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4.12《用种子繁殖》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4.12《用种子繁殖》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05 09:17:4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用种子繁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学习者分析 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学生并不是那么陌生,大都知道把种子丢进土里可以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但是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缘由,也就是说不知道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科学事实,对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一定影响。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科学思维: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探究实践: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态度责任:认识到大多数植物靠种子繁殖延续后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解剖种子能了解种子内部结构及作用能基本能不能种子萌发能探究种子萌发特点和条件能基本能不能种子传播能了解植物种子传播方式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 你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比如, (1)蒲公英种子:有绒毛,随风飘扬 (2)苍耳种子:有钩刺,容易粘附 教师:不同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2. 你想知道种子内部的构造是怎样的吗?比如,玉米种子,蚕豆种子。学生活动1 交流自己知道的种子名称与特点 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从种子外形说起,由表及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探究兴趣。环节二:解剖种子教师活动2 1.准备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镊子、放大镜等 2.温馨提示 ①用水浸泡蚕豆或玉米种子的目的是软化其种皮,以便剥离种皮,掰开子叶。 ②借助放大镜可观察得更清楚。 3.讲解蚕豆解刨步骤 ①用镊子轻轻剥掉种皮 ②剥开豆瓣 ③用放大镜观察 4.教师讲解种子内部结构 5.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子叶数量一样吗? 教师:像蚕豆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像玉米有1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 6.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观察下图,推测种子各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2 认识实验器材 学生解剖蚕豆种子,可以仿造蚕豆解剖方法解剖玉米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特点 不一样。蚕豆子叶2个,玉米子叶1个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活动意图说明: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其结构密不可分。揭示种子的结构,是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的基础,也是认识用种子繁殖的第一步。 环节三:种子萌发教师活动3 1.关于种子萌发,你想了解哪些有趣的问题? 2.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问题1: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教师讲解实验设计: 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 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按不同的方向摆蚕豆种子,观察它们的萌发情况(分别用黑笔和绿笔画出根和芽的生长方向) (2)问题2: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讲解实验设计 ①选择10 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标记好深度。 ④10 天后,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记录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出苗的打“√”) 教师提示: ①浸泡葵花子,可加快种子发芽的速度。 ②葵花子的可出苗土深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通常土深超过4 厘米,葵花子便很难出苗。 ③葵花子在土里发芽时,长出的根会将种子顶出地面。学生活动3 (1)把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 (2)种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写自己的假设。 小组准备的提前做的实验,观察现象 在活动手册上记录观察到实验现象 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写自己的假设。 小组准备好提前做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情况填写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此活动探究的两个问题皆是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以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还可以揭示一些耕作技术的原理。环节四:种子传播教师活动4 1. 观察图片,种子是怎么传播出去的? 2. 仔细观察,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4 凤仙花:借助果皮弹力(果皮易爆裂) 蒲公英:借助风(种子上有绒毛) 野樱桃:借助动物(果皮肥厚多汁) 椰子:借助水(椰子多生长在水边) 鬼针草:借助动物(种子外长有尖刺) 悬铃木:种子外长有冠毛, 容易被风吹走 。 苍耳:种子外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活动意图说明:在用种子繁殖的过程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决定了种子能否遇到萌发的合适条件,从而实现繁殖后代的目的。它是种子繁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学生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种子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建立联系,初步渗透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
7.板书设计 用种子繁殖 种子内部结构:子叶、胚芽、胚根 种子的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力传播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阅读儿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柳树是靠( )的方式传播种子。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乌有翅膀,植物有啥办法?柳树妈妈有办法,它准备了降落伞送给孩子。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 选自《植物妈妈有办法》 A.动物传播 B.水力传播 C.风力传播 2.静静等待几天后,明明发现西瓜籽长出了白色的尖尖(如图),这个是西瓜种子的 ( ) A.胚芽 B.子叶 C.胚根 3.植物的种子是有生命的,菜豆种子在萌发中,菜豆种子内( )会长成植物的根(如图)。 4.晚上,小科把黄豆浸泡在水里,第二天一早小科发现黄豆( ) A.腐烂了 B.颗粒变大了 C.长出胚芽 5.小聪想让黄豆尽快发芽,最好把它埋在距层表面大约( )的地方。 A.10厘米 B.6厘米 C.2厘米 6.我们把小麦种子播种在十里,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小麦苗来,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A.利用叶繁殖 B.利用茎繁殖 C.利用种子繁殖 【参考答案】 CCCBCC 作业布置: 观察身边的植物,它们的种子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传播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繁殖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八)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二、学习内容 8.1植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②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繁殖后代。 ③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⑤描述和比较胎生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三、学业要求 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繁殖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 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生命的延续。 科学思维: 初步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能基于具体事物外在特征展开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维定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初步具有根据具体现象与事物提出探究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订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 责任态度: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主题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2)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 科学思维: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探究实践: (1)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2)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态度责任: 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生命的延续。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种子是什么样子,进而思考种子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从种子外形说起,由表及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探究兴趣。
任务2 名称:解剖种子 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其结构密不可分。揭示种子的结构,是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的基础,也是认识用种子繁殖的第一步。
任务3 名称:探究种子萌发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设计意图:此活动探究的两个问题皆是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以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还可以揭示一些耕作技术的原理。
任务4 名称:种子传播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用种子繁殖的过程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决定了种子能否遇到萌发的合适条件,从而实现繁殖后代的目的。它是种子繁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学生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种子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建立联系,初步渗透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
第2课 任务5 名称:温馨回顾,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知识——种子繁殖,提出问题:植物除了种子繁殖还有哪些繁殖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知识衔接紧密,容易形成完整认识。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任务6 名称:植物的营养繁殖 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用营养器官来繁殖的植物的实例,并组织学生交流其他可利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的名称,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设计意图:可以利用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植物绝不止教材上介绍的这几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前认知并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整理零散的知识,知道更多的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
任务7 名称:用根、茎、叶来繁殖 活动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繁殖植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二,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它是活动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设计意图:知道植物可用根、茎、叶繁殖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进行操作练习,掌握相应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从而取得更多的收获。
第3课 任务8 名称:从动物的求偶方式入手,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求偶是动物繁殖行为的首要环节,除了教材图片介绍的几种,还有很多求偶方式。让学生交流此方面的见闻,有利于他们了解动物求偶方式的多样性,并丰富自己的知识。
任务9 名称:认识卵生 教材首先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从鸡是从蛋孵出的现象,反推出只要是鸡蛋就能孵出小鸡的错误结论。让学生找蛋黄上的明显小白点,了解受精鸡蛋的特点,除了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还能揭示卵生的必要条件——受精卵,为认识卵生的繁殖方式打下基础。
任务10 名称:认识胎生 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的繁殖方式 设计意图:以人类胎儿的发育过程为例,借助排序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胎生的特点,为认识胎生的繁殖方式打下基础。
任务11 名称:更多动物哺育后代行为 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设计意图:保护卵、孵化卵、哺育后代的行为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动物繁殖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进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繁殖的过程和行为。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用种子繁殖 1.解剖种子 2.研究种子萌发 3.种子的传播 第2课时:用根、茎、叶繁殖 1.植物的营养繁殖 2.用根、茎、叶繁殖 第3课时:动物的繁殖 1.动物的求偶方式 2.认识卵生 3.认识胎生 4. 更多动物哺育后代行为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用种子繁殖 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科学观念)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科学思维)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探究实践) 4.认识到大多数植物靠种子繁殖延续后代。(责任态度) 第2课时:用根、茎、叶繁殖 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来繁殖。(科学观念) 2.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科学思维) 3.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探究实践) 4.认识到植物繁殖的多样性。(责任态度) 第3课时:动物的繁殖 1. 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科学观念) 2.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科学思维) 3.针对观察和排序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探究实践) 4.认识到动物繁殖的复杂性。(责任态度)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豆瓣酱是家里做菜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它里面的“豆瓣是大豆种子中的( ) A.胚 B.子叶 C.种皮 2.下列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卵生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孵化 B.胎生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外发育 C.出芽生殖是从母体上长出一个相同的个体 3.小明在家里种下了一批种子,没有全部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 ①有些种子的胚破损 ②没有足够的水分 ③阳光不足 A.①②③ B. ①② C.②③ 4.下列的诗句或者谚语中,描述了有的植物不用种子也可以进行繁殖的是( ) A.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5.养宠物猫的时候,从猫的生长过程发现( ) A.猫属于胎生动物 B.猫属于卵生动物 C.猫和青蛙的繁殖方式相同 6.在动物园里孔雀开屏深受游客喜爱,下列不是孔雀开屏原因的是() A.欢迎游客 B.受到惊吓,准备战斗 C.求偶 7.当黄豆采摘晚了时,会有很多黄豆种子散落在地上,这是因为黄豆()利于种子的传播。 果皮易爆裂种子小成圆球形,能滚动果实多汁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8.打开鸡蛋壳,发现里边有白色絮状物,说明这个鸡蛋( ) A.是一枚受精卵 B.不是受精卵 C.可能坏了 9.土豆、地瓜进行无性繁殖时,一定要带有( ) A.花 B.叶子 C.芽 10.晚上,小科把黄豆浸泡在水里,第二天一早小科发现黄豆( ) A腐烂了 B.颗粒变大了 C.长出胚芽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1.小鸟把浆果的种子吞到肚子里,以粪便排出的方式传播到新地方。( ) 2.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 3.用叶繁殖时,叶片正面朝上。( ) 4.雄蛙鸣叫是雄青蛙在求偶。( ) 5.啄木鸟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 6.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长出新苗。( ) 7.所有的鸡卵都能孵出小鸡。( ) 8.红薯和马铃薯都是用根进行繁殖的植物。( ) 9.所有动物都会生宝宝。( ) 10.种子萌发时根和芽都向上生长。( ) 三、连线题:植物除了可以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根、茎、叶繁殖,请将下列植物的繁殖方法与其所属的正确繁殖类型连起来。 把红薯浸在水中,用刀切下带芽的红薯块,埋入土中 从菊花的主茎剪下一根纸条,插入土中 从宝石花上摘下一片叶,摆放在土中 根繁殖 蓟的根能钻出地面,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茎繁殖 把水仙的球茎浸入水中,就能生根、发芽、开花 叶繁殖 长寿花的叶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四、简答题 1.古人很早就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器官来进行营养繁殖,因此有“插柳成萌的说法,这是利用植物的哪个部位进行繁殖的?这种营养繁殖方式被称为什么? 2.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小科先用蚕豆种子萌发实验来研究种子的结构。他挑选了上图①号的蚕豆种子,浸泡过后,放在潮湿的餐巾纸上,过一段时间变了②号的样子,请你观察并描述这颗蚕豆种子,浸泡前后有什么不同?(写出2点即可) 五、综合题 西红柿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可以做很多美味的菜肴,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请你回答下列关于西红柿的科学知识。 (1)常见的圆形西红柿属于( ),其表皮具有( )作用。 A. 种子;繁殖 B.种子;保护 C.果实;保护 (2)妈妈做西红柿炒鸡蛋时,感觉西红柿的果皮影响口感,但是果肉和果皮很难分离。小东想到一个办法:他先把西红柿放进开水中浸泡,再放到凉水中冷却,几分钟后,西红柿的果皮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皱皱巴巴的,很轻松就剥下来。这个过程中西红柿的果皮受热体积( )、受冷体积( ),所以很容易剥离。 (3)妈妈剥掉果皮后,从中间切开,发现西红柿中间有很多黄白色的籽,这是西红柿的( )。种植后的种子能够发芽,说明种子就是( )。 A. 种子;有生命的 B.种子;没有生命的 C.胚;有生命的 (4)小东和妈妈收集一部分西红柿的籽,把它种在空气流通、湿润的泥土里,还需要适宜的( ),西红柿才能生长。 (5)一段时间后,小东发现西红柿的种子萌发之后,根开始向( )生长,芽向( )生长。 A.上;横着 B.下;上 C. 上;没有规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CBA AAAA CB 二、判断题 √√√√ √√ 三、连线题 四、简答题 1.“插柳成荫”是利用柳树的枝条(茎)进行繁殖的,这种营养繁殖方式被称为扦插。 2. 种子膨胀、种皮破裂 五、综合题 (1)C (2) 膨胀 缩小 (3)A (4)温度 (5)B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