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1.(2024·江苏南通一中检测)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前肢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C.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类似鱼的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D.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
B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B错误;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相同的发育阶段说明人与鱼有共同祖先,这属于胚胎学证据,C正确;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现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D正确。]
2.(2024·湖南长沙一中检测)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鱼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而可为进化过程提供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科学家对我国北方地区距今3.3万年~3 400年的25个古东亚人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突变基因E最早出现在距今1.9万年前,这是距今最近的极寒时期末期。该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古东亚人化石也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B.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
C.环境改变导致E基因突变并且频率改变
D.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汗腺能够排汗,故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B正确;E基因发生突变在环境改变之前就已发生,环境改变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应强的个体,且自然选择的作用能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该特征更适于温暖环境,故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生活在极寒时期),D正确。]
4.(2024·山东潍坊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近四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诱导下,该种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细菌耐药率上升可以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或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解决
C [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环境因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选择出了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强的变异个体,A错误;细菌为原核生物,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所以只有基因突变为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生素的选择使细菌朝着一定方向进化,因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细菌耐药率上升不能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解决,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会使细菌的耐药性更强,D错误。]
5.(不定项)(2024·山东烟台期末)科学家通过对一种古人类的指骨碎片线粒体DNA测序发现了EPAS1基因,该基因利于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在现在的藏族人体内很常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高海拔地区,古人类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定向产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类种群与现代人种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D.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ABD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古人类种群与当地现代人种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不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B错误;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C正确;DNA测序无法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D错误。]
6.(不定项)(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有机会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选择使种群中的某些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选择的结果
C.根据性选择理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性选择的存在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
ABC [某一性别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一般是优秀的个体,则性选择使种群中的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A正确;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征的雄性,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张的特征适合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繁殖,所以雌性孔雀偏好造成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张的特征是性选择的结果,雄鹿的叉角在性选择中占优势,是性选择的结果,B正确;根据性选择理论,一般雄性有进攻性进行个体之间的竞争,雌性有挑剔性对雄性进行选择,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性选择的存在不会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D错误。]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其分布如下图。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41 26.57
太湖新银鱼—有明银鱼 14.89 24.32
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59 16.95
注:三个物种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长度相等;表中数据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异百分比。
A.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因存在着地理隔离而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B.三种银鱼中,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C.三个物种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给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A [据图可知,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水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41%、26.57%,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59%、16.95%,故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种银鱼的两种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一般不会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三)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1.(2024·江苏南通一中检测)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前肢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C.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类似鱼的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D.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
2.(2024·湖南长沙一中检测)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科学家对我国北方地区距今3.3万年~3 400年的25个古东亚人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突变基因E最早出现在距今1.9万年前,这是距今最近的极寒时期末期。该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古东亚人化石也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B.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
C.环境改变导致E基因突变并且频率改变
D.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
4.(2024·山东潍坊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近四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诱导下,该种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细菌耐药率上升可以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或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解决
5.(不定项)(2024·山东烟台期末)科学家通过对一种古人类的指骨碎片线粒体DNA测序发现了EPAS1基因,该基因利于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在现在的藏族人体内很常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高海拔地区,古人类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定向产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类种群与现代人种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D.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6.(不定项)(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有机会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选择使种群中的某些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选择的结果
C.根据性选择理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性选择的存在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学科核心素养专训(三)
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1.(2024·江苏南通一中检测)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灭绝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前肢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它们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C.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类似鱼的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D.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
2
4
1
3
题号
5
6
√
B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B错误;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这相同的发育阶段说明人与鱼有共同祖先,这属于胚胎学证据,C正确;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现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现代人类和古代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属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证据,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2.(2024·湖南长沙一中检测)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
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
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
2
4
1
3
题号
5
6
√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鱼种群中也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而可为进化过程提供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3.(2024·湖北武汉模拟)科学家对我国北方地区距今3.3万年~
3 400年的25个古东亚人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突变基因E最早出现在距今1.9万年前,这是距今最近的极寒时期末期。该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地区古东亚人化石也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B.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
C.环境改变导致E基因突变并且频率改变
D.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
2
4
1
3
题号
5
6
√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A正确;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汗腺能够排汗,故突变基因E使个体更能适应温暖环境,B正确;E基因发生突变在环境改变之前就已发生,环境改变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应强的个体,且自然选择的作用能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E突变基因使东亚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体征,该特征更适于温暖环境,故现代人的E基因频率可能高于古东亚人(生活在极寒时期),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山东潍坊期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近四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6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诱导下,该种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该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D.细菌耐药率上升可以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或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解决
2
4
1
3
题号
5
6
√
C [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环境因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选择出了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强的变异个体,A错误;细菌为原核生物,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所以只有基因突变为细菌种群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生素的选择使细菌朝着一定方向进化,因此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抗生素的选择是该细菌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细菌耐药率上升不能通过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解决,持续增加抗生素剂量会使细菌的耐药性更强,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5.(不定项)(2024·山东烟台期末)科学家通过对一种古人类的指骨碎片线粒体DNA测序发现了EPAS1基因,该基因利于个体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在现在的藏族人体内很常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高海拔地区,古人类与恶劣环境进行斗争,定向产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类种群与现代人种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D.DNA测序可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类的健康
2
4
1
3
题号
5
6
√
√
√
ABD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古人类种群与当地现代人种群中EPAS1基因型频率不同,不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B错误;线粒体基因母系遗传的特点有利于确定不同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C正确;DNA测序无法破解出人类所有遗传病的发病原因,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6.(不定项)(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有机会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选择使种群中的某些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选择的结果
C.根据性选择理论,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性选择的存在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
2
4
1
3
题号
5
6
√
√
√
ABC [某一性别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权的个体一般是优秀的个体,则性选择使种群中的优良基因能够遗传给后代,A正确;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征的雄性,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张的特征适合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繁殖,所以雌性孔雀偏好造成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张的特征是性选择的结果,雄鹿的叉角在性选择中占优势,是性选择的结果,B正确;根据性选择理论,一般雄性有进攻性进行个体之间的竞争,雌性有挑剔性对雄性进行选择,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性选择的存在不会导致具有不利于竞争性状的雄性个体完全被淘汰,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6
(教师用书独具)
(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其分布如下图。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41 26.57
太湖新银鱼—有明银鱼 14.89 24.32
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59 16.95
注:三个物种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长度相等;表中数据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异百分比。
A.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因存在着地理隔离而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B.三种银鱼中,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C.三个物种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给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
A [据图可知,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水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因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太湖新银鱼与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41%、26.57%,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异率分别为13.59%、16.95%,故有明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三种银鱼的两种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一般不会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