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4 21: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北京通州高一(下)期中
语 文
2025 年 4 月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生成式 AI”)是一种能够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
码等内容的技术,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重要分支。与传统 AI主要用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不同,生成式
AI 不仅能学习现有内容,还能生成具有逻辑的新内容。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边界,在不同地域、
政治、社会与文化系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 因此,其所要克服的障碍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语
言与制度、文化意义上的。
生成式 Al能为克服国际传播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提供帮助。它可以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信息,
辅助多语言的信息核实工作,且它大多有较强的多语言任务完成能力,可以对不同语言的新闻来源可信度
进行评级,成为新闻记者处理国际新闻或多语言信息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国际市场中,扎根于本土文化的作品可能较难被其他国家或文化体系中的受众认可,从而产生
“文化折扣”效应。然而,历史、神话、信仰等成为了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话题,由于其神秘感与陌生感,
往往引发异国受众的好奇心,甚至促成异国创作者的自发生产与传播。生成式 AI在大规模语料的学习中涌
现的创造力,提高了文化背景信息的可获得性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效率。例如,在 YouTube、TikTok 等国际
视频平台上已经出现以各民族的历史知识或神话故事为核心内容的 AI生成内容频道,它们使用 AI 生成神
话和历史图片、视频,推动了不同国家受众对异国文化的了解。
我国媒体积极展开基于生成式 AI的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多部生成式 AI
作品,并由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英文版作品,其中包括中国首部文生视频 AI 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首
部 AI 译制的微纪录片《来龙去脉》、首部 I 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等。这些作品分别围绕文学经典、
历史故事、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借助 AIGC(AI生成内容)技术拓展人们的想象,同时展现故事背后的民
族精神。不过,这些 AI全流程视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生成式 AI提供了在多个模态中对翻译进行优化的功能,包括语音克隆、视觉配音等,以减少短视频、
影视剧等文化作品因翻译带来的生硬感。在语音克隆方面,生成式 AI 可以提取声音特征,学习原有音色
(或适配音色类似的 AI 声线),并以多语种生成语音,还能根据语境调整节奏、情感、语调等细节。AI 翻
译配音乃至语音克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播客、影视等文化作品的翻译和跨国传播中。
多语种的生成式 AI 新闻也开始出现,创新了新闻的生产与分发模式。生成式 AI 对各国的文化背景
都有所了解,能结合指令微调扮演特定角色,包括历史名人、特殊职业者、游戏非玩家角色(NPC)等。这
一特性使得 AI 能够将书籍内容转化为互动游戏,由 AI 扮演游戏 NPC。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基于
第1页/共9页
OpenAI 推出了“游戏国书馆”(Playbrary),用户可以通过 GPT-4 与自己选择的书籍互动;也可以参考游
戏图书馆给出的提示词格式,自行调整书籍名称和交互风格。
通过与 AI 的聊天、交互,用户可以探索各国的文化故事,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基于聊天的形
式,生成式 AI 还可以帮助用户学习外语、提供作品背景解读等,从个性化的新闻消费到聊天式的文化传
播,生成式 AI 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体验形式。
生成式 AI 目前的理解和生成能力仍是有限的,更多扮演辅助性角色,它也不生产事实,而是循环转
译数据,还可能导致偏见和虚假信息等问题,它无法弥合数字鸿沟,使每个国家平等地接入生成式 AI。在
国际传播中,AI 开发与实践应以促进国际交流、相互理解与文明互鉴为目标,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
并以 AI 与人类智慧的结合防范利用生成式 AI 实施的欺骗、操纵与控制。在人机共生的基础上,应充分
发挥生成式 AI 的能力,以生成式 AI辅助实现国际传播的理想愿景。
(取材于周葆华、吴雨晴《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实践进展与影响路径》)
材料二
国际传播主体可以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进行更为有效的舆情、用户分析以及“出海”内容审核,以支
持国家对外传播的全局性部署,从而在“多元内容赛道”提升国际传播效果。此外,生成式 AI 也是国际
传播实践中重要的“情感机器”。它带来了信息交往方式的变化,不断消解传统的地理空间区隔和与之相
关的身份限制,使得源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能够实现普泛式传播,推动了以情感为纽带、具有经
验共通性的网络社群生态的形成。 中国短视频平台的顺利“出海”,就依靠了国内用户数据的持续“喂
养”,推动了自动推荐算法的优化,快速建立起聚合海外用户情感倾向和兴趣的协同过滤机制,确保海外
用户接触到的信息更符合他们的个性化喜好和情感需求。现在,国产原创文化内容正在加速全球化流行,
AI 翻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助力。如某网已开始借助 AI 将作品翻译为多种语言,并通过持续训练和词库积
累保证 AI 对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成语的准确理解。据《2023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在生成式 AI
助力下,多语种转化可以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使网文的翻译效率提升近百倍,成本降低超九成。
生成式 AI 驱动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下,在观念上应超越技术加速主义和技术威胁论的简单二元论,于
实践中则既要努力争取国际先发优势,也要防范自动化系统破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厶类文明的多元演进。
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不仅要拓宽本土文化的“出海”路径,也要重视提炼文化创意生产和传播需求,建立
跨领域、跨学科的理论资源交流平台,自觉地引导 AI基础研究和行业应用,积极促成国际传播多元样态的
发展,最终把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推进 AI 经济发展的目标统筹协调起来,在现实与虚拟维度为人
类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广阔的“第三空间”。
(取材于常江、杨惠涵《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国际传播:趋势与检视》)
1.根据材料一,对生成式 AI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生成式 AI能够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是 AI 领域的重要分支。
A 生成式 AI能进行数据分析和深度内容学习,但无法生成符合逻辑的新内容。
℃.生成式 AI 可助力国际间文化传播,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提供新的体验。
B.生成式 AI可以优化语言翻译,减少短视频、影视剧等因翻译产生的生硬感。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2页/共9页
A 生成式 AI提升了文化背景信息的可获得性和相关产品的生产效率。
B.我国媒体推出了多部生成式 AI 作品,AI 全流程视频仍在探索阶段。
CAI 翻译配音的克隆技术已彻底取代人工,应用于跨国文化作品中。
D.生成式 AI可通过聊天形式辅助外语学习,并提供作品背景的解读。
3.根据材料二,以下关于国际传播主体利用生成式 AI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生成式 AI 可以进行舆情监测、用户分析,支持对外传播部署。
必利用生成式 AI 优化推荐算法,完全避免对使用者兴趣爱好的误判。
C 利用生成式 AI 翻译文化作品内容时,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D.利用生成式 AI 可消除跨文化转译的歧义,提升文化传播速度。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生 成式 AI 可以完全取代人类的主动性,独立生成所有内容。
B.生成式 AI 只能根据输入的数据工作,无法做出创造性输出。
C.文化交流中,人类提供创意指导,生成式 AI主要作为辅助工具。
A 生成式 AI 消除了所有语言和文化障碍,人类不再需要主动沟通。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生成式 AI 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及潜在的风险。(7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是寡人之过也 敢以烦执事
第3页/共9页
A. B
何厌之有 以乱易整
又欲肆其西封 失其所与 a
吾其还也 吾与点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国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期望您有焦、瑕两个地方,早上刚被救济,晚上就另设版图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曰 国 危 矣 若 使 烛 之 武 见 秦 君 师 必 退 公 从 之 辞 曰 臣之 壮
也 犹 不 如 人 今 老 矣 无 能 为 也 已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10.结合文本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原文语句填空,使分析内容完整。(8 分)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在郑国被围
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答应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 ) , ”。前往秦军,烛之武在与秦
伯的谈话中,首先以“ ) , ”,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
第4页/共9页
“ , ”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
说服了秦伯,使得“ , ”。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1-13 题。(共 12 分)
戏马台【1】
吕定【2】
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
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
注释:【1】戏马台:位于今江苏徐州城南,是历史上著名的古迹。项羽在钜鹿之战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的南山因山筑台,供观赏戏马之用。因而得名“戏马台”。【2】吕定:南宋中
期的军事将领,历任武职。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据鞍指挥八千兵”一句形象描绘项羽驰骋疆场、指挥若定的情景。“据鞍”刻画出项羽骑马指挥
军队的英武姿态。
B.颔联用“追鹿”“逝骓”两个词,既写出项羽推翻暴秦政权的历史作用,又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英雄
没落的史实。
C.颈联“英雄事往人何在”一句,诗人用“人何在”写人事变化之快,批判项羽刚愎自用,错失时机,失
败必然的教训。
D.尾联以景结情,以青山巍峨,黄河奔流等自然景象收尾,抒发了英雄如过眼云烟、昔日荣耀如流水逝去
的感慨。
12.古代诗人常在怀古诗中,通过描写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遗迹在“当年盛时”与“今日萧条”之间的
强烈反差,抒发对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感慨。下列诗句在“今昔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与其他三项不相
同的一项是(3 分)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C.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刘沧《经炀帝行宫》)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13.结合全诗,赏析“寂寞台空草自生”中的“自”字在表达思想情感上的妙用。(6 分)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线索,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展现了儒
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的“君为中枢”“宽政爱民”“制民之产”“崇礼重教”等治国理念,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5页/共9页
C.《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阐明了庄子“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的主张,
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D《鸿门宴》中刘邦前来鸿门赴宴,因先入咸阳、降秦王子婴,被尊为上宾,宴席上“东向坐”;项羽、
项伯为宴会主人,故“南向坐”。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 10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理想社会画面:“ , ,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这体现了孔子“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理想目标。
(2)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洞庭湖壮阔景象的诗句,例如,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以
展规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的恢弘气象;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以 描绘洞庭湖湖
面的壮阔之美。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至今商女, 。”这两句词化用了杜牧《泊秦
淮》中的诗句,借以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
牡丹情缘
①昆曲有“百戏之祖”之称,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明初发源于苏州昆山。一门艺术与它的发源地
定有很深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氛围。昆曲的那种婉转缠绵的风格,可能不会产生在陕西,陕西
产生秦腔,而苏州产生的是昆曲,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艺术。
②昆曲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在产生之后,经过众多文人、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参与,历经多代,演
变成一种精美的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的综合艺术。昆曲里有一句话:“无歌不舞”。昆曲要记词、唱
念,又要手舞足蹈的表演,所以说它是一门很难的表演艺术。
③我参加昆曲的制作后,对这门艺术产生了十二万分的尊敬。我看到张继青老师教授旦角,旦角的水
袖动作最重要,笛音吹到什么地方,水袖就要甩到什么地方,尺寸、高度是一点都不能少的。 当女主角的
水袖甩出去后,就听张继青老师说道:“再来!”又一下,“再来!”我在旁边数,三十三下,要做三十
三次,动作才到位。笛音吹到哪个地方,水袖到哪个地方,多么的准确,要求多么严格,难怪昆曲是千锤
百炼的艺术。
④昆曲在文学方面也不同于其他的语言艺术。昆曲的文本大部分出于文士之手,这点就跟别的剧种不
一样。明清传奇的作者有四十四位是进士,进士不见得可以写出好的剧本,但是考中进士的人一般都有好
的文学修养。我猜想,这些写剧本的进士,可能都是得罪了权贵,被贬回苏州,或退休后再开始创作。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也是在当官以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拂袖而去,回家后写下了《牡丹亭》,
他也是进士。
⑤昆曲的文学性特别重,因为昆曲的唱段都是由曲牌合成的,它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它从唐
诗宋词元曲中继承了抒情诗的传统。它的美学观点在于抒情、抽象、诗化,这些美学因素特别为当时的文
人所喜爱。昆曲也不尽然全为文人雅士所独钟,昆曲在历史上有很长时间是雅俗共赏的,不光是文绉绉的
文士在欣赏,昆曲也有市井小民在欣赏的剧目。
第6页/共9页
⑥昆曲有相当辉煌的历史,从明末清初,到清朝中期,差不多二百年的时间,昆曲可以说是独霸中国
剧坛,是当时的国剧。它从苏州昆山扩散到南京、杭州一带,一直向北,进京。大江南北都在唱昆曲。张
岱记载,在虎丘,中秋的晚上,昆曲一直唱到天亮,几千人在那里比赛,最后选出冠军来。可见在那个时
候,昆曲是一种全民活动。清朝小说《儒林外史》提到一个故事,说南京有一个名士,举行了一次昆曲大
会,莫愁湖上停满了画舫,昆曲大会一直持续到天亮,差不多有六七十个旦角参加比赛,冠军会得到精美
的金杯作为奖励。可见当时昆曲的盛况。后来昆曲慢慢没落了,没落的因素很多。的确,京剧及其他的地
方剧种的兴起,爆发起来,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喜爱。昆曲渐渐失去了观众,慢慢被其他曲种所代替。
⑦很奇怪的是,昆曲奄奄一息,却没有消失,我想原因在于有一群人,以前叫作文士,现在叫作知识
分子的人,一群小众,现在叫作曲友的人,在保护它。有时候他们成立曲社,一代代传下来,它在薪火相
传,还没有完全消失,可是常常遇到危机。在民国初年就有一次大危机,昆曲的职业班几乎统统解散了,
还好有人在苏州成立了昆曲传习所,训练了四十几位演员,他们是昆曲的新传人。现在的昆曲演员,几乎
都是他们的弟子。昆曲走过了很多坎坷的路,到了五十年代,又要奄奄一息,这时浙江国风苏昆剧团编了
一出剧,演出后在官方和民间都引起很大的反响,“一出戏教了一个剧种”,昆曲又得以延续。在之后的
一段时间里,昆曲停止了所有活动,之后,又慢慢地恢复了生命。
⑧我想起,我十岁的时候,在上海美琪大剧院看到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大师演《牡丹亭·游园惊梦》,
那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一个十岁的孩子看到了一出戏,看到了两个大师演出的戏。小孩子时,还不懂这些,
我们去看就是为了看梅兰芳,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留起了胡子,据说黑市票卖到一根金条。那时
我看到《游园惊梦》里的【皂罗袍】舞台形象,给我的印象很深。那个音乐,那段唱词“姹紫嫣红开遍”,
奇怪,我听了后居然一直记得,就觉得音乐像唱片一样在脑子里转,一直在转。三十多年后,我又回到了
上海,在要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听说上海昆剧团在演《长生殿》,是昆曲。我说:“哎呀,快点给我
弄两张票。”三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我跳起来拍手,一直的拍拍拍拍拍拍拍,大家都走掉了,我兴奋得
还在拍,我那时候的心情,我想不是一出戏。上海昆剧团表演得很精彩,整个大唐盛世就在三个小时的表
演中展现出来。我真的很感动。我感觉又回到了家,我的家在哪里 我是桂林人,但不是回到桂林,也不
是上海,也不是南京,是中国的文化里面!那种感受非常深,我那时候在心里许下愿:这么精美的艺术,
一定不能让它消失。那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我想,我们的民族产生了这么伟大的艺术,不能让它在舞
台上消失。
(取材于白先勇《姹紫嫣红 青春再现》)
16.根据语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难怪昆曲是千锤百炼的艺术
千锤百炼:指昆曲经过了长期雕琢,成为历史悠久、精湛的艺术。
B 昆曲在历史上有很长时间是雅俗共赏的
雅俗共赏:指昆曲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也能被普通民众欣赏和接受。
C.昆曲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这里指昆曲的演员在演出时气息微弱,身体极为虚弱。
D 它在薪火相传
第7页/共9页
薪火相传:比喻昆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1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对比婉转缠绵的昆曲与豪迈粗犷的秦腔,突出地域文化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说明不同的文化环境
孕育不同的艺术形式。
B.第②段引用“无歌不舞”,强调昆曲的表演理念,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并为后文阐述昆曲的特
点提供理论依据。
C.第④段介绍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背景,旨在说明昆曲与文人士大夫的密切关系,是古代文人追求自
我价值的重要载体。
D.第⑥段叙述虎丘昆曲比赛和南京昆曲大会,生动展现了昆曲在鼎盛时期全民参与的盛况,为描写昆曲的
辉煌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18.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观看昆曲表演的经历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7 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6 分)
(1)不是一出戏。
(2)是中国的文化里面!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7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7 分)
①文学保存了人类情感,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时代、反映生活。②从苏轼《赤壁赋》中的旷达超然,
到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豪情万丈,再到鲁迅《祝福》里对底层女性命运的关注, ,
以及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批判不良文风,揭示了求真务实的思想价值的新境界,无不体现出文学作
品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③这些作品有的通过语言艺术寄托情思,有的借助人物命运揭示社会现实,
还有的通过自然景象展现思想深度。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成为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社
会的重要窗口。
(1)阅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句“文学保存了人类情感”应改为“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B.②句“揭示了求真务实的思想价值的新境界”应去掉“的新境界”。
C.③句中“语言艺术”“人物命运”“自然景象”调整为“自然景象”“人物命运”“语言艺术”。
D.④句中“理解历史、认识社会”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2)请根据前后语境,参考画线句的句式,将第②句横线处句子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连贯。(4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学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从《红楼梦》
《乡土中国》《论语》三部作品中选择一部,介绍一种运用人工智能辅助阅读的方法。要求:语言简明,
条理清晰。
(2)2 月 1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体育八条”,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
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请对此做法谈谈你的看法。要求:
第8页/共9页
观点鲜明,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追光”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
及.个.人.信.息.。
(1)昙花一现,它等待了整个白昼;蝉鸣一夏,它蛰伏了几个四季;竹高百尺,它蓄力了数个冬春。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静默地积蓄力量,一日“破土”而出,惊艳了时光。
请以“机遇与准备”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生活中,有些人和事平凡无奇,有些人和事则独具特色,这些人和事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无论是街边的风景、陌生人的微笑,还是亲人的背影,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故事与情感。
请以“可见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展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和深刻感悟。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9页/共9页
1. B。材料一提到生成式 AI不仅能学习现有内容,还能生成具有逻
辑的新内容,该项说无法生成新内容错误 。
2. C。材料一说 AI翻译配音乃至语音克隆技术已广泛应用,但未提
及彻底取代人工 。
3. B。“完全避免对使用者兴趣爱好的误判”说法太绝对,材料二只
是说优化推荐算法能使海外用户接触到更符合其喜好的信息 。
4. C。A选项生成式 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主动性;B选项生成式 AI
能做出创造性输出;D选项生成式 AI没有消除所有语言和文化障碍,
人类仍需主动沟通 。
5. 应用:辅助多语言信息核实与评级;提高文化背景信息可获得性
和产品生产效率;优化翻译,减少文化作品翻译生硬感;创新新闻生
产与分发模式;辅助舆情、用户分析和内容审核;促进网络社群生态
形成,助力文化作品“出海”。风险:理解和生成能力有限,循环转
译数据可能导致偏见和虚假信息;无法弥合数字鸿沟;自动化系统可
能破坏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多元演进 。
6. A。“军”在这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不是“军队” 。
7. D。A选项,“之”,前者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用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前者是“赞成”,后者是“结
交、亲附”。B 选项,“以”,前者是“用”,后者是“凭借”;“其”,
前者表商量语气,后者是代词,代指晋国。C 选项,“所与”,前者
是“结交的人”,后者是“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其”,前
者是代词,代指晋国,后者是代词,它的。D选项,“以”都是“用”
的意思 。
8.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应理解为“(晋惠公)答应
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
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期望您有焦、瑕两个地方,早上刚被救济,
晚上就另设版图”理解错误 。
9.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完整的主谓结构,后面应断开;“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表意完整,“师必退”是结果,应断开;“公从之”
主谓宾完整,应断开;“辞曰”表示说话,应断开;“臣之壮也”“今
老矣”是不同时间的情况,应断开 。
10.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邻之厚,君之薄也;
秦伯说,与郑人盟 。
11. C。颈联“英雄事往人何在”是感慨英雄事迹已成为过去,人也
已不在,表达的是对历史变迁、英雄消逝的感慨,并非批判项羽 。
12. D。A 选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昔日吴宫的
花草和晋代的衣冠如今都已消失,今昔对比;B 选项“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飞入普通百姓家,
体现今昔变化;C 选项“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此地
曾有皇帝车驾经过,如今只剩浮云流水,今昔对比明显;D选项“晴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只是描绘眼前景色,没有今昔对
比 。
13. “自”字写出了戏马台如今的荒凉寂寞,草随意生长,无人问津。
以草的“自”生衬托戏马台的空寂,更显英雄不再、世事变迁的沧桑
感,强化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
14. D。《鸿门宴》中项羽“东向坐”,刘邦“北向坐”,该项中人
物座位表述错误 。
15. (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3)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16. C。“奄奄一息”在这里指昆曲发展陷入困境,濒临消亡,不是
指演员身体虚弱 。
17. C。第④段介绍汤显祖创作背景,旨在说明昆曲文本多出于文士
之手,体现昆曲与文人的密切关系,而非强调是古代文人追求自我价
值的重要载体 。
18. 十岁时看《牡丹亭·游园惊梦》,因不懂戏只为看梅兰芳,对其
中音乐唱词印象深刻;三十多年后看《长生殿》,被精彩表演感动,
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许下不让昆曲消失的心愿 。
19. (1)“不是一出戏”意思是这场昆曲表演带来的感受超越了普
通看戏的体验,它给作者带来极大震撼和感动。表达效果:强调了这
场表演的非凡意义,突出作者对昆曲的热爱。(2)“是中国的文化
里面”指作者在昆曲表演中找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表达效果:形象地表达出昆曲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深化了文章主题 。
20. (1)D。“理解历史、认识社会”语义不重复,不需要删去 。
(2)示例:从戴望舒《雨巷》中的迷茫惆怅,到舒婷《致橡树》里
对平等爱情的追求 。
21. (1)以《红楼梦》为例,可利用 AI语音朗读功能辅助阅读。在
阅读时开启 AI朗读,能帮助集中注意力,还可调节语速。遇到生僻
字词,AI可即时给出读音和释义,加深对内容理解 。(2)“体育
八条”做法值得称赞。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和开展“班级赛”,
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运动,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
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追光》:黑暗中,我追逐那束光,
它如希望的火苗。穿越迷雾,不惧跌倒,光指引方向。那光是梦想的
召唤,让我充满力量,在逐光路上,绽放光芒 。
22. (1)《机遇与准备》:可先提出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一观点,
然后列举袁隆平、屠呦呦等事例,论证他们如何凭借长期准备抓住机
遇取得成就,再从反面论述没有准备即使机遇来临也会错过,最后总
结强调准备的重要性 。(2)《可见的温暖》:可写街边早餐摊主的
微笑,通过描写摊主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展现其热情善良,以及给
自己带来的温暖感受,突出生活细微之处蕴含的美好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