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上饶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上饶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4 22: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1.作业满分80分,完成时间75分钟
2. 范围:七年级下册第1课至第11课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 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 )
A. 带来垦田面积的大幅增长B. 导致政权分立局面的出现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D.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2.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
《清代大金榜》(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A.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元朝
3.某同学用下图概括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图中“ ”处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图中的“ ”处应填充的是( )
(
B.


D.
唐高宗
)A.唐太宗
C.唐玄宗
4. “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 开辟莉楼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5.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B.文成公主入藏C. 回族形成D. 土尔扈特部回归
6. 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国邦宁” 下面四幅图中出现在唐朝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农业工具是( )
7.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B.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 中国文化影响深远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七年
8. 下面两图所示人物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9. 下面是张晓同学做的课堂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武将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行军布阵影响:①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
A. 诸侯争霸B. 尊崇儒术C. 藩镇割据D. 重文轻武
10.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外戚专权B. 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D. 重文轻武
11.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
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儒家思想的影响B. 民族隔阂消失C. 外交的重要性D. 民族认同感
12.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线划定分界线,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A.辽与北宋B. 辽与南宋C. 西夏与北宋D. 金与南宋
13. 下图是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
A. 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 各政权在“ 战与和” 中政权更替D. 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实现统一
14.《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材料反映了()
A. 宋朝时政治统治加强B.经济重心的南移C. 民族交流加强D.宋朝时重视经济发展
15. 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反映了(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
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
第16题图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国家统一的需要C.铸铁技术的进步D. 审美观念的提高
16. 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A.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B. 奠定了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础
C. 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D. 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级历史第 1 页共 2 页
17. “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属于“史论”的是( )
A.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B. 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
C. 文天祥等人开展抗元斗争D. 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B. 宣政院C. 澎湖巡检司D. 伊犁将军
19.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由此,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 行省制度B. 澎湖巡检司C. 北庭都护府D.宣政院
20.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 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 的方略,据此可以说明( )
A. 元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B. 元朝推行中原地区的制度和文化
C. 元朝民族矛盾比较尖锐D. 元朝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10分,22题10分, 23题10分, 24题10分)
21.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领导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2分)
材料二为了把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消费人口……炀帝便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其结果,由于运河这条干线的建成,中国的南方与北方首次连为一体。大运河凿成以后,炀帝随即命令建造一艘高达四层、船身雕刻有漂亮图案的龙舟,以便乘此船前往扬州(江都)行幸游玩……炀帝的登场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06: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事”代指的历史事件,概括隋炀帝决定完成此事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4分)
材料三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简述该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人物生活在唐朝,他的文学作品充满想象力与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其主要文学表现形式是什么 他因此被誉为什么 (2分)
(2)图2邮票中西行求法的人物是谁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说说他的贡献。(4分)
(3)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析唐朝文化灿烂的原因。(4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惩戒晚唐五代的教训,“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成效堪称卓著。……有意 识地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伦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将往往不读诗书,跋扈无礼。久之旧弊虽防,新弊渐生。——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清明上河图》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 的中的商业场景观念因此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商,甚至有士人“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据郭学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北宋对辽夏的妥协退让,并不标志其必然是“ 弱宋”。在其他诸方面,北宋非但不“ 弱”,而且很“ 强”。因此,把宋代尤其是北宋称之为“ 弱宋”,是不恰当的。
——据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统治者采取的“ 防弊之政”,并简要说明其根本目的。(4分)
(2)指出材料所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 的表现。(4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所示观点,简要说明理由。(2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战:多次交战 和:宋夏和议 和议之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北宋与辽战:澶州之战 和: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长时段的和平局面
北宋与金战:金灭北宋 和:宋金海上之盟,合力灭辽 南宋与金战:岳飞抗金 和:宋金维持对峙局面
备注: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对峙政权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2分)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2025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B C C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B A B D C A B
21.(1)各族人民和经济发展要求统一;士族衰落、民族融合;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出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领导人(隋文帝)。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运输南方物资以满足北方都市消费需求;
影响:积极:连接南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消极:劳民伤财,加重民众负担(炀帝游玩加剧灾难)。
(3)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2.(1)表现形式:诗歌誉为:诗仙
(2)人物:玄奘
贡献:促进了唐朝与天竺的友好交流,《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往的珍贵史料。
(3)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制定事宜政策;经济发达,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科举制的发展;文人辈出等。23.(1)“防弊之政”: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变化:逐渐提升,受到社会认同。表现:海外贸易发达;“交子”的出现。
(3)观点:赞同,原因:北宋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尽管在军事上有所妥协,但并不代表其整体实力弱。
24.(1)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
(2)举例:观点: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先战后和,和是主流。史实:宋夏和议、澶渊之盟。补充:宋金和议。
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利益交织,冲突不断。北宋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宋真宗之间发生澶州之战,战后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长时间段的和平局面;北宋与西夏在最初不断交战,宋屡战屡败,但因西夏本身实力有限,双方力量均衡,故最终签订宋夏和议,促进了边贸的兴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不断抗金,保卫家国,在郾城大捷后,岳飞被害,此后南宋与金签订宋金和议,双方维持对峙局面。
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交战不断,但因双方力量的均衡,最终选择签订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