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4 《微生物的“功”与“过”》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4 《微生物的“功”与“过”》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05 09: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为主题,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这一工具,探索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生命世界,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内容 描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并识别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认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 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以及防霉的方法。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描述其形态特征。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防霉的合理措施。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展开,从细胞这一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微小的生命体 —— 微生物。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通过各种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第一课《搭建生命的 “积木”》通过观察细胞,帮助学生建立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的概念;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聚焦微生物,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课《发霉与防霉》以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为切入点,探究微生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课《微生物的 “功” 与 “过”》则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宏观的生物现象有所了解,但对于微观的生命世界,尤其是显微镜下的世界,还充满着陌生和好奇。然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同时,五年级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理解细胞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微生物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细胞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探究微生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对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进行辩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如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对微观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开启微观之旅导入活动 活动内容:展示一组宏观生物图片,如大树、小狗等,接着展示一组显微镜下微观生命世界的奇妙图片,如细胞的形态、各种微生物等。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提问学生看到微观世界图片后的感受,激发他们对显微镜下生命世界的好奇,引出本单元主题。 目标达成:激发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微观生命世界与宏观世界的不同,为后续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搭建生命的 “积木”》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制作与观察细胞装片:教师先示范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方法,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看到的细胞形态,小组内交流分享。 细胞模型搭建:提供各种材料,如彩泥、塑料球等,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尝试搭建细胞模型,展示并讲解自己搭建的模型。 目标达成:学生学会正确制作和观察细胞装片,认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搭建模型进一步理解细胞的结构。 《微小的生命体》探索活动活动内容: 采集与观察微生物样本:组织学生从池塘水、土壤等不同环境采集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微生物,记录微生物的形态和活动特点。 微生物知识分享会: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种类、生存方式等知识,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汇报。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拓宽对微小生命体的认知。 《发霉与防霉》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发霉现象观察:提前准备一些在不同条件下放置的面包、橘子等食物,让学生观察发霉情况,记录发霉时间、部位、霉菌形态等。 霉菌生长条件探究:学生提出关于霉菌生长条件的假设,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 防霉方法大比拼:根据实验结果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并尝试不同的防霉方法,如冷藏、干燥处理、密封等,比较哪种方法效果好,进行展示交流。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掌握一些常见的防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 《微生物的 “功” 与 “过”》研讨活动 活动内容: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功”,以及在引发疾病、食物变质等方面的 “过”,记录讨论结果。 辩论会: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以 “微生物对人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进行激烈辩论。 目标达成:学生全面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单元总结展示活动 活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本单元学习成果的手抄报、PPT 或实物模型等,展示自己对细胞、微生物等知识的理解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目标达成:巩固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评价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细胞结构、微生物特点、霉菌生长条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请说出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操作考核:对学生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设计并进行实验等技能进行考核。如观察学生制作细胞装片的操作是否规范,能否正确使用显微镜找到目标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单元测试:设计单元测试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如 “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评价 小组合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第4课时《微生物的“功”与“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收集关于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针对微生物在特定领域(如食品、健康、环境等)的影响,设计简单的探究活动,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
能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对不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基于对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探究,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对微生物在不同情境下作用的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微生物的影响,既看到其有益的一面,也认识到其有害的一面。
从微生物的微观层面理解其对宏观世界的影响,建立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了解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作用,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知道微生物引发疾病的原理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微生物感染的基本方法。
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的特性进行生产和科研的原理,以及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责任态度
对微生物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微观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结果和数据。
意识到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对待微生物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维护健康以及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健康、环境等方面的 “功” 与 “过”。
掌握预防微生物感染的方法,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和科研的原理。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机制。
运用辩证思维全面认识微生物的 “功” 与 “过”,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系列与微生物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面包发霉、酸奶发酵、病人输液、污水处理厂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吗?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中现象的认识和猜测,思考微生物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通过展示生动直观的生活场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思考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已有认知水平。 代表发言和教师总结点评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 教师提问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品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呢?” 鼓励学生回忆并举例,如馒头、酿酒、泡菜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由微生物参与制作的食品进行深入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或老师等方式,了解该食品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作用以及制作原理。 小组内交流讨论所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形成汇报材料。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探究的食品制作中微生物的作用,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 探究活动二:微生物与疾病 教师讲解一些由微生物引起的常见疾病,如感冒(病毒引起)、肺炎(细菌引起)、脚气(真菌引起)等,介绍这些疾病的症状和危害。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微生物引发的疾病,通过查阅资料,探究该疾病的致病微生物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方法。 制作手抄报或宣传海报,展示小组探究的疾病相关信息,包括致病微生物的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各小组展示手抄报或宣传海报,并向全班讲解,进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 探究活动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师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如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等,提问:“微生物在改善这些环境问题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垃圾降解等方面的作用原理,例如某些细菌可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小组内讨论并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展示微生物对污水或垃圾的处理效果。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污水净化装置,利用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处理污水,观察污水水质的变化。 各小组展示模拟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演示(可提前准备好实验结果),讲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作用。 探究活动四:对比不同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探究活动中涉及的不同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提出问题:“这些微生物在不同方面的‘功’与‘过’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对细菌、真菌、病毒在食品、健康、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制作对比表格,从作用类型、具体表现、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梳理。 小组内讨论并总结不同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特点和差异。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小组的对比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不同微生物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探究活动五: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教师介绍一些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基因工程中对微生物的改造应用、微生物制药技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微生物技术,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深入了解该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制作 PPT 或小短文,展示小组对所选微生物技术的探究成果,包括技术的发展背景、具体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各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提问、交流,共同探讨微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探究活动六:辩证看待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关于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探究内容,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微生物的‘功’与‘过’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一组持 “微生物对人类利大于弊” 的观点,另一组持 “微生物对人类弊大于利” 的观点,双方收集论据,进行辩论。 辩论结束后,每个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辩证认识,包括微生物在不同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微生物等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食品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汇报交流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加深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作用的理解。 教师讲解常见疾病,让学生对微生物引发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危害的重视。 小组探究特定疾病,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疾病预防的意识。 通过制作手抄报或宣传海报并展示讲解,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全体学生掌握疾病预防知识。 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在环保中作用的兴趣。 查阅资料和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展示和讲解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制作对比表格的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知识,清晰地认识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加深对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理解。 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的介绍为学生打开微生物技术的知识窗口,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小组自主选择并深入探究特定的微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前沿知识的探索精神。 制作 PPT 或小短文并展示汇报,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通过回顾探究内容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微生物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小组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撰写短文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和深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微生物的科学认识,树立正确对待微生物的观念。
(三)生活应用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际问题场景图片,如食物保鲜、伤口处理、室内空气净化等。 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场景问题,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食物保鲜方面,根据微生物生长条件,可建议采用冷藏、腌制、真空包装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在伤口处理方面,了解到细菌可能引发感染,应及时清洁伤口、消毒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针对某一场景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微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实际问题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代表介绍和小组评价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了解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强化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在食品、健康、环境等方面的 “功” 与 “过”,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如何辩证看待微生物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内容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加深对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的整体理解。 回顾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果。 代表展示与交流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间的互动,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教师的评价与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制作馒头时,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能分解面粉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松软多孔。
2.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微生物是(病毒),预防流感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法。
3.在污水处理中,(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4.许多抗生素是由(真菌)产生的,这些抗生素可以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
(二)、判断题
1.所有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应该全部消灭。(×)解析: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用于食品制作、环境保护等,不能全部消灭。
2.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就不会感染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解析:微生物传播途径多样,即使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因其他因素感染疾病。
3.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只起到发酵的作用。(×)解析: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作用多样,除发酵外,还可能参与风味形成等其他过程。
(三)、选择题
1.下列微生物中,能用于制作酸奶的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霉菌 答案:B
2.以下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
A. 艾滋病 B. 肺结核 C. 新冠肺炎 答案:B(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
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答案:A(微生物主要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绿色植物是主要的生产者)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和疾病防治方面各有哪些 “功”。
答案:在食品制作方面,酵母菌用于制作面包、酿酒,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这些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改变食物的风味和质地。在疾病防治方面,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可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疫苗通常是由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制成,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
2.从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对垃圾降解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垃圾适合不同微生物进行分解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将垃圾按照可降解性等特性分开,便于微生物更高效地发挥作用。例如,有机垃圾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肥料等有用物质,如果不进行分类,有害垃圾可能会抑制微生物对有机垃圾的分解,降低垃圾处理效率,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垃圾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进行垃圾处理,保护环境。
3.请阐述你对微生物 “功” 与 “过” 的辩证认识。
答案:微生物既有 “功” 也有 “过”。其 “功” 体现在多个方面,在食品领域,参与食品制作,丰富了食物种类和口感;在环境保护中,有助于污水净化、垃圾降解,维持生态平衡;在医药方面,可用于生产抗生素、制作疫苗,防治疾病。然而,微生物也有 “过”,一些微生物会引发疾病,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造成资源浪费。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微生物,充分利用其有益的一面,通过科学方法预防和控制其有害影响,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为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