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成诵,掌握“裘、衾、掣”等字词,理解诗意。
思维能力:学生赏析诗句的修辞与写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文化自信:感受边塞风光的奇丽与诗人豁达的送别情怀,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赏析诗句的修辞与写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感受边塞风光的奇丽与诗人豁达的送别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初中阶段学过的岑参的两首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
思考:两首诗题材是什么?(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读诗歌,品韵味
1.初读,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诗歌,圈出疑难字词。
提示易错字: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2.再读,注意节奏。
3.译读,理解内容。
三、赏边塞奇景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与边塞有关的事物?自由读诗歌,勾画相关词语。
预设:边塞景物:北风、白草、胡天
边塞战场:将军、角弓、都护、铁衣
边塞地名:瀚海、辕门、轮台
边塞乐器:胡琴、琵琶、羌笛
2.如此雄奇瑰丽边塞之景,你最欣赏哪句呢?
我最欣赏诗中的 一句,为
。
(提示:可以从诗句炼字、修辞、画面、情感、感官等方面来欣赏。)
预设: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北风的猛烈和强劲,将北地坚韧的白草都吹折了;“飞”字不仅写出了白雪漫天飞舞的景象,更写出了雪下得猛,下得急。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狂雪骤的特点。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铺天盖地的雪花比作千树万树的梨花,新奇生动地表现了雪景明丽的特点。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通过“角弓难控”“铁衣难着”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塞外风雪的威严风骨,突出北方雪天之奇冷。表现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运用夸张的手法,寓情于景,进一步描写沙漠雪景,表现环境之奇冷。此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愁”“惨”二字不仅为饯别场面渲染气氛,而且暗写了武判官归京路途艰辛。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一个“掣”字生动地写出了辕门外雪大风寒的特点。“纷纷暮雪”和“不翻红旗”相互映照,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创造出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深切地表现出人们送行时刻的沉重心情。
四、感诗中情感
从诗题和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一首送别诗,结合诗句思考: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小结: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对比阅读,习诗体特点
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预设:相同点:1.体裁相同,都是歌行体。2.都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3.都以战争为背景。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写边塞风雪,在苦寒中见豪情,情感基调偏向个体的乐观与旷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写茅屋破败,在困厄中见悲悯,情感内核是对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六、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搜集整理关于咏雪和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
边地生活的艰辛
边塞风光的壮丽
多角度描写景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