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1课 《包身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1课 《包身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3 15: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     明确: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师:同学们,你们对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名词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学还打过暑假工呢!时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资待遇也普遍高了。可是谁能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2、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⑵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⑶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⑷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⑸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4、朗读、讨论、明确:    ⑴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⑵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⑶ 社会背景: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      “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 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⑸ 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⑹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五、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 衍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   工作情况:
1、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被迫起身。    2、四点半,包身吃粥的凄惨景象。    3、五点钟,包身工被赶进厂的情况(至六点钟)    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工作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