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09:47: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暮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二十三年,越王灭吴。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材料三: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节选自《说苑·指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在腹心A今B得C志D于齐E犹石F田G无H所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同“嘱”,嘱托,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相同。
B.乙酉,指乙酉日,古人用干支来记日,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计时法相同。
C.长,以……为长,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D.玩,“忽视、轻慢”的意思,成语有“玩物丧志”,其中的“玩”字意思与此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去世后,吴王夫差趁齐国政治动荡的机会,北上攻打齐国。他不仅在艾陵打败了齐国军队,还从鲁国成功地索取了一百套祭品。
B.吴王夫差屡次伐齐,勾践率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并奉赠丰厚财物,夫差非常高兴,伍子胥对此深感不安,他进谏夫差要警惕越国,夫差没有接受。
C.十四年,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远在北方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夫差得知消息后并未马上率兵回国,而是想隐瞒消息并争夺盟主之位。
D.王孙厉劝说楚王攻打徐偃王,认为这将像猛虎吃猪、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否则楚国将受制于徐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兵消灭了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司马法》认为,“好战”与:“忘战”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罔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节选自《论衡·逢遇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民A而教B不劳而成C功D缘法E而治者F吏习G而民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
B.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
C.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成语“善始善终”的“善”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秦缪公的伟业,因此西入秦国,求见秦孝公,想有一番作为。
B.秦孝公打算变法,却有顾虑。商鞅劝他不要怕天下人非议,秦孝公最终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
C.王充认为,秦孝公先前不认可商鞅,不是商鞅的观点不好,而是实行“霸道”更符合孝公的心意。
D.按照世俗的观点,贤人如果想被赏识重用,需献上合乎君主心意的东西,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吹籁者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14.王充认为贤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以曲伎合”。材料一中商鞅被任用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盖盘庚之迁如是矣。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节选自苏轼《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军A功者B各以率C受上D爵E为私F斗者G各以轻重H被刑大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伍,此处指古代居民组织,《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行伍”用法与此不同。
B.名,动词,占有,成语有“一文不名”,其中的“名”字意思与此相同。
C.刑,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意思相同。
D.壮,为……感到豪壮,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计划渡过黄河南下,再定居到成汤的故地去,百姓都叹息抱怨,不想迁徙。盘庚迁都后,遵行成汤的政令,殷朝的政道又兴旺起来。
B.商鞅实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检举。他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限制了宗室的特权,宗室子弟也要按照军功的大小获得爵位和田宅。
C.太子带头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这是影响新法推行的重要原因。他严格执法,他的举措使秦人都开始遵守新法,新法也得以长期推行。
D.在不被民众支持的情况下,盘庚和商鞅能够力排众议,坚定地推行自己的主张。盘庚迁都和商鞅变法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影响深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4.请结合三代之君与商鞅的治民思想,分析材料三中“王霸”之道的不同之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而契丹围瀛州,中外震骇,准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钦若因进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节选自脱脱《宋史·寇准传》)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谮之曰:“准以陛下为孤注。”呜呼!盈宋之庭,铮铮自命者充于班序,曾无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惊魂丧魄,始挠其谋,终妒其功。
观其形势,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万之赂,遂无一矢之加,历之数十年,而无南牧之马。岂萧挞览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给辩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动,而议和之使先至,利用甫归,而议和之使复来,则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虚声恐喝而坐致其金缯。姑以是胁之,而无俟于战也。则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谋尚密不欲昌言于众以启哓哓之辩论耳。使乘其不欲战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宁我薄人,必胜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无事。”非虚语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钦若之流,挟雕虫之技,安于醉梦。羽书洊至,惊于迅雷;金鼓乍闻,茫如黑雾。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谋E尚密F不欲昌言于众以启G哓哓之辩论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邀,谋取,谋求,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驳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来犯之敌的凶猛气势,寇准力排众议,坚决劝请真宗来到前线战场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军士气。
B.虽然让契丹使者称臣且获取幽州地区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寇准仍通过努力,极大地维护了大宋的国家利益。
C.脱脱的记述里,张瑰射杀挞览后契丹就请求结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认为张瑰的功劳是小有所得。
D.脱脱借用“深嫉”一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王钦若的态度,王夫之则用“抑心所未喻”驳斥了脱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2)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14.王夫之对王钦若关于“陛下,寇准之孤注也”的言论进行了批驳,认为寇准并未将陛下作为“孤掷”,而是在对外部形势综合考虑后作出的战术部署。请结合材料二王夫之对“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准“力劝真宗渡河决战”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文本阅读通关练6:精做翻译题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暮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二十三年,越王灭吴。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材料二:
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材料三: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节选自《说苑·指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越在腹心A今B得C志D于齐E犹石F田G无H所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同“嘱”,嘱托,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相同。
B.乙酉,指乙酉日,古人用干支来记日,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计时法相同。
C.长,以……为长,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D.玩,“忽视、轻慢”的意思,成语有“玩物丧志”,其中的“玩”字意思与此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去世后,吴王夫差趁齐国政治动荡的机会,北上攻打齐国。他不仅在艾陵打败了齐国军队,还从鲁国成功地索取了一百套祭品。
B.吴王夫差屡次伐齐,勾践率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并奉赠丰厚财物,夫差非常高兴,伍子胥对此深感不安,他进谏夫差要警惕越国,夫差没有接受。
C.十四年,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远在北方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夫差得知消息后并未马上率兵回国,而是想隐瞒消息并争夺盟主之位。
D.王孙厉劝说楚王攻打徐偃王,认为这将像猛虎吃猪、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否则楚国将受制于徐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兵消灭了徐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司马法》认为,“好战”与:“忘战”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
【答案】10.AEG 11.D 12.A 13.(1)吴王滞留国外长久不归,军兵都极为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
(2)再说实施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又不能显示出实力,那么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14.①吴国好战,无暇治理国内,使得王子被俘;频繁发动战争,军兵疲惫(士皆罢敝),无力抵抗强敌。
②徐偃王重仁义而轻武备,被人认为是卵、豚,没有保护自己的实力,最终招来楚国的入侵。
【导语】这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王者们在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平衡困境。材料一揭示吴王夫差的好战最终导致亡国,凸显了不懂得适时停止战争的危害;材料二则讲述了徐偃王虽仁义但缺乏军事力量被灭的故事,强调了仅凭仁义治理无法长久维系国家安全;材料三的《司马法》总结了以上教训,主张国家治理应不忘战争又不能好战,寻求军事和道德的平衡,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如今(我们)在齐国得志,就好像得到了石头地,没有什么用处。
“越在腹心”,意思是越国对于吴国来说如同在腹心位置,表意完整,应在A处断开。
“今得志于齐”,“今”表示时间,“得志于齐”状语后置句,“于齐”是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
“犹”的宾语是“石田”,“无所……”为固定句式,应在G处断开。
故选A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嘱托。句意:伍子胥嘱托儿子投奔齐国鲍氏。/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B.正确。
C.正确。意动用法,以……为盟主/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于是就把晋定公当作盟主/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D.错误。忽视、轻慢 / 玩耍、摆弄。句意:军事之事不可忽视轻慢。/沉迷于玩赏事物而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还从鲁国成功地索取了一百套祭品” 错误。原文中提到 “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说明吴王夫差虽然想从鲁国索取百牢(一百套祭品),但被子贡以周礼说服太宰嚭后停止了,并非成功索取了一百套祭品。
故选A 。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居外”,滞留国外;“罢敝”,疲惫不堪;“使厚币”,派使者带上厚礼;“平”,讲和。
(2)“为文”,施行文治;“达其德”,使德行传扬、实现德政;“为武”,施行武力;“任其力”,显示出实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可知,吴王夫差“好战”,多次北伐齐国,又与诸侯会盟,长时间“居外”征战。“士皆罢敝”表明频繁战争使士兵疲惫不堪,军队战斗力下降;“国亡太子”说明由于其好战,在越国进攻时,无暇顾及国内,导致太子被俘,国家陷入危机。所以“好战”使国家无力应对其他威胁,带来灾难。
②材料二中徐偃王“好行仁义”,但“无武”,即“忘战”。王孙厉认为其如同“卵”“豚”般弱小,没有军事力量保护自己。最终楚王“伐徐”并将其灭掉,说明“忘战”使国家缺乏抵御外敌的能力,易遭入侵而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七年,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去世,大臣们争权夺利,新即位的国君势力弱小,于是就起兵向北攻打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夫差)到达缯地,召见鲁哀公并索要一百套祭祀用的太牢,季康子派子贡用周礼劝说太宰嚭,(夫差)才停止索要。九年,(吴国)为了邹国攻打鲁国,到达鲁国后,与鲁国订立盟约才离开。十年,趁着伐齐的机会回国。十一年,再次向北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他的民众来朝见吴王,并进献了丰厚的礼物,吴王很高兴。只有伍子胥感到担忧,劝谏说:“越国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如今(我们)在齐国得志,就好像得到了石头地,没有什么用处。”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回国向吴王复命。吴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愤怒,赐给伍子胥属镂宝剑让他自杀。十四年春天,吴王向北在黄池与诸侯会盟,想要称霸中原从而保全周王室。六月,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乙酉日,越国五千人与吴军交战。丙戌日,俘虏了吴国太子友。丁亥日,越军进入吴国都城。吴国人向吴王夫差报告战败的消息,夫差厌恶这个消息被人听到。有人泄露了这个消息,吴王大怒,在帐幕之下斩杀了七个人。七月辛丑日,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王室的辈分中,我是长辈。”晋定公说:“在姬姓诸侯中,我是霸主。”赵鞅发怒,准备攻打吴国,于是就把晋定公当作盟主。吴王已经盟誓完毕,与晋国分别,想要攻打宋国。太宰嚭说:“(我们)可以战胜宋国,但不能占有它。”于是就带领军队回国。吴国国内太子已死,内部空虚;吴王长期在外,士兵都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吴王)就派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与越国讲和。二十三年,越王灭掉了吴国。
材料二
从前徐偃王喜好施行仁义,有三十二个国家在陆地上来朝拜他。王孙厉对楚庄王说:“大王如果不攻打徐国,(您)反而一定会向徐国朝拜。”楚庄王说:“徐偃王是有道义的君主,喜好施行仁义,不可以攻打他。”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相比,就如同把石头扔向鸡蛋,老虎吃小猪一样,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况且施行文治却不能使自己的德行传扬,施行武力却不能运用自己的力量,没有比这更大的祸乱了。”楚庄王说:“好。”于是就起兵攻打徐国,最终灭掉了它。
材料三
《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战争必定危险。”《易经》说:“君子要整治兵器,戒备意外的变故。”战争不可以轻视,轻视就会失去威严;军备不可以废除,废除就会招来贼寇。从前吴王夫差喜好战争而灭亡,徐偃王没有武备也灭亡了。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在上不轻视战争,在下不废除武备。《易经》说:“生存的时候不忘记灭亡,因此自身平安,国家也可以保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罔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节选自《论衡·逢遇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民A而教B不劳而成C功D缘法E而治者F吏习G而民安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
B.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意思相同。
C.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成语“善始善终”的“善”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的“见”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要重振秦缪公的伟业,因此西入秦国,求见秦孝公,想有一番作为。
B.秦孝公打算变法,却有顾虑。商鞅劝他不要怕天下人非议,秦孝公最终任用了商鞅,实行变法。
C.王充认为,秦孝公先前不认可商鞅,不是商鞅的观点不好,而是实行“霸道”更符合孝公的心意。
D.按照世俗的观点,贤人如果想被赏识重用,需献上合乎君主心意的东西,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吹籁者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
14.王充认为贤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以曲伎合”。材料一中商鞅被任用的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DF 11.D 12.D 13.(1)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如果能够使人民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2)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高兴。 14.①符合这一观点。
②商鞅三次觐见,第一次提出的主张秦孝公不爱听,第二次主张也不符合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才符秦孝公的心意。
③商鞅正是在三次觐见时,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霸道”的主张,打动秦孝公。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反映了商鞅与秦孝公交流和施政的历史过程,以及商鞅变法的艰辛和智慧。商鞅经过多次尝试,最终迎合了秦孝公的需求,以强国之术获得任用并实行变法,展示了其灵活的政治智慧。王充的观点揭示了人才与君主的匹配问题,即成功的游说需要符合君主的意愿,而商鞅的被重用正体现了这一理论。文章还反映出法治更新与传统礼教的博弈,以及因时制宜的重要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因民而教”和“缘法而治”,结构一致,句式相似,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故BD处断开。
“者”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停顿;“吏”为下句主语,其前停顿,故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通过/沿袭。句意: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
B.正确。句意:景监因此责怪卫鞅。/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C.正确。意动用法,认为……好/形容词,好的、正面的。句意:孝公认为他说得好,但没有任用他。/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D.错误。用法不同。表被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句意:虽然精当,但是被拒绝。/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错误,原文“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意思是人才不需要多么贤明,而在于所侍奉的人认为他贤明,这并不是说“自身能力如何不重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强”,使……强大;“法”,效法,沿用;“循”,遵循,沿袭。
(2)“工”,擅长,善于;“更”,改变,改换;“说”,通“悦”,高兴。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首先明确符合这一观点。“以曲伎合”就是“凭借小的技艺去迎合”。
②结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可知,商鞅三次觐见,第一次提出的主张秦孝公不爱听,第二次主张也不符合秦孝公的意图,第三次才符秦孝公的心意。
③结合“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可知,商鞅正是在三次觐见时,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了“霸道”的主张,打动秦孝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寻访贤能的人,将要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向西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后,卫鞅和他谈了很久,孝公不时打瞌睡,不听。事后孝公怒责景监说:“你的客人否过是个无知妄为的人,哪里值得任用呢!”景监因此责怪卫鞅。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游说他,他心里并不能领悟。”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又拜见了孝公,这次他把治国的道理讲得更加透彻,然而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怪景监,景监也责怪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来游说孝公,可是他听不进去。请再次召见我。”卫鞅又拜见孝公,孝公认为他说得好,但没有任用他。会见后卫鞅离去。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说得好,我可以与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霸道游说孝公,他的意思是想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卫鞅又拜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他的膝盖在席上向前移动。谈了几天也不满足。景监说:“您凭借什么道理说中了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用帝王治国的方法游说孝公,以期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趁着其身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忧郁不乐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使国家强盛的方法游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然而,也难与殷周的德行相比了。”
孝公任用卫鞅之后,打算变更法律,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迟疑的行动,不能获得名声,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也是昏暗不明,聪明的人能够在事情没有萌芽之前就能预见。老百姓不能与之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快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量。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律;如果能够使人民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得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法律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平常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沉湎于书本上的见闻。因此这两种人做官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但是都能够称王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称霸一方。有智慧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律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没有才能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利益不达到百倍,就不能改变法律;功效没有达到十倍,就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走邪路。”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效法古代的法律。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律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礼制而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法令。
材料二:
商鞅三次游说秦孝公,前两次游说秦孝公不听,最后一次游说被采纳的原因:前两次,是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主张;最后一次,是成就“霸业”的理论主张。拿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主张,去游说只想称霸的君主,虽然精当,但是被拒绝;如果换成“霸业”理论,即使粗疏,也会被接受。为什么呢?因为理论虽精当,遇到秦孝公所不想得到的情况;而理论虽粗疏,却遇到秦孝公想实施。所以,游说的主张不在于多么好,在于被游说的人认为它好;人才不需要多么贤明,而在于所侍奉的人认为他贤明。养马人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而乡野之人喜欢;子贡的话,虽然有仁义的道理,乡野之人却不听从。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非常高兴。所以,宣传好的主张,对于不想得到好的主张的君主,即使主张好也不被喜欢;宣传不好的主张,对于那些喜欢不好主张的君主,即使不好,也不会被憎恶。这就是凭借小的技艺去迎合,迎合了则被赏识重用,不能迎合就得不到赏识。
世俗的人议论说:“贤德的人应当被赏识重用,要是不被赏识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能够进献对君主有好处的东西,怎么会不受到赏识和重用呢?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去弄一些没有益处的技能,进献一些没有益的主张,(就像)在夏天向君主进献火炉,在冬天向君主献上扇子,尽做些君主不想要的事,奏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他不碰上灾祸就算幸运了,怎么能有福分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盖盘庚之迁如是矣。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节选自苏轼《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军A功者B各以率C受上D爵E为私F斗者G各以轻重H被刑大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伍,此处指古代居民组织,《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的“行伍”用法与此不同。
B.名,动词,占有,成语有“一文不名”,其中的“名”字意思与此相同。
C.刑,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意思相同。
D.壮,为……感到豪壮,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计划渡过黄河南下,再定居到成汤的故地去,百姓都叹息抱怨,不想迁徙。盘庚迁都后,遵行成汤的政令,殷朝的政道又兴旺起来。
B.商鞅实行连坐法,让百姓互相监督检举。他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限制了宗室的特权,宗室子弟也要按照军功的大小获得爵位和田宅。
C.太子带头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这是影响新法推行的重要原因。他严格执法,他的举措使秦人都开始遵守新法,新法也得以长期推行。
D.在不被民众支持的情况下,盘庚和商鞅能够力排众议,坚定地推行自己的主张。盘庚迁都和商鞅变法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影响深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4.请结合三代之君与商鞅的治民思想,分析材料三中“王霸”之道的不同之处。
【答案】10.BEG 11.C 12.D 13.(1)从前,先王成汤与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天下,他们定下的法度原则可以遵循。舍弃这些而不去努力实现,用什么来成就德政呢!
(2)新法在百姓中实行一年后,前往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 14.①“王道”以仁爱为基础:不忍心轻视或欺骗民众,会观察民意所向,即便最后决策与民众意见相左,也会反复解释,力求说服,以达成共识,百姓亲近爱戴他们;②“霸道”以强权为基础:采取强硬手段,不寻求民众的同意或理解,认为只要能使百姓获得最大的利益,就不必顾虑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无视公众舆论,甚至严厉惩罚反对者,以确保法令的推行,百姓畏惧他。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盘庚迁都和商鞅变法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盘庚迁都时,注重与民众沟通,最终使殷道复兴;商鞅变法则采取严厉手段,强制推行新法,最终使秦国强盛。苏轼在评论中指出,三代之君以柔和的方式治理国家,而商鞅则以强硬手段推行变法,二者分别代表了“王道”和“霸道”的治国之道。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同治国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有军功者”“为私斗者”各作句子的主语,各自独立成句,所以应从两句中间及其后断开,即从BEG三处断句。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什伍,此处指古代居民组织;/行伍,在此处表示古代的军队编制。句意:按照新法,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B.正确。句意:明确规定尊卑爵禄的等级,各按其等占有土地、房屋。/形容人非常穷困,一文钱都没有。
C.错误。两个“刑”意思不同,刑,处罚;/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句意: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
D.正确。句意:从来没有不为他的勇敢决断感到豪壮。/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盘庚和商鞅能够力排众议”不准确,商鞅是采用强硬手段使民众遵守新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错误,两次变革都是在一段时间后才取得效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修”,遵循;“勉”,努力实现;“何以”,用什么。
(2)“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前往;“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秦民者”。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盖盘庚之迁如是矣”可知,“王道”以仁爱为基础,尊重民意:三代之君不忍欺民,遇天下有变故时会咨询百姓意见,关注百姓意向,充分体现了对民意的重视。盘庚迁都时虽殷民皆怨,但他仍告谕诸侯大臣及百姓,试图说服他们,体现出与民沟通交流的态度。反复劝导:三代之君在百姓意见不可取时,会反复谕之,尽力去说服百姓理解自己的决策,以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让百姓心悦诚服地接受。盘庚通过阐述成汤的功绩和修法成德的重要性来劝导殷民跟随其迁都。。
②根据材料三第三段“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可知,“霸道”以强权为基础:商鞅采取强硬手段,不寻求民众的同意或理解,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制度,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对不告奸、私斗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对有军功者则给予重赏,以此规范百姓行为,树立法律权威。面对太子犯法也毫不退缩,果断处罚太子的老师来维护法律尊严,对那些议论法令不便的秦民则采取强硬手段,将其迁至边城,以确保法令的顺利推行。他无视公众舆论,甚至严厉惩罚反对者,以确保法令的推行,百姓畏惧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盘庚登位的时候,殷朝已经迁都到黄河以北,盘庚要渡过黄河南下,再定居到成汤的故地去,殷朝五次迁都,没有固定的地方。殷朝的民众叹息,都互相发出怨言,不想迁徙。盘庚于是告诉诸侯大臣们说:“从前,先王成汤与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天下,他们定下的法度原则可以遵循。舍弃这些而不去努力实现,用什么来成就德政呢!”于是就渡过黄河南下,修治亳都,遵行成汤的政令。这以后百姓因此安宁,殷朝的政道又兴旺起来。
材料二:
按照新法,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不告发坏人的腰斩,告发坏人的跟斩杀敌人一样受赏,窝藏坏人的跟投降敌人一样处罚。民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居另立门户的,一人缴两人的税。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的,不得列入谱牒。明确规定尊卑爵禄的等级,各按其等占有土地、房屋,奴婢数量、衣料式样等,按各家爵禄等级决定。有军功的享受荣耀,无军功的,即使富有,也没有值得显示尊崇的地位。
新法在百姓中实行一年后,前往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秦人当初说新法不当的百姓中,有人又来说新法好处的,商鞅就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把他们全都迁到边境。从此,老百姓再也没有人胆敢议论新法了。
材料三: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黥刑了太子的师公,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大规模推行,从来没有不为他的勇敢决断感到豪壮。文章说:哎,世俗之人,不可以和他们一起为创业开始而忧虑,却可以共享成功的快乐。假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那么国事将有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那三代的君王,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们不服从的心意,因此他的百姓亲近并且爱戴他。盘庚迁都也是这样。
至于商鞅却不这样做,认为要使百姓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太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晓谕天下人的了。然而他所作的事也终于有所成功。因此后世的评论,都认为夏商周三代在国家治理方面比较怀柔不决断。然而这正是成就王道和霸道的不同原回。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而契丹围瀛州,中外震骇,准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钦若因进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节选自脱脱《宋史·寇准传》)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谮之曰:“准以陛下为孤注。”呜呼!盈宋之庭,铮铮自命者充于班序,曾无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惊魂丧魄,始挠其谋,终妒其功。
观其形势,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万之赂,遂无一矢之加,历之数十年,而无南牧之马。岂萧挞览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给辩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动,而议和之使先至,利用甫归,而议和之使复来,则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虚声恐喝而坐致其金缯。姑以是胁之,而无俟于战也。则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谋尚密不欲昌言于众以启哓哓之辩论耳。使乘其不欲战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宁我薄人,必胜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无事。”非虚语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钦若之流,挟雕虫之技,安于醉梦。羽书洊至,惊于迅雷;金鼓乍闻,茫如黑雾。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谋E尚密F不欲昌言于众以启G哓哓之辩论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邀,谋取,谋求,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驳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来犯之敌的凶猛气势,寇准力排众议,坚决劝请真宗来到前线战场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军士气。
B.虽然让契丹使者称臣且获取幽州地区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寇准仍通过努力,极大地维护了大宋的国家利益。
C.脱脱的记述里,张瑰射杀挞览后契丹就请求结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认为张瑰的功劳是小有所得。
D.脱脱借用“深嫉”一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王钦若的态度,王夫之则用“抑心所未喻”驳斥了脱脱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2)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14.王夫之对王钦若关于“陛下,寇准之孤注也”的言论进行了批驳,认为寇准并未将陛下作为“孤掷”,而是在对外部形势综合考虑后作出的战术部署。请结合材料二王夫之对“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准“力劝真宗渡河决战”的理由。
【答案】10.BDF 11.B 12.D 13.
(1)等到(皇上)到了澶州城南,(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渡过黄河去澶州,那么人心就会更恐慌。
(2)不久契丹军队忽然退走,和议已经没有疑问,还不知道当时是凭什么从契丹那取得了成功。 14.
①契丹缺少熟习战争的将领;
②契丹人贪图享乐,无意恋战;
③契丹长期依仗内应取胜,目前缺少内应;
④寇准对时势把握精准,有退敌制胜的把握。
【导语】这篇文言文结合《宋史》和《宋论》,通过寇准力劝宋真宗渡河决战的事例,展现了其远见卓识与权变谋略。脱脱从史实出发,强调寇准坚守大局、不畏众议的忠臣形象;王夫之则深挖形势分析,指出契丹因内部弱化与求和意图而非孤立功劳导致退兵,同时批判王钦若的妒贤误国。两者相辅相成,展现历史多重解读。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寇平仲对这种情况了解得很深刻,立场很坚定,只是用兵的谋略还是机密,不想公开告诉众人而引起人们的纷纷争辩罢了。
“平仲”是主语,“知”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后置的状语,结构完整,故B处断开;
“知之深”“持之定”,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各自独立,故D处断开;
“特”,只是,表示强调,“兵谋尚密”是强调的内容,且主谓结构完整,故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谋取,谋求/邀请。句意:寇准希望谋取契丹使者称臣。/把小船划过来靠近她,邀请她相见。
B.错误。意思不同。连词,于是,就/副词,竟。句意:就全部拿出自己的所有去赌。/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正确。驳倒/弯曲。句意:寇准驳倒了陈尧叟、王钦若躲避敌寇的方案。/怎么能低头弯腰、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D.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退兵/使……起舞。句意:本来就不是稍有所得就能很快平息战事而使契丹退兵的。/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夫之则用‘抑心所未喻’驳斥了脱脱的看法”错误。由原文“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可知,王夫之并没有反对脱脱“深妒”说,只是认为王钦若的“孤注”言论,除倾轧嫉妒的因素外,也与其愚昧无知,看不清澶州之役大宋取胜的有利因素和必然趋势有关,不是“驳斥”“深嫉”说。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坚决;“益”,更加;“危”,恐慌、不安。
(2)“已而”不久;“无猜”没有疑问;“何以得此于契丹”,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于契丹得此”。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这些表明曾经善战的将领如休哥等也已去世,契丹缺少熟习战争的将领,军队战斗力下降,其作战已没有强烈的斗志。
②原文“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意思是现在的契丹和过去不同,契丹人满足于锦衣玉食的生活,习惯了安逸享乐,无意恋战。
③原文“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这表明在以往契丹对中原政权的攻击中,如灭掉王从珂、石重贵时,都有内部势力作为内应。然而,此时宋朝内部并没有出现类似石敬瑭、杜威、赵延寿这样的内奸,契丹难以像以前那样轻易残害宋朝。
④原文“其来也,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契丹此次来犯带有索要财物的目的,如果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会退兵。所以军队一动就频繁派遣使者来议和,只要宋朝采取适当的策略,无论是议和还是作战,都有较大的周旋空间,这使得寇准认为可以通过决战来掌握主动权,他通过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力劝真宗渡河决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不久契丹兵包围了瀛洲,朝廷内外震恐惊骇,寇准请真宗亲征澶州。到了澶州城南,(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去澶州北城,那么人心就会更恐慌。”真宗于是渡过黄河。双方相持十几天,契丹统军挞览出来督战。当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驽弓摇动,机关发动,射中挞览头额。挞览死去,于是契丹秘密派使持书请求结盟。寇准不答应,而契丹使者更坚决求盟,宋真宗将要答应。寇准希望谋取契丹使者称臣,且要(契丹)献出幽州地区给宋。有人诬陷寇准希望领兵以巩固自己,寇准不得已同意结盟。真宗派曹利用到军中商议每年给契丹的钱币数,并说:“百万以下的数目都可答应。”寇准召曹利用到幄帐,对他说:“虽然有皇上的许诺,你答应契丹不能超过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杀你的头。”曹利用到辽军,果然以三十万达成和约回来了。河北消除兵祸,是寇准出的力啊。王钦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王钦若趁机进(谗言)说:“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把钱输完时,就全部拿出自己的所有去赌,这叫孤注。皇上,就是寇准的一把赌注,这也太危险了。”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准驳倒了陈尧叟、王钦若躲避敌寇的方案,力劝宋真宗渡河与契丹决战。而他每天与杨大年在军营的帐幕中饮酒赌博唱歌欢呼。所以王钦若诬陷寇准说:“寇准把陛下当作了孤注。”哎!整个宋朝廷,铮铮自命的人充满了大臣行列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寇准依仗什么让真宗亲征,这些人都惊魂丧魄,开始时阻挠寇准的建议,最终妒忌寇准的功劳。
观察当时的形势,本来就不是稍有所得就能很快平息战事而使契丹退兵的。战后增加了三十万金帛的岁币,于是不再有一支箭矢射来,经历了几十年,而没有契丹南下侵入的兵马,这哪里是因为萧挞览偶然被流箭射死、曹利用的利口善辩,就足以使契丹打消了作战之意呢?契丹的军队才一出动,来与宋朝廷议和的使节就先到达,曹利用刚一回来,契丹的议和使节再次前来,那么他们前进又后退、徘徊犹豫没有斗志的情况,大致就可以知道了。契丹消灭李从珂,是有石敬瑭作为内应的;契丹消灭石重贵,是有杜威、赵延寿作为内应的;契丹不能不靠没有内应而击败中国,这种情况已有很长时间了,这是寇准在国内可以依仗的有利条件。而且这时的契丹,已经不是从前的契丹了。他们的国人满足于穿绸罗锦缎、吃稻米美食,全都习惯于安逸嬉戏。到这时,契丹熟习战争的将领如耶律休哥等人,也已身死骨朽。对于宋朝廷的君臣,可以用虚张声势来恐吓他们从而轻易地让他们得到宋朝的金银财物。姑且靠这种办法威胁宋朝,而不用依靠作战。于是契丹就怀着这种索求财物的心情而来,能达到他们的愿望的话,本来就将撤走。所以他们攻城就不用力,作战也不暴怒。军队才一出动,而议和的使节频频前来,讲和很容易,而进攻他们也不难。寇准对这种情况知道得非常深,持有这种见解非常坚定,只是用兵的谋略还是机密,不想公开告诉众人而引起人们的纷纷争辩罢了。假使趁着对方不想打仗的情绪而立刻攻打他们,趁着对我方有利的和解而反过来控制他们,宁可我先主动攻击别人,这就是必胜的策略。寇准说:“国家可保百年无事。”这不是空话。这就是寇准在外部可依仗的有利条件。
可以依仗的情况,如上面所说那样明显。只是王钦若之流,怀挟雕虫小技,安心醉梦之中。边境军情紧急的情报一再传来,如同听到突然传来的雷声一样震惊;军队的金鼓之声突然听到,茫然得如同面对一团黑雾。不久契丹军队忽然退走,和议已经没有疑问,还不知道当时凭什么从契丹那里达成这样的结果的。那么他所说的“孤注”,虽然是倾轧嫉妒的说法,但实际上他们心中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臆想寇准必然是以真宗为孤注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