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词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上摆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将广场装饰( )得缤纷多彩。
(2)徐玲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航母女舵手( ),与她异常刻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长路 (màn màn),任重道远,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4)“‘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忍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 (jì mò),最终破解了原子弹的奥秘。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风 一株 并排立着
B.墓畔 繁多 长夜漫漫
C.卧听 寂漠 郊原如海
D.舵手 装饰 房舍如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班45名同学,追捧“娱乐明星”的大有人在,崇拜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李强同学将在楼梯口捡到一百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D.面对主持人的一再提问,某明星终于开口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D.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5.下列句子中结尾应使用叹号的一项是( )
A.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____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____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____
D.“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聪明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③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④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⑤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⑥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A. ①②④③⑤⑥ B. ⑤①④③②⑥
C. ⑤③①④②⑥ D. ①④②③⑤⑥
7.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8.下面是《经典咏流传》主题曲部分歌词,请你根据诗词积累,补全歌词。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
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
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9.综合性学习
在“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一段70字以内的开场白。
(3)请你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要想成为“青春形象大使”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一 原国家女篮队长隋菲菲在北京交通大学正式签约《中国青年报》,成为该报青春形象大使。隋菲菲靓丽、青春、健康的外形,刻苦、坚韧的训练精神,比赛时聪明灵活的个性,与《中国青年报》理性、敏锐、先锋的办报要求不谋而合。在未来5年内,隋菲菲将主要负责《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市场的品牌代言活动。
材料二 在某大学青春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初赛现场,选手们表演了昆曲、武术、快板、书画等在其他选秀活动中难得一见的才艺,博得了评委们的阵阵掌声。有过其他选秀活动参赛经验的选手朱潇轩告诉记者:“通常的选秀活动,更多的是关注选手们的外表。我认为,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0.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试找出诗中的意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却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节,静态地呈现出两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祖国
谷禾
小小的祖国
掌心上的祖国
舌尖上的祖国
糖的蜜的
一只河蚌里吐蕊的祖国
花的草的
千万树鸟鸣飘香的祖国
黑眼睛黄皮肤的祖国
编花篮的祖国
山高路远的祖国
云的风的
打马向西的祖国
河的海的
碧波荡漾的祖国
哈哈笑的祖国
长不大的祖国
秋风里挂红灯的祖国
歌的舞的
城楼上挥手的祖国
不夜的无眠的
火树银花的祖国
比天大
比地大
比笔管里的墨水大的祖国
比父亲的瓷碗大
比母亲的乳房大
比你的苦难大
比我的欢笑大
比每天升起的太阳大的
我的小小的
呵在心跳里的
亲亲的
祖国啊——
1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前三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歌中第三节的情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歌第四节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简要谈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菊花等众多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
B.诗人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但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诗人的抒情含着苦涩。
D.在最后两行诗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
16.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简析其中的一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绵绵土
牛汉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①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 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 ”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楞楞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注释】①滹(hū)沱河:水名,发源于山西,流入河北。
17.根据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绵绵土”的特点。
18.简要介绍作者家乡关于“绵绵土”的习俗。
19.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伏”能否换成“趴”?请说明理由。
20.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方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一首歌
席慕容
①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②这么多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有人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微笑。
③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②,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④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女儿。
⑤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⑥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⑦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⑨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③南庄国小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
⑩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柚,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这些在山间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和城市里的小孩们一样的自信,跳得好极了。他们的面容都长得很饱满,身体也很结实,低年级那些挑毛巾舞的小朋友们更是扭得很自在、笑容可掬,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在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时候,后山上的人家,也都站出来从高高的街边俯瞩着我们。有老人,也有抱着幼儿的妇人,也有荷锄而过的农夫,都靠在街道的红栏杆上,笑嘻嘻地往下看,并且一边还指指点点的。
我想,他们一定是在指着哪一个特别高大的是谁家的儿子,哪一个扭得特别厉害的是谁家的小女儿吧。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定的社会里,操场上一半的小朋友,他们大概都认得出的吧,虽然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总知道是哪一家的孩子或孙子的吧。
在这个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自己无法体会出来的幸福呢?可是说不定,他们反而会找出成打的缺点来,他们会觉得这里太偏僻、太闭塞,生活太死板,太缺少变化,因此,在他们成为少年以后,这样安定与安静的气氛反而会使他们觉得烦燥和苦闷,恨不得能冲出去,到另外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去做一个潇潇洒洒的流浪者的吧。
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有多少流浪的人渴望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小角落呢?有多少流浪的人捧着一颗憔悴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呢?
活动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开幕式,师生们聚在一起听教育部的一位司长讲一段话,他对小朋友说: '我三十年前第一次走出校门来教书就是在这个学校,面对着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小朋友,所以,今天看到你们,就好像又回到三十年前一样……'
他对小朋友说话的声音特别温柔,和地平常少事公办甚至有点盛气凌人的语调完全不一样,站在礼堂的后面,我不禁动容。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较为软弱的一点吧,面对着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天真纯洁的小面孔,再刚硬的人也不由得要变成极为温柔的吧,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要妒忌他呢?经过了这样悠长的岁月,还能回来细数他少年时的脉络,还有同样的山,同样的树,同样的校舍,同样的操场,甚至差不多同样的小小面孔来迎接他,他的幸福真是难以衡量的了!
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妒忌他呢?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原野,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
我并不怨怪我的父母,我也不怨怪我的国家,可是,命运给我的,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安排啊!我有一个很美丽的汉文名字,可是,那其实是我的蒙文名字的译音而已,我有一个更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21)察哈尔盟明安旗,一个多遥远的地方!父亲说:明安在蒙文里的意思是指一千只羊,就是说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那里羊多,草又肥美。而今夜,在灯下,我实在忍不住要揣想,如果我能在一块广阔而肥美的草原上出生长大,今天的我,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了呢?
(22)在我的心里,会不会有一首不一样的歌了呢?还是说,我也许会和那些在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觉得日子太单调、生活太平凡,因而对外面的一切有了无法抑止的激情,甚至在梦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永远的流浪者呢?
(23)梦 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满意呢?
【注】①席慕容:蒙古族,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1949年去香港,1954年迁居台湾。②新竹:台湾西北部城市。③苗栗县:位于台湾中北部,多山。
22、分析第 段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3、文章结尾三段连用问句,请赏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24.文章的标题“有一首歌”内涵丰富,试做简要分析。
25.以第 段为例,赏析席慕容散文的语言特点。
答案
1.(1)zhuāng shì (2)duò shǒu (3)漫漫 (4)寂寞 2.C 3.C 4.C 5.C 7.C 8.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或:白居易的悲悯藏在麦穗里)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或:愁绪挣扎在易安的身旁)
9.(1)示例①用缤纷的画笔来挥洒青春的色彩 ②莫让年华付水流 ③我的美丽我打造 我的青春我做主 ④展望青春 放飞梦想
(2)略 提示可以从称呼、问候语、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提出希望等方面组织语言。
(3)一是要形象靓丽、青春、健康;二是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
10.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的梦。
11.B
12.弥足珍贵的祖国;幅员辽阔的祖国;庆祝丰收的祖国。
13.示例:秋风传送着丰收的气息;幸福的人们奏起优美的曲子,跳起欢快的舞步;我们古老的祖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啊,那是幸福的人儿在向他的祖国倾诉衷肠。
14.诗人笔下的祖国是伟大的,他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也不能用亲情来衡量。但同时,在他的心里祖国又是小巧玲珑的,可以让爱她的人把她珍藏在心里,和自己的心跳融为一体。这一节内容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15.D
16.①音乐美:本诗双行押韵,两句一换韵,节奏显明,音律和谐,具有音乐美。
②绘画美:全诗语言色彩十分鲜明,石之白,松之青,海之蓝,夕阳之红,乌鸦之黑,五彩缤纷,画面感强烈,具有绘画美。
③建筑美:本诗句式整齐,每句均十一个字,具有建筑美。
17.细柔,温暖(暖乎乎),干净,金黄、晶亮,厚厚。
18.①人们在婴儿诞生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收集来干净的绵绵土,②把它厚厚地铺在热炕上烘暖。③婴儿在上面出生后,人们用它把婴儿擦洗干净。④婴儿触到温暖的绵绵土,像又回到了母体,安然入睡。
19.不能换。“伏”字表达了“我”见到沙漠时的激动与虔诚之情,“趴”字不能体现这种感情。
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诞生时,身上沾着绵绵土的情景,③表达了对绵绵土的赞美(或“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21.①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③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依恋之情。
22.这一段既描写孩子们们的健康快乐,又细数围观者的神态、动作,呈现出孩子们舞蹈时的欢乐场景。与第⑩段的景物描写一起,勾勒出一个小而单纯的社会环境与和谐安定的生活氛围。与作者辗转颠沛的生活经历和漂泊无根的生命体验构成强烈的对比。
23.这些问句是作者对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个人的文化性格、心态之间关系的追问,体现出作者思绪的不断推进。一连串问号的叠加,使这些问题愈发难以解答,发人深省,引人感慨。
24.“有一首歌”一方面是实指,指作者小时候所学会的一首儿歌,在与女儿所唱儿歌的比较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动荡变迁;另一方面是虚指,指作者心中故乡的歌,是作者对故乡的情愫,包含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引发她对“命运的可能性”的揣想。
25.答案要点:(1)语言特点:整句的表达、诗化的语言、语言的画面感;(2)表达效果:抒情性强、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