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黄堡初中教联体期中联考七年级历史训练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2.缪凤林先生在《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一文中提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混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这首《无家别》中的“世乱”的影响是(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C.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4.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体现出唐代( )
A.外重内轻,藩镇割据 B.民族交融,开放兼容
C.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5.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精神。以下最能表明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日本遣唐使 D.文成公主入藏
6.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7.下面柱状图可以用于研究两宋时期( )
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变化图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娱乐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下图是小历同学参加中国古代历史漫画大赛的获奖作品《称重》。图中,赵匡胤正在衡量“文”与“武”的重量。这幅作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
.隋朝科举制度创立
B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C
.宋初重文轻武政策
D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
9.历史学家齐涛认为:(澶渊之盟)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的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来说都是划算的。作者意在说明澶渊之盟( )
A.宋朝损失大而且很屈辱 B.只有辽朝获得巨大利益
C.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值得认同 D.无法真正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10.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途径和动力。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吸收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
11.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评价。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C.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D.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12.两宋时期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的景象。由材料可以解读出宋代( )
①商业繁荣 ②太湖流域粮食产量高 ③出现了早市、夜市 ④出现了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26分)
13.【政治制度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
——根据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1分)该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两点即可)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1分)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1分)
(3)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1分)
(4)阅读材料四、说说元朝建立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2分)
14.【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共10分)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唐朝经济篇】
材料二:
【两宋经济篇】
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朝时,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2分,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中生产工具的名称。(2分)简述唐太宗经济上的主要措施。(1分)
(3)材料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叫什么名字 (1分)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区 (1分)
(4)材料四说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至少两点原因)
15.【民族关系】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下列是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
人物画像 A.松赞干布 B. C. D.完颜阿骨打
历史活动 他创制藏文,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 他统一契丹各部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 他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他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他统治期间出现的盛世现象称为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B和C分别是哪位历史人物?(2分)概括他们两人的历史活动的相同之处。(1分,任答一点即可)
(3)材料三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始于哪一个朝代?(1分)此时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来掌管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1分)
(4)“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和谐,我们该怎么做。(1分)
三、论述题(1小题,共10分)
16.评价历史人物,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写一篇80—120字的小论文谈谈你所知道的下列两位皇帝。(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025年春黄堡初中教联体期中联考七年级历史训练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B B A D C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A
二、非选择题
13.(共8分)(1)制度:科举制;(1分)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分,两点即可)
(2)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办法:分化事权或设副宰相。(1分)
(3)目的:与知州分权或防止知州权力过大。(1分)
(4)机构:行省制度和中书省。(2分)
14.(共10分)(1)作用: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2分,两点即可))
(2)图1:曲辕犁;(1分)图2:筒车。(1分)主要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分)
(3) 名字:交子。(1分)地区:四川地区。(1分)
(4)变化:经济重心南移。(1分)原因:南方地区社会环境安定;北民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等。(2分,至少两点原因)
15.(共8分)(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盛世:贞观之治。(1分)
(2)人物:B:耶律阿保机;(1分)C:铁木真(成吉思汗)。(1分)
相同之处:完成民族统一;建立政权;创制民族文字等。(1分,任答一点即可)
(3)朝代:元朝。(1分)机构:宣政院。(1分)
(4)做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应平等、团结、共同发展。(1分)
三、论述题(10分)
16.参考答案: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吸取隋亡教训,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同时还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并且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并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影响深远(论述7分)。总之,唐太宗和元世祖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结论1分)。
【详解】观点:根据“唐太宗”“元世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元世祖建立元朝,实现统一,建立了行省制度等。唐太宗与元世祖的贡献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由此可归纳出观点为:杰出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论述:围绕观点,从唐太宗与元世祖在位时期所采取的治国措施以及影响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吸取隋亡教训,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同时还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并且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并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影响深远。总之,唐太宗和元世祖作为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