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3 16:4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怅惘(wǎng)  焚身(fén)  岁梢(shāo)
B.恐吓(hè) 神龛(kān) 锵然(jiāng)
C.可悯(mǐn) 争讼(sòng) 斡旋(dǒu)
D.褪色(tuì) 春宵(xiāo) 裴公(fēi)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装饰  锵然  帖春联  咕咕噜噜
B.思慕  官衔  凑热闹  垂珠联珑
C.争忪  悲悯  挂神袍  吹角连营
D.磷火  褪色  闹嚷嚷  夜深星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情绪临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B.一段让人大彻大悟的经历,或许正是一个把自己逼到绝境后再重生的蜕变过程。
C.苍蝇乱飞,污水遍地,垃圾的恶臭不时飘进房里,这里脏乱的环境令人叹为观止。
D.老师语重心长的劝慰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投进他晦暗的心窗,驱走悲哀与绝望。
4.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红书店”凭借高颜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B.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荆门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广场,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C.2018年12月2日,根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
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人们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
5.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分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分号
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中, , , , ,更要立志报效相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已及人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7.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这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正是你的岁月;这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          。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          。
8.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1)【识节日】以下各个选项中,全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是 (  )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圣诞节、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节、中秋、重阳
(2)【读春联】贴对联是春节风俗之一,下面是长寿村的一位老人打算张贴的一副对联,请你指出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3)【话习俗】春节的每一项传统习俗都有一定的起源和意义。例如: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请从下列春节传统习俗中选一个你熟悉的介绍其起源和意义。
放爆竹、祭奠祖先、压岁守岁、拜年、贴春联、贴门神、倒贴“福”字。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微信超然客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 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鵡,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俭,曾率军打败突厥;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想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10.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飘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11.《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2.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桌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饭?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有删改)
13.作者围绕__________(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指什么?
14.第⑤段“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文章第⑦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__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天空的生命线路;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16.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
17.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第 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像枣树那般平和
邱裕华
①再没有见过比枣树更平和、自在的树了。
②在许多地方,枣树是最常见的。就如我所居住的县城,只要是有院子的人家,十之八九,都会栽种一两棵枣树。我房屋前的那户人家,院子里也栽了一棵。
③等到深秋过后、冬天来临,枣树的叶子早在寒风中掉光了。不仅叶子落尽了,而且那些细小的枝条也全都不知不觉不见了,整棵树只留下了主干和不多的比较粗大的枝干,看上去,光秃秃的,很是萧条,没有半点生气。要是你不知道它是一棵枣树,你根本认不出这是一棵什么树。
④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樱花开了,原野里的高高矮矮的树木都绽满了绿叶,它依然无动于衷,不急不忙,好像还没有睡醒的样子。直到春分过去好多天,清明马上要来了,它才慢腾腾地长出一些叶子来。
⑤然后,叶子不紧不慢蔓延了整棵树,新的枝条也先先后后地冒了出来,总算是像一棵树的样子了,带来了一树的蓬勃气息。可是,期待中的枣花却还不见踪影。
⑥在你日日的张望中,四月过去了,五月来了,枣花才不急不忙地随着有些微热的仲夏之风,缓缓登场。要是指望她们姗姗来迟,是为了给我们精心准备一场惊艳的演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绿色的枣树叶之中,那一串串枣花,颜色并不鲜艳,都是淡淡的黄,根本没有南瓜花那种黄灿灿,只不过是比白色深一些的浅黄。而且,形状也不显眼,小小的,如米粒大小,根本没有茶花、玉兰那样饱满、硕大,她们密密地结成一条条,平淡无奇地分布于枝枝叶叶间。你从枣树旁经过,如果不用心,很轻易就会把枣花的花香忽略,因为她们一点也没有桂花那种扑鼻的清香。
⑦这样的低调,不爱张扬,要是你脚步匆匆,根本感觉不到她们正在开花。她们,没有桃花的娇媚,没有牡丹的雍容,没有菊花的炫目,没有柚子花的香甜。可是,她们却有着内敛的清香。由蜜蜂酿造的枣花蜜,不仅甘甜可口,远非一般的花蜜可比,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极其受人青睐。
⑧更重要的是,她们开花,不是为了如其他花那样争奇斗艳,而是为了结果。花开之后,马上一个个枣子就结得满枝满丫。偶尔,会有树枝伸出围墙,把诱人的枣子大大方方地亮在枝叶间,明媚了一片天空。到了八月,菜市场便随处可见那个儿不大、貌不惊人的枣子,装在一个个竹篮里,都是乡下的人提来卖的。不贵,两三元一斤,既不酸,又不涩,翠甜爽口,有清甜的味道直入心底。每回我见了,总要买一些。卖枣的人对我说,枣子是自家产的,不打药,可以放心食用。也许,是枣花模样的低调,引来的害虫少,让枣子成为了绿色安全水果。
⑨枣子,既可生吃,也可晒干了吃。有谚语说:日食一枣,医生不找。枣子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健脾补体。历来,枣树多被文人墨客所吟咏。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有对枣的吟颂:“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王安石也有一首《赋枣》:“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⑩只要精彩,人生便不会迟到。一棵棵枣树,从容应对二十四节气,开不美的花,结不大的果,却给予人无比的甘甜。如果有院子,我也会栽一棵枣树,让它美好我的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9.文章标题“像枣树那般平和”中的“平和”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21.品析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蔓延”“冒”的表达作用。
22.选文第⑦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3.选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其中的“志”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4.文章第⑨段中引用《诗经》与《赋枣》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5.你从枣树开花到结果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人生感悟?
答案
1.A 2.B 3.C 4.A 5.A 6.B 7.示例正是你的生命 才会珍惜你的今天 8.(1)C (2)C
(3)示例1: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即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示例2:祭奠祖先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祈求和报答他们对后代子孙们的庇护和保佑。
9.D
10.C
11.(1)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2)升华主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2.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3.桌面。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14.(1)原因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2)生命的线
15.(1)带痕纹的云彩 (2)带涟漪的积水
16.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
18.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变得豁达、
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
19.①枣树生长过程不急不躁,桃花、梨花、樱花树都盛开了,枣花还无动于衷;②枣树开花不是为了争奇斗艳,而是为了结果。
20.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动于衷”“不急不忙”写出了枣树应对二十四节气的从容姿态,将枣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平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1.“蔓延”一词生动传神地描摹出枣树叶子铺展延续、连绵不断、蓬勃生长的态势;“冒”字有突然窜出来的意思,表现了新枝条的生机勃勃。
22.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枣花与桃花、牡丹、菊花、柚子花进行对比,突出了枣花内敛的清香,增强了感染力。
23.示例:枣树低调、不爱张扬、内敛稳重,却无私地将香甜的果实奉献给人类。作者用“像枣树那般平和”表达了对枣树的赞美,并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也想做像枣树那样的人。
24.①阐明了枣子的功用;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③赞美了枣树及枣子的实用价值。
25.示例: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从容应对一切,哪怕不能取得大成就,但只要努力奋斗,只要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与帮助,也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