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素养立意
认识资源配置、经济结构优化、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主题内容阐释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是今年考试的重要内容,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考查认识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有效地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及促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探究京津冀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教育和医疗资源协同以及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2)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空间布局及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格局。
(3)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融合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探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推动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的活动。下图为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及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
第一小组:探究京津冀的自然条件
(1)京津冀地区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临我国的内海——________。
(2)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有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基地,分析该地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第二小组:探究京津冀发展遇到的问题
(3)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________,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________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和天津由于人口密度________(填“大”或“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________(填“劳动力”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小组: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
某同学在活动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我了解了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有黄骅港和天津港,还有机场和无人机产业园,太方便了!还知道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措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和京津冀防护林、湿地公园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4)请结合日志,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有效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 第(1)题,我国有四大海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临我国的内海——渤海。第(2)题,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临海,多条铁路经过,海陆交通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充足的劳动力;国家政策支持等。第(3)题,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和天津由于人口密度大、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第(4)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加强产业联系等。
[答案] (1)渤海
(2)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等。
(3)较大(或悬殊) 资源(或矿产或劳动力) 大 水资源
(4)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加强产业联系。
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百业兴盛交通先行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1)说出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2)说出沪瑞和沪蓉两大运输通道在平原地区多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
区域发展城市引领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分析上海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4)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5)说出两条恩施、宜昌等地级城市,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作出的贡献。
[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长江中下游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遍布南北,形成河网。社会原因: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纵列分布的铁路网互补,减轻铁路运输压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地区航运需求大。第(2)题,在平原地区,“以桥代路”的交通线建设方式主要考虑的是少占耕地。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以桥代路”的交通方式考虑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第(3)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上海是其核心,南京、杭州分别是其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第(4)题,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聚集;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劳动力丰富;对外联系便捷,有着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信和网络。第(5)题,恩施和宜昌等地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化工企业转型、修复长江岸线、改造生态公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长江生态环境,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答案] (1)自然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网纵横。社会原因: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地区与铁路网互补,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沿岸航运需求大。
(2)少占耕地。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4)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聚集;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劳动力丰富。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交通运输组合好,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5)推动化工企业转型;修复长江岸线;改造生态公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
我国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读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完成3~5题。
3.粤港澳大湾区( )
A.西接贵州 B.南临南海
C.包括福建和港澳 D.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4.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是( )
A.土地面积广阔 B.便于吸引外资
C.科技发达 D.海陆空交通联运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密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地、资源、劳动力丰富
B.科学的管理水平
C.先进的技术
D.国际金融、信息中心
3.B 4.B 5.A [第3题,读图可知,粤港澳大湾区西接广西;南临南海;包括广东中南部和港澳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第4题,粤港澳大湾区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是毗邻港澳,便于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土地资源匮乏;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江海联运,海陆空交通便捷,以上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具备,并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发展优势。第5题,在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中,港澳地区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控制产品的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营销,珠江三角洲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多的企业逐渐转移,广西主动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广西将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共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粤港澳大湾区图
(1)广西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至少两条)
(2)对比北部湾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条件,请把资料包中的数码填在表格中。
资料包
①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②科技力量雄厚;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水能丰富;⑤国家政策支持;⑥多华人华侨投资;⑦水陆交通便利
经济区 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异 同
北部湾经济区 ________ ________
珠三角经济区 ________
(3)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第一湾”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4)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涌现大批“双城打工人”。试分析形成该现象的首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多的企业逐渐转移,广西主动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广西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减轻了环境污染;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等。第(2)题,异: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水能丰富;珠三角经济区科技力量雄厚、多华人华侨投资。同:国家政策支持;水陆交通便利。第(3)题,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第一湾”的优势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东南亚,市场广阔;海陆空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态势等。第(4)题,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涌现大批“双城打工人”,形成该现象的首要条件是便捷的交通。
[答案] (1)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减轻了环境污染;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回答任意两条即可)。
(2)异:北部湾经济区①③④ 珠三角经济区②⑥
同:⑤⑦
(3)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东南亚;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态势等
(4)便捷的交通
西部大开发问题
“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指我国将东部地区所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和计算的工程。此项工程既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读我国“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示意图,完成7~10题。
7.成渝地区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水能 D.太阳能
8.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枢纽节点是( )
A.甘肃 B.内蒙古
C.贵州 D.长三角
9.贵州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 )
A.以数据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B.提升东北地区的数据计算能力
C.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开发
D.进一步发挥长江的运输功能
10.为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战略规划是( )
①西部大开发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C 8.D 9.A 10.D [第7题,读图可知,成渝地区位于南方地区,地处长江上游,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富,支流众多,长江在成渝地区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的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成渝地区深居内陆,而潮汐能形成于海洋;成渝地区降水丰富,太阳能不是优势能源,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8题,读图可知,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枢纽节点是长三角,长三角枢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高数据供给质量,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第9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以数据为纽带,在缓解东部能源紧张问题的同时,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促进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第10题,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部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为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各区域均衡发展,①②③④都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主题素养立意
认识资源配置、经济结构优化、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主题内容阐释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是今年考试的重要内容,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考查认识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有效地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及促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探究京津冀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教育和医疗资源协同以及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2)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空间布局及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格局。
(3)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融合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探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推动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的活动。下图为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及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
第一小组:探究京津冀的自然条件
(1)京津冀地区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临我国的内海——________。
(2)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有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基地,分析该地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第二小组:探究京津冀发展遇到的问题
(3)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________,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________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和天津由于人口密度________(填“大”或“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________(填“劳动力”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小组: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
某同学在活动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我了解了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有黄骅港和天津港,还有机场和无人机产业园,太方便了!还知道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措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和京津冀防护林、湿地公园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4)请结合日志,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有效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百业兴盛交通先行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1)说出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2)说出沪瑞和沪蓉两大运输通道在平原地区多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
区域发展城市引领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分析上海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4)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5)说出两条恩施、宜昌等地级城市,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作出的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
我国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读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完成3~5题。
3.粤港澳大湾区( )
A.西接贵州 B.南临南海
C.包括福建和港澳 D.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4.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是( )
A.土地面积广阔 B.便于吸引外资
C.科技发达 D.海陆空交通联运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密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地、资源、劳动力丰富
B.科学的管理水平
C.先进的技术
D.国际金融、信息中心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多的企业逐渐转移,广西主动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广西将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共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粤港澳大湾区图
(1)广西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至少两条)
(2)对比北部湾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条件,请把资料包中的数码填在表格中。
资料包
①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②科技力量雄厚;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水能丰富;⑤国家政策支持;⑥多华人华侨投资;⑦水陆交通便利
经济区 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异 同
北部湾经济区 ________ ________
珠三角经济区 ________
(3)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第一湾”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4)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涌现大批“双城打工人”。试分析形成该现象的首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大开发问题
“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指我国将东部地区所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和计算的工程。此项工程既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读我国“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示意图,完成7~10题。
7.成渝地区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水能 D.太阳能
8.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枢纽节点是( )
A.甘肃 B.内蒙古
C.贵州 D.长三角
9.贵州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 )
A.以数据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B.提升东北地区的数据计算能力
C.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开发
D.进一步发挥长江的运输功能
10.为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战略规划是( )
①西部大开发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主题串讲8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
化零为整 · 构体系
认识资源配置、经济结构优化、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主题素养立意
主题内容阐释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是今年考试的重要内容,主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考查认识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对有效地推动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及促进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主题体系构建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为例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探究京津冀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教育和医疗资源协同以及创新驱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核心项目聚焦
(2)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空间布局及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格局。
(3)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融合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4)探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推动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的活动。下图为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及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
知识融合 · 搭项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
第一小组:探究京津冀的自然条件
(1)京津冀地区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临我国的内海——________。
(2)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有我国的京津唐工业基地,分析该地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渤海
第二小组:探究京津冀发展遇到的问题
(3)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____________,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和天津由于人口密度________(填“大”或“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________(填“劳动力”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较大(或悬殊)
资源(或矿产或劳动力)
大
水资源
第三小组: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
某同学在活动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我了解了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有黄骅港和天津港,还有机场和无人机产业园,太方便了!还知道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措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和京津冀防护林、湿地公园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4)请结合日志,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的有效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 第(1)题,我国有四大海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位置优越,处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临我国的内海——渤海。
第(2)题,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临海,多条铁路经过,海陆交通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充足的劳动力;国家政策支持等。第(3)题,读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和天津由于人口密度大、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4)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加强产业联系等。
[答案] (2)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等。
(4)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加强产业联系。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
百业兴盛交通先行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1)说出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2)说出沪瑞和沪蓉两大运输通道在平原地区多采用“以桥代路”方式的主要目的。
区域发展城市引领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分析上海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4)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5)说出两条恩施、宜昌等地级城市,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作出的贡献。
[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长江中下游段地势平坦,水流平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遍布南北,形成河网。社会原因: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纵列分布的铁路网互补,减轻铁路运输压力;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地区航运需求大。
第(2)题,在平原地区,“以桥代路”的交通线建设方式主要考虑的是少占耕地。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以桥代路”的交通方式考虑的是保护野生动物。
第(3)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上海是其核心,南京、杭州分别是其北翼、南翼的中心城市,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4)题,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聚集;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劳动力丰富;对外联系便捷,有着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铁路(高铁)、航空、公路运输以及通信和网络。
第(5)题,恩施和宜昌等地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化工企业转型、修复长江岸线、改造生态公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长江生态环境,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答案] (1)自然原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网纵横。社会原因: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地区与铁路网互补,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沿岸航运需求大。
(2)少占耕地。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4)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聚集;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长江沿岸经济带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为我国人口稠密区,劳动力丰富。水路、公路、铁路、航空交通运输组合好,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5)推动化工企业转型;修复长江岸线;改造生态公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
我国正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读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完成3~5题。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
3.粤港澳大湾区( )
A.西接贵州 B.南临南海
C.包括福建和港澳 D.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4.粤港澳大湾区的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是( )
A.土地面积广阔 B.便于吸引外资
C.科技发达 D.海陆空交通联运
√
√
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合作密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地、资源、劳动力丰富
B.科学的管理水平
C.先进的技术
D.国际金融、信息中心
√
3.B 4.B 5.A [第3题,读图可知,粤港澳大湾区西接广西;南临南海;包括广东中南部和港澳地区;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第4题,粤港澳大湾区最独特的发展优势是毗邻港澳,便于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土地资源匮乏;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江海联运,海陆空交通便捷,以上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具备,并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发展优势。第5题,在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中,港澳地区提供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控制产品的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营销,珠江三角洲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多的企业逐渐转移,广西主动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广西将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经济区共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粤港澳大湾区图
(1)广西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促进了当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这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至少两条)
(2)对比北部湾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条件,请把资料包中的数码填在表格中。
资料包
①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②科技力量雄厚;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水能丰富;⑤国家政策支持;⑥多华人华侨投资;⑦水陆交通便利
经济区 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异 同
北部湾经济区 ___________ ________
珠三角经济区 ________
①③④
②⑥
⑤⑦
(3)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第一湾”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4)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涌现大批“双城打工人”。试分析形成该现象的首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东南亚;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态势等
便捷的交通
[解析] 第(1)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多的企业逐渐转移,广西主动加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湾企入桂”行动。广西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减轻了环境污染;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等。
第(2)题,异: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矿产资源丰富、水能丰富;珠三角经济区科技力量雄厚、多华人华侨投资。同:国家政策支持;水陆交通便利。
第(3)题,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第一湾”的优势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东南亚,市场广阔;海陆空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态势等。
第(4)题,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涌现大批“双城打工人”,形成该现象的首要条件是便捷的交通。
[答案] (1)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减轻了环境污染;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回答任意两条即可)。
“东数西算”(“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指我国将东部地区所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和计算的工程。此项工程既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读我国“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示意图,完成7~10题。
西部大开发问题
7.成渝地区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风能 B.潮汐能
C.水能 D.太阳能
√
8.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枢纽节点是( )
A.甘肃 B.内蒙古
C.贵州 D.长三角
9.贵州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 )
A.以数据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B.提升东北地区的数据计算能力
C.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开发
D.进一步发挥长江的运输功能
√
√
10.为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战略规划是( )
①西部大开发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7.C 8.D 9.A 10.D [第7题,读图可知,成渝地区位于南方地区,地处长江上游,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富,支流众多,长江在成渝地区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的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成渝地区深居内陆,而潮汐能形成于海洋;成渝地区降水丰富,太阳能不是优势能源,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8题,读图可知,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枢纽节点是长三角,长三角枢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密度、高能效、低碳数据中心集群,提高数据供给质量,优化东西部间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直连网络。
第9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州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利于以数据为纽带,在缓解东部能源紧张问题的同时,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促进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第10题,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部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为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各区域均衡发展,①②③④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