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古诗词曲鉴赏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古诗词曲鉴赏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4 11:01:00

文档简介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手法:触景生情,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日暮”点明了时间,“客愁”一词,写出诗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手法:借景抒情,描写清新的秋夜,景色恬静,包含了淡淡的思乡之愁。
主旨: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手法:用比喻“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急、大等特点,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心情。 炼字:“乱”字形象地写出雨点杂乱无序、欢快无比的形态。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炼字:“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手法:动静结合,在无声与有声之间切换,令人眼花缭乱,称奇不已。
主旨:这首诗描述作者乘船在西湖中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炼字:“惊”和“鸣”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内容: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遍野的稻花香,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手法: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内容: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茅店的欢欣,又表达了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主旨:词的上阕抒写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核心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下阕写诗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表达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手法: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狂风中,黄河巨浪翻滚,携带泥沙像下游奔涌的磅礴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手法:借助想象,从侧面烘托出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主旨: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表明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5.江南春(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手法: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动静结合,视听觉描写,点面结合,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热闹场面。 炼字:“风”字,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更好地突出了“酒旗”,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得以体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主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织起来,把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抒发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6.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内容: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居住环境干净、清雅,侧面烘托主人的高洁形象。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典故、手法: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对偶、拟人的修辞,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营造了清幽的生活气氛,表现了诗人爱好山水的意趣。
主旨: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绝句(其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炼字:“燃”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花朵像火一样红的颜色;又让人产生联想,像燃烧跳动的火苗,仿佛看到了花朵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的景象。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内容:笔锋一转,写春天景物虽美,但已匆匆飞逝,且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愁绪,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
主旨:本诗情景交融,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内容:“日暮”点明时间,“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白屋”写出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内容: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诗人已安顿就寝,忽听到吠声不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主旨: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9.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炼字: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看到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心满意足的心情。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炼字:奇峰峻岭不断地变换,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欣赏美景的陶醉。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手法:一幅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诗意却是静的,表现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正也是动中有静的写法。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内容: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巧妙地暗示远处有人家居住;未见其物,只闻其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强化了诗人行走山间的喜悦心情。
主旨: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10.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手法:“春阴”和“草青青”形成对比,展现出一幅春日田野富有生机的宁静画卷。第二句诗人眼中偶尔出现的一树鲜艳花朵,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惊喜。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内容:孤舟停泊,显其孤独与静寂;稳坐古庙静观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则寄寓了诗人悠闲从容的心态,流露出诗人因官场被贬谪而孤独、惆怅的心境。
主旨:首二句突出描绘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泊舟古祠,风雨看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泰然的心态,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内容:“迢迢”写牵牛星的遥远;“皎皎”写织女星的灿烂美丽;“纤纤”把织女双手之细腻白皙写得具体可感;“札札”写织女劳作时动作的娴熟,把一个既有外表美,又有勤劳精神美的织女形象传神刻画出来。大量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内容:先言结果,后说原因。刻画了织女心神不宁、幽怨动人的形象,整日以泪洗面,而无法专心纺织。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内容:进一步交代原因。仰望星空,那隔开牵牛、织女的银河是如此清浅,他们相距又会有多远呢?显然距离不是问题,人为的阻隔才是主因。
主旨: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12.寒 食(唐·韩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手法:“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烘托出春意浓酽、满城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 炼字:一个“斜”字,明写柳而暗写风,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典、炼字:一个“传”字,既是形象的动态描绘,又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封建制度下的森严等级次第昭然在目。 手法:白描手法,描绘出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飘散开,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主旨: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写夜晚景象,得宠的官员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
1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内容:“地白”二字,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第二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内容:第三句点明望月,推己及人,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炼字:“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主旨:本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4.马 诗(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手法:“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这个比喻突出了大漠空旷荒凉的特点。“月如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手法:借马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寄托诗人自己渴望被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主旨: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15.石灰吟(明·于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内容:写出石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法:“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这是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主旨: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6.竹 石(清·郑燮)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炼字: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炼字:“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任”字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主旨: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17.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手法:“鬓毛衰”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不变的“乡音”和变化了的“鬓毛”形成对比,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为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内容:一个“笑”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却给诗人心头重重一击,通过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抒发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
主旨: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内容:“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不讲虚礼与排场,才是至爱亲朋感情无间的表现。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手法: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幽雅而恬静;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炼字:一个“开”字,一个“话”字,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前两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内容: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主旨: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19.游子吟(唐·孟郊)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炼字: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手法:动作和心理细节描写,伟大的母爱自然地流露出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手法:采用比兴手法,直抒胸臆: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情感。
主旨: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回忆母亲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20.春 日(南宋·朱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内容: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主题,“寻”字写出诗人逸兴。次句描写观赏春景印象: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作者耳目一新,欣喜万分。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内容: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拟人化了,末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主旨: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1.观沧海(东汉末·曹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炼字:“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炼字:“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手法: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手法:虚景描写,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寓情于景,“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在暮春,借这两个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将明月人格化,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挚友的同情和关切。
2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阔大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手法:对偶。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哲理: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手法、用典: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手法:前三句用白描手法,九种事物、三个镜头,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闷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25.木兰诗(《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法:起兴。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设置悬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写法:排比和互文。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渲染了战争的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写法: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飞跃层峦的矫健身姿。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局面。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写法: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描写木兰归家后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木兰归家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也展现出她柔情的一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写法:比喻。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主旨:这首南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木兰爱国、坚毅勇敢、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6.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主旨: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乡感情。
27.望 岳(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主旨:本诗以“望”字写景,表现了诗人不怕苦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8.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法: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指代奸邪小人。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9.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春社”是农家祭祀社神祈求丰年的古老节日,既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之情。
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0.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画面: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手法: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哲理:赞扬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主旨:本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热情。
31.野 望(唐·王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写法:用典,尾联借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苦闷的心绪。
32.黄鹤楼(唐·崔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法: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33.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即景抒情,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暗含悲壮。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炼字:“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写法:运用典故“燕然未勒”,“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3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移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写法:拟人。将江水人格化,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远游沿途的所见景色,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3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炼字:“乱”“浅”两字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写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6.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写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回答了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七、八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37.春 望(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写法:以乐景衬哀情。这两句借花和鸟这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来表现哀情。移情于物,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写法:“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主旨: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写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法: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主旨: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兵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
39.赤 壁(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法: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主旨:诗人以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抑郁不平之气。
40.渔家傲(宋·李清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主旨:本词通过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出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1.关 雎(《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写法: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炼字:“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幻想实现结婚的愿望。 炼字:这里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写出,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出来。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写法:“参差荇菜……钟鼓乐之”这几句用采摘荇菜起兴,虚写愿望实现的欢乐之情,“采之”“友之”“芼之”“乐之”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主旨: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42.蒹 葭(《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写法:以“蒹葭”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炼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主旨: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43.石壕吏(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炼字:“投”是“投宿”的意思,写明了诗人的活动;“捉”字表现了征兵的强制性和残酷性,表现了诗人对差役深夜强制“捉人”行径的揭露、批判之意。 炼字: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连用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横行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石壕村的差役乘夜捉人征兵一事,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4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法:“风怒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飞”“渡”“洒”“挂”“飘”等动词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写法: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出暗淡凄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法: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主旨:本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诗人由个人的悲苦经历,推己及人,联想到了天下寒士,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45.卖炭翁(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写法:运用外貌描写,勾画出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砍柴烧炭的老翁形象。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出这些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突出了卖炭翁赶车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使的罪恶行径。 写法:运用了反衬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数量和价值上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主旨:本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6.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法: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写法: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用典),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写法:连用四个三字句(短句),节奏短促跳跃,表现诗人心中对世事多艰的焦灼不安与无穷忧虑。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法:用典,化用南朝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形容自己的抱负。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4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法: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前句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后句抒发了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法:比喻,“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与“万木”比喻诗人被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现了诗人虽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主旨:这首酬答诗,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浮沉和世事变迁时的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48.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的心理含蓄地表达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人生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总有坎坷缺憾,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积极乐观、努力向上。
主旨: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词人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反映了词人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9.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法:视听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之景;边声则是所闻之声。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悲凉壮阔的风景。 写法: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
主旨:本首词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抒发了边防将士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忧国思乡的情感。
50.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狩猎者情绪的高昂和精神的抖擞。 写法:运用“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法: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许,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卫国戍边、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写法:“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描写了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用词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写法:“八百里”运用典故,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呼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法:“的卢”运用典故,“马快弦惊”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主旨:本词通过写作者对早年军旅生活以及沙场生涯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抑郁、愤慨之情。
52.满江红(清末·秋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画面: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写法: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 写法:“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主旨:本词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拥有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3.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炼字:“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法: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境况,间接地反映了在这乱世之中百姓生活的艰辛。
主旨: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的白描背后,流露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5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卷”正面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折”从侧面突出了风势之猛烈,写出寒风狂暴肆虐的情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法: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神奇壮丽、奇寒无比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设置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画面: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很猛,红旗却一点都不飘动。 写法:从视觉角度写飞雪与红旗,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 写法: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隽永,字字传神,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主旨:本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壮丽的冬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法:借景抒情,作者登楼望远,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写法:用典。举曹操、刘备的典故,表达词人期盼像孙权一样抗击侵略、光复神州的美好愿望。
主旨:本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及对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5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写法: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写法:运用了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5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咆哮的气势,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写法:最后一句是全曲之“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主旨:本曲为怀古小令,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手法:触景生情,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日暮”点明了时间,“客愁”一词,写出诗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手法:借景抒情,描写清新的秋夜,景色恬静,包含了淡淡的思乡之愁。
主旨: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手法:用比喻“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急、大等特点,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心情。 炼字:“乱”字形象地写出雨点杂乱无序、欢快无比的形态。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炼字:“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手法:动静结合,在无声与有声之间切换,令人眼花缭乱,称奇不已。
主旨:这首诗描述作者乘船在西湖中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炼字:“惊”和“鸣”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内容: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遍野的稻花香,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手法: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内容: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茅店的欢欣,又表达了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主旨:词的上阕抒写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核心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下阕写诗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表达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手法: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狂风中,黄河巨浪翻滚,携带泥沙像下游奔涌的磅礴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手法:借助想象,从侧面烘托出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主旨: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表明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5.江南春(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手法: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动静结合,视听觉描写,点面结合,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热闹场面。 炼字:“风”字,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更好地突出了“酒旗”,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得以体现。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主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织起来,把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抒发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6.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内容: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居住环境干净、清雅,侧面烘托主人的高洁形象。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典故、手法: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对偶、拟人的修辞,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营造了清幽的生活气氛,表现了诗人爱好山水的意趣。
主旨: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绝句(其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炼字:“燃”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花朵像火一样红的颜色;又让人产生联想,像燃烧跳动的火苗,仿佛看到了花朵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的景象。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内容:笔锋一转,写春天景物虽美,但已匆匆飞逝,且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愁绪,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
主旨:本诗情景交融,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内容:“日暮”点明时间,“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白屋”写出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内容: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诗人已安顿就寝,忽听到吠声不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主旨: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9.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炼字: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看到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心满意足的心情。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炼字:奇峰峻岭不断地变换,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欣赏美景的陶醉。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手法:一幅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诗意却是静的,表现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正也是动中有静的写法。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内容: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巧妙地暗示远处有人家居住;未见其物,只闻其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强化了诗人行走山间的喜悦心情。
主旨: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10.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手法:“春阴”和“草青青”形成对比,展现出一幅春日田野富有生机的宁静画卷。第二句诗人眼中偶尔出现的一树鲜艳花朵,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惊喜。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内容:孤舟停泊,显其孤独与静寂;稳坐古庙静观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则寄寓了诗人悠闲从容的心态,流露出诗人因官场被贬谪而孤独、惆怅的心境。
主旨:首二句突出描绘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泊舟古祠,风雨看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泰然的心态,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内容:“迢迢”写牵牛星的遥远;“皎皎”写织女星的灿烂美丽;“纤纤”把织女双手之细腻白皙写得具体可感;“札札”写织女劳作时动作的娴熟,把一个既有外表美,又有勤劳精神美的织女形象传神刻画出来。大量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内容:先言结果,后说原因。刻画了织女心神不宁、幽怨动人的形象,整日以泪洗面,而无法专心纺织。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内容:进一步交代原因。仰望星空,那隔开牵牛、织女的银河是如此清浅,他们相距又会有多远呢?显然距离不是问题,人为的阻隔才是主因。
主旨: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12.寒 食(唐·韩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手法:“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烘托出春意浓酽、满城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 炼字:一个“斜”字,明写柳而暗写风,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典、炼字:一个“传”字,既是形象的动态描绘,又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封建制度下的森严等级次第昭然在目。 手法:白描手法,描绘出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飘散开,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主旨: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写夜晚景象,得宠的官员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
1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内容:“地白”二字,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第二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内容:第三句点明望月,推己及人,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炼字:“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主旨:本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4.马 诗(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手法:“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这个比喻突出了大漠空旷荒凉的特点。“月如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手法:借马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寄托诗人自己渴望被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主旨: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15.石灰吟(明·于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内容:写出石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法:“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这是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主旨: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6.竹 石(清·郑燮)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炼字: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炼字:“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任”字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主旨: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17.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手法:“鬓毛衰”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不变的“乡音”和变化了的“鬓毛”形成对比,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为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内容:一个“笑”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却给诗人心头重重一击,通过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抒发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
主旨: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内容:“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不讲虚礼与排场,才是至爱亲朋感情无间的表现。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手法: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幽雅而恬静;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炼字:一个“开”字,一个“话”字,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前两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内容: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主旨: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19.游子吟(唐·孟郊)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炼字: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手法:动作和心理细节描写,伟大的母爱自然地流露出来。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手法:采用比兴手法,直抒胸臆: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情感。
主旨: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回忆母亲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20.春 日(南宋·朱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内容: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主题,“寻”字写出诗人逸兴。次句描写观赏春景印象: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作者耳目一新,欣喜万分。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内容: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拟人化了,末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主旨: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21.观沧海(东汉末·曹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炼字:“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炼字:“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手法: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手法:虚景描写,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寓情于景,“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在暮春,借这两个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将明月人格化,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挚友的同情和关切。
2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阔大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手法:对偶。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哲理: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手法、用典: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手法:前三句用白描手法,九种事物、三个镜头,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闷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25.木兰诗(《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法:起兴。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设置悬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写法:排比和互文。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渲染了战争的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写法: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飞跃层峦的矫健身姿。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局面。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写法: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描写木兰归家后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木兰归家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也展现出她柔情的一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写法:比喻。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主旨:这首南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木兰爱国、坚毅勇敢、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6.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主旨: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乡感情。
27.望 岳(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主旨:本诗以“望”字写景,表现了诗人不怕苦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8.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法: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指代奸邪小人。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9.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春社”是农家祭祀社神祈求丰年的古老节日,既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之情。
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0.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画面: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手法: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哲理:赞扬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主旨:本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热情。
31.野 望(唐·王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写法:用典,尾联借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苦闷的心绪。
32.黄鹤楼(唐·崔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法: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33.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即景抒情,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暗含悲壮。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炼字:“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写法:运用典故“燕然未勒”,“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3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移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写法:拟人。将江水人格化,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远游沿途的所见景色,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3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炼字:“乱”“浅”两字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写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6.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写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回答了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七、八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37.春 望(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写法:以乐景衬哀情。这两句借花和鸟这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来表现哀情。移情于物,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写法:“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主旨: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写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法: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主旨: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兵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
39.赤 壁(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法: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主旨:诗人以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抑郁不平之气。
40.渔家傲(宋·李清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主旨:本词通过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出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1.关 雎(《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写法: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炼字:“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幻想实现结婚的愿望。 炼字:这里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写出,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出来。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写法:“参差荇菜……钟鼓乐之”这几句用采摘荇菜起兴,虚写愿望实现的欢乐之情,“采之”“友之”“芼之”“乐之”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主旨: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42.蒹 葭(《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写法:以“蒹葭”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炼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主旨: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43.石壕吏(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炼字:“投”是“投宿”的意思,写明了诗人的活动;“捉”字表现了征兵的强制性和残酷性,表现了诗人对差役深夜强制“捉人”行径的揭露、批判之意。 炼字: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连用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横行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石壕村的差役乘夜捉人征兵一事,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4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法:“风怒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飞”“渡”“洒”“挂”“飘”等动词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写法: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出暗淡凄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法: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主旨:本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诗人由个人的悲苦经历,推己及人,联想到了天下寒士,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45.卖炭翁(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写法:运用外貌描写,勾画出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砍柴烧炭的老翁形象。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出这些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突出了卖炭翁赶车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使的罪恶行径。 写法:运用了反衬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数量和价值上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主旨:本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6.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法: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写法: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用典),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写法:连用四个三字句(短句),节奏短促跳跃,表现诗人心中对世事多艰的焦灼不安与无穷忧虑。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法:用典,化用南朝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形容自己的抱负。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4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法: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前句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后句抒发了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法:比喻,“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与“万木”比喻诗人被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现了诗人虽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主旨:这首酬答诗,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浮沉和世事变迁时的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48.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的心理含蓄地表达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人生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总有坎坷缺憾,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积极乐观、努力向上。
主旨: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词人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反映了词人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9.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法:视听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之景;边声则是所闻之声。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悲凉壮阔的风景。 写法: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
主旨:本首词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抒发了边防将士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忧国思乡的情感。
50.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狩猎者情绪的高昂和精神的抖擞。 写法:运用“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法: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许,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卫国戍边、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写法:“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描写了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用词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写法:“八百里”运用典故,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呼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法:“的卢”运用典故,“马快弦惊”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主旨:本词通过写作者对早年军旅生活以及沙场生涯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抑郁、愤慨之情。
52.满江红(清末·秋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画面: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写法: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 写法:“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主旨:本词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拥有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3.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炼字:“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法: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境况,间接地反映了在这乱世之中百姓生活的艰辛。
主旨: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的白描背后,流露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5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卷”正面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折”从侧面突出了风势之猛烈,写出寒风狂暴肆虐的情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法: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神奇壮丽、奇寒无比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设置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画面: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很猛,红旗却一点都不飘动。 写法:从视觉角度写飞雪与红旗,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 写法: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隽永,字字传神,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主旨:本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壮丽的冬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法:借景抒情,作者登楼望远,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写法:用典。举曹操、刘备的典故,表达词人期盼像孙权一样抗击侵略、光复神州的美好愿望。
主旨:本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及对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5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写法: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写法:运用了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5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咆哮的气势,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写法:最后一句是全曲之“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主旨:本曲为怀古小令,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26张PPT)
 古诗词曲鉴赏
六年级上册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手法:触景生情,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日暮”点明了时间,“客愁”一词,写出诗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手法:借景抒情,描写清新的秋夜,景色恬静,包含了淡淡的思乡之愁。
主旨: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手法:用比喻“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急、大等特点,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心情。
炼字:“乱”字形象地写出雨点杂乱无序、欢快无比的形态。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炼字:“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手法:动静结合,在无声与有声之间切换,令人眼花缭乱,称奇不已。
主旨:这首诗描述作者乘船在西湖中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炼字:“惊”和“鸣”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内容: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遍野的稻花香,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手法: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内容: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到了茅店的欢欣,又表达了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主旨:词的上阕抒写当地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核心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下阕写诗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表达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手法: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狂风中,黄河巨浪翻滚,携带泥沙像下游奔涌的磅礴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手法:借助想象,从侧面烘托出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表明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5.江南春(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手法: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动静结合,视听觉描写,点面结合,表现出江南春天的热闹场面。
炼字:“风”字,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更好地突出了“酒旗”,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得以体现。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主旨: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织起来,把美丽如画的江南自然风景和烟雨蒙蒙中南朝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抒发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6.书湖阴先生壁(其一)(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内容: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居住环境干净、清雅,侧面烘托主人的高洁形象。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典故、手法: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对偶、拟人的修辞,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营造了清幽的生活气氛,表现了诗人爱好山水的意趣。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环境的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7.绝句(其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炼字:“燃”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花朵像火一样红的颜色;又让人产生联想,像燃烧跳动的火苗,仿佛看到了花朵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的景象。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内容:笔锋一转,写春天景物虽美,但已匆匆飞逝,且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愁绪,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情景交融,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
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内容:“日暮”点明时间,“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白屋”写出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内容: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诗人已安顿就寝,忽听到吠声不止,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9.鲁山山行(宋·梅尧臣)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炼字: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看到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心满意足的心情。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炼字:奇峰峻岭不断地变换,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欣赏美景的陶醉。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手法:一幅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诗意却是静的,表现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正也是动中有静的写法。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内容: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巧妙地暗示远处有人家居住;未见其物,只闻其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强化了诗人行走山间的喜悦心情。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
10.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手法:“春阴”和“草青青”形成对比,展现出一幅春日田野富有生机的宁静画卷。第二句诗人眼中偶尔出现的一树鲜艳花朵,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惊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内容:孤舟停泊,显其孤独与静寂;稳坐古庙静观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则寄寓了诗人悠闲从容的心态,流露出诗人因官场被贬谪而孤独、惆怅的心境。
主旨:首二句突出描绘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泊舟古祠,风雨看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泰然的心态,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六年级下册
11.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内容:“迢迢”写牵牛星的遥远;“皎皎”写织女星的灿烂美丽;“纤纤”把织女双手之细腻白皙写得具体可感;“札札”写织女劳作时动作的娴熟,把一个既有外表美,又有勤劳精神美的织女形象传神刻画出来。大量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形象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内容:先言结果,后说原因。刻画了织女心神不宁、幽怨动人的形象,整日以泪洗面,而无法专心纺织。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内容:进一步交代原因。仰望星空,那隔开牵牛、织女的银河是如此清浅,他们相距又会有多远呢?显然距离不是问题,人为的阻隔才是主因。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12.寒 食(唐·韩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手法:“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烘托出春意浓酽、满城沉醉其间的富丽盛况。
炼字:一个“斜”字,明写柳而暗写风,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用典、炼字:一个“传”字,既是形象的动态描绘,又意味着依照等级次序,逐一分赐,封建制度下的森严等级次第昭然在目。
手法:白描手法,描绘出袅袅的轻烟在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飘散开,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写夜晚景象,得宠的官员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
1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内容:“地白”二字,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第二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内容:第三句点明望月,推己及人,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炼字:“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4.马 诗(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手法:“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颜色,而且从触觉上写出了寒冷的感觉,这个比喻突出了大漠空旷荒凉的特点。“月如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手法:借马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寄托诗人自己渴望被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主旨: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15.石灰吟(明·于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内容:写出石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法:“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这是诗人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主旨: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6.竹 石(清·郑燮)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炼字: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炼字:“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任”字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主旨: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17.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手法:“鬓毛衰”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不变的“乡音”和变化了的“鬓毛”形成对比,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为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内容:一个“笑”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却给诗人心头重重一击,通过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抒发了诗人久客伤老之情。
主旨: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内容:“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不讲虚礼与排场,才是至爱亲朋感情无间的表现。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手法: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幽雅而恬静;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炼字:一个“开”字,一个“话”字,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前两句构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内容: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主旨: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19.游子吟(唐·孟郊)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炼字: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手法:动作和心理细节描写,伟大的母爱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手法:采用比兴手法,直抒胸臆: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情感。
主旨: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回忆母亲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20.春 日(南宋·朱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内容: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主题,
“寻”字写出诗人逸兴。次句描写观赏春景印象: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作者耳目一新,欣喜万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内容: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拟人化了,末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主旨: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七年级上册
21.观沧海(东汉末·曹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炼字:“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炼字:“涌”字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手法: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手法:虚景描写,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手法:寓情于景,“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是在暮春,借这两个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心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将明月人格化,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挚友的同情和关切。
2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宏阔大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手法:对偶。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两岸阔”“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哲理: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手法、用典: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看到的壮丽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手法:前三句用白描手法,九种事物、三个镜头,描绘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情感:“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闷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七年级下册
25.木兰诗(《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法:起兴。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设置悬念。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写法:排比和互文。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渲染了战争的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写法: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飞跃层峦的矫健身姿。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局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写法: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描写木兰归家后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木兰归家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也展现出她柔情的一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写法:比喻。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主旨:这首南北朝乐府民歌塑造了木兰爱国、坚毅勇敢、不慕荣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6.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主旨: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乡感情。
27.望 岳(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主旨:本诗以“望”字写景,表现了诗人不怕苦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8.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法: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指代奸邪小人。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主旨: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9.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春社”是农家祭祀社神祈求丰年的古老节日,既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喜爱之情。
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30.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画面: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手法: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哲理:赞扬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主旨:本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热情。
八年级上册
31.野 望(唐·王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写法:用典,尾联借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苦闷的心绪。
32.黄鹤楼(唐·崔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法: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33.使至塞上(唐·王维)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即景抒情,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一“征”一“归”,一“出”一
“入”,对比强烈,凄凉中暗含悲壮。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炼字:“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写法:运用典故“燕然未勒”,“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
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3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移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写法:拟人。将江水人格化,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远游沿途的所见景色,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3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炼字:“乱”“浅”两字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
写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6.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写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回答了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七、八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37.春 望(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写法:以乐景衬哀情。这两句借花和鸟这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来表现哀情。移情于物,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写法:“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主旨: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38.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写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法: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主旨: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兵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忘身报国之情。
39.赤 壁(唐·杜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法: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
主旨:诗人以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抑郁不平之气。
40.渔家傲(宋·李清照)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词通过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出词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八年级下册
41.关 雎(《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写法: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炼字:“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幻想实现结婚的愿望。
炼字:这里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写出,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出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写法:“参差荇菜……钟鼓乐之”这几句用采摘荇菜起兴,虚写愿望实现的欢乐之情,“采之”“友之”“芼之”“乐之”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42.蒹 葭(《诗经》)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写法:以“蒹葭”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炼字: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43.石壕吏(唐·杜甫)
诗词呈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理解鉴赏
炼字:“投”是“投宿”的意思,写明了诗人的活动;“捉”字表现了征兵的强制性和残酷性,表现了诗人对差役深夜强制“捉人”行径的揭露、批判之意。
炼字: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连用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横行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石壕村的差役乘夜捉人征兵一事,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4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写法:“风怒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飞”
“渡”“洒”“挂”“飘”等动词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写法: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出暗淡凄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法: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操。
主旨:本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诗人由个人的悲苦经历,推己及人,联想到了天下寒士,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45.卖炭翁(唐·白居易)
诗词呈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理解鉴赏
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出这些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突出了卖炭翁赶车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使的罪恶行径。
写法:运用了反衬手法。“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数量和价值上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九年级上册
46.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变化,与“金”“清”“玉”
“珍”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内心的悲苦。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写法: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写法: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用典),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写法:连用四个三字句(短句),节奏短促跳跃,表现诗人心中对世事多艰的焦灼不安与无穷忧虑。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法:用典,化用南朝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形容自己的抱负。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4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法: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前句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后句抒发了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法:比喻,“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与“万木”比喻诗人被贬谪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现了诗人虽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主旨:这首酬答诗,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浮沉和世事变迁时的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48.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炼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的心理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哲理:人生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总有坎坷缺憾,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积极乐观、努力向上。
主旨: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词人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反映了词人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年级下册
49.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法:视听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之景;边声则是所闻之声。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悲凉壮阔的风景。
写法: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首词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抒发了边防将士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忧国思乡的情感。
50.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狩猎者情绪的高昂和精神的抖擞。
写法:运用“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法: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许,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卫国戍边、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写法:“天狼”即“天狼星”,这里用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射天狼”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主旨:本词描写了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用词粗犷、豪放,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写法:“八百里”运用典故,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呼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法:“的卢”运用典故,“马快弦惊”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主旨:本词通过写作者对早年军旅生活以及沙场生涯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抑郁、愤慨之情。
52.满江红(清末·秋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画面: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写法: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
写法:“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词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拥有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3.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炼字:“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法: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境况,间接地反映了在这乱世之中百姓生活的艰辛。
主旨: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的白描背后,流露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5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卷”正面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折”从侧面突出了风势之猛烈,写出寒风狂暴肆虐的情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的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法: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神奇壮丽、奇寒无比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设置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画面: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很猛,红旗却一点都不飘动。
写法:从视觉角度写飞雪与红旗,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雪花飘落在曲折的山路上,友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茫茫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孤单的马蹄印记。
写法: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隽永,字字传神,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主旨:本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壮丽的冬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法:借景抒情,作者登楼望远,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写法:用典。举曹操、刘备的典故,表达词人期盼像孙权一样抗击侵略、光复神州的美好愿望。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及对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56.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写法: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写法:运用了双关、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法: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主旨:诗人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57.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咆哮的气势,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写法:最后一句是全曲之“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诗词呈现 理解鉴赏
主旨:本曲为怀古小令,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