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评卷
一、积累和运用( 19 分)
1 .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 衣褶( zhé) . 诣太守(yì) . B . 器皿( mǐn) . 刘子骥(yì) . C . 豁然(huò) . 及郡下(jùn) . D . 雎鸠(jū) . 勾画了了(le) . 悄怆( chuàng) . 溯洄(huí) . 篁竹(huáng) . 摇缀( zhuì) .
2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
项是 ( )(3 分)
A . 得其船,便扶向路(先前的)
.
便要还家(同“邀 ”,邀请)
.
B . 如鸣颯环,心乐之(高兴)
.
矫首昂视(举)
.
C . 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
以其境过清(清澈)
.
D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
3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
显变化的一项是 ( )(3 分)
A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B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D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 .
4 .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
一项是 ( )(3 分)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A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 潭中鱼/可/百许头。
C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 . 经典诗文默写。( 任选四题作答) (4分)
(1)土地平旷, ,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四面竹树环合, , 凄神寒骨, 。( 柳宗元《小 石潭记》)
(3)《关雎》中 “, ”将主人公情思绵绵、思 念不绝以至难耐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 现出来。
(4)《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 句子是: , 。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 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 , 。
6 .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 “记 ”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 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B .《小石潭记》中作者含蓄地抒发了被 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 初新志》。
D .《关雎》这首诗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 自拔的 低沉哀吟。
二、综合性学习(8 分)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5 月 28 日到 29 日,由省住房 和城乡建设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部门 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我市,对国家节水型城 市工作进行复查。
在国家节水 型 城 市 复 查 交 流 反 馈 会 上,专家组认为,宿迁市真正践行了 “节水 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水 利工作理念;宿迁河道治理效果显著、工业 节水水平高,各项工作均居全省前列。我 市最终高分通过本次复查。
【材料二】宿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424. 5 立方米,约为全国水平的五分之一,需求量 多的时候,市民一半的用水量都是来自南 水北调的“长江水”。
【材料三】2023 年世界水日主题是 “加 速变革”。学校组织同学进入社区宣传,发 现仍有少数居民不以为然,认为宿迁水资 源丰富,无须节水。
(1) 请将材料一改成一句话的新闻。 (不超过 15 个字)(2 分)
(2)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对宿迁市 节水工作现状做出评价。 (3 分)
(3)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同学们 在宣传手册上选用了一幅漫画( 见下图)。 请你简要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其寓意。 (3 分)
三、阅读理解(43 分)
( 一)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回 答 问 题。 ( 12 分)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 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 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 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 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 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 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 外另取一“字 ”。
④《仪礼 · 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 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 古人看来,一个人的 “名 ”只在君王或长辈 面前才能使用,而 “字 ”是用来在平辈或晚 辈间称呼的。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
·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 自 己 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 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 怀 ”,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 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 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 · 桓公 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 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 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 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 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 “宝玉 ”,当然这有神 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 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 子名“丘 ”,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 即所谓“圩顶 ”,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 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 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 子取名“鲤 ”,遵照的就是 “取于物为假 ”的 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 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 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 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 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 “司徒 ”,宋武公名为 “司 空 ”,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 公名“具 ”,武公名 “敖 ”,就废了具、敖两座 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
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 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 族中排“恪 ”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 “寅恪”。
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 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 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 “字 ”是 “名外之名 ”,字数上 可以取一到两个字。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
. . . . . .
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 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 相通,是并列的关系。 比如屈平,字原。古 语中“广平曰原 ”,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 比如孟轲,字 子 舆。 轲、舆 在 汉 语 中 都 是 “车 ”的意思。
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 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 比如陆机,字士 衡。机、衡 二 字 都 是 北 斗 星 宿 的 名,相 辅 相成。
矛盾 式,即 字 和 名两 者 意 思 相 反。 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 ”的意思,表示天 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 、 互为因 果 或 字 可 以用 来 解 释 名。 比 如 赵 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而于谦,字 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 因果。
引 申式。如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 太白金星,是对“白 ”字意义的延伸。
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 “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 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 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 以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 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 用,都没什么限制。
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 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 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 的体现。
比如苏轼号 “东坡居士 ”,居士表明 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 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 为号,比如王维的号 “王右丞 ”,柳宗元的号 “柳河东”。
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庙号、 谥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 “范文正公”“曾 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 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了解了这些讲究,闲 来无事时,可以为自 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 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8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 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 何?”黛玉答曰:“无字。”
B . 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
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 牲,不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 ”,就 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 .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 “名 ”只在君 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 “字 ”只用于平 辈间称呼。
D . “号以寓怀 ”,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 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 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 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9 .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 请列 举 。(3 分)
10 . 第 O12段画线句中加点的文字能否 删去? 为什么?(3 分)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
. . . . . .
的联系。
11 . 第 O19~ O24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 12 分)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 无酒家小饮。 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 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 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 日 午后,鲍 欣然允议。 明 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 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 柳阴下 团 坐。先 烹 茗,饮 毕,然 后 暖 酒 烹 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 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 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 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 各已陶然,或 坐 或 卧,或 歌 或 啸。 红 日 将 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 · 闲情记趣》,有删改) 12 .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 . 殊无意味(很,非常)
.
B . 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
C . 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 .
D . 各已陶然(熏陶)
.
13 . 下列句中加点的 “而 ”的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是 ( )(3 分)
A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B .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C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D . 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
14 .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 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3 分)
15 .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 14 分)
古 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 ,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 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 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 不能造。
【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 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 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 了分明。人有 原② 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 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 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 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 别 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 略微。
16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收人面令小 ( ) .
(2)予观之 ( ) .
(3)理诚如是 ( ) .
(4)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 ) .
17 .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 学而不思则罔
. .
B . 此工之巧智 予观之,理诚如是
. .
C . 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潭西南而望
. .
D . 以鉴承日光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18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 中现。
19 . 根 据 文 段 内 容,完 成 下 面 题 目。 (5 分)
(1) 古 人 制 镜,使 镜 面 略 凸,能 收 到 “ ”的效果 (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 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 古代铸镜技艺很 ( 用一个词语概 括)。 (2 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 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 依据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3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 分)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② 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①谢枋得:南宋文学家。他生 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 民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谢枋得隐居山林 十 二年。在国破家亡之后,因不愿降为元 臣,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他高尚的爱 国精神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②桃源:指 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20 . 诗中“寻 ”的对象是 。 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2 分)
21 .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分)
四、写作(30 分)
22 .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 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 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⑤不少 于 600 字。
(1) 童年会消逝,但纯真让童心 永驻; 亲人会远离,但思念让亲情长存;朋友会久 别,但真诚让友情不老 … …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 让 长久
(2)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 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 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 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 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 自 己,秋天 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第三单元测评卷
1 . C 【 解 析 】A.“ 褶 " 应 读 zhě。 B.“ 骥" 应读 ji 。D.“ 了 " 是多音字 , 此处应读 liǎo。
2 . A 【 解 析 】B. 乐 , 以 … … 为 乐。
C. 清 ,凄清 。D. 比 ,靠。 3 . D
4 . C 【解析】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 . (1)屋舍俨然 (2)寂寥无人 悄怆 幽邃 (3)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4)蒹葭 苍苍 白露为霜 (5)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6 . C 【解析】“ 魏学洢 " 应为“ 张潮 " 。 魏学洢是《核舟记》的作者。
7 . (1) 专家组复查我市节水型城市工作 。 (2)宿迁市水资源匮乏 ,政府加大节 水建设 ,但市民认识不足 。 (3)漫画以从 左至右三个水龙头水流的大小 ,代表昨天、 今天和明天的水资源的状况 。暗喻我们肆 意浪费水资源 ,水资源将会越来越少 ,直至 枯竭。
8 .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 , 原文是“ 古人的字男女皆 可取 ,并非男性的独占 " , 故“ 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 , 女性没有 " 的说法不对 。B项 , 原 文说“ 废了司徒、司 空这两个官名 " , 可见“ 很好地避开了 这 些 禁忌 " 的说法错误。 C项 ,原文是“ 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 " ,而该项的“ 只用于" 说得太绝对 , 不合原意 , 只有 D项符合文义。
9 . 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 充式和引申式。
10 . 不能删 。“ 大多数情况 ”从范围上 加以限制 ,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 , 但不排 除 没 有 联 系 的 情 况 存 在 。如 果 去 掉 ,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 ,与实际情 况不符 。这 体 现 了 说 明 文 语 言 的 准 确 性 (严谨性) 。(意对即可)
11 . 主 要 运 用 了 举 例 子 的 说 明 方 法。 比如第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 , 具体说明了别号“ 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 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的特点 。 (或: 第O22段列举王维和柳宗元别号的例子 ,具 体说明别号“ 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 ” 来取 ;第段列举“ 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 穆公”等别号的例子 ,具体说明了“帝王、士 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庙号、谥号 ,也是别号 的一种”)
12 . D 【解析】应解释为“ 快乐" 。
13 . C 【解析】C项中的“ 而 " 做连词 , 表转折 , 意思是“ 但是 , 可是 , 却 " 。其他三 项中的“ 而" 都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不译。
14 .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 媚的日子 ,油菜花一片金黄 ,蝴蝶蜜蜂到处 飞 ,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 ,纷纷出来游玩 赏春 。面对美好春光 ,人们深深陶醉。
15 . 示例:热爱自然 ,喜欢和朋友相处 , 自由自在 , 闲适快乐。
16 . (1)使(让) (2)我 (3)确实
(4)不同
(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氵
)17 . A 【解析】A. 两个“ 则 " 都是连词 , 相当于“ 就 "“ 便 " o B. 助词 , 的/代词 , 指代 前文描述的现象 o C.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但 是 ,却/连词 ,表修饰 , 不译 o D. 介词 ,用/介 词 , 因为 , 由于 o
18 . 花纹虽在背面 ,但镜面上仍然隐约 存留着它们的痕迹 ,所以在 日光照射下就 显现出来了。
19 . (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
(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 , 只有这面透光。
20 . 桃源 ,即避元之所 用典
21 . 表达了作者独居山中的孤寂之情 和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22 .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