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专题二 地理实践 (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工具自制、图表绘制)
地理实践是近年地理中考的重点,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工具自制、图表绘制,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关于本专题的占比较高,地理实验常考查地球运动、水土流失、板块运动、沙子和水的吸热及散热实验等;社会调查常考查人口调查、资源分布、水资源的使用、社区发展等;野外考察常考查地形和地质观察、植被和土壤分析、气候和水文观测、自然资源调查等;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自制地理工具;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等高线地形图等。
1.西安某校初二(1)班的同学为探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行了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表中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余条件都相同。下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实验结果统计表。
地理实验
实验组 坡面坡度(度) 降水强度(毫米/小时) 土壤类型 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量(克)
实验甲 15 20 沙土 30
实验乙 25 20 50
实验丙 15 10 16
实验丁 25 20 黏土 26
(1)当降水强度相同时,坡度越____ (填“大”或“小”),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多。
(2)当坡面坡度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________(填“多”或“少”)。
(3)同学们最后把沙土换成黏土,在降水强度与坡面坡度相同条件下发现,相比沙土,黏土流到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
大
多
较少
(4)根据以上实验,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大小、________强度、土质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此外,植被覆盖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坡度
降水
2.某校学生为了解中国人口状况,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活动。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人口数量调查、统计
开展社会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流程,并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后,要对收集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下表是小筱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图1是小筱同学根据调查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图2是初一年级父系新增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3是中国人口增长图。
社会调查
【调查方案】
调查内容:家族父系新增人口数量
调查记录表:
受调查者 出生年份 人数
爷爷 1952年 4
爸爸 1981年 1
小筱 2010年 2
(1)小筱调查的是她家族三代父系__________(填“新增人口”或“总人口”)变化情况,图1体现其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图2为同学们对全年级调查的结果,两图中更能体现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填图号),由此可见,样本越大越能反映真实情况。在图3中,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
新增人口
先下降后增加
图2
缓慢
活动二:人口分布调查、分析
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统一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全项调查登记,普查重点是掌握、分析、预测各地现有人口发展变化。小筱同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绘制了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图(图4)。
(2)我国人口空间分布___________,特点是以___________为界,东南部人口________,西北部人口________。长期以来,该格局变化很小,这说明________。(单项选择)
A.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比较大
B.人口不会在空间上移动
C.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口分布无影响
D.我国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东多西少
黑河—腾冲
稠密
稀疏
A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同学们远足研学,计划一次登山活动,其具体要求如下:
起点:B、D、F
目的地:A地区
【任务安排】
一组:体验攀岩的刺激,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第二高峰上。
二组:沿河流行进,观察河流两岸的植被状况。
三组: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1)图示地图为________地形图。
(2)第二小组适合的起点是______(填“B”“D”或“F”),是因为______________。
等高线
F
F处有河流流经
(3)三个小组中从起点到目的地行进中,第一组是向________(填“东北”或“西南”)方向行进。
(4)若甲、乙两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两山峰实地相距____千米。
东北
3
4.【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工具自制
【器材准备】 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a中用阴影 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2)如图b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使自制的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答案] (1)
(2)地轴与水平面成66.5°角。
(3)七大洲的轮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和180°经线等。
(4)橘子、橙子、西瓜等。
5.下表是某地气候资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图表绘制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气温(℃) -0.1 2 8 15 21 27 26 21 15 8 2
降水量(mm) 9 14 25 50 52 60 146.8 117.4 89.9 46.7 25.5
(1)表中是某地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请根据资料将图绘制完整。
(2)根据上面图表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该地地处热带地区
B.该地冬季温和湿润
C.该地夏季炎热多雨
D.该地大面积种水稻
(3)该地降水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A.冬季多雨型 B.夏季多雨型
C.全年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C
B
(4)请根据绘制完整的图表判断,该地6月的气温是________,12月的降水量是________。(注意单位)
26 ℃
5 mm
[答案] (1)地理实验
1.西安某校初二(1)班的同学为探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行了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表中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余条件都相同。下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实验结果统计表。
实验组 坡面坡度(度) 降水强度(毫米/小时) 土壤 类型 泥沙收集盘中 的泥沙量(克)
实验甲 15 20 沙土 30
实验乙 25 20 50
实验丙 15 10 16
实验丁 25 20 黏土 26
(1)当降水强度相同时,坡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多。
(2)当坡面坡度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________(填“多”或“少”)。
(3)同学们最后把沙土换成黏土,在降水强度与坡面坡度相同条件下发现,相比沙土,黏土流到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
(4)根据以上实验,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大小、________强度、土质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此外,植被覆盖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社会调查
2.某校学生为了解中国人口状况,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活动。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人口数量调查、统计
开展社会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流程,并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后,要对收集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下表是小筱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图1是小筱同学根据调查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图2是初一年级父系新增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3是中国人口增长图。
【调查方案】
调查内容:家族父系新增人口数量
调查记录表:
受调查者 出生年份 人数
爷爷 1952年 4
爸爸 1981年 1
小筱 2010年 2
(1)小筱调查的是她家族三代父系________(填“新增人口”或“总人口”)变化情况,图1体现其变化特点是________,图2为同学们对全年级调查的结果,两图中更能体现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填图号),由此可见,样本越大越能反映真实情况。在图3中,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
活动二:人口分布调查、分析
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统一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全项调查登记,普查重点是掌握、分析、预测各地现有人口发展变化。小筱同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绘制了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图(图4)。
(2)我国人口空间分布________,特点是以________为界,东南部人口________,西北部人口________。长期以来,该格局变化很小,这说明________。(单项选择)
A.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比较大
B.人口不会在空间上移动
C.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口分布无影响
D.我国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野外考察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野外考察】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同学们远足研学,计划一次登山活动,其具体要求如下:
起点:B、D、F
目的地:A地区
【任务安排】
一组:体验攀岩的刺激,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第二高峰上。
二组:沿河流行进,观察河流两岸的植被状况。
三组: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1)图示地图为________地形图。
(2)第二小组适合的起点是________(填“B”“D”或“F”),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小组中从起点到目的地行进中,第一组是向________(填“东北”或“西南”)方向行进。
(4)若甲、乙两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两山峰实地相距________千米。
工具自制
4.【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器材准备】 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a中用阴影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2)如图b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使自制的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图表绘制
5.下表是某地气候资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气温(℃) -0.1 2 8 15 21 27 26 21 15 8 2
降水量(mm) 9 14 25 50 52 60 146.8 117.4 89.9 46.7 25.5
(1)表中是某地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请根据资料将图绘制完整。
(2)根据上面图表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该地地处热带地区
B.该地冬季温和湿润
C.该地夏季炎热多雨
D.该地大面积种水稻
(3)该地降水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A.冬季多雨型 B.夏季多雨型
C.全年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4)请根据绘制完整的图表判断,该地6月的气温是________,12月的降水量是________。(注意单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地理实验
1.西安某校初二(1)班的同学为探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进行了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表中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余条件都相同。下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实验结果统计表。
实验组 坡面坡度(度) 降水强度(毫米/小时) 土壤类型 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量(克)
实验甲 15 20 沙土 30
实验乙 25 20 50
实验丙 15 10 16
实验丁 25 20 黏土 26
(1)当降水强度相同时,坡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多。
(2)当坡面坡度相同时,降水强度越大,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越________(填“多”或“少”)。
(3)同学们最后把沙土换成黏土,在降水强度与坡面坡度相同条件下发现,相比沙土,黏土流到泥沙收集盘里的泥沙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
(4)根据以上实验,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大小、________强度、土质是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此外,植被覆盖率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答案] (1)大
(2)多
(3)较少
(4)坡度 降水
社会调查
2.某校学生为了解中国人口状况,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活动。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人口数量调查、统计
开展社会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流程,并设计调查方案。调查后,要对收集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下表是小筱同学设计的调查方案,图1是小筱同学根据调查数据绘制的统计图,图2是初一年级父系新增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图3是中国人口增长图。
【调查方案】
调查内容:家族父系新增人口数量
调查记录表:
受调查者 出生年份 人数
爷爷 1952年 4
爸爸 1981年 1
小筱 2010年 2
(1)小筱调查的是她家族三代父系________(填“新增人口”或“总人口”)变化情况,图1体现其变化特点是________,图2为同学们对全年级调查的结果,两图中更能体现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填图号),由此可见,样本越大越能反映真实情况。在图3中,自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
活动二:人口分布调查、分析
全国人口普查是由国家统一对全国现有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一次全项调查登记,普查重点是掌握、分析、预测各地现有人口发展变化。小筱同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绘制了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图(图4)。
(2)我国人口空间分布________,特点是以________为界,东南部人口________,西北部人口________。长期以来,该格局变化很小,这说明________。(单项选择)
A.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比较大
B.人口不会在空间上移动
C.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口分布无影响
D.我国人口数量保持不变
[答案] (1)新增人口 先下降后增加 图2 缓慢
(2)东多西少 黑河—腾冲 稠密 稀疏 A
野外考察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野外考察】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同学们远足研学,计划一次登山活动,其具体要求如下:
起点:B、D、F
目的地:A地区
【任务安排】
一组:体验攀岩的刺激,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第二高峰上。
二组:沿河流行进,观察河流两岸的植被状况。
三组: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1)图示地图为________地形图。
(2)第二小组适合的起点是________(填“B”“D”或“F”),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小组中从起点到目的地行进中,第一组是向________(填“东北”或“西南”)方向行进。
(4)若甲、乙两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两山峰实地相距________千米。
[答案] (1)等高线
(2)F F处有河流流经
(3)东北
(4)3
工具自制
4.【实践出真知】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工具,让我们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器材准备】 乒乓球、粗铁丝、量角器等。
【制作过程】
步骤一:确定赤道和两极并绘制纬线。在乒乓球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离赤道等距顶端处各钻一个小孔,为南、北极点。如图a,以赤道为起点每隔30°画一条纬线。
(1)请在图a中用阴影表示低纬度地区的范围。
步骤二:做地轴。
(2)如图b所示,请指出用粗铁丝制作地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步骤三:组合固定。将乒乓球固定在地轴中间,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如图c。
(3)若要使自制的地球仪内容更加丰富,可在其表面绘制哪些地理事物?
【实践应用】
(4)除上述器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地球仪?
[答案] (1)
(2)地轴与水平面成66.5°角。
(3)七大洲的轮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和180°经线等。
(4)橘子、橙子、西瓜等。
图表绘制
5.下表是某地气候资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气温(℃) -0.1 2 8 15 21 27 26 21 15 8 2
降水量(mm) 9 14 25 50 52 60 146.8 117.4 89.9 46.7 25.5
(1)表中是某地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请根据资料将图绘制完整。
(2)根据上面图表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该地地处热带地区
B.该地冬季温和湿润
C.该地夏季炎热多雨
D.该地大面积种水稻
(3)该地降水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
A.冬季多雨型 B.夏季多雨型
C.全年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4)请根据绘制完整的图表判断,该地6月的气温是________,12月的降水量是________。(注意单位)
[答案] (1)
(2)C
(3)B
(4)26 ℃ 5 m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