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第一讲 天气、气温和降水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多变的天气
1.填空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区_______里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_____ 相对的_____性
举例 明天大风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短时间
多年
多变
稳定
2.判断
(1)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海洋,蓝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 )
(2)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 )
×
√
3.填图
写出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情况。
雨夹雪
沙尘暴
扬尘
大雪
阴
晴
雾
霜冻
多云
雷阵雨
冰雹
东风6级
大雨
大雨转晴
台风
4.连线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0—50 轻微污染
51—100 良
101—150 优
151—200 重度污染
201—300 中度污染
>300 严重污染
天气的含义与影响
1.(2024·宁阳期末)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D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变化状况,是多变的;气候是长期的稳定的大气状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的是季风对气候的影响,A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B错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的是某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气候,C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一夜大雪,表示的是天气变化,D正确。]
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2024·新泰期末)下图为某城市11月25日天气预报。读图,完成2~3题。
2.该城市当日的天气状况为( )
A.晴,东风4级 B.晴,西风4级
C.多云,西风4级 D.多云,东风4级
√
3.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
A.多开私家车
B.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
C.露天焚烧垃圾
D.骑自行车或步行上放学
√
2.D 3.D [第2题,读图可知,当日的天气状况为多云,东风4级。第3题,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上放学;多开私家车、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露天焚烧垃圾都会使环境污染加剧。]
4.以下是小萱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收听天气预报所做的部分笔记,请结合某日我国东部地区天气预报图,完成下列问题。
摘抄:据北京气象局报告,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1)此日,北京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这种天气状况会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空气质量指数,使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
(2)此日,东海海域的风向为________,风力为______。
(3)“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反映了天气与________(填字母)关系密切。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农业生产
沙尘暴
增大
东北风
6级
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的天气状况为沙尘暴,这种天气状况会增大空气质量指数,使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外出要注意做好防护。第(2)题,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级数越大,风力越强。读图,东海海域的风向是东北风,风力是6级。第(3)题,“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反映了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B正确;A、C、D错误。
风向与风级的判断
(1)符号组成:表示风的符号由风向杆和风尾或风旗组成。 风向杆表示风的来向,风尾或三角风旗表示风力的大小,垂直于风向杆的顺时针一侧。
(2)风力、风级:一个长线风尾表示2 级
风,一个短线风尾表示1级风,一个风旗
表示8级风。
1.填空
(1)气温的含义:大气的_____,一般用___表示。
(2)测量工具:_______。
任务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温度
℃
温度计
2.判断
(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 ( )
(2)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 )
(3)一年中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 )
(4)一年中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 )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
(6)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
√
√
×
√
√
×
4.画图
在图中补绘出北半球20 ℃、10 ℃、0 ℃和-10 ℃等温线,概括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答案]
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_____
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海洋气温___;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
递减
高
低
降低
气温的变化
1.下图表示某地气温变化情况,有关该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左右
B.该地可能位于北半球海洋上
C.该地气温日较差约为7 ℃左右
D.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7 ℃左右
C [由图可以看出,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故A错误。该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说明位于北半球的陆地,故B错误。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约31 ℃,最低气温约24 ℃,日较差约为7 ℃,故C正确。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8 ℃,最冷月平均气温约-5 ℃,气温年较差约为33 ℃,故D错误。]
√
2.读甲、乙、丙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
甲
乙、丙
(2)四季分明的是_____地,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地,其气温年较差是_____ ℃。
(3)甲、乙、丙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__带、_______带、_______带。
乙
丙
33
热
北温
北寒
[解析] 第(1)题,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出现相比陆地要滞后1个月左右,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南半球情况与此相反。可判定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甲,位于北半球的是乙、丙。
第(2)题,四季分明的地区是温带,读图根据最低气温判定乙为温带,因此四季分明的是乙地。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乙地气温年较差约=25 ℃-(-5 ℃)=30 ℃。丙地气温年较差=5 ℃-(-28 ℃)=33 ℃。因此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丙地,约33 ℃。
第(3)题,从气温曲线图上可以看出:甲地全年高温,可判定其位于热带。乙地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且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位于北温带。丙地全年气温较低,且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位于北寒带。
气温的分布
读某地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某地”最可能位于( )
A.南极圈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南半球 D.北半球
√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位于陆地 B.乙位于陆地
C.甲位于海洋 D.甲、乙两地气温相等
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的等温线。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是7月,北半球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甲地气温较同纬度的乙地高,为陆地,乙地位于海洋;甲地气温在10~11 ℃之间,乙地气温在9~10 ℃之间,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
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等温线大致与______平行。南极洲的等温线较其他大洲的等温线______,从等温线的数值可以推断其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
纬线
密集
寒冷
(2)A地的年平均气温比C地_____,体现了世界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布规律。
(3)亚洲中部的D地和东部的E地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D地比E地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高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低
D地海拔高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南极洲的等温线较其他大洲的等温线密集;从等温线的数值可以推断其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寒冷。第(2)题,A地的年平均气温比C地高,体现了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第(3)题,亚洲中部的D地和东部的E地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D地比E地低,主要原因是D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利用等温线判断海陆位置和季节
(1)辅助线法:画一条纬线,纬线上在陆地和海洋各取一点,比较两点气温的高低。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相反。
(2)口诀法:“七陆北,一陆南”。意思为:七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一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1.填空
(1)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冰雹等,统称为降水。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和量筒。
(3)世界“雨极”:印度东北部的_________;世界“干极”:_________沙漠。
任务三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雨
雪
降雨
雨量器
乞拉朋齐
阿塔卡马
2.画图
(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画出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时间/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该地_________月降水量较多,_________月降水量较少。
7、8、9
12、1、2
[答案] (1)
(2)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哪几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全年多雨型、 夏季多雨型、全年
湿润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
3.填表
(1)在图中圈出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和小于200毫米的地区。
[答案] 画图略。
(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赤道附近地带 ___
两极地区 ___
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东岸 ___
大陆西岸 ___
中纬度地区 沿海 ___
内陆 ___
山脉两侧 迎风坡 ___
背风坡 ___
多
少
多
少
多
少
多
少
读北半球四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降水的变化
1.四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点是( )
A.冬季多雨 B.夏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2.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
1.B 2.D [第1题,北半球的6、7、8月是夏季,12、1、2月是冬季。读图可知,甲和乙降水最多的是7、8月,丙降水集中在4—8月,丁降水集中4—9月,所以四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点是夏季多雨。第2题,读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图中雨季最长、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丁;年降水量最少、雨季最短的城市是甲。]
(2024·东平期末)读北半球某地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统计表,完成3~4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3.该地2020年的年降水量为( )
A.169毫米 B.745毫米
C.62毫米 D.645毫米
√
4.该地降水的特点是( )
A.降水较丰富,季节变化明显
B.降水稀少,季节分配均匀
C.降水较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D.降水稀少,季节变化明显
√
3.B 4.A [第3题,结合表中数据,该地2020年的年降水量为:10毫米+5毫米+22毫米+47毫米+71毫米+81毫米+135毫米+169毫米+112毫米+57毫米+24毫米+12毫米=745毫米。第4题,读表可得,该地降水较丰富,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5.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D.背风坡降水多,迎风坡降水少
降水的分布
√
D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地理要素分布规律是初中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图1是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2是印度西南季风示意图。
(1)图1中,①地降水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②地。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上。
(2)图1中④⑤⑥三地相比,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填“纬度位置”或“海陆位置”或“地形”)。
(3)简要分析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小于
2 000
越来越少或④>⑤
>⑥
海陆位置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第(2)题,图1中④⑤⑥三地相比,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越来越少,因为由④地到⑤地再到⑥地,距海越来越远,故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第(3)题,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是: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吹向该地时,受山脉阻挡,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答案] (3)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吹向该地时,受山脉阻挡,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年降水量是年平均降水量吗?
不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某地年平均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是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总和。
(时间:6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据此完成1~2题。
限时提能训练(四) 天气、气温和降水
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订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这则三国故事反映了( )
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C.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D.天气和生活的关系
√
2.下列表示东南风六级的是( )
A. B. C. D.
√
1.C 2.B [第1题,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传递的行业,在古代如运河和驰道的修建,就属于交通的范畴,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农业生产和天气息息相关,在古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就是看天吃饭等,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通过材料“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可知在战争中,诸葛亮利用天气打败了敌人,这充分说明了天气和战争的关系,与材料相符;生活主要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第2题,先看风力符号,一个杠表示2级风,一共三个,所以各选项都是表示的6级风,再根据风向杆的方向判断风向。读图可知,A表示东北风6级,B表示东南风6级,C表示西南风6级,D表示西北风6级。]
3.(2024·泰山区期末)下列天气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 )
A. B.
C. D.
√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天气符号为晴天,适合户外郊游,A正确;B天气符号为台风,不适合出海打鱼,B错误;C天气符号为闪电,不应该站在树下,C错误;D天气符号为沙尘暴,不适合晾晒小麦,D错误。故选A。]
(2024·肥城期末)下图示意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平均气温10~22 ℃)范围。读图,完成4~5题。
4.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5.等温线a、b表示的气温分别是( )
A.10 ℃、22 ℃ B.10 ℃、10 ℃
C.22 ℃、22 ℃ D.22 ℃、10 ℃
√
√
4.A 5.C [第4题,由图可知,1月适宜避寒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亚洲南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西部和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1月平均气温10~22 ℃,气候温暖,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第5题,由材料“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平均气温10~22 ℃)范围”可知,图片中阴影部分为1月适宜避寒区,气温大致在10~22 ℃,a、b等温线都位于阴影部分靠近赤道一侧,是22 ℃等温线。]
6.下图为上海和悉尼某年各月气温统计图,从图中气温曲线可知
( )
A.上海和悉尼气温年较差相同
B.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
C.两城市气温最高月都在7月
D.两城市全部位于热带
√
B [据图可知,上海气温年较差是28 ℃-7 ℃=21 ℃,悉尼气温年较差是23 ℃-13 ℃=10 ℃,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上海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月,气温最低月出现在1月,悉尼正好相反,所以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上海最低气温为7 ℃,悉尼最低气温为13 ℃,上海、悉尼都位于亚热带。]
(2024·宁阳期末)下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甲、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地势 D.纬度位置
8.甲、乙两地之间等温线较稀疏,说明甲、乙两地之间( )
A.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B.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C.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D.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
√
7.D 8.B [第7题,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可知,该地由南向北,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甲地纬度比丙地纬度低,所以甲地气温远远高于丙地气温,由此可见,影响甲、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第8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地在同纬度地区,水平方向的等温线稀疏,说明水平方向的气温差异较小。]
读北半球①②③④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9~11题。
9.图中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④地的降水类型属于( )
A.夏季多雨型 B.冬季多雨型
C.全年湿润型 D.全年多雨型
√
√
11.图中四地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地夏季降水量多于②地
B.②地冬季降水量多于①地
C.④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③地均匀
D.②地夏季降水量较多
√
9.B 10.B 11.D [第9题,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可判断,③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①地和④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②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差异最明显,降水集中在7、8两个月。第10题,由图可知,④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属于冬季多雨型,属于地中海气候,故B正确。②是夏季多雨型,③是全年湿润型,图中没有全年多雨型。第11题,读图可知,③地夏季降水量少于②地;②地冬季降水量少于①地;③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④地均匀;②地夏季降水量较多,降水类型属于夏季多雨型。]
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融入市民生活,不少城市出现了一种新鲜事物——共享雨伞。共享雨伞是指在降水较多的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和共享雨伞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字母所在地区降水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地降水多于B地
B.C地降水少于D地
C.E地降水少于F地
D.D地降水多于A地
13.从降水量多少方面分析,图中各地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是
( )
A.A地 B.B地 C.D地 D.F地
√
√
12.A 13.A [第12题,A地被赤道穿过,B地位于北极地区,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A地降水多于B地;C、D两地都被北回归线穿过,C地位于大陆东岸,D地位于大陆西岸,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内陆和大陆西岸降水少,C地降水多于D地;E、F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E地位于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F地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E地降水多于F地;D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全年少雨,A地位于马来群岛,全年多雨,D地降水少于A地。第13题,设置共享雨伞的地方一定是降水多的地方,图中各地降水最多的地点是A地,因此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地点是A地。]
郑州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搜集了南美洲西部某山脉两侧同纬度甲、乙两个地点的气候数据(下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根据气候数据可以判断( )
A.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为迎风坡
B.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为迎风坡
C.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为背风坡
D.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为背风坡
√
15.根据甲、乙两地气温数据可以判断,该区域( )
A.1月气温低于7月,位于北半球
B.7月气温低于1月,位于北半球
C.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
D.7月气温高于1月,位于南半球
√
14.B 15.C [第14题,由图可知,甲地年降水量为1 030毫米,降水多于乙地(年降水量350毫米),盛行风向为西风,甲地为迎风坡,乙地为背风坡。第15题,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由图可知,该区域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5分。)
16.(2024·岱岳区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仿照例子,播报城市天气状况。哈尔滨:雾,5~7 ℃;广州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黄海海域风向和风力为______________。
(3)这一天,家住哈尔滨的李波上学适合的着装是( )
A.T恤衫 B.羽绒服
C.衬衣 D.夹克衫
雷阵雨,18~25 ℃
西北风,6级
√
17.【地理实践】为提高同学们的地理观测和动手实践能力,太原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参观气象台和利用校园气象站,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9分)
实践主题:天气预报的制作
任务一 走进气象台
实践过程:同学们参观气象台,了解制作流程,感受“天气预报的美”。
(1)将上面右侧标签与左侧制作流程对号入座。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观测大气温度
测量降水量
测量风向、风速
分析采集数据
任务二 探究气温奥秘
实践过程:将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图1),选择某日的2时、8时、14时、20时进行观测(图2),并记录观测结果。
(2)根据观测结果计算当日的平均气温,并结合生活体验,说出太原市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任务三 感悟降水影响
实践过程:把雨量器和量筒(图3)安置在室外相对开阔、受影响较小的地方,并保持水平位置。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筒,
并记录测量结果。
(3)举例说明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 (2)日平均气温:(4+7+15+12)/4=9.5 ℃。
最高气温:午后2点左右(或l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3)降水可以提供淡水资源;适度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度降水可缓解旱情;降水能调节气候;降水多少影响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引发旱灾;降水天气会影响出行等。
18.总结规律: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地理规律是初中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图1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为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观察图1,世界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在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更平直。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________(单选)。
A.逐渐增高 B.逐渐降低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观察图1,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20 ℃;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__。
海洋
高于
低于0 ℃
B
(3)观察图2,赤道地区比两极地区降水量________。
(4)据图概括,图中①地、②地、③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
全年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降水量大
19.学习地理要注意探索学习方法,对比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等量线图又称等值线图,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的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型,地理学科中的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都属于等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夕阳红”老年旅行团参考图1规划爬山路线。AB和CD两条线路中选择________线路攀登较为省力,选择________线路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2)选择图2可以研究某区域气温的空间分布,从图中可以读出E地的气温值大约是________。位于同纬度内陆地区的EF两地存在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如果F点的气温值为10.4 ℃,那么EF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AB
CD
14 ℃
地形
600米
(3)根据图3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图中的等值线名称是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4)阅读以上三幅等值线图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________;在同一幅图上相邻的两条等值线差值________。
等降水量线
相同
相等
[答案] (3)反映某地区某段时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第一讲 天气、气温和降水
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与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2022年·T4 1 *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 2024年·T16(1) 2022年·T5 1 *
气温的分布 2024年·T16(2)(3) 2 **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分布 2023年·T4 1 **
任务一 多变的天气
1.填空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区________里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____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________ 相对的________性
举例 明天大风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2.判断
(1)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海洋,蓝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 )
(2)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 )
3.填图
写出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情况。
4.连线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0—50 轻微污染
51—100 良
101—150 优
151—200 重度污染
201—300 中度污染
300 严重污染
天气的含义与影响
1.(2024·宁阳期末)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2024·新泰期末)下图为某城市11月25日天气预报。读图,完成2~3题。
2.该城市当日的天气状况为( )
A.晴,东风4级 B.晴,西风4级
C.多云,西风4级 D.多云,东风4级
3.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
A.多开私家车
B.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
C.露天焚烧垃圾
D.骑自行车或步行上放学
4.以下是小萱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收听天气预报所做的部分笔记,请结合某日我国东部地区天气预报图,完成下列问题。
摘抄:据北京气象局报告,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1)此日,北京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这种天气状况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空气质量指数,使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
(2)此日,东海海域的风向为________,风力为________。
(3)“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反映了天气与________(填字母)关系密切。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农业生产
风向与风级的判断
(1)符号组成:表示风的符号由风向杆和风尾或风旗组成。 风向杆表示风的来向,风尾或三角风旗表示风力的大小,垂直于风向杆的顺时针一侧。
(2)风力、风级:一个长线风尾表示2 级风,一个短线风尾表示1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任务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填空
(1)气温的含义:大气的________,一般用________表示。
(2)测量工具:________。
2.判断
(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 ( )
(2)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 )
(3)一年中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 )
(4)一年中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 )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
(6)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
3.连线
4.画图
在图中补绘出北半球20 ℃、10 ℃、0 ℃和-10 ℃等温线,概括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_____________
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_,海洋气温________;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
气温的变化
1.下图表示某地气温变化情况,有关该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左右
B.该地可能位于北半球海洋上
C.该地气温日较差约为7 ℃左右
D.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7 ℃左右
2.读甲、乙、丙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
(2)四季分明的是________地,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地,其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_ ℃。
(3)甲、乙、丙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
气温的分布
读某地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某地”最可能位于( )
A.南极圈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南半球 D.北半球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位于陆地 B.乙位于陆地
C.甲位于海洋 D.甲、乙两地气温相等
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_平行。南极洲的等温线较其他大洲的等温线________,从等温线的数值可以推断其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
(2)A地的年平均气温比C地________,体现了世界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的分布规律。
(3)亚洲中部的D地和东部的E地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D地比E地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等温线判断海陆位置和季节
(1)辅助线法:画一条纬线,纬线上在陆地和海洋各取一点,比较两点气温的高低。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相反。
(2)口诀法:“七陆北,一陆南”。意思为:七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一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任务三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填空
(1)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冰雹等,统称为降水。___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_和量筒。
(3)世界“雨极”:印度东北部的________;世界“干极”:________沙漠。
2.画图
(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画出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时间/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该地______月降水量较多,______月降水量较少。
(2)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哪几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表
(1)在图中圈出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和小于200毫米的地区。
(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赤道附近地带 ________
两极地区 ________
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东岸 ________
大陆西岸 ________
中纬度地区 沿海 ________
内陆 ________
山脉两侧 迎风坡 ________
背风坡 ________
降水的变化
读北半球四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四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点是( )
A.冬季多雨 B.夏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2.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东平期末)读北半球某地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统计表,完成3~4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3.该地2020年的年降水量为( )
A.169毫米 B.745毫米
C.62毫米 D.645毫米
4.该地降水的特点是( )
A.降水较丰富,季节变化明显
B.降水稀少,季节分配均匀
C.降水较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D.降水稀少,季节变化明显
降水的分布
5.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D.背风坡降水多,迎风坡降水少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地理要素分布规律是初中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图1是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2是印度西南季风示意图。
(1)图1中,①地降水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②地。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上。
(2)图1中④⑤⑥三地相比,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填“纬度位置”或“海陆位置”或“地形”)。
(3)简要分析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年降水量是年平均降水量吗?
不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某地年平均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是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总和。
课后检测,请完成限时提能训练(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讲 天气、气温和降水
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与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2022年·T4 1 *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气温的变化 2024年·T16(1) 2022年·T5 1 *
气温的分布 2024年·T16(2)(3) 2 **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变化
降水的分布 2023年·T4 1 **
任务一 多变的天气
1.填空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多变 相对的稳定性
举例 明天大风降温 昆明四季如春
2.判断
(1)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海洋,蓝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2)不同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填图
写出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情况。
4.连线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0—50 轻微污染
51—100 良
101—150 优
151—200 重度污染
201—300 中度污染
>300 严重污染
[答案]
天气的含义与影响
1.(2024·宁阳期末)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变化状况,是多变的;气候是长期的稳定的大气状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的是季风对气候的影响,A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B错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的是某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气候,C错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一夜大雪,表示的是天气变化,D正确。]
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2024·新泰期末)下图为某城市11月25日天气预报。读图,完成2~3题。
2.该城市当日的天气状况为( )
A.晴,东风4级 B.晴,西风4级
C.多云,西风4级 D.多云,东风4级
3.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
A.多开私家车
B.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
C.露天焚烧垃圾
D.骑自行车或步行上放学
2.D 3.D [第2题,读图可知,当日的天气状况为多云,东风4级。第3题,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上放学;多开私家车、未经处理排放工业废气、露天焚烧垃圾都会使环境污染加剧。]
4.以下是小萱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收听天气预报所做的部分笔记,请结合某日我国东部地区天气预报图,完成下列问题。
摘抄:据北京气象局报告,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1)此日,北京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这种天气状况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空气质量指数,使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
(2)此日,东海海域的风向为________,风力为________。
(3)“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反映了天气与________(填字母)关系密切。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农业生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的天气状况为沙尘暴,这种天气状况会增大空气质量指数,使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外出要注意做好防护。第(2)题,风向是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级数越大,风力越强。读图,东海海域的风向是东北风,风力是6级。第(3)题,“未来几天将有一股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来袭,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反映了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B正确;A、C、D错误。
[答案] (1)沙尘暴 增大
(2)东北风 6级
(3)B
风向与风级的判断
(1)符号组成:表示风的符号由风向杆和风尾或风旗组成。 风向杆表示风的来向,风尾或三角风旗表示风力的大小,垂直于风向杆的顺时针一侧。
(2)风力、风级:一个长线风尾表示2 级风,一个短线风尾表示1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任务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填空
(1)气温的含义:大气的温度,一般用℃表示。
(2)测量工具:温度计。
2.判断
(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 (√)
(2)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
(3)一年中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
(4)一年中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6)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
3.连线
4.画图
在图中补绘出北半球20 ℃、10 ℃、0 ℃和-10 ℃等温线,概括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答案]
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气温的变化
1.下图表示某地气温变化情况,有关该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左右
B.该地可能位于北半球海洋上
C.该地气温日较差约为7 ℃左右
D.该地气温年较差约为7 ℃左右
C [由图可以看出,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故A错误。该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说明位于北半球的陆地,故B错误。该地一天中,最高气温约31 ℃,最低气温约24 ℃,日较差约为7 ℃,故C正确。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8 ℃,最冷月平均气温约-5 ℃,气温年较差约为33 ℃,故D错误。]
2.读甲、乙、丙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
(2)四季分明的是________地,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地,其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_ ℃。
(3)甲、乙、丙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
[解析] 第(1)题,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出现相比陆地要滞后1个月左右,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南半球情况与此相反。可判定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甲,位于北半球的是乙、丙。第(2)题,四季分明的地区是温带,读图根据最低气温判定乙为温带,因此四季分明的是乙地。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称为气温的年变化。乙地气温年较差约=25 ℃-(-5 ℃)=30 ℃。丙地气温年较差=5 ℃-(-28 ℃)=33 ℃。因此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丙地,约33 ℃。第(3)题,从气温曲线图上可以看出:甲地全年高温,可判定其位于热带。乙地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且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位于北温带。丙地全年气温较低,且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位于北寒带。
[答案] (1)甲 乙、丙 (2)乙 丙 33
(3)热 北温 北寒
气温的分布
读某地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某地”最可能位于( )
A.南极圈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南半球 D.北半球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位于陆地 B.乙位于陆地
C.甲位于海洋 D.甲、乙两地气温相等
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的等温线。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是7月,北半球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甲地气温较同纬度的乙地高,为陆地,乙地位于海洋;甲地气温在10~11 ℃之间,乙地气温在9~10 ℃之间,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5.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_平行。南极洲的等温线较其他大洲的等温线________,从等温线的数值可以推断其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
(2)A地的年平均气温比C地________,体现了世界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的分布规律。
(3)亚洲中部的D地和东部的E地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D地比E地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南极洲的等温线较其他大洲的等温线密集;从等温线的数值可以推断其气候最突出的特征是寒冷。第(2)题,A地的年平均气温比C地高,体现了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第(3)题,亚洲中部的D地和东部的E地纬度相近,但年平均气温D地比E地低,主要原因是D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
[答案] (1)纬线 密集 寒冷
(2)高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低 D地海拔高
利用等温线判断海陆位置和季节
(1)辅助线法:画一条纬线,纬线上在陆地和海洋各取一点,比较两点气温的高低。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相反。
(2)口诀法:“七陆北,一陆南”。意思为:七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一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任务三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填空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为雨量器和量筒。
(3)世界“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2.画图
(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画出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时间/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该地______月降水量较多,______月降水量较少。
[答案] (1)
7、8、9 12、1、2
(2)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世界降水季节变化分为哪几种类型:全年多雨型、_夏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
3.填表
(1)在图中圈出年降水量大于2 000毫米和小于200毫米的地区。
[答案] 画图略。
(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赤道附近地带 多
两极地区 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东岸 多
大陆西岸 少
中纬度地区 沿海 多
内陆 少
山脉两侧 迎风坡 多
背风坡 少
降水的变化
读北半球四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四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点是( )
A.冬季多雨 B.夏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2.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B 2.D [第1题,北半球的6、7、8月是夏季,12、1、2月是冬季。读图可知,甲和乙降水最多的是7、8月,丙降水集中在4—8月,丁降水集中4—9月,所以四个城市降水的共同点是夏季多雨。第2题,读降水量柱状图可知,图中雨季最长、年降水量最多的城市是丁;年降水量最少、雨季最短的城市是甲。]
(2024·东平期末)读北半球某地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统计表,完成3~4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3.该地2020年的年降水量为( )
A.169毫米 B.745毫米
C.62毫米 D.645毫米
4.该地降水的特点是( )
A.降水较丰富,季节变化明显
B.降水稀少,季节分配均匀
C.降水较丰富,季节分配均匀
D.降水稀少,季节变化明显
3.B 4.A [第3题,结合表中数据,该地2020年的年降水量为:10毫米+5毫米+22毫米+47毫米+71毫米+81毫米+135毫米+169毫米+112毫米+57毫米+24毫米+12毫米=745毫米。第4题,读表可得,该地降水较丰富,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降水的分布
5.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D.背风坡降水多,迎风坡降水少
D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地理要素分布规律是初中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图1是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2是印度西南季风示意图。
(1)图1中,①地降水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②地。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上。
(2)图1中④⑤⑥三地相比,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填“纬度位置”或“海陆位置”或“地形”)。
(3)简要分析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第(2)题,图1中④⑤⑥三地相比,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越来越少,因为由④地到⑤地再到⑥地,距海越来越远,故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第(3)题,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是: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吹向该地时,受山脉阻挡,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答案] (1)小于 2 000
(2)越来越少或④>⑤>⑥ 海陆位置
(3)多地形雨。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来自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吹向该地时,受山脉阻挡,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
年降水量是年平均降水量吗?
不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某地年平均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是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总和。
限时提能训练(四) 天气、气温和降水
(时间:6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天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据此完成1~2题。
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订了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果大获全胜。这则三国故事反映了( )
A.天气与交通的关系 B.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C.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D.天气和生活的关系
2.下列表示东南风六级的是( )
A. B. C. D.
1.C 2.B [第1题,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传递的行业,在古代如运河和驰道的修建,就属于交通的范畴,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农业生产和天气息息相关,在古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就是看天吃饭等,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通过材料“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可知在战争中,诸葛亮利用天气打败了敌人,这充分说明了天气和战争的关系,与材料相符;生活主要是指人的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材料不符。第2题,先看风力符号,一个杠表示2级风,一共三个,所以各选项都是表示的6级风,再根据风向杆的方向判断风向。读图可知,A表示东北风6级,B表示东南风6级,C表示西南风6级,D表示西北风6级。]
3.(2024·泰山区期末)下列天气符号与生产、生活搭配合适的是( )
A. B.
C. D.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天气符号为晴天,适合户外郊游,A正确;B天气符号为台风,不适合出海打鱼,B错误;C天气符号为闪电,不应该站在树下,C错误;D天气符号为沙尘暴,不适合晾晒小麦,D错误。故选A。]
(2024·肥城期末)下图示意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平均气温10~22 ℃)范围。读图,完成4~5题。
4.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5.等温线a、b表示的气温分别是( )
A.10 ℃、22 ℃ B.10 ℃、10 ℃
C.22 ℃、22 ℃ D.22 ℃、10 ℃
4.A 5.C [第4题,由图可知,1月适宜避寒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亚洲南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西部和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1月平均气温10~22 ℃,气候温暖,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第5题,由材料“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平均气温10~22 ℃)范围”可知,图片中阴影部分为1月适宜避寒区,气温大致在10~22 ℃,a、b等温线都位于阴影部分靠近赤道一侧,是22 ℃等温线。]
6.下图为上海和悉尼某年各月气温统计图,从图中气温曲线可知( )
A.上海和悉尼气温年较差相同
B.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
C.两城市气温最高月都在7月
D.两城市全部位于热带
B [据图可知,上海气温年较差是28 ℃-7 ℃=21 ℃,悉尼气温年较差是23 ℃-13 ℃=10 ℃,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上海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月,气温最低月出现在1月,悉尼正好相反,所以上海位于北半球,悉尼位于南半球;上海最低气温为7 ℃,悉尼最低气温为13 ℃,上海、悉尼都位于亚热带。]
(2024·宁阳期末)下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甲、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地势 D.纬度位置
8.甲、乙两地之间等温线较稀疏,说明甲、乙两地之间( )
A.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B.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C.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D.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7.D 8.B [第7题,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可知,该地由南向北,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甲地纬度比丙地纬度低,所以甲地气温远远高于丙地气温,由此可见,影响甲、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第8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地在同纬度地区,水平方向的等温线稀疏,说明水平方向的气温差异较小。]
读北半球①②③④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9~11题。
9.图中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④地的降水类型属于( )
A.夏季多雨型 B.冬季多雨型
C.全年湿润型 D.全年多雨型
11.图中四地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地夏季降水量多于②地
B.②地冬季降水量多于①地
C.④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③地均匀
D.②地夏季降水量较多
9.B 10.B 11.D [第9题,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可判断,③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①地和④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②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差异最明显,降水集中在7、8两个月。第10题,由图可知,④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属于冬季多雨型,属于地中海气候,故B正确。②是夏季多雨型,③是全年湿润型,图中没有全年多雨型。第11题,读图可知,③地夏季降水量少于②地;②地冬季降水量少于①地;③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④地均匀;②地夏季降水量较多,降水类型属于夏季多雨型。]
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融入市民生活,不少城市出现了一种新鲜事物——共享雨伞。共享雨伞是指在降水较多的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和共享雨伞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字母所在地区降水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地降水多于B地
B.C地降水少于D地
C.E地降水少于F地
D.D地降水多于A地
13.从降水量多少方面分析,图中各地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是( )
A.A地 B.B地 C.D地 D.F地
12.A 13.A [第12题,A地被赤道穿过,B地位于北极地区,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A地降水多于B地;C、D两地都被北回归线穿过,C地位于大陆东岸,D地位于大陆西岸,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内陆和大陆西岸降水少,C地降水多于D地;E、F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E地位于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F地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E地降水多于F地;D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全年少雨,A地位于马来群岛,全年多雨,D地降水少于A地。第13题,设置共享雨伞的地方一定是降水多的地方,图中各地降水最多的地点是A地,因此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地点是A地。]
郑州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搜集了南美洲西部某山脉两侧同纬度甲、乙两个地点的气候数据(下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根据气候数据可以判断( )
A.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为迎风坡
B.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为迎风坡
C.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为背风坡
D.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为背风坡
15.根据甲、乙两地气温数据可以判断,该区域( )
A.1月气温低于7月,位于北半球
B.7月气温低于1月,位于北半球
C.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
D.7月气温高于1月,位于南半球
14.B 15.C [第14题,由图可知,甲地年降水量为1 030毫米,降水多于乙地(年降水量350毫米),盛行风向为西风,甲地为迎风坡,乙地为背风坡。第15题,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由图可知,该区域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5分。)
16.(2024·岱岳区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仿照例子,播报城市天气状况。哈尔滨:雾,5~7 ℃;广州________。
(2)图中黄海海域风向和风力为________。
(3)这一天,家住哈尔滨的李波上学适合的着装是( )
A.T恤衫 B.羽绒服
C.衬衣 D.夹克衫
[答案] (1)雷阵雨,18~25 ℃
(2)西北风,6级
(3)D
17.【地理实践】为提高同学们的地理观测和动手实践能力,太原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参观气象台和利用校园气象站,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9分)
实践主题:天气预报的制作
任务一 走进气象台
实践过程:同学们参观气象台,了解制作流程,感受“天气预报的美”。
(1)将上面右侧标签与左侧制作流程对号入座。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任务二 探究气温奥秘
实践过程:将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放置在距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图1),选择某日的2时、8时、14时、20时进行观测(图2),并记录观测结果。
(2)根据观测结果计算当日的平均气温,并结合生活体验,说出太原市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任务三 感悟降水影响
实践过程:把雨量器和量筒(图3)安置在室外相对开阔、受影响较小的地方,并保持水平位置。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筒,并记录测量结果。
(3)举例说明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 (1)观测大气温度 测量降水量 测量风向、风速 分析采集数据
(2)日平均气温:(4+7+15+12)/4=9.5 ℃。
最高气温:午后2点左右(或l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3)降水可以提供淡水资源;适度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度降水可缓解旱情;降水能调节气候;降水多少影响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引发旱灾;降水天气会影响出行等。
18.总结规律:运用地理图像,认识地理规律是初中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图1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为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观察图1,世界年平均气温等温线在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更平直。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________(单选)。
A.逐渐增高 B.逐渐降低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观察图1,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20 ℃;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__。
(3)观察图2,赤道地区比两极地区降水量________。
(4)据图概括,图中①地、②地、③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洋 B
(2)高于 低于0 ℃
(3)大(多)
(4)全年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降水量大
19.学习地理要注意探索学习方法,对比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等量线图又称等值线图,是以相等数值点的连线表示连续分布且逐渐变化的数量特征的一种图型,地理学科中的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都属于等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夕阳红”老年旅行团参考图1规划爬山路线。AB和CD两条线路中选择________线路攀登较为省力,选择________线路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2)选择图2可以研究某区域气温的空间分布,从图中可以读出E地的气温值大约是________。位于同纬度内陆地区的EF两地存在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如果F点的气温值为10.4 ℃,那么EF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3)根据图3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图中的等值线名称是__________,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4)阅读以上三幅等值线图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________;在同一幅图上相邻的两条等值线差值________。
[答案] (1)AB CD (2)14 ℃ 地形 600米
(3)等降水量线 反映某地区某段时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4)相同 相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