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4-2025学年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学期中模拟卷
一、选择题
1.时间轴是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③表示的阶段特征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大运河的艺术特点
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3.下图中①处内容是( )
A.以才选官 B.品德为先 C.注重能力 D.注重技能
4.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5.《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否为官择人,他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这说明唐太宗( )
A.以人为本,仁政爱民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用人唯贤,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少刑法
6.某中学历史老师王某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 )
A.虎视何雄扫六合,民怨沸腾因暴政
B.楚汉之争终获胜,定都长安成一统
C.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人评
7.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诗歌中,反映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景象的是( )
A.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8.【新课标·跨学科·物理】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
A.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9.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胎瓷带托茶盘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
10.下图为唐都长安西市行市分布示意图(部分),由此可知唐朝长安商业( )
(注:平准署是负责平抑物价的政府机构。)
A.店铺货物品种繁多 B.可以在居民区开店
C.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D.都由外国商人经营
11.观察下图,公元755年以后,唐朝人口变化的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B.黄巢起义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 )
A.民族政权的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C.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D.黄河流域政权的更替
13.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历史事件时间轴。最适合作为该时间轴标题的是( )
A.汉匈和亲 B.唐蕃友好 C.宋金对峙 D.鉴真东渡
1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诗句能补证“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A.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5.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 )
A.《日本书纪》 B.《大唐西域记》 C.《金刚经》 D.《齐民要术》
16.下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各国钱币,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丝绸之路开通 B.民族交融深化 C.货币制度混乱 D.对外交往活跃
17.“显庆中,右监门长史苏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请加删补。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太常寺丞吕才等二十二人,与敬详撰……显庆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根据材料可知, 《唐本草》的编撰动因是()
A.陶弘景主动请求修订前代药典 B.苏敬指出《本草经集注》存在错误,需修正
C.唐太宗下令整理医学文献 D.为收录西域新药而编修
18.下表为唐代部分诗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
诗人 诗句 时代
杨炯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初唐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中唐
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晚唐
A.战争的残酷场面 B.边疆形势的严峻
C.浓厚的家国情怀 D.封建统治的腐朽
19.下表为北宋科举考试中文举与武举录取人数的统计,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类别 开科(榜) 录取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文举 81 600352 360
武举 28 868 5
A.服务于崇文抑武方针 B.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产物
C.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D.宋代轻视武备军队的表现
20.《文献通考》记载: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万石,即使与治平(1064一1067年)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叙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的( )
A.背景 B.措施 C.特点 D.意义
21.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加剧 D.国家政权的统一
2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宋辽对抗 B.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南宋偏安江南
24.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除非版图特别狭小,必然要将国土分成有层级的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并在相应各级区域中设置地方政府,才能对国民进行施政治理。由此,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行省制度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 D.宣政院
25.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元朝( )
A.政治制度日趋完善 B.中外交流频繁
C.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D.从建立到统一
二、综合题
2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们初步学会了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有哪些?请将序号填入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①隋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太宗开创的盛世局面,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请结合所学,从选官和用人方面归纳该政治清明局面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像
一些人认为唐玄宗是一位明君,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昏君。历史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对于唐玄宗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3)结合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别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27.盛唐气象,繁荣开放。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时代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这三幅图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局面?请任选一幅图加以说明其具体表现。
材料二
(2)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图1中A处的政权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将嫁给了这一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图2中B处的国家名称是,唐太宗在位时期,前往此地取经的高僧是。
材料三 图一是唐风洋溢的日本的古建筑;图二至图四的文物出土于唐朝时期的墓葬。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据此你可以得出哪一结论?
材料四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指出唐太宗开创的“唐朝的盛世局面”名称。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请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
28.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番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图1 辽、西夏和北宋并立 图2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请列举具体史实。
(2)材料二中的“榷场”是什么场所?宋辽双方在沿边地区开设“榷场”有何历史意义?
(3)认真观察材料三两幅图,指出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天津专用,第1—11课)-学易金卷: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D C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A B D B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D A C
26.(1)历史解释:①④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原因: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纳谏,从谏如流。
(3)影响: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重用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导致安史之乱。
认识:以“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等角度看待问题。
27.(1)社会局面:农业发展、手工发达、商业繁荣的盛世局面。
具体表现:《雨中耕作图》中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体现了农业的繁荣。
(2) 吐蕃 文成公主 天竺 玄奘
(3)史实:中外交往
结论: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双向交流。
(4)名称:贞观之治
共同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注重农业发展,采取正确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
(5)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制定合理的民族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
28.(1)政策:开明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2)场所:市场。意义: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3)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合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