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4 22: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其“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2.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
A.减免农民租税 B.加强军备建设 C.拓展国家疆域 D.加强君主专制
4.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结论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
A.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朝政腐败民生凋敝 D.执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5.“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主要描述了唐朝哪一治世局面(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6.从“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极度繁盛,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千里萧条,导致唐朝出现如此巨大转折的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陈桥兵变
7.博物馆见证历史风华。某博物馆计划推出唐代专题展览,根据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对外交往 B.民族交融 C.经济繁荣 D.艺术昌盛
8.唐朝时期,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端午(阳)节”、七月初五“中元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这印证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 B.中外交流发展 C.政治制度创新 D.文学艺术繁荣
9.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列对隋唐时期辉煌文化的叙述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B.孙思邈总结历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C.白居易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被后人誉为“诗圣”
D.颜真卿创立了“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10.《国史十六讲》中描述某历史时期的关键词有:“从李世民到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12.总结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少数民族首领与其民族对应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党项族 B.元昊——蒙古族
C.完颜阿骨打——女真族 D.忽必烈——藏族
13.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4.“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能够论证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诗句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5.下面为中国古代某部人物传记中的目录,该传记是( )
第一章诞生前的蒙古草原;第二章在苦难中成长;第三章统一蒙古的战争;第四章斡难河源的大汗
A.《唐太宗传》 B.《岳飞传》 C.《成吉思汗传》 D.《元世祖传》
16.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事实中最早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设置宣政院 D.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17.202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表现最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几乎占了一半,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的时间是( )
A.隋朝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中期 D.南宋时期
18.在现代社会中,刷卡、微信、支付宝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五铢钱 B.圆形方孔钱 C.交子 D.瓦子
19.下图为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木船,有13个水密隔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技术记载的真实性。这说明( )
A.文献记载都是真实可信的 B.考古发现可实证历史记载
C.考古发现只能用于证实文献记载 D.未被考古证实的文献记载都不可信
20.王兵同学在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后,完成了历史老师布置的探究性作业。该作业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C.军阀割据混战时代 D.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二、材料题
21.经济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特色,折射出历史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观点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观点二: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图片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和最南端B的名称。根据材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技术创新】
材料二
(2)唐朝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
【经济转移】
材料三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在以“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摘编自郑学檬《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从唐到宋,我国的经济格局有何变化 据材料三,分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22.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1)据材料一,唐太宗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试举一具体史实说明。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据材料二,概括他们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盟约在当时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四,试分析当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23.制度变革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变革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行政制度 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权力运行的特点。
材料二 (宋太祖)问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它故,数十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制度方面又有何创新举措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摘编自宋濂《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元朝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请你谈谈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或启示。
24.民族自信在于一个民族认识到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且不说秦汉雄风单是大唐气象就让多少人荡气回肠。锦绣两宋,大元一统,犹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凝固成人类的精神家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大唐】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仅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也有远播中华文化的气度与能力。试从“吸纳”和“远播”两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锦绣两宋】
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大元一统】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宋濂《元史》
(3)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了哪一机构管辖澎湖和琉球
(4)综上信息,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坚定民族自信。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D B B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D C C D C B D
21.(1)A:洛阳;B:余杭。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3)变化: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4)因素:技术创新、人口迁移、国家政策的支持。
22.(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2)契丹:辽;拓跋:西夏。特点: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
(3)事件:澶渊之盟。
作用: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4)观念: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23.(1)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举措: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3)制度:行省制度。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认识:制度建设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24.(1)吸纳:玄奘西行;远播:鉴真东渡。
(2)机构:市舶司。
原因:经济繁荣;政府鼓励;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
(3)机构:澎湖巡检司。
(4)做法:学习历史,了解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坚定文化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