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也可安排早读时间)
?一、导入
?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
?大风歌 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军霸上?飨士卒?? 妇女无所幸??? 素善留侯张良???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亡去不义???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固不如也
?臣活之???? 故幸来告良???孰与君少长???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库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不如因善遇之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范增数目项王???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
?若属皆且为所虏?? 常以身翼蔽沛公??? 加彘肩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而听细说??? 沛公起如厕??? 大王来何操??? 会其怒??? 道芷阳间行??? 度我至军中 王有意督过之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
?参考结论: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
?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参考结论:多江湖义气,少政治眼光。(与范增不同)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①要项伯,以兄事之。
?②约为婚姻。
?③慷慨激昂说假话。
?④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⑤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
?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意(因留项王与饮),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⑦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⑧立诛杀曹无伤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教师可先简评项伯、范增、张良等人。项伯、范增一带而过,张良其人颇为传奇,可引入“张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学生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归总,简单总结
?二、问题: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1.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2.教师引入李清照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结合史实,重点解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
?相关史料: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对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②楚河汉界(教师可带一张棋盘作教具)③乘胜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包羞忍耻:可联系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两件史事。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1.刘邦论得天下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刘邦与韩信
?①萧何月下追韩信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③假王真王④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垓下歌》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我看项羽》
——读《鸿门宴》有感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性格的祭奠(节选)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
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
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