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2024·湖北名校联盟模拟)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存在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两种传粉方式,且大部分以异花传粉为主。从进化的角度,有人提出了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下列相关叙述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自花传粉会增加隐性基因被表达出来的机会,连续自交后代生活力减弱
B.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可以更好地扩大物种分布范围
D.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
B [杂合子自花传粉完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隐性纯合性状表达,连续自交易出现近亲衰退,导致后代生活力降低,支持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但不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B符合题意;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有利于扩大花粉的传播范围,增加种群空间分布,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2.(2024·天津期末)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有假说认为“性染色体(③为X、④为Y)是由常染色体(①、②)转化而来的”(如图)。若此假说成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互换可发生在Ⅱ区段
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③的Ⅲ区段,其遗传特点之一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常染色体转化为性染色体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图示的X染色体上不存在重复基因
D [Ⅱ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性染色体的互换可发生在Ⅱ区段,A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③的Ⅲ区段,其遗传特点之一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正确;据图可知,常染色体转化为性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携带完全相同的基因,经过图示变化后,X染色体上可能出现重复基因,D错误。]
3.(2024·广东深圳一模)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不溶性)在脑神经元中的异常聚集被认为是帕金森病致病的关键因素。有科研团队用小鼠模型研究α-突触核蛋白纤维和纳米塑料(直径1 μm)在神经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如图),并得出“纳米塑料可能诱发帕金森病”的结论。下列叙述中,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纳米塑料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细胞过程中会直接破坏细胞膜的结构
B.纳米塑料会损伤溶酶体,减缓α-突触核蛋白纤维聚集体的降解速度
C.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与纳米塑料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复合物后不易被降解
D.促进可溶性α-突触核蛋白转化,导致不溶性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增多
A [由图可知,纳米塑料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细胞过程中不会破坏细胞膜的结构,A错误;纳米塑料会损伤溶酶体,进而冲撞溶酶体,导致α-突触核蛋白纤维进入细胞质,减缓α-突触核蛋白纤维聚集体的降解速度,B正确;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与纳米塑料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复合物后不易被降解,从而在细胞中积累,C正确;纳米塑料损伤溶酶体,促进可溶性α-突触核蛋白转化,导致不溶性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增多,D正确。]
4.(2024·山东聊城联考)“酸生长假说”认为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酸性假说”可以推测,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较高
B.F蛋白参与促进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
C.K蛋白与F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的
D.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浓度升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B [依据“酸生长假说”推测,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胚芽鞘背光侧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较高,H+外排速率更高,A正确。由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缺K蛋白pH上升,生长速率下降,说明K蛋白可以促使pH下降,生长速度加快;缺F蛋白时,pH下降,同时生长速率上升,说明F促进pH上升,抑制生长,综上所述,是K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的,B错误,C正确。由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当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表现为抑制作用,D正确。]
5.(2024·江西上饶一模)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对此种现象曾经有两种假说:“模板假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为了验证“克隆选择假说”是正确的,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已知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①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②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③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既能产生抗X抗体,也能产生抗Y抗体
A.抗体针对外来抗原进行免疫反应的过程为特异性免疫
B.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组别①第二次注射抗原X后浆细胞可来自记忆B细胞和B细胞的分裂分化
D.组别①不产生抗X抗体,组别②不产生抗X抗体、产生抗Y抗体,支持“克隆选择假说”
C [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该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也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即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则组别①第二次注射抗原X后浆细胞来自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C错误;“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如果实验结果支持克隆选择学说,则小鼠对未标记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即组别①的实验结果是不产生抗 X(和抗 Y)抗体;组别②的实验结果是不产生抗X抗体,产生抗 Y抗体,D正确。]
6.(2024·湖北武汉模拟)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植物激素。为研究其跨膜运输机制,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ABCB19过去被认为是运输生长素的转运蛋白,但对ABCB19蛋白突变体植株进行培育,发现其表型与其他的生长素运输蛋白突变体表现出明显差异。
实验二:为探究ABCB19的底物特异性,用纯化的ABCB19分别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BL在适宜条件下混合,加入足量ATP后,测定各组ATP酶活性,结果见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L在细胞内合成,含有多个亲水基团,可能难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运出细胞。
(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据此分析,图1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提出关于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BL、脂质体WT和EQ、ATP、ATP酶抑制剂等进行转运实验。请根据图2的结果,补全实验设计表格。
分组 脂质体 3H-BL ATP ATP酶抑制剂
甲 ①________ + + ②________
乙 WT + + ③________
丙 EQ + + -
丁 ④________ + + +
注:WT为含ABCB19蛋白的脂质体,EQ为含突变型ABCB19蛋白的脂质体,突变型ABCB19蛋白不具有ATP酶活性;+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4)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BL在转运的过程中消耗了一定量的ATP,说明BL转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时,BL转运时ATP酶活性不再变化,此时限制BL转运的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说明BL的转运需要载体协助,因此BL可能难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由图1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L浓度的增加,ATP酶活性逐渐增加,即ABCB19的活性增加,表明ABCB19可与油菜素内酯发生特异性结合(或ABCB19可被油菜素内酯特异性激活)。(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为ABCB19能通过主动运输转运油菜素内酯(或ABCB19是运输油菜素内酯的载体蛋白);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①为WT,②为-,③为+,④为EQ。(4)由于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ATP不断被消耗或加入的3H-BL有限,导致脂质体内3H-BL的量不再增加,因此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
[答案] (1)自由扩散 (2)ABCB19可与油菜素内酯发生特异性结合(或ABCB19可被油菜素内酯特异性激活) (3)ABCB19能通过主动运输转运油菜素内酯(或ABCB19是运输油菜素内酯的载体蛋白) ①WT ②- ③+ ④EQ (4)加入的3H-BL有限或ATP有限(ATP被消耗)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浙江杭州模拟)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雄羚长有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雌羚则无角。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常聚在一起活动,即同性聚群。生态学家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下表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棒
对照组 ?
A.“?”处的操作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圈和2个相同的橡胶棒
B.实验中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藏羚羊
C.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说明假说成立
D.同性聚群使雌雄普氏原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阻碍了种群内的基因交流
C [依据假说内容可知,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质量和大小等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如果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则说明假说成立,A错误,C正确;本实验利用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分别模拟雄性或雌性普氏原羚,B错误;非繁殖季节时出现同性聚群现象,故不影响种群内基因交流,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学科核心素养专训(八)
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2024·湖北名校联盟模拟)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存在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两种传粉方式,且大部分以异花传粉为主。从进化的角度,有人提出了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下列相关叙述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自花传粉会增加隐性基因被表达出来的机会,连续自交后代生活力减弱
B.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可以更好地扩大物种分布范围
D.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
2
4
1
3
题号
5
6
√
B [杂合子自花传粉完成自交,发生性状分离,隐性纯合性状表达,连续自交易出现近亲衰退,导致后代生活力降低,支持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表现,但不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B符合题意;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有利于扩大花粉的传播范围,增加种群空间分布,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支持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2
4
1
3
题号
5
6
2.(2024·天津期末)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有假说认为“性染色体(③为X、④为Y)是由常染色体(①、②)转化而来的”(如图)。若此假说成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互换可发生在Ⅱ区段
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③的Ⅲ
区段,其遗传特点之一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常染色体转化为性染色体的过程发
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图示的X染色体上不存在重复基因
2
4
1
3
题号
5
6
√
D [Ⅱ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性染色体的互换可发生在Ⅱ区段,A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③的Ⅲ区段,其遗传特点之一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正确;据图可知,常染色体转化为性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携带完全相同的基因,经过图示变化后,X染色体上可能出现重复基因,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3.(2024·广东深圳一模)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不溶性)在脑神经元中的异常聚集被认为是帕金森病致病的关键因素。有科研团队用小鼠模型研究α-突触核蛋白纤维和纳米塑料(直径1 μm)在神经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如图),并得出“纳米塑料可能诱发帕金森病”的结论。下列叙述中,
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纳米塑料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细胞过程中会直接破坏细胞膜的结构
B.纳米塑料会损伤溶酶体,减缓α-突触核蛋白纤维聚集体的降解速度
C.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与纳米塑料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复合物后不易被降解
D.促进可溶性α-突触核蛋白转化,导致不溶性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增多
2
4
1
3
题号
5
6
√
A [由图可知,纳米塑料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细胞过程中不会破坏细胞膜的结构,A错误;纳米塑料会损伤溶酶体,进而冲撞溶酶体,导致α-突触核蛋白纤维进入细胞质,减缓α-突触核蛋白纤维聚集体的降解速度,B正确;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与纳米塑料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复合物后不易被降解,从而在细胞中积累,C正确;纳米塑料损伤溶酶体,促进可溶性α-突触核蛋白转化,导致不溶性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增多,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山东聊城联考)“酸生长假说”认为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A.依据“酸性假说”可以推测,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较高
B.F蛋白参与促进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
C.K蛋白与F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的
D.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浓度升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2
4
1
3
题号
5
6
√
B [依据“酸生长假说”推测,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胚芽鞘背光侧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较高,H+外排速率更高,A正确。由图可知,与野生型相比,缺K蛋白pH上升,生长速率下降,说明K蛋白可以促使pH下降,生长速度加快;缺F蛋白时,pH下降,同时生长速率上升,说明F促进pH上升,抑制生长,综上所述,是K蛋白参与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且F蛋白与K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的,B错误,C正确。由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知,当培养基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表现为抑制作用,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5.(2024·江西上饶一模)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对此种现象曾经有两种假说:“模板假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为了验证“克隆选择假说”是正确的,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已知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①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②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③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既能产生抗X抗体,也能产生抗Y抗体
2
4
1
3
题号
5
6
A.抗体针对外来抗原进行免疫反应的过程为特异性免疫
B.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组别①第二次注射抗原X后浆细胞可来自记忆B细胞和B细胞的分裂分化
D.组别①不产生抗X抗体,组别②不产生抗X抗体、产生抗Y抗体,支持“克隆选择假说”
2
4
1
3
题号
5
6
√
C [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该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也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即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则组别①第二次注射抗原X后浆细胞来自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C错误;“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如果实验结果支持克隆选择学说,则小鼠对未标记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即组别①的实验结果是不产生抗 X(和抗 Y)抗体;组别②的实验结果是不产生抗X抗体,产生抗 Y抗体,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6.(2024·湖北武汉模拟)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植物激素。为研究其跨膜运输机制,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ABCB19过去被认为是运输生长素的转运蛋白,但对ABCB19蛋白突变体植株进行培育,发现其表型与其他的生长素运输蛋白突变体表现出明显差异。
2
4
1
3
题号
5
6
2
4
1
3
题号
5
6
实验二:为探究ABCB19的底物特异性,用纯化的ABCB19分别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BL在适宜条件下混合,加入足量ATP后,测定各组ATP酶活性,结果见图1。
2
4
1
3
题号
5
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L在细胞内合成,含有多个亲水基团,可能难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运出细胞。
(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据此分析,图1结果表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自由扩散
可与油菜素内酯发生特异性结合(或ABCB19可被油菜素内酯特异
ABCB19
性激活)
2
4
1
3
题号
5
6
(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提出关于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BL、脂质体WT和EQ、ATP、ATP酶抑制剂等进行转运实验。请根据图2的结果,补全实验设计表格。
ABCB19能通过主动运输转运油菜素内酯(或ABCB19是运输油菜
素内酯的载体蛋白)
2
4
1
3
题号
5
6
注:WT为含ABCB19蛋白的脂质体,EQ为含突变型ABCB19蛋白的脂质体,突变型ABCB19蛋白不具有ATP酶活性;+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分组 脂质体 3H-BL ATP ATP酶抑制剂
甲 ①________ + + ②________
乙 WT + + ③________
丙 EQ + + -
丁 ④________ + + +
WT
-
+
EQ
2
4
1
3
题号
5
6
(4)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的3H-BL有限或ATP
有限(ATP被消耗)
[解析] (1)由图可知,BL在转运的过程中消耗了一定量的ATP,说明BL转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时,BL转运时ATP酶活性不再变化,此时限制BL转运的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说明BL的转运需要载体协助,因此BL可能难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
(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由图1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L浓度的增加,ATP酶活性逐渐增加,即ABCB19的活性增加,表明ABCB19可与油菜素内酯发生特异性结合(或ABCB19可被油菜素内酯特异性激活)。
2
4
1
3
题号
5
6
(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为ABCB19能通过主动运输转运油菜素内酯(或ABCB19是运输油菜素内酯的载体蛋白);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可知,①为WT,②为-,③为+,④为EQ。
(4)由于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ATP不断被消耗或加入的3H-BL有限,导致脂质体内3H-BL的量不再增加,因此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
2
4
1
3
题号
5
6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浙江杭州模拟)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雄羚长有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雌羚则无角。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常聚在一起活动,即同性聚群。生态学家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下表的模拟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棒
对照组 ?
A.“?”处的操作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2个相同的橡胶圈和2个相同的橡胶棒
B.实验中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藏羚羊
C.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说明假说成立
D.同性聚群使雌雄普氏原羚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阻碍了种群内的基因交流
√
C [依据假说内容可知,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质量和大小等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如果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则说明假说成立,A错误,C正确;本实验利用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分别模拟雄性或雌性普氏原羚,B错误;非繁殖季节时出现同性聚群现象,故不影响种群内基因交流,D错误。(八) 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2024·湖北名校联盟模拟)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存在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两种传粉方式,且大部分以异花传粉为主。从进化的角度,有人提出了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更有利变异的观点。下列相关叙述不支持该观点的是( )
A.自花传粉会增加隐性基因被表达出来的机会,连续自交后代生活力减弱
B.自花传粉植物在不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异花传粉植物的花粉主要依靠风力或昆虫传播,可以更好地扩大物种分布范围
D.异花传粉的出现,可产生更多的基因重组类型,后代生活力、适应性更强
2.(2024·天津期末)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有假说认为“性染色体(③为X、④为Y)是由常染色体(①、②)转化而来的”(如图)。若此假说成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的互换可发生在Ⅱ区段
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③的Ⅲ区段,其遗传特点之一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常染色体转化为性染色体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D.图示的X染色体上不存在重复基因
3.(2024·广东深圳一模)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不溶性)在脑神经元中的异常聚集被认为是帕金森病致病的关键因素。有科研团队用小鼠模型研究α-突触核蛋白纤维和纳米塑料(直径1 μm)在神经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如图),并得出“纳米塑料可能诱发帕金森病”的结论。下列叙述中,不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纳米塑料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细胞过程中会直接破坏细胞膜的结构
B.纳米塑料会损伤溶酶体,减缓α-突触核蛋白纤维聚集体的降解速度
C.α-突触核蛋白纤维与纳米塑料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复合物后不易被降解
D.促进可溶性α-突触核蛋白转化,导致不溶性的α-突触核蛋白纤维增多
4.(2024·山东聊城联考)“酸生长假说”认为生长素促进细胞膜上H+-ATP酶(质子泵)的活性,H+外排促进细胞壁的伸展。研究者分别测定野生型、K蛋白基因敲除型(K-)和F蛋白基因敲除型(F-)拟南芥植株的下胚轴细胞壁pH和生长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酸性假说”可以推测,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侧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较高
B.F蛋白参与促进生长素激活H+-ATP酶的过程
C.K蛋白与F蛋白在调控H+-ATP酶激活方面的作用是相反的
D.生长素浓度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着浓度升高表现为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5.(2024·江西上饶一模)不同的抗原进入机体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对此种现象曾经有两种假说:“模板假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假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体内就存在具有不同受体的B细胞。为了验证“克隆选择假说”是正确的,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已知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 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①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② 高剂量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③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既能产生抗X抗体,也能产生抗Y抗体
A.抗体针对外来抗原进行免疫反应的过程为特异性免疫
B.B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组别①第二次注射抗原X后浆细胞可来自记忆B细胞和B细胞的分裂分化
D.组别①不产生抗X抗体,组别②不产生抗X抗体、产生抗Y抗体,支持“克隆选择假说”
6.(2024·湖北武汉模拟)油菜素内酯(BL)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植物激素。为研究其跨膜运输机制,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ABCB19过去被认为是运输生长素的转运蛋白,但对ABCB19蛋白突变体植株进行培育,发现其表型与其他的生长素运输蛋白突变体表现出明显差异。
实验二:为探究ABCB19的底物特异性,用纯化的ABCB19分别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BL在适宜条件下混合,加入足量ATP后,测定各组ATP酶活性,结果见图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L在细胞内合成,含有多个亲水基团,可能难以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运出细胞。
(2)ABCB19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底物结合时会被激活,ATP酶活性可以反映ABCB19的活性。据此分析,图1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提出关于转运蛋白ABCB19的假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上述假说,科研人员利用3H标记的BL、脂质体WT和EQ、ATP、ATP酶抑制剂等进行转运实验。请根据图2的结果,补全实验设计表格。
分组 脂质体 3H-BL ATP ATP酶抑制剂
甲 ①________ + + ②________
乙 WT + + ③________
丙 EQ + + -
丁 ④________ + + +
注:WT为含ABCB19蛋白的脂质体,EQ为含突变型ABCB19蛋白的脂质体,突变型ABCB19蛋白不具有ATP酶活性;+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
(4)图2中曲线甲后期趋于平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