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可知,赵州桥比其他石拱桥结构坚固的主要原因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4.对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不朽的艺术价值。
B.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制造奇特。
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D.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古朴美观。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张嘉贞的话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可见这句话说明的是赵州桥制造奇特的结构特点。引用古人的话,具有客观、准确,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①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②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③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 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④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文开篇点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征。
B.课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
C.作者介绍三幅浮雕时,都是按照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意义的思路写的。
D.“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
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项,有误,“五四爱国运动”浮雕先阐释意义,然后再摹写状貌的。“五卅运动”浮雕先概述事件,再阐释意义,最后才摹写状貌。]
2.文中运用了许多数字说明,对于用这些数字说明的目的,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说明材料的珍贵,来之不易。
B.为了说明所用材料的大小,修建的困难。
C.为了突出工程的艰巨,花费的巨大。
D.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D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选文的数字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雄伟,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3.对第①段说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B.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背面,后正面。
C.采用逻辑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由主到次,条理清晰。
D.采用时间顺序,先看四周,后看中间;先上台阶,后看碑身;先看背面,后看正面。
A [本题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选文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4.碑身上的雕饰均有象征意义。请指出装饰花纹“松柏”的象征意义(3分)(  )
A.象征先烈的品质纯洁。
B.象征先烈的光辉永照人间。
C.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D.象征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C [本题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可知C项正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①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②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螭首,螭首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③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④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⑤太和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约八公里。
⑥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节选自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1.阅读③~⑥段,对其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③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外观特征,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等方面来介绍。
B.第④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姿态特点。
C.第⑤段主要写太和殿建筑的位置,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统治思想。
D.第⑥段主要写太和殿的作用,“皇帝端坐”“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排列着仪仗”等写出了大殿威严的气氛。
B [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项,错误。第④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龙的姿态特点。]
2.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清澈与明亮的特点。
B.“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确切的数字说明太和殿高、大、宽、阔的特点。
C.“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太和殿当年举行大典的场面。
C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十二根红色大圆柱”可以看出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下列各句加点字词删掉后不影响原句意思的是(3分)(  )
A.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B.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C.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
D.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C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这句话中的“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中的“着”字,是助词,去掉,不影响原句意思。而“多”“约”“重大”是表限制的副词,不可以删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a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b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d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e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看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3分)(  )
A.acbde  B.abedc  C.acbed  D.bdeac
C [本题考查语句顺序分析。首先“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说明园林池沼宽敞的布置。然后“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说明成河道模样的布置。“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承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接着“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最后“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具体说明“绝不雷同”。]
2.下列对文章说明方法及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一百多处”这一具体数字说明了苏州园林之多。
B.第④段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D.第⑨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B项有误,第④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假山和池沼相互配合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设计的巧妙。而非将假山和池沼分别进行了分类说明。]
3.下列去掉加点词语对句子含义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
A.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B.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C.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D.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D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和赏析。A项,“极少”一词删去后范围变大了,不符合实际;B项,“据说”是“听说”的意思,表猜测,若删去句意就改变了;C项,“绝大部分”在范围上进行限制,如果删去就使句子的意思绝对化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标本”,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败笔”,是指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
C.文章第②段中连用了四个带有“讲究”的句子,这四个“讲究”句从宏观到微观。顺序不能改变。
D.文章整体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B项有误,“败笔”在文中指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图画”的设计、布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1.下列对选段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第二段主要说明的是赵州桥的外形和设计施工特点。
B.选文第二段主要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
C.文中加点的“在当时可算”不能删去,“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D.引用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奇特。
3.赵州桥比其他石拱桥结构坚固的主要原因是(3分)(  )
A.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B.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桥洞像一张弓,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
C.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4.对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不朽的艺术价值。
B.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制造奇特。
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D.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古朴美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①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②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③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 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④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文开篇点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征。
B.课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
C.作者介绍三幅浮雕时,都是按照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意义的思路写的。
D.“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
2.文中运用了许多数字说明,对于用这些数字说明的目的,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说明材料的珍贵,来之不易。
B.为了说明所用材料的大小,修建的困难。
C.为了突出工程的艰巨,花费的巨大。
D.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3.对第①段说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B.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背面,后正面。
C.采用逻辑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由主到次,条理清晰。
D.采用时间顺序,先看四周,后看中间;先上台阶,后看碑身;先看背面,后看正面。
4.碑身上的雕饰均有象征意义。请指出装饰花纹“松柏”的象征意义(3分)(  )
A.象征先烈的品质纯洁。
B.象征先烈的光辉永照人间。
C.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D.象征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①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②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螭首,螭首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③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④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⑤太和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约八公里。
⑥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节选自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1.阅读③~⑥段,对其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③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外观特征,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等方面来介绍。
B.第④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姿态特点。
C.第⑤段主要写太和殿建筑的位置,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统治思想。
D.第⑥段主要写太和殿的作用,“皇帝端坐”“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排列着仪仗”等写出了大殿威严的气氛。
2.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清澈与明亮的特点。
B.“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确切的数字说明太和殿高、大、宽、阔的特点。
C.“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太和殿当年举行大典的场面。
3.下列各句加点字词删掉后不影响原句意思的是(3分)(  )
A.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B.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C.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
D.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a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b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d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e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看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3分)(  )
A.acbde  B.abedc  C.acbed  D.bdeac
2.下列对文章说明方法及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一百多处”这一具体数字说明了苏州园林之多。
B.第④段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D.第⑨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3.下列去掉加点词语对句子含义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
A.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B.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C.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D.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标本”,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败笔”,是指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
C.文章第②段中连用了四个带有“讲究”的句子,这四个“讲究”句从宏观到微观。顺序不能改变。
D.文章整体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
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1.下列对选段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 300多年了”介绍的是赵州桥的修建时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介绍的是赵州桥的建造规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至段末介绍的是赵州桥的结构特征。]
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第二段主要说明的是赵州桥的外形和设计施工特点。
B.选文第二段主要使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
C.文中加点(红色)的“在当时可算”不能删去,“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D.引用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奇特。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有误,引用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古朴美观的特点。]

3.赵州桥比其他石拱桥结构坚固的主要原因是(3分)(  )
A.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B.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桥洞像一张弓,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
C.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可知,赵州桥比其他石拱桥结构坚固的主要原因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4.对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不朽的艺术价值。
B.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制造奇特。
C.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D.客观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的古朴美观。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张嘉贞的话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可见这句话说明的是赵州桥制造奇特的结构特点。引用古人的话,具有客观、准确,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周定舫
①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②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③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 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④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
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文开篇点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征。
B.课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描写和议论。
C.作者介绍三幅浮雕时,都是按照概述事件—摹写状貌—阐释意义的思路写的。
D.“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
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C项,有误,“五四爱国运动”浮雕先阐释意义,然后再摹写状貌的。“五卅运动”浮雕先概述事件,再阐释意义,最后才摹写状貌。]

2.文中运用了许多数字说明,对于用这些数字说明的目的,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说明材料的珍贵,来之不易。
B.为了说明所用材料的大小,修建的困难。
C.为了突出工程的艰巨,花费的巨大。
D.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D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选文的数字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雄伟,为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建碑的重视,表现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

3.对第①段说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B.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背面,后正面。
C.采用逻辑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由主到次,条理清晰。
D.采用时间顺序,先看四周,后看中间;先上台阶,后看碑身;先看背面,后看正面。
A [本题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选文采用空间顺序,即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4.碑身上的雕饰均有象征意义。请指出装饰花纹“松柏”的象征意义(3分)(  )
A.象征先烈的品质纯洁。
B.象征先烈的光辉永照人间。
C.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D.象征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C [本题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可知C项正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①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②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螭首,螭首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③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④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⑤太和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钟楼,全长约八公里。
⑥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节选自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1.阅读③~⑥段,对其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③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外观特征,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等方面来介绍。
B.第④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姿态特点。
C.第⑤段主要写太和殿建筑的位置,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统治思想。
D.第⑥段主要写太和殿的作用,“皇帝端坐”“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排列着仪仗”等写出了大殿威严的气氛。

B [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项,错误。第④段主要写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龙的姿态特点。]
2.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清澈与明亮的特点。
B.“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确切的数字说明太和殿高、大、宽、阔的特点。
C.“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上的白色栏杆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真实地再现了太和殿当年举行大典的场面。

C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十二根红色大圆柱”可以看出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下列各句加点(红色)字词删掉后不影响原句意思的是(3分)(  )
A.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B.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C.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
D.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C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这句话中的“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中的“着”字,是助词,去掉,不影响原句意思。而“多”“约”“重大”是表限制的副词,不可以删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a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b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d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e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看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3分)(  )
A.acbde  B.abedc  C.acbed  D.bdeac

C [本题考查语句顺序分析。首先“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说明园林池沼宽敞的布置。然后“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说明成河道模样的布置。“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承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接着“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最后“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具体说明“绝不雷同”。]
2.下列对文章说明方法及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一百多处”这一具体数字说明了苏州园林之多。
B.第④段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假山与假山、池沼与池沼是怎样配合的。
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D.第⑨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B项有误,第④段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假山和池沼相互配合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设计的巧妙。而非将假山和池沼分别进行了分类说明。]
3.下列去掉加点(红色)词语对句子含义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
A.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B.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C.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D.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D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和赏析。A项,“极少”一词删去后范围变大了,不符合实际;B项,“据说”是“听说”的意思,表猜测,若删去句意就改变了;C项,“绝大部分”在范围上进行限制,如果删去就使句子的意思绝对化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红色)词语“标本”,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败笔”,是指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
C.文章第②段中连用了四个带有“讲究”的句子,这四个“讲究”句从宏观到微观。顺序不能改变。
D.文章整体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B项有误,“败笔”在文中指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图画”的设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