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能力进阶阅读与鉴赏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能力进阶阅读与鉴赏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3 19:32:41

文档简介

 阅读与鉴赏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2024·泰安岱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至于负者歌于途 所恶有甚于死者
C.云归而岩穴暝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醒能述以文者 以中有足乐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文中的“乐”意蕴丰富,下面对“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醉翁的山水之乐。在滁州山水相映、四季流转的秀美风光中,醉翁自得其乐。
B.有众人的宴游之乐。滁人和宾客各尽其欢,反映出滁州城政治清明,百姓和乐。
C.有禽鸟的山林之乐。游人驻足欣赏禽鸟的鸣叫,“游人之乐”更添“禽鸟之乐”。
D.有太守的“乐其乐”。作者虽遭贬谪,但爱民之心不减,乐民之乐的情怀未变。
4.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烘托,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突出醉翁亭之美。
B.第②段按时间顺序,先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
C.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和说明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D.文章描绘了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体现了一个“乐”字,描写景物又着眼一个“醉”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③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④陈胜佐之,并杀两尉。⑤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徒属皆曰:“敬受命。”⑦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⑧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⑨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⑩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并杀两尉     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B.①召令徒属曰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C.①从民欲也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D.①陈涉乃立为王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广因此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B.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死了,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C.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人侮辱将尉。
D.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3.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层,正确的一项划分是(3分)(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3分)(  )
A.母命之 B.无违夫子
C.与民由之 D.威武不能屈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句是反问句,“诚”字加重了语气。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句“焉”字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鄙视。
C.“戒之曰”“必敬必戒”两句中的“戒”字都是告诫的意思。
D.本文提出景春的观点后,先表明作者态度,再予以直接反驳,后正面提出作者观点。
3.对孟子眼里的大丈夫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仁德,有礼节,有义行。
B.穷达有道。
C.为人处事有原则。
D.既重社会责任,更重个人德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探讨了“何为大丈夫”的问题。
B.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大丈夫就要能叱咤风云,威震一时。
C.孟子以“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对比,意在道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只知道顺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D.本文显示出《孟子》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极富雄辩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B.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D.外户而不闭 闭:用门闩插上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B.货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C.货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很多不法之徒想要据为己有。
D.财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3.对文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B.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C.社会成员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居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D.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4.上文选自《礼记》,下列格言警句不是出自《礼记》的一项是(3分)(  )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D.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 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以钱覆其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见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B.吾射不亦精乎?(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C.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他的技艺,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B.面对卖油翁“但微颔之”,陈尧咨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两句反问,透露出他的盛气凌人。
C.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怒形于色,斥责的语气,显得他傲慢无礼。
D.陈尧咨“笑而遣之”并未心服口服,而是不屑与他纠缠。
4.对本文主要阐述的道理,下列概括最准确的是(3分)(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熟能生巧。
D.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卖柑者言
刘 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①十倍,人争鬻②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③,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④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⑤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⑥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⑦而不知理,坐糜廪粟⑧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注】 ①贾:“价”的古字,价格。②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③笾(biān)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笾,竹制的食器。豆,木制、陶制或铜制的食器。④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盲人。瞽:盲人。⑤洸洸乎:威武的样子。⑥伊皋: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⑦斁:破坏。⑧廪粟:国家发的俸米。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又 何 往 而 不 金 玉 其 外 败 絮 其 中 也 哉 今 子 是 之 不 察 而 以 察 吾 柑!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若所市于人者 若:________
(2)而独不足子所乎 足:________
(3)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寡:________
(4)孰不巍巍乎可畏 孰:__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4分)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4分)
                                    
                                    
4.此文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哪些启发?(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③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
【注】 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③抱衅:指处于嫌疑危难之中。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国 王 允 之 仍 令 入 贡 祥 乃 复 申 前 请 诏 许 袭 职 归 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为:________
(2)屡讽王入贡 讽:________
(3)则耳阴有赤痣 阴:________
(4)闻者异之 异:__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4分)
                                    
                                    
(2)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4分)
                                    
                                    
4.简要分析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1张PPT)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2024·泰安岱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红色)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至于负者歌于途 所恶有甚于死者
C.云归而岩穴暝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醒能述以文者 以中有足乐者
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在/比;C项,表承接;D项,用/因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A项,表陈述;B项,表陈述;C项,表陈述;D项,表判断。]

3.文中的“乐”意蕴丰富,下面对“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醉翁的山水之乐。在滁州山水相映、四季流转的秀美风光中,醉翁自得其乐。
B.有众人的宴游之乐。滁人和宾客各尽其欢,反映出滁州城政治清明,百姓和乐。
C.有禽鸟的山林之乐。游人驻足欣赏禽鸟的鸣叫,“游人之乐”更添“禽鸟之乐”。
D.有太守的“乐其乐”。作者虽遭贬谪,但爱民之心不减,乐民之乐的情怀未变。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有误,游人是因为欣赏山水而乐。]
4.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烘托,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突出醉翁亭之美。
B.第②段按时间顺序,先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
C.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和说明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D.文章描绘了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体现了一个“乐”字,描写景物又着眼一个“醉”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有误,这里应该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③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④陈胜佐之,并杀两尉。⑤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徒属皆曰:“敬受命。”⑦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⑧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⑨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⑩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
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句中加点(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并杀两尉     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B.①召令徒属曰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C.①从民欲也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D.①陈涉乃立为王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A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一齐。B项,部下,部属/类似。C项,愿望/想。D项,于是/是。]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广因此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B.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死了,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C.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人侮辱将尉。
D.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D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忿恚,使……恼怒;令,让;辱,责辱。句意: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3.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层,正确的一项划分是(3分)(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
A [本题考查层次划分。第一层:①-⑨写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⑩- 写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 简述诸郡县响应陈涉起义的情形。]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A项,有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舆论准备应该是“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语用法,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3分)(  )
A.母命之 B.无违夫子
C.与民由之 D.威武不能屈

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句意为:母亲训导她。命,训导。B项,句意为:不要违背丈夫。违,违背。C项,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D项,句意为: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屈服。]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句是反问句,“诚”字加重了语气。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句“焉”字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鄙视。
C.“戒之曰”“必敬必戒”两句中的“戒”字都是告诫的意思。
D.本文提出景春的观点后,先表明作者态度,再予以直接反驳,后正面提出作者观点。

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项,有误。“戒之曰”的“戒”是“告诫”的意思;“必敬必戒”中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3.对孟子眼里的大丈夫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仁德,有礼节,有义行。
B.穷达有道。
C.为人处事有原则。
D.既重社会责任,更重个人德行。

D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D项,有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志,与民由之”与“不得志,独行其道”是并列关系。选项中“既重社会责任,更重个人德行”表述有误。]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探讨了“何为大丈夫”的问题。
B.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大丈夫就要能叱咤风云,威震一时。
C.孟子以“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对比,意在道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只知道顺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D.本文显示出《孟子》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极富雄辩的力量。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有误,“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表述错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不是治国之道,这是遵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B.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D.外户而不闭 闭:用门闩插上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A项,有误,亲:父母。]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B.货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C.货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很多不法之徒想要据为己有。
D.财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A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恶,厌恶;于,在。句意: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3.对文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B.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C.社会成员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居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D.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有误,社会成员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4.上文选自《礼记》,下列格言警句不是出自《礼记》的一项是(3分)(  )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D.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D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A、B、C三项均出自《礼记》;D项出自《老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 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以钱覆其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B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B项,于:介词,在/介词,在;C项,其:代词,代陈尧咨/代词,代葫芦;D项,而:表转折,可是/表修饰,不译。]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见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B.吾射不亦精乎?(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C.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他的技艺,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D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D项,有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意思是: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我亦无他”并不是指“我也没有他的技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B.面对卖油翁“但微颔之”,陈尧咨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两句反问,透露出他的盛气凌人。
C.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怒形于色,斥责的语气,显得他傲慢无礼。
D.陈尧咨“笑而遣之”并未心服口服,而是不屑与他纠缠。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笑而遣之”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并不是“未心服口服,而是不屑与他纠缠”。]
4.对本文主要阐述的道理,下列概括最准确的是(3分)(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熟能生巧。
D.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C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记述了陈尧咨擅长射箭并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卖油翁则是“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并指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卖柑者言
刘 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①十倍,人争鬻②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③,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④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⑤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⑥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⑦而不知理,坐糜廪粟⑧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注】 ①贾:“价”的古字,价格。②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③笾(biān)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笾,竹制的食器。豆,木制、陶制或铜制的食器。④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盲人。瞽:盲人。⑤洸洸乎:威武的样子。⑥伊皋: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⑦斁:破坏。⑧廪粟:国家发的俸米。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又 何 往 而 不 金 玉 其 外 败 絮 其 中 也 哉 今 子 是 之 不 察 而 以 察 吾 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故断为: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答案]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红色)词的含义。(4分)
(1)若所市于人者 若:__________
(2)而独不足子所乎 足:__________
(3)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寡:__________
(4)孰不巍巍乎可畏 孰: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句意:你卖柑橘给人家。若:你。(2)句意: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足:满足。(3)句意: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寡:少。(4)句意: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孰:谁,哪一个。

满足

谁,哪一个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
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1)重点词:贸,买。如,像。若,像。句意: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2)重点词:吾,我。以,来。句意: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
4.此文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哪些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有名无实者的丑恶嘴脸。文章启示我们:做人不应只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看待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要认清事实,不被假象欺骗。
做人不应只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看待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要认清事实,不被假象欺骗。
【参考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说:“你卖柑橘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愚蠢的人和盲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蒙着虎皮的将军坐席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地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地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得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③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
【注】 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③抱衅:指处于嫌疑危难之中。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国 王 允 之 仍 令 入 贡 祥 乃 复 申 前 请 诏 许 袭 职 归 养。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本句句意为: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国王允之仍令入贡”主语为“国王”,“仍令入贡”是应允的内容,应断开;“祥乃复申前请”主语为麹祥,应断开;“诏许袭职归养”为皇帝的答复,应断开。故划分为: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
[答案] 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红色)词的意思。(4分)
(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为:__________
(2)屡讽王入贡 讽:__________
(3)则耳阴有赤痣 阴:__________
(4)闻者异之 异:__________
担任或做
劝谏
暗面、背面
以……为异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为:担任或做。(2)句意为:(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讽:劝谏。(3)句意为:那么(他)耳后有赤痣。阴:暗面、背面。(4)句意为: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异:以……为异。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
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词:遂,于是;仕,做官;妻子,妻子和孩子;未尝,从来没有。句意: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2)重点词:夙,曾经;抱衅痛心,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困顿,流离失所困顿不堪。句意: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
4.简要分析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从麹祥多年一直没有忘记中国,一心想回到祖国可以看出。恪守孝道,从他远在倭国,一心想去见母亲,皇帝让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母亲可以看出。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可知,虽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掳掠,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未忘记祖国,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结合“屡讽王入贡”“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见与母亲分离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多次寻找机会回到中原,可见他坚守志向,矢志不移;结合“伏乞赐归侍养”“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可见,麹祥多次请求回去侍养母亲,这说明他孝顺,虽遭掳掠但仍恪守孝道。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元贵。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回到中原。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让他回驿站后可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
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果真是我的儿子,那么(他)耳后有赤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 阅读与鉴赏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一、(2024·泰安岱岳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至于负者歌于途 所恶有甚于死者
C.云归而岩穴暝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醒能述以文者 以中有足乐者
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在/比;C项,表承接;D项,用/因为。]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也”的用法。A项,表陈述;B项,表陈述;C项,表陈述;D项,表判断。]
3.文中的“乐”意蕴丰富,下面对“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醉翁的山水之乐。在滁州山水相映、四季流转的秀美风光中,醉翁自得其乐。
B.有众人的宴游之乐。滁人和宾客各尽其欢,反映出滁州城政治清明,百姓和乐。
C.有禽鸟的山林之乐。游人驻足欣赏禽鸟的鸣叫,“游人之乐”更添“禽鸟之乐”。
D.有太守的“乐其乐”。作者虽遭贬谪,但爱民之心不减,乐民之乐的情怀未变。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有误,游人是因为欣赏山水而乐。]
4.下列对选文写作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层层烘托,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突出醉翁亭之美。
B.第②段按时间顺序,先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
C.从全文的层次结构上看,作者采取了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手法,融叙事、议论和说明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D.文章描绘了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体现了一个“乐”字,描写景物又着眼一个“醉”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有误,这里应该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②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③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④陈胜佐之,并杀两尉。⑤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徒属皆曰:“敬受命。”⑦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⑧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⑨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⑩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并杀两尉     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B.①召令徒属曰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C.①从民欲也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D.①陈涉乃立为王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A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一齐。B项,部下,部属/类似。C项,愿望/想。D项,于是/是。]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广因此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B.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死了,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C.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人侮辱将尉。
D.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D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故,故意;数,多次;亡,逃跑;忿恚,使……恼怒;令,让;辱,责辱。句意: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惹将尉恼怒,让将尉责罚他。]
3.用“||”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层,正确的一项划分是(3分)(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 ||
A [本题考查层次划分。第一层:①-⑨写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⑩- 写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和陈胜立国经过。第三层: 简述诸郡县响应陈涉起义的情形。]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A项,有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舆论准备应该是“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3分)(  )
A.母命之 B.无违夫子
C.与民由之 D.威武不能屈
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句意为:母亲训导她。命,训导。B项,句意为:不要违背丈夫。违,违背。C项,句意为: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D项,句意为: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屈服。]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句是反问句,“诚”字加重了语气。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句“焉”字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鄙视。
C.“戒之曰”“必敬必戒”两句中的“戒”字都是告诫的意思。
D.本文提出景春的观点后,先表明作者态度,再予以直接反驳,后正面提出作者观点。
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项,有误。“戒之曰”的“戒”是“告诫”的意思;“必敬必戒”中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3.对孟子眼里的大丈夫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仁德,有礼节,有义行。
B.穷达有道。
C.为人处事有原则。
D.既重社会责任,更重个人德行。
D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D项,有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志,与民由之”与“不得志,独行其道”是并列关系。选项中“既重社会责任,更重个人德行”表述有误。]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探讨了“何为大丈夫”的问题。
B.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大丈夫就要能叱咤风云,威震一时。
C.孟子以“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对比,意在道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只知道顺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D.本文显示出《孟子》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排比,气势非凡,极富雄辩的力量。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有误,“景春是从治国的高度来定位大丈夫的”表述错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不是治国之道,这是遵从君王的意志、谋取自己的利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B.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D.外户而不闭 闭:用门闩插上
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A项,有误,亲:父母。]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B.货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C.货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之所以厌恶是因为很多不法之徒想要据为己有。
D.财物,厌恶地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不能决定是否应该据为己有。
A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恶,厌恶;于,在。句意: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3.对文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B.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C.社会成员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居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D.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有误,社会成员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是大同社会的内容之一。]
4.上文选自《礼记》,下列格言警句不是出自《礼记》的一项是(3分)(  )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D.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D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A、B、C三项均出自《礼记》;D项出自《老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 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以钱覆其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B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B项,于:介词,在/介词,在;C项,其:代词,代陈尧咨/代词,代葫芦;D项,而:表转折,可是/表修饰,不译。]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见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B.吾射不亦精乎?(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C.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他的技艺,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D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D项,有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意思是: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我亦无他”并不是指“我也没有他的技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B.面对卖油翁“但微颔之”,陈尧咨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两句反问,透露出他的盛气凌人。
C.陈尧咨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怒形于色,斥责的语气,显得他傲慢无礼。
D.陈尧咨“笑而遣之”并未心服口服,而是不屑与他纠缠。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项,有误,“笑而遣之”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并不是“未心服口服,而是不屑与他纠缠”。]
4.对本文主要阐述的道理,下列概括最准确的是(3分)(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熟能生巧。
D.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C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记述了陈尧咨擅长射箭并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卖油翁则是“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并指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卖柑者言
刘 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①十倍,人争鬻②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③,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④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⑤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⑥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⑦而不知理,坐糜廪粟⑧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注】 ①贾:“价”的古字,价格。②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③笾(biān)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笾,竹制的食器。豆,木制、陶制或铜制的食器。④愚瞽(gǔ):愚蠢的人和盲人。瞽:盲人。⑤洸洸乎:威武的样子。⑥伊皋: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⑦斁:破坏。⑧廪粟:国家发的俸米。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又 何 往 而 不 金 玉 其 外 败 絮 其 中 也 哉 今 子 是 之 不 察 而 以 察 吾 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故断为: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答案]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若所市于人者 若:________
(2)而独不足子所乎 足:________
(3)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寡:________
(4)孰不巍巍乎可畏 孰: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句意:你卖柑橘给人家。若:你。(2)句意: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足:满足。(3)句意: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寡:少。(4)句意: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孰:谁,哪一个。
[答案] (1)你;(2)满足;(3)少;(4)谁,哪一个。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4分)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1)重点词:贸,买。如,像。若,像。句意: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2)重点词:吾,我。以,来。句意: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
[答案] (1)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
(2)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
4.此文对我们做人做事有哪些启发?(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有名无实者的丑恶嘴脸。文章启示我们:做人不应只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看待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要认清事实,不被假象欺骗。
[答案] 做人不应只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看待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要认清事实,不被假象欺骗。
【参考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说:“你卖柑橘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愚蠢的人和盲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蒙着虎皮的将军坐席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地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地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得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①中,父亮为金山卫百户。祥年十四,被倭掠。国王知为中国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贵。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屡讽王入贡。宣德②中,与使臣偕来。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衅③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今获生还中国,夫岂由人。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天子方怀柔远人,不从其请,但许给驿暂归,仍还本国。
祥抵家,独其母在,不能识,曰:“果吾儿,则耳阴有赤痣。”验之信,抱持痛哭。未几别去,至日本,启以帝意。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闻者异之。
(选自《明史·孝义》)
【注】 ①永乐: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号。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号。③抱衅:指处于嫌疑危难之中。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国 王 允 之 仍 令 入 贡 祥 乃 复 申 前 请 诏 许 袭 职 归 养。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本句句意为: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国王允之仍令入贡”主语为“国王”,“仍令入贡”是应允的内容,应断开;“祥乃复申前请”主语为麹祥,应断开;“诏许袭职归养”为皇帝的答复,应断开。故划分为: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
[答案] 国王允之/仍令入贡/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父亮为金山卫百户 为:________
(2)屡讽王入贡 讽:________
(3)则耳阴有赤痣 阴:________
(4)闻者异之 异: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为: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为:担任或做。(2)句意为:(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讽:劝谏。(3)句意为:那么(他)耳后有赤痣。阴:暗面、背面。(4)句意为: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异:以……为异。
[答案] (1)担任或做;(2)劝谏;(3)暗面、背面;(4)以……为异。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4分)
                                    
                                    
(2)臣夙遭俘掠,抱衅痛心,流离困顿,艰苦万状。(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词:遂,于是;仕,做官;妻子,妻子和孩子;未尝,从来没有。句意: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2)重点词:夙,曾经;抱衅痛心,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困顿,流离失所困顿不堪。句意: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
[答案] (1)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
(2)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
4.简要分析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质。(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遂仕其国,有妻子,然心未尝一日忘中国也”可知,虽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掳掠,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祖国,并且从未忘记祖国,可见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结合“屡讽王入贡”“伏乞赐归侍养,不胜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华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见与母亲分离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并且多次寻找机会回到中原,可见他坚守志向,矢志不移;结合“伏乞赐归侍养”“祥乃复申前请,诏许袭职归养”可见,麹祥多次请求回去侍养母亲,这说明他孝顺,虽遭掳掠但仍恪守孝道。据此可概括作答。
[答案] 麹祥矢志不渝、热爱祖国,从麹祥多年一直没有忘记中国,一心想回到祖国可以看出。恪守孝道,从他远在倭国,一心想去见母亲,皇帝让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母亲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乐年间,他的父亲麹亮担任金山卫百户。在麹祥十四岁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掳走。倭国国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诏令他在身边侍奉,把他改名元贵。于是在那个国家(倭国)做官,有了妻子、儿女,但是内心不曾有一天忘记中原祖国。(他)多次劝谏倭国国王(让他)到中原进贡。宣德时期,(他)与倭国使臣一起回到中原。向皇帝上疏说:“我曾经遭到倭寇的掳掠,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自责心痛,流离失所困顿不堪,非常艰苦。现在能够活着回到中原,怎么还能任由别人安排。我请求您让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没有比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远处的人来归附,不恩准他的请求,但是让他回驿站后可暂且归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国。
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亲在家,(母亲)已不认识他,说:“果真是我的儿子,那么(他)耳后有赤痣。”验证以后果然有,(母子)抱头大哭。不久告别(母亲)离开,到了日本,(向倭国国王)陈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国国王应允了他,仍让他进贡。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请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亲),皇帝下诏允许他承袭父亲的职位归养家中。他和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又有华夏和蛮夷的限制,最终能够实现他当初的意愿,听到的人都认为这件事很奇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