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七年级下学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七年级下学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4 22: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中模拟卷
一、选择题
1.苏轼讲:“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赞美)。”苏轼认为隋朝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开创了大一统局面 B.国力强盛,国运短暂
C.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D.政权并立,江南发展
2.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今年广受好评的“盛唐密盒”节目,让唐 朝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出现在游客面前,幽默的问答互动让 观众忍俊不禁。这两位名臣生活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文景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3.《贞观政委》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重视人民力量 B.注重选贤任能 C.注意整顿吏治 D.重视生产发展
4.诗史互证。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 )
《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5.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有( )
①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②唐太宗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③遣唐使来华学习
④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下图中的两位僧人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日友好关系 B.密切了唐与新罗的往来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使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7.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医学巨著( )
A.《金刚经》 B.《千金方》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8.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中,实施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是( )
A.促进农业发展 B.增加政府收入
C.提高军队实力 D.减轻农民负担
9.宋与辽在边界开设榷场,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粮食。这说明( )
A.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逐渐衰落
C.辽国在军事上对北宋取得优势 D.中原地区畜牧业发达
10.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各政权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11.小秦同学在学习某民族兴衰史时收集到一首歌谣:“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据此推断,小秦同学研究的民族是( )
A.女真族 B.回族 C.鲜卑族 D.氐族
1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有效治理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上看,隋代开运河是想通过运河直达江淮,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从经济上看,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不是最好的办法。……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隋朝时期南北地区政治、经济的交流,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了隋朝的时代印记。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材料二 唐长安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是当时长安城商业活动的中心。据记载,当时西市有大衣行、秤行、绢行、鱼行、笔行、药材肆等,东市有铁行、肉行、金银行等许多行业,店铺很多。西市还专门设有“波斯邸”“胡姬酒肆”“收宝胡商”等。
——摘编自曹尔琴《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
(2)依据材料二,归纳长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忆昔》(其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经济的繁荣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哪些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元朝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将广袤的民族地区和边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统兵出镇西北、西南,执行军事镇戍和军政监督任务。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域地区,调遣大批蒙古、汉军进驻别十八里、曲先、翰端、可失合儿等地屯守戍边。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材料一反映了唐与吐蕃交往的哪一史实?这一史实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三、材料题
15.某校七年级(5)班同学以“隋唐时代”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清明】
材料一 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隋文帝所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唐太宗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他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的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贞观之治”的特色,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产生的影响。分析唐太宗“提倡和鼓励诤谏”带来的积极作用。
【生产进步】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图A 隋朝粮仓分布示意图 图B 筒车示意图
(2)写出材料二图A中隋朝粮仓选址分布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文教昌盛】
材料三 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真可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日常生活下种种情调与境界……秦汉时期的绘画主要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而为纸幅尺素,在平民社会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文化发展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原因。
【影响广泛】
材料四 唐代对外文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所谓“大出”是指唐代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谓“大进”是指唐代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中国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用史实证明唐代对外文化的“大出”和“大进”。
《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陕西专用,第1—11课)-学易金卷: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D C B B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3.(1)目的: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转运南方的物资,降低运输成本。
(2)特点:商业活动集中在东、西两市,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店铺众多,商品种类繁多;有专门的外国商人经营场所。
(3)原因: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人口增加,社会财富积累。
(4)启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交流;重视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
14.(1)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中原文化和西藏文化的交流。
(2)措施:将边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定,派重要人物率领大军屯守戍边;结合边疆地区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如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等。
(3)因素: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等等
15.(1)影响: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使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隋朝创立的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作用: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特点:大都位于大运河沿岸;集中于大兴、洛阳等重要北方城市。
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3)特点:成就高、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贵族化色彩逐渐淡化,向平民化发展;逐渐贴近人们的起居生活。
原因:社会安定统一,政治清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科举制的推行;印刷术的发明。
(4)“大出”: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
“大进”:玄奘西行前往天竺求佛法;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广泛流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