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学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学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4 22: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泸县五中学区2025年春初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半期定时训练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本题共计25题共50分)
1. 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者是()
A. 隋朝、杨广 B. 隋朝、杨坚 C. 秦朝、嬴政 D. 唐朝、李渊
2. 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  )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
3.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中心是()
A. 江都 B. 洛阳 C. 涿郡 D. 余杭
4. 唐朝在我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多个繁盛局面。其中起“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作用的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下列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6. 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藩镇割据
7.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用人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9. 历史上打破长安繁荣太平局面,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大事是()
A. 盘庚迁殷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巨鹿之战
10.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局面是()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黄巢起义 D. 安史之乱
11.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
A. 突厥 B. 吐蕃 C. 匈奴 D. 回纥
12. 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某同学对隋唐史进行了总结,其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3. 下面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运用于()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交通
14. 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A.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 唐代的对外交往
C. 唐朝的建筑成就 D. 唐朝的经济繁荣
15. 如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图中的处应是
A. 后周 B. 北魏 C. 陈 D. 金
16.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对峙局面形成。”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A. 北宋和辽
B. 北宋和西夏
C. 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
17.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 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18.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 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9.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目的是(  )
A. 发展农业生产 B. 加强民族融合
C. 有效统治全国 D. 实现国家统一
20. 以下是小明同学制作“元朝统一”表格。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
选项 时间 事件
A 1260年 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B 1271年 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
C 1276年 元攻破临安,北宋灭亡
D 1279年 消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A. A B. B C. C D. D
21. 下列事迹与忽必烈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定国号为元 ④完成全国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 我国首届《诗词大会》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状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应为()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文天祥
23. 下列的三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A. 农业繁荣 B. 手工业繁荣 C. 商业繁荣 D. 文化繁荣
24.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25. 学习辽宋夏金元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国家统一与经济繁荣
第1I卷材料解析题(50分)
二、材料问答题。(26题22分,27题28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
材料三 (1005年)宋辽约定:双方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四 (议和)后宋、辽之间120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相互贸易,礼尚往来,双方互(派)使(节)共达数百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五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西域、西藏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
(2)材料二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
(3)材料三中反映的北宋与辽议和之事,历史上称为什么 和议规定宋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结合材三、四,说说宋辽议和给双方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任答两点4分)
(6)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何意义
27. 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 … 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
材料三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虞集《道园学古录》
(1)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践行材料一中“存百姓”这一思想的 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针政策 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是什么 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
  1.D
  2.B
  3.B
  4.C
  5.B
  6.B
  7.D
  8.D
  9.C
  10.A
  11.B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C
  19.C
  20.C
  21.B
  22.D
  23.C
  24.B
  25.B
  26.
  (1)答案:文成公主入藏。
  (2)答案:反映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张民族平等,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3)答案:历史上称为 “澶渊之盟”。和议规定宋辽之间的关系是双方结为兄弟之邦。
  (4)答案:积极影响:宋辽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上的友好关系。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5)答案:①在东南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②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③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6)答案:①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④彰显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27.
  (1)答案:经济措施: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轻徭薄赋,使农民能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践行 “存百姓” 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农民有地可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措施:①虚心纳谏,任用贤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谏臣,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完善决策。同时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修订《唐律疏议》,体现了一定的宽仁慎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通过考核监督官员,保证官员队伍的素质,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2)答案:方针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①在政治上,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也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答案:创举:实行行省制度;积极影响:①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4)答案:核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巩固统治、维护政权稳定)。无论是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还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