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驻马店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4 22: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评估监测卷
七年级历史学科
本试卷共6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栏目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生号。用2B铅笔在“考生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生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隋文帝下令“分道开仓赈给”,对“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这表明隋文帝( )
A.重视水利建设 B.强化中央集权 C.关心百姓生活 D.提倡勤俭节约
2.七下教材知识拓展中提到了题2图。这反映了隋朝时期 ( )
含嘉仓粮仓遗址 介绍:含嘉仓始建于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遗址面积 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其中的160号粮窖,保存有 约50万斤炭化谷粒。
题2图
A.钱粮成为急需的物资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C.农业生产获得了发展 D.南北经济交流不畅通
3.《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4.“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关于隋炀帝,下列哪一句话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
A.隋炀帝修建大型工程,人民苦不堪言 B.隋炀帝设立了科举制
C.隋炀帝结束长期战乱,完成国家统一 D.隋炀帝修筑灵渠,北击匈奴
5.东莞某校盛世探究小组探究得出:统治者重视人才是盛世出现的原因之一。以“贞观之治”为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重用房玄龄、杜如晦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开创武举和殿试制度 D.减轻赋役,鼓励生产
6.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B.三省互相牵制,掣肘皇权
C.三省长官均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D.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7.题7图是武则天墓前所立的无字碑。学习完唐朝的历史,如果让你给无字碑题词,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 )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开创科举取士的先河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C.轻徭薄赋、创立殿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多才多艺、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国力鼎盛时期题7图
8.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有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的记载,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9.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召见新任地方官,亲自出题考查他们治国安邦的能力,结果有45人因为不合格而被撤职。由此可见,唐玄宗( )
A.统治残酷 B.虚心纳谏 C.注重教育 D.重视吏治
10.题10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 )
A.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农业生产工具进步
C.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11.题11图是同学们在探究“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时制作的成果展示卡。据此可知唐朝时期 ( )
主题: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唐朝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邢窑白釉长颈瓶 唐朝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特点:如冰如玉 特点:类雪似银 特点: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题11图
A.官方给予手工业支持 B.手工业较前代有退步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12.下表反映了隋朝至盛唐时期的部分社会生活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的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的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13.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题13图中的空白处分别应填( ) (
扫描全能王
)
A.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B.回纥崛起 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回纥崛起 D.安史之乱 回纥崛起
14.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对五代十国认识正确的是( )
A.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B.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乱频繁,北方相对安定
C.五代十国的皇帝全都是武将出身,靠兵变夺权
D.五代十国时期各族交往密切,不利于统一因素增长
15.题15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的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此画的历史价值在于 ( )
A.反映了唐朝民族和睦 B.凸显了唐朝丝织精美
C.印证了唐朝经济繁荣 D.见证了唐朝音乐动人 题15图
16.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的典范,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观察下表,我们可知唐朝 (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 羯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边疆民族的发展是唐朝最核心工作 B.战争是处理关系的唯一方式
C.唐朝国力微弱,通过和亲缓和关系 D.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灵活多样
17.忍冬纹最早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辗转随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时,忍冬纹逐渐融入本土审美,与莲花纹、云气纹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唐代典型的纹饰————卷草纹。据此可知( )
A.唐朝的丝织技术发展到顶峰 B.中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18.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始备九州”,设“五岳”;设国学,采用科举制度,以中国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这些措施反映了 ( )
A.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B.唐朝军事实力的威慑力
C.新罗社会发展缓慢 D.唐朝制度的强大影响力
19.《柳氏家训》序:“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率雕版,印纸浸染(纸张染色方法),不可尽晓。”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
A.佛教在唐朝传入中国 B.唐朝科技领先世界
C.唐朝已经有雕版印刷 D.造纸术发明于唐朝
20.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659年唐朝政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这些史实主要表明,唐朝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 (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力量的支持
21.下表是对清朝编撰的《全唐诗》中部分诗人作品的分类。据此可知,唐诗 ( )
哲理诗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思乡诗 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送别诗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边塞诗 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A.数量众多,流传至今 B.反映现实,飘逸洒脱
C.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D.题材丰富,人才辈出
22.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3.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下列措施属于此类的是 ( )
A.设置转运使 B.设置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C.设置通判 D.派文臣任知州
24.宋朝庆历以后,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到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在位时期)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沛,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的景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王安石变法 B.崇文抑武政策 C.澶渊之盟 D.设立转运使
25.澶渊之盟之后北宋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旨在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26.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 )
A.偏安江南,安于现状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
C.向往和平,发展经济 D.立志北伐,收复中原
27.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题27图目录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中央集权加强 B.民族政权并立 C.中外交流频繁 D.藩镇割据林立
28.题28图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全国的进程,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是 ( )
A.金、北宋 B.金、南宋 C.辽、北宋 D.辽、南宋
29.元朝建立了驿站制度,这些驿站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元朝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这表明驿站制度 ( )
A.削弱了行省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C.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消除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
30.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的权力很大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展现了唐朝鸿胪寺官员,正接待三位外国及周边民族的来使。 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 ——《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
材料二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概括两则材料中相互印证的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史实。(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取得繁荣的原因。(4分)
3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题32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试成绩录用。凡录用者由政府委派官职……这项制度的创立,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观点甲 观点乙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导致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材料一中平民子弟做官比例呈现什么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革科举制的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项制度”的特点。(4分)
(3)千百年来,人们对科举制的评价褒贬不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6分)
33.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大型工程,深刻影响着历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大运河对比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在题33—1图中画出隋朝大运河的大致线路,并说明大运河在水陆交通网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6分。要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图,可不用直尺)
(2)观察材料中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与隋朝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什么变化 试述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指出题33—2图中今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写出字母)。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区位”角度分析概述隋唐以来扬州经济兴盛的原因。(4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评估监测卷
七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C 3.C 4.A 5.A 6.D 7.C 8.D 9.D 10.B 11.C 12.A 13.A 14.A
15.A 16.D 17.B 18.D 19.C 20.D 21.D 22.D 23.B 24.A 25.B 26.A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1)材料一属于图片史料,材料二属于文字史料;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这些史实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
(2)鉴真东渡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古印度求取佛经,属于唐朝“大进”的史实。
(3)原因: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先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吸引力;对外交通便利。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各族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2.(1)趋势:东晋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宋代科举制具体措施:确立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突出进士科;完善考试制度,防范舞弊。
(2)特点是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主要以成绩定取舍
(3)积极方面: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影响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和世界文明发展;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33.(1)余杭→江都→洛阳→涿郡;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是,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大运河今天仍然发挥着南北交通动脉的交通作用。
(2)路线不同: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分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等;元朝运河截弯取直,形成南北直行京杭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功能差异:隋朝运河重政治军事控制,元朝运河主要输送江南财赋至北方。河道调整:元朝运河利用部分隋代河道,开凿新河段避开洛阳,缩短航程。
(3)C;扬州历史上繁荣的区位条件可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河网密布(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和水路交通。人文条件:依托大运河,成为南北漕运枢纽,商贸活动频繁;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如盐业、纺织业),经济基础雄厚;地处南北文化交融地带,促进多元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