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评卷 参考答案
1 . C 【 解 析 】A.“ 侮 " 应 读 w心。 B.“ 塞" 是多音字 ,此处应读se 。D.“ 蓦" 应 读 m 。
2 . D 【解析】“ 概叹" 应为“ 慨叹" 。
3 . A 【解析】《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
4 . (1) 艺术体操不但是一门综合性的 表演艺术 ,也是名副其实的女子竞技体育 项目 。 (2)瞬间 (3)B A
5 . (1)略 。 (2)历史悠久 ,取材广泛 , 剪法多样。
(3)示例: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 。剪 纸是民族艺术 , 是中华瑰宝 。它经历漫长 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6 . (1)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 (2)精 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3)油然而生的骄傲 感与幸福感更加浓烈
7 . 承上启下(过渡) 。承接上文在驶向 秦兵马俑馆路上的情形 , 引出下文对秦兵 马俑的所见所感。
【解析】此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把 握 。文章中间 的段落 , 往往起到承上启下 的作用 。解答时 , 应写清承接上文什么内 容 , 引 出下文什么内容。
8 . 该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句式 整齐 , 朗朗上 口 。 同时从听觉等多种感官 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秦俑馆的期待和即将 见到它的激动与兴奋之情。
9 . 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 , 通 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 敬 ,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 , 由所见所想 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 , 能更好地表 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 自豪 ,情感逐 步加深。
10 . C 【解析】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 的是秦兵马俑给人以极大震撼 , 是宇宙间 的一大奇迹。
11 . 一般人:温柔、朦胧、美丽 。李白: 苍茫、雄浑、伤感 。“ 我”:结实、明朗、直爽 , 不朦胧、不矫情 。卢纶:悲壮与苍凉。
12 . 月亮也有雄壮、苍茫的一面。
13 . (1)“ 沐浴”原来比喻受润泽 ,也比 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在文章中是“ 充满、 浸润”的意思 ,写出了林则徐纪念馆整体带 着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 对西北生活的怀念 ,对拓荒者的感激和赞 美之情。
14 . 西北的月亮最圆 , 圆得结实、明朗、 直爽 ,不朦胧、不矫情 。作者亲身体会到西 北人的纯真、真性情 ,每当作者望月时就想 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 ,那连绵的天山 ,那一 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 , 还有那里的葡 萄、歌舞和馕 ,这里充满着作者对西北的情 感 ,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 ,“ 天山的月亮最 圆、最纯、最明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
(
1
)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需要通读全文 , 然后归纳文章的内容 , 了解 文章的主题 , 联系前后文作答 ,“ 天 山 的月 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
原因需要从文章的第②③④⑤段中找 。 15 . (1)馈赠 ,赠送 (2)胜任 ,胜用
(3)我 (4)全 ,都
16 . C 【解析】C. 两个“ 乃 " 都作副词 , 于是 ,就 。A. 代词 , 指炭/助词 , 凑足音节 , 无实 际 意 义 。 B. 介 词 , 把/介 词 , 凭、靠。 D. 动词 ,作为/介词 ,给 ,替。
17 . 你听我说这个道理 ,事物各自有适 宜的用途 ,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18 . 示例: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事物 各自有适宜的用途 ,我性格内向 ,也一定有 我的用 武 之 地 。正 如 炉 火 太 大 太 小 都 不 好 ,我也会在性格上做一些改变的。
19 . 鸟声婉转 , 鸟儿自由飞翔 ; 山花绚 丽 ,树荫浓密。
20 .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 ,表 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 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鉴 赏和对诗歌主 旨 的理解 。结合诗句“ 百啭 千声随意移 "“ 始知锁向金笼听 " 明确作者 用对比手法描写了 两种画眉鸟 , 一种是在 山林中自 由鸣叫、飞翔的 , 一种是锁在金笼 里的 ,前者是 自 由的 , 后者是受束缚的 。通 读全诗 ,抓住“ 不及 " , 体会诗歌情感 , 明确 诗人写画眉实是写 自 己 , 画眉鸟的百啭千 声表达的是归隐 山林、不受羁绊的 心 曲。 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对比 。这首诗情景结 合 , 寓意深远 ,反映了作者对 自 由生活的追
(
2
)
求和赞美 ,对被束缚的憎恶之情。
21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题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 ,需补充的是主 语部分 ,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语 ,也可 以是一个短语。
作文可选的素材 ,从“ 我”到身边的人、 事、景、物 , 如父母的鼓励 , 老师的关爱 , 同 学的帮助 , 自我的反思 , 一草一木等 , 均可 纳入笔端 , 写读书、修身养性、走近大自然 等也可。
因没有 文 体 限 制 , 可 写 记 叙 文、小 小 说、散文、戏剧等 ,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 访谈等 。但我们不鼓励一味地文体创新 , 毕竟那是“末”,“本”在于对生活的体验 ,对 人生的感悟。第一单元测评卷
一、积累和运用( 15 分)
1 . 下列加 点 字 的 读 音 全 都 正 确 的 一
项是 A . 归省(xǐnɡ) . 挑衅( xìn) . B . 蕴藻( zǎo) . 闭塞( sāi) . C . 分量(fèn) . 撺掇( cuān) . D . 行辈(hánɡ) . 燎原(liáo) . ( )(3 分) 欺侮(wū) . 锵然(qiāng) . 嘱咐( zhǔ) . 斡旋(wò) . 冗杂( rǒnɡ) . 踱步(duó) . 蓦然( mù) . 脑畔(pàn) .
2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偏僻 B . 辐射 C . 好歹 D . 家眷 油馍 怠慢 落幕 眼眶 ( 礼数 照例 皎洁 褪色 )(3 分) 争讼 羁绊 怅惘 概叹
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是鲁迅写 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B .《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 一篇著名散文。
C .《回延安》一诗的作者贺敬之是当代 诗人、剧作家。其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 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 白毛 女》(与丁毅等合作)。
D .《灯笼》一文的作者吴伯箫在文章结 尾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4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6 分)
①艺术体操虽然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 艺术,但是是名副其实的女子竞技体育项 目。②选手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通过熟 练运用绳、球、圈、带、棒这样的器械来 、 。③在陕西这片人杰地灵 的土地上,艺体 “天鹅 ”们正用她们挥洒的 汗水和对美丽不懈的追求,欲在第十四届 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留下 “拈花一笑三月 开,群芳争艳齐登台”的最美瞬间。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 写在下面。 (2 分)
(2)请提取第③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 在下面。 (2 分)
(3)请将下面的短语分别填在第 ②句 的横线上。(只填序号)(2 分)
A . 传递美 B . 展现美
二、综合性学习(9 分)
5 .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 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陕西剪纸是 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为了传承这项 民间艺术,某班开展以 “走近剪纸,传承艺 术 ”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 任务。
(1)请把活动主题工整、准确地抄写在
(
1
)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田字格里。 (2 分)
走近剪纸,传承艺术。
(2)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 中国剪纸的特点。 (3 分)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 出现了。 日 月 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 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 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 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 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3)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 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 言阐述你的观点。 (4 分)
三、阅读理解(46 分)
( 一)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回 答 问 题。 (15 分)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 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 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 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 的地方。看到半坡,自 然就想到了 蒙昧远
(
2
)
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 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 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 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 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 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 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 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 真挚不舍的友情呢? 一看到终南山,那 “终 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的吟咏之声,就在 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 “秋风生渭 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 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 而 “云里帝城双凤 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 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 大明宫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 旒① ”, 我仿佛目 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 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 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 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 …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 眼前幻影迷离,心 头意念凌乱,耳旁响着、 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 千年,浮想联翩,心 潮腾涌。我既愉快,又 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 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 俑馆。
⑤我们先参 观 了大 厅 旁 边 的 一 间 小 厅。 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 四 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 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 匹 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都不禁啧啧称叹,我 心 中那一点骄傲的意 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 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 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 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 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 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 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 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 我原以为,这些兵 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 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 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 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 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 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 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不叫它是宇宙间 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 动,心 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 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 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 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 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 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 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 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 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 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 前奔去。他们一飞 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 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 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 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 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 , 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 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 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 其数目远 超 过 国 人。 作 为 一 个 中国 人 的 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 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 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 围 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 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 百 里秦川。
(选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冕旒( miǎn liú) :这里代指古 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 满了老茧。
6 . 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 表格。 (3 分)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 丰富的历史遗迹, 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 有 一 点 骄 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 (2) 骄傲 的 意 味 浓
馆小厅 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形态各 ( 3 )
馆大厅 异,飞奔向前
7 . 简要分析第 ④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3 分)
(
3
)
.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8 .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 ③段中画线句 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 分)
9 . 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 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 感,而并没有直接写 “观秦兵马俑 ”? 请结 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3 分)
10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 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 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 . 第 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 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 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 . 第 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 “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 才恰当”。
D .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春朝 ”与第 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 不同的。
( 二)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回 答 问 题。 ( 14 分)
明月出天山 梁 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
(
4
)
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 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就是李 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 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 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 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 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 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 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 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 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 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 “从来豪气看 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 ”。虽然同是一个月 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 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 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 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 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 怀多于儿女情长,自 有几分悲壮与苍凉。 名句如卢纶① 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如白居易的 “万 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 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戊戌变法六 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林则 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 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 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 为之一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 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 。孤村白酒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 感慨:“长 城 饮 马 寒 宵 月,古 戍 盘 雕 大 漠 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 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 西部,其 诗 也 有 “长 空 雁 叫霜 晨 月 ”式 的 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 难以磨灭的印象。20 世纪 80 年代初,石河 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 龄才 20 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 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 少女。20 世纪 90 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 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 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 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 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 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 不管走到 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 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 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⑥明月 出 天 山,天 山的 月 亮 最 圆、最 纯、最明亮。
(有改动)
【注释】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 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慷慨。②伊凉:古 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 曲。
11 . 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 “我 ”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 受。 (4 分)
12 . 联系上下文,说出第 ②段中 “心境 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2 分)
13 . 品味语言。 (4 分)
(1)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
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 .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 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 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 萄、歌舞和馕。
14 . 结合 全 文,说 说 作 者 为 什 么 认 为 “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0 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 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
(
5
)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曰:“木 大 不 宜 也。”僮 笑 曰:“木 一 也,忽 病② 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 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 多矣。”乃尽湿③ 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 灭。余曰:“太少矣。”僮怨 曰:“火一也,既 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 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有删改) 【注释】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
心,忧虑。③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5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人有馈一木者 ( ) .
(2)木小不堪也 ( ) .
(3)为余生炭满炉 ( ) .
(4)乃尽湿之 ( ) .
16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 乃尽湿之 . B . 留以为梁 . C . 乃尽湿之 . D . 留以为栋 . 称善者久之 . 以我酌油知之 .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 为余生炭满炉 .
17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18 . 小明 性 格 内向,妈 妈 常 常 为 此 担 心。请你以小明的身份,结合这篇文言文 内容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对妈妈说几句话, 加以劝慰。 (2 分)
【链接材料】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 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
(
6
)
所不通。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 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9 . 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 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4 分)
20 .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四、写作(30 分)
21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让美丽之花绽放,关爱让幸福之 花绽放,拼搏让理想之花绽放,奋斗让青春 之花绽放,奉献让 … …
请以《 悄然绽放》为题目,写 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 将 题 目 补 充 完 整 再 作 文。 ②文体不限( 要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诗歌 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字书 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⑤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