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4 14:5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耳畔(pàn) 飞溅(jiàn)  亢奋(kàng)  晦暗(huì)
B.羁绊(jī) 冗杂(rǒng) 蹦跳(bèng) 瞳仁(tóng)
C.恬静(tián) 震撼(hàn) 闭塞(sè) 大彻大悟(chè)
D.磅礴(bó) 束缚(fù) 辐射(fú) 戛然而止(jiā)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
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
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D.屏气凝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カ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B.考生在考场上专心地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们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即使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
D.客观、专业的影评是引领电影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重要推手。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B.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C.自吴王孙权在武昌(今鄂州)建都至今的1700多年中,武昌鱼倍受杜甫、孟浩然、苏轼……等文人墨客的青睐。
D.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曾侯乙编钟最具有科学价值的就是“一钟双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之所以能发出双音,是因为它的合瓦型结构
②一钟双音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对世界音乐宝库做出的重要贡献
③这样的双音共存一体,又互不干扰,非常科学巧妙
④当敲击钟的正鼓时,侧鼓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鼓时,正鼓的振幅为零
⑤编钟的鼓部有一个正鼓音和一个侧鼓音,相聚三度音程
A.①③⑤④②  B.②③⑤①④ 
C.③②⑤④①  D.⑤①④③②
7.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8.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宣传安塞腰鼓写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光明日报》10月27日报道: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镇小学将传统大鼓、安塞腰鼓作为特色健身项目引入学校,每天利用大课间时间让学生们练习传统大鼓、安塞腰鼓、古诗词韵律操,在健身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有人认为这样做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你怎样反驳持这种观点的人呢?
阅读理解
(一)阅读《安塞腰鼓》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看!——
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④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⑤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⑥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⑦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⑧好一个安塞腰鼓!
⑨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⑩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9. 下列对选文的语言风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浪漫飘逸,灵动奔放
B.气势恢宏,节奏明快
C. 铿锵短句,激情澎湃
D.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10. 选文第②段第一句中“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可以调换顺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11. 选文第⑨⑩段中,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12.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和情感方面指出它的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绝 响
杜卫东
①画舫行至湖中。水面,清波荡漾;舱内,酒断肠愁。
②此刻,站在你身旁的是一位头戴乌纱、身着锦袍的黑脸汉子:钱谦益,你的夫君,南明政权礼部尚书。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前,下诏宣他进京任礼部侍郎,刚要启程,城破。崇祯击鼓呼唤百官,竟无一人至。
③你双手持杯,走到船头,深情望着丈夫,话未出口泪已流:“尚书公,金陵城破已无悬念。既然公无一兵一卒可供驱使,后事就无需再议。今日,公死殉国,我死殉公,取义而保全大节,如是所愿!”
④钱谦益不敢与你对视,目光投向水面:“如是,水冷……”水冷,如寒霜骤降,瞬间将你冰冻。
⑤柳如是,人如名字般妩媚,“秦淮八艳”之首。你曾飞蛾扑火般找到他,他的见识如箭穿云,他的才华如花绽放。谁承想,你仰慕的男神瞬间如泥塑般坍塌。
⑥你一声冷笑,默默将杯中酒洒入湖中。一抬手,将空杯掷于脚下,在钱谦益和丫鬟的惊叫中,纵身一跃,跳向湖中……
⑦你的生命是一场放逐。十岁的你因家贫路绝被卖入青楼。所幸,接住你的是江南名妓徐佛,她教你弹琴,听高山之音;与你读诗,赴李杜之约,并主动为你脱籍赎身。从此,你寄身于松江,乘画舫、逐长川,半部《诗经》引火,三卷《汉书》烹茶,来往于名士之间,唱和在雅士宴中。
⑧你无视传统礼俗,脱籍后一直为自己留心佳婿。你不在乎年龄和相貌,只看对方的才识与学养,憧憬着有一佳木能让自己筑巢而鸣。崇祯十四年的一天,你青巾束发,淡妆素容,着一袭书生布袍,主动去拜访江南名士钱谦益。后堂读书的钱谦益读到“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的名帖,寻你至泊舟的湖畔,拱手施礼。从此,你是他的彼岸,他是你的归舟。
⑨那日,你被钱谦益救起,心如枯槁。
⑩细雨蒙蒙中,丈夫锦衣纱帽,率南明一众亡国之臣开城乞降,匍匐在地的丑态让你无地自容。当他顾影惭形,前往京城效命新朝时,你甚至不愿望一眼他的背影。
后来,你原谅了他——人的纯洁,不是一尘不染,而是洞穿世事后的从容。
你不会忘记,钱谦益敬重你,以正妻之礼迎娶你的情景。你知道,你的婚姻不被世俗祝福,你的行为不为礼法接纳。他却为你戴上凤冠霞帔,许你十里红妆。
你不会忘记,为迎娶你,钱谦益建起绛云楼,它是你们的雅居之处,更是读书之所。你和他身处一室,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沧海日、峨眉雪,洞庭明月照武夷;少陵诗、左传文,司马直笔屈子梦。
在你的鼓励下,归隐山林的钱谦益再复出奔走,以图挽救濒临灭亡的大明;你不辞劳苦地替夫君招待八方来客,积蓄抗清救国力量。就是这时候,你结识了前来拜钱谦益为师的郑成功——好一个玉树临风的英俊后生。当你得知郑成功率领的水师急需军费,便和钱谦益商量,变卖了房田、古籍、字画和金石,筹措到一笔钱,别夫辞子,亲自去送给海上的抗清义军。
这天,你患病卧床,忽然丫鬟来报,说清兵持刀而入,要将钱谦益锁往南京。作为大明降臣被清廷抓捕,肯定与反清复明的事情有关,这在当时是灭门大罪。以钱谦益的老弱之身,如同去渡一条风急浪险的河,必死无疑。
祸出不测,你不会让他独自承受。于是你抓住夫君的手:“先生勿慌,如是决意从夫赴难。若不能救先生于酷吏之手,宁愿上书代死;代死不成,必从夫去。”
面对命运的揉搓,你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在名门淑媛眼中,你无疑是一个“乱理法、伤风俗”的青楼歌妓。你不加夫姓,读到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给自己改名柳如是;你身着青衣,自寻佳婿的行为,被闺中女子所不齿;你儒士装扮,与文人雅士唱和诗文,为习俗所不容;你能书擅画,风度翩然,士人学子不但认同了你的特立独行,还以结识你为荣耀,并接纳你进入他们的朋友圈。
反清复明的事业曾几度高潮迭起,终因各自为政、骄傲轻敌等原因未能成事;后来,最重要的反清力量郑成功兵败南海,北伐大业功亏一篑。钱谦益闻讯,顿足捶胸,绝望之余回归老宅,聊度残年。康熙三年,钱谦益在愧悔中去世。
故国无存夫不在。痛心于国破家亡的你,肉体可以安放,灵魂何以皈依?
你决意赴死。金陵陷落前,你跳湖殉夫;钱谦益被锁南京,你随夫赴难,誓言替夫亡命;这次,你不愿苟活于世,以一死取义成仁。你一生三次一心向死,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感泣不能自已”,耗时十年作《柳如是别传》,盛赞你“集侠气、才气和骨气三者合一”。
你挥笔在墙上写下遗嘱:“大好河山,无我葬土,我死之后,悬棺而葬。”而后,你用早已备好的三尺白绫,为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时年四十六岁。
你是一声绝响,划过漫漫长夜,如流星赶月,不负年华。
(有删改)
13.开篇由“你”引出故事后才出现人物名字,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
14.简析⑦⑧两段运用插叙的用意。
15.赏析第 段排比句式的语言表现力。
16.结合柳如是的三处话语,对陈寅恪先生的盛赞作评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 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 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 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 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 “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 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 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 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 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 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 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 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 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 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 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 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 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 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 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 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 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 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 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 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 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 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7.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9.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20.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21.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 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
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琦君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
乡下人的规矩,平常日子如洗了头,脏水流到阴间,阎王要把它储存起来,等你死以后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头,脏水才流向东海去。每年的七月初七,母亲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头,她乌油油的柔发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发夹给她,要她戴上。妈妈一定是戴上了一会儿就不好意思地摘下来。那么这一对水钻夹子,不久就会变成我扮新娘的“头面”了。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父亲要母亲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梳了个鲍鱼头。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而母亲才过三十岁,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哪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
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榻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横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母亲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督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她每天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亲不久也请了一个包梳头陈嫂。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
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螺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
不久,姨娘因事来上海,带来母亲的照片。三年不见,母亲已白发如银。我呆呆地凝视着照片,满腔心事,却无法向眼前的姨娘倾诉。她似乎很体谅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谈着母亲的近况。我低头默默地听着,想想她就是使我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可是我已经一点都不恨她了。因为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难相依的伴侣,母亲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细看看她,她穿着灰布棉袍,鬓边戴着一朵白花,颈后垂着的再不是当年多彩多姿的凤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条简简单单的香蕉卷,她脸上脂粉不施,显得十分哀戚,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她的空虚落寞之感,将更甚于我母亲吧。
来台湾以后,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亲人,我们住在一起有好几年。当年如云的青丝,如今也渐渐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夹有丝丝白发。想起在杭州时,她和母亲背对着背梳头,彼此不交一语的仇视日子,转眼都成过去。人世间,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呢?
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有删改)
2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把姨娘送的翡翠耳环“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面对刘嫂的建议,“噘起厚嘴唇走了”,这些描写意在表现母亲审美眼光传统老旧。
B. 对于姨娘年轻时的打扮,“我”屡屡流露出欣赏和艳羡,表明少不更事的“我”纯真善良,对家庭内部潜藏的矛盾缺乏感知力。
C. 本文对父亲的描写简洁却使之形象鲜明,他一定要母亲改梳一个头发式样,且对母亲的鲍鱼头“直皱眉头”,可见他对结发妻子缺少理解和尊重。
D. 作者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娓娓述说了一段凝聚着两个女人发髻变迁的沧桑岁月,着重批判了旧时代婚姻制度给女人带来的精神创伤。
23.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是本文情绪的转折点,父亲并没有带回装扮母亲的水钻发夹,却带回让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姨娘,这种反差为表现母亲后半生的愁怨做了铺垫。
B. “髻”是全文的中心意象,不仅成为连接情节的线索,逐步推进情节发展,更象征着两个女人之间的精神对立,这种象征内涵贯穿全文始终。
C. 本文视角独特,父亲、母亲与姨娘之间,有多重看与被看的关系,而这一切,又都在“我”的默默观察和体会中,这样便于展示各自的心理特点。
D. 本文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叙述简洁,描写传神,情感真挚细腻,文字典雅隽永,在思想和艺术境界上都颇具水准。
24. 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差异或处境变化,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各找出一处进行分析。
25. 有人说,本文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情绪”,也有“超越人生的悟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答案
1、D 2.C 3.(1)彻底觉悟或醒悟。(2)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3)声音突然中止。4.D 5.C 6.D 7.(1)茂腾腾”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后生”奔放、沸腾着的激情和年轻生命的热烈,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奠定了基调。(2)“挣脱”“冲破”“撞开”三个动词,正是针对“束缚”“羁绊”“闭塞”而言的。安塞腰鼓,传达出人们突破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8.(1)示例: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示例:安塞腰鼓,天下第一鼓。(或:安塞腰鼓,跳跃激情,舞动人生)
(3)示例:我认为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首先同学们是利用大课间时间练习。其次,同学们练习传统大鼓、安塞腰鼓、古诗词韵律操的同时了解了传统文化,传承了民族文化。另外,同学们练习传统大鼓、安塞腰鼓、古诗词韵律操,能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集体意识。
9. A
10. 不可以调换顺序。因为“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三个词语从语法上来看是并列关系,但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一个比一个强烈,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11. 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撼力。(意思相近即可)
12. “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四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这句中的“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13、示例:开篇在叙述“你”与钱谦益相约殉国、钱临阵犹豫及“你”决绝跳湖后才出现人物全名,引发阅读者的猜想,引领读者跟着“你”身临抗清复明的历史现场,与柳如是一起感受命运的起伏。
14、示例:第⑦⑧段补充柳如是幼年身陷风尘到脱籍赎身、博学多才,再到主动追求钱谦益的传奇经历,便于读者理解柳的失望及后文俩人关系发展及命运走向。
15、示例:第 段从多个角度铺叙了柳如是对命运的抗争:自改姓名,自寻佳婿,儒士装扮,博学多艺,喜与文人学士交往,刻画出一个不惧礼俗、活出自己的女性形象,排比句增强了柳如是形象的感染力。
16、示例:第一处话语表明了柳如是随夫殉国的骨气,第二处展现她“决意从夫赴难”的侠女风范,第三处留嘱“悬棺而葬”突显她精忠报国的国士情怀;三处话语观点鲜明且用语雅致,呈现出“柳儒士”博学好古的才气,“侠气、才气和骨气合一”精准地概括了柳如是的才华与风骨。
17.(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 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18.(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20.(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2)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21.D
22. C 23. B
24. 横向:①通过母亲和姨娘对“髻”的样式喜好、洗头习惯的对比,塑造母亲和姨娘迥然不同的形象:母亲传统朴素,姨娘新潮漂亮;②父亲对母亲的发髻,“直皱眉头”,对姨娘则“眼神里全是笑”“笑眯了眼”,反映出父亲对母亲的淡漠和对姨娘的宠爱。
纵向:①母亲年轻时候头发是“又粗又长的辫子”“螺丝似的尖髻儿”,到老年“剪去了稀疏的短发”,乃至“白发如银”,前后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忧思和愁绪;②姨娘自从父亲去世后,发髻由“多彩多姿的凤凰髻或同心髻”,变成“一条简简单单的香蕉卷”,凸显了人世沧桑和荣衰无常
25. ①作者叙写了母亲和姨娘长时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写了母亲和姨娘晚年的凄苦、患难相依,这是本文的哀怨之处。②作者并没有把怨恨作为主要内容来写,没有刻意渲染家庭矛盾,有哀愁成分但是表达得比较克制,可谓“不伤”“不怒”“温柔敦厚”。③对于母亲和姨娘的命运和不幸,作者更多的是表达理解、同情、宽容和悲悯,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了精神的解脱,以更高的智慧超越人生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