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考点梳理第二十一章主题串讲7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地理复习考点梳理第二十一章主题串讲7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5 19:58:0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主题串讲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
化零为整 · 构体系
初步认识生态破坏的四种类型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掌握具体保护措施和方法,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
主题素养立意
保护生态环境是初中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四种考查类型,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学习对象,认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海洋灾害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主题内容阐释
主题体系构建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往往会先叙述问题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有用信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认识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制定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2)分析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认识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多种危害,提出防沙治沙的合理建议。
核心项目聚焦
(3)分析湿地退化产生的原因,了解湿地生态功能的丧失,提出保护湿地的合理措施。
(4)分析海洋灾害产生的原因,认识海洋问题的严峻性,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集中展示了黄坡黄水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知识融合 · 搭项目
探究水土保持的问题
探究一:歌谣现问题
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1)完成下列框架图。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探究二:积极寻治理
针对“信天游”歌词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2)举例说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探究三:黄土披绿装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
(3)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解析] 第(1)题,由材料“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可知,黄土高原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第(2)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是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水利工程;沟谷地区打坝淤地等。第(3)题,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集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
[答案] (2)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水利工程;沟谷地区打坝淤地。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集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
蒙古国70%的土地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是我国沙尘的源头。沙尘甚至会输送到韩国、日本等地区。因此,治理沙尘需要国际合作和治理。图1为2023年5月19日我国沙尘天气实况图,相关研究表明,该沙尘过程,蒙古国的输沙平均贡献约为42%,图2为东北亚部分地区简图。据此完成2~4题。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2.2023年5月19日,我国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是
(  )
A.新 B.冀 C.京 D.内蒙古
3.为治理土地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减轻沙尘天气,蒙古国应该
(  )
①种植耐旱树种 ②增加载畜量 ③保护天然草场 ④开垦荒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下列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中,不能体现国际合作的是(  )
A.建立了“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
B.联合国和中国联合主办“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
C.我国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
D.蒙古国应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以限制牧群的规模

2.D 3.C 4.D [第2题,根据图示,2023年5月19日,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尘暴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等特点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会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种植耐旱树种、保护天然草场能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降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①③正确;増加载畜量、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加沙尘暴发生次数,②④错误。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联合国和中国联合主办“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我国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都属于国际合作;蒙古国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以限制牧群的规模属于本国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不属于国际合作。]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读三江平原和三江源湿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探究湿地保护有关问题
5.下列关于图中湿地所在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寒温带,蒸发微弱,气候冷湿
B.甲冰川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湿地面积广
C.乙是长江、澜沧江、怒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D.乙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能丰富

6.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湿地保护的是(  )
A.持续监测,防控湿地污染和退化
B.加强湿地保护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C.因地制宜开垦已退化的湿地,做到地尽其用
D.开展湿地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库

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甲是三江平原,位于中温带,蒸发微弱,气候冷湿;甲纬度高,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湿地面积广;乙是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澜沧江、黄河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乙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有丰富的太阳能。第6题,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是持续监测,防控湿地污染和退化;加强湿地保护教育,提高民众意识;开展湿地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库。因地制宜开垦已退化的湿地,做到地尽其用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不利于湿地保护。]
7.读巴拉那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巴拉那河流域内形成了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该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强大的调蓄和净化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偷猎濒危物种、开发农耕和经营大牧场,以及频发的火灾,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图中巴拉圭河源头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其流经沼泽的河段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最终注入________洋。
(2)简述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价值。
(3)请你为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自北向南
大西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巴拉圭河源头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其流经沼泽的河段大致流向为自北向南,最终注入大西洋。第(2)题,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该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强大的调蓄和净化作用,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价值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及蓄洪防旱等。第(3)题,根据题干分析,由于人类偷猎濒危物种、开发农耕和经营大牧场,以及频发的火灾,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潘塔纳尔湿地,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流域内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答案] (2)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流域内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近年来,我国珠江口一带海域曾多次发生大面积的赤潮灾害。据此完成8~10题。
保护海洋环境的有关问题
8.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向海洋排放过多的
(  )
①建筑垃圾 ②工业废水 ③生活污水 ④厨余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行业中,受赤潮影响最小的是(  )
A.近海航运 B.水产养殖
C.渔业 D.海滨旅游


10.下列关于赤潮问题的解决方法,描述正确的(  )
A.制定城市交通限行政策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C.禁止向海洋超标排放废污水
D.禁止开采海洋石油资源

8.B 9.A 10.C [第8题,由材料“赤潮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可知,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向海洋排放过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②③正确;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不是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①④错误。
第9题,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海水变成红色,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腐烂,使得赤潮海域大面积缺氧,甚至无氧,造成海水中鱼类缺氧死亡,对水产养殖、渔业造成重大影响,B、C不符合题意;赤潮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严重影响海滨旅游,D不符合题意。赤潮通常发生在水面以下,对航运的影响相对较小,A符合题意。
第10题,赤潮是由于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水质变坏,造成鱼类死亡,所以禁止向海洋超标排放废污水,可以解决赤潮问题,C正确;制定城市交通限行政策通常是为了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A错误;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B错误;禁止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且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D错误。]主题素养立意
初步认识生态破坏的四种类型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掌握具体保护措施和方法,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
主题内容阐释
保护生态环境是初中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四种考查类型,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学习对象,认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海洋灾害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往往会先叙述问题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有用信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认识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制定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2)分析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认识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多种危害,提出防沙治沙的合理建议。
(3)分析湿地退化产生的原因,了解湿地生态功能的丧失,提出保护湿地的合理措施。
(4)分析海洋灾害产生的原因,认识海洋问题的严峻性,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探究水土保持的问题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集中展示了黄坡黄水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探究一:歌谣现问题
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1)完成下列框架图。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探究二:积极寻治理
针对“信天游”歌词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2)举例说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探究三:黄土披绿装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
(3)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蒙古国70%的土地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是我国沙尘的源头。沙尘甚至会输送到韩国、日本等地区。因此,治理沙尘需要国际合作和治理。图1为2023年5月19日我国沙尘天气实况图,相关研究表明,该沙尘过程,蒙古国的输沙平均贡献约为42%,图2为东北亚部分地区简图。据此完成2~4题。
2.2023年5月19日,我国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是(  )
A.新 B.冀 C.京 D.内蒙古
3.为治理土地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减轻沙尘天气,蒙古国应该(  )
①种植耐旱树种 ②增加载畜量 ③保护天然草场 ④开垦荒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下列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中,不能体现国际合作的是(  )
A.建立了“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
B.联合国和中国联合主办“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
C.我国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
D.蒙古国应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以限制牧群的规模
探究湿地保护有关问题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读三江平原和三江源湿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湿地所在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寒温带,蒸发微弱,气候冷湿
B.甲冰川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湿地面积广
C.乙是长江、澜沧江、怒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D.乙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能丰富
6.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湿地保护的是(  )
A.持续监测,防控湿地污染和退化
B.加强湿地保护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C.因地制宜开垦已退化的湿地,做到地尽其用
D.开展湿地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库
7.读巴拉那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巴拉那河流域内形成了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该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强大的调蓄和净化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偷猎濒危物种、开发农耕和经营大牧场,以及频发的火灾,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图中巴拉圭河源头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其流经沼泽的河段大致流向为________,最终注入________洋。
(2)简述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价值。
(3)请你为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保护海洋环境的有关问题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近年来,我国珠江口一带海域曾多次发生大面积的赤潮灾害。据此完成8~10题。
8.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向海洋排放过多的(  )
①建筑垃圾 ②工业废水 ③生活污水 ④厨余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行业中,受赤潮影响最小的是(  )
A.近海航运 B.水产养殖
C.渔业 D.海滨旅游
10.下列关于赤潮问题的解决方法,描述正确的(  )
A.制定城市交通限行政策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C.禁止向海洋超标排放废污水
D.禁止开采海洋石油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主题素养立意
初步认识生态破坏的四种类型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掌握具体保护措施和方法,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
主题内容阐释
保护生态环境是初中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四种考查类型,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学习对象,认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退化和海洋灾害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往往会先叙述问题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有用信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认识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制定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2)分析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认识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多种危害,提出防沙治沙的合理建议。
(3)分析湿地退化产生的原因,了解湿地生态功能的丧失,提出保护湿地的合理措施。
(4)分析海洋灾害产生的原因,认识海洋问题的严峻性,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探究水土保持的问题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集中展示了黄坡黄水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探究一:歌谣现问题
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1)完成下列框架图。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探究二:积极寻治理
针对“信天游”歌词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2)举例说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探究三:黄土披绿装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
(3)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解析] 第(1)题,由材料“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可知,黄土高原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第(2)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是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水利工程;沟谷地区打坝淤地等。第(3)题,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集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
[答案] (1)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水利工程;沟谷地区打坝淤地。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集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蒙古国70%的土地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沙漠化,是我国沙尘的源头。沙尘甚至会输送到韩国、日本等地区。因此,治理沙尘需要国际合作和治理。图1为2023年5月19日我国沙尘天气实况图,相关研究表明,该沙尘过程,蒙古国的输沙平均贡献约为42%,图2为东北亚部分地区简图。据此完成2~4题。
2.2023年5月19日,我国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级行政单位简称是(  )
A.新 B.冀 C.京 D.内蒙古
3.为治理土地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减轻沙尘天气,蒙古国应该(  )
①种植耐旱树种 ②增加载畜量 ③保护天然草场 ④开垦荒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下列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中,不能体现国际合作的是(  )
A.建立了“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
B.联合国和中国联合主办“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
C.我国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
D.蒙古国应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以限制牧群的规模
2.D 3.C 4.D [第2题,根据图示,2023年5月19日,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尘暴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等特点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会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种植耐旱树种、保护天然草场能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降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①③正确;増加载畜量、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加沙尘暴发生次数,②④错误。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中日韩+蒙”东北亚沙尘暴防联控合作模式、联合国和中国联合主办“蒙古国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我国从一带一路的角度对蒙古国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援助都属于国际合作;蒙古国引入对特定牧民的牧场税,以限制牧群的规模属于本国治理沙尘暴的措施,不属于国际合作。]
探究湿地保护有关问题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读三江平原和三江源湿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湿地所在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寒温带,蒸发微弱,气候冷湿
B.甲冰川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湿地面积广
C.乙是长江、澜沧江、怒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D.乙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太阳能丰富
6.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湿地保护的是(  )
A.持续监测,防控湿地污染和退化
B.加强湿地保护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C.因地制宜开垦已退化的湿地,做到地尽其用
D.开展湿地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库
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甲是三江平原,位于中温带,蒸发微弱,气候冷湿;甲纬度高,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湿地面积广;乙是三江源地区,是长江、澜沧江、黄河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乙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有丰富的太阳能。第6题,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是持续监测,防控湿地污染和退化;加强湿地保护教育,提高民众意识;开展湿地研究,建立共享信息库。因地制宜开垦已退化的湿地,做到地尽其用会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不利于湿地保护。]
7.读巴拉那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巴拉那河流域内形成了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湿地,该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强大的调蓄和净化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偷猎濒危物种、开发农耕和经营大牧场,以及频发的火灾,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图中巴拉圭河源头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其流经沼泽的河段大致流向为__________,最终注入________洋。
(2)简述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价值。
(3)请你为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巴拉圭河源头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其流经沼泽的河段大致流向为自北向南,最终注入大西洋。第(2)题,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湿地,该湿地动植物种类繁多,并具有强大的调蓄和净化作用,潘塔纳尔湿地的生态价值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及蓄洪防旱等。第(3)题,根据题干分析,由于人类偷猎濒危物种、开发农耕和经营大牧场,以及频发的火灾,保护潘塔纳尔湿地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潘塔纳尔湿地,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流域内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答案] (1)热 自北向南 大西
(2)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流域内实施退耕退牧还林还草还湿地等。
保护海洋环境的有关问题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近年来,我国珠江口一带海域曾多次发生大面积的赤潮灾害。据此完成8~10题。
8.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向海洋排放过多的(  )
①建筑垃圾 ②工业废水 ③生活污水 ④厨余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行业中,受赤潮影响最小的是(  )
A.近海航运 B.水产养殖
C.渔业 D.海滨旅游
10.下列关于赤潮问题的解决方法,描述正确的(  )
A.制定城市交通限行政策
B.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C.禁止向海洋超标排放废污水
D.禁止开采海洋石油资源
8.B 9.A 10.C [第8题,由材料“赤潮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可知,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向海洋排放过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②③正确;建筑垃圾和厨余垃圾不是造成珠江口水域赤潮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①④错误。第9题,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海水变成红色,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腐烂,使得赤潮海域大面积缺氧,甚至无氧,造成海水中鱼类缺氧死亡,对水产养殖、渔业造成重大影响,B、C不符合题意;赤潮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严重影响海滨旅游,D不符合题意。赤潮通常发生在水面以下,对航运的影响相对较小,A符合题意。第10题,赤潮是由于大量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缺氧,水质变坏,造成鱼类死亡,所以禁止向海洋超标排放废污水,可以解决赤潮问题,C正确;制定城市交通限行政策通常是为了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A错误;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B错误;禁止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且与赤潮问题关系不大,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