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5 10:30:56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2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 ________ 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__________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 __________ ,又写出曹操的 __________ 。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 ________ ,把箭比作 ____ 。
(4)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____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神机妙算
谨慎多疑
比喻句

AC
(5)“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____ ,用部首查字法查 ____ 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应选 ____ 。
(6)”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____
A.诸葛亮胆子很大。
B.诸葛亮很喜欢喝酒。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解析】(1)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草船借箭》是根据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M


C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意思是雾这样大,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从这句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对曹操很了解,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这是当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下的命令。因为曹操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这种雾大,看不清虚实的情形下,怕中了埋伏,所以曹操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从中可看出曹操的谨慎多疑。
(3)考查了句子的修辞。“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箭”比喻成“雨”。
(4)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
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使船两面受箭并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故选AC。
(5)考查了查字典。“漫”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曼”字。“漫”的音节是“màn”,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M”,再查音节“màn”;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氵”,再查11画。“大雾漫天”形容雾很大,无边无际地布满天空。“漫”是满、遍的意思。故选②。
(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通过这句话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的性格是谨慎多疑,所以这样大张旗鼓地叫战,反而会让曹操不敢出兵,何况还是大雾漫天。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故选C。
故答案为: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2)神机妙算 谨慎多疑;
(3)比喻句 雨;
(4)AC;
(5)M 氵 ②;
(6)C。
2.
诸葛亮初次用兵(节选)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领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zī)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
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1)“不计其数”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 __________ 。
(2)仔细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
关羽在豫山埋伏: _______________ ;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 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 __________ ;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 _______________ 。
(3)从关羽、张飞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诸葛亮 __________ 。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 __________ 的人,夏侯惇是个 __________ 的人。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伤亡惨重
烧毁敌人粮草
防备敌人来救粮草
火攻敌人
引诱敌人追击
心服口服
运筹帷幄
刚愎自用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文中的“不计其数”是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伤亡惨重。可从文中“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这句话体现出来。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中第一自然段这些内容“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看出诸葛亮用兵足智多谋。从第三自然段的这句话“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表明曹军正中了诸葛亮的妙计。因此,
本题可按要求填写出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即关羽在豫山埋伏:烧毁敌人粮草;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防备敌人来救粮草;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火攻敌人;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引诱敌人追击。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文中的这段内容“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可看出他们的内心对诸葛亮是心服口服。这也表明了以能服人,以德容人,管理者必须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行。
(4)本题考查对人物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的这段内容“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
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可表明诸葛亮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从文中这些内容“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
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可看出夏侯惇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故答案为:
(1)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伤亡惨重;
(2)烧毁敌人粮草 防备敌人来救粮草 火攻敌人 引诱敌人追击;
(3)心服口服;
(4)运筹帷幄 刚愎自用。
3.阅读《景阳冈》选段,完成练习。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
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
,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选文结尾写道,“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打死了老虎。武松使出了哪些武艺呢?请完成下面的图表。
____
(2)本文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文中的吊睛白额大虫凶猛残暴,令人生畏,晚了出来伤人。读了短文后,你认为武松能制服老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或全书做整体阅读,
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还可以阅读《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会有更多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概括为:一掀、一剪。结合“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你有勇气,就一定会成功!
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概括为:只一躲、只一剪、只一棒、只一跳、按将、乱踢、只顾打。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选文记叙了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表现了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3)本题考查阅读收获。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老虎虽然凶猛、可怕,但是武松勇敢、本领高强、骁勇善战,也能打死老虎。据此谈自己的收获即可。
故答案为:
(1)一掀 一剪 只一躲 只一剪 只一棒 只一跳 按将 乱踢 只顾打;
(2)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3)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你有勇气,就一定会成功!
4.挑战课外阅读。
林冲被逼上梁山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才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杠起花枪,挑着个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回到草料场一看,不禁暗暗叫苦,原来他住的那间草屋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林冲想起离草料场不远有一座山神庙,
就从到了的草屋里扒出条棉被,直奔山神庙而来。这座山神庙早就荒废了。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把被子往地上一铺,放下花抢,坐下来喝酒。谁知这场大雪却救了林冲一命。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那火借着风势越来越大。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外面有人说话。原来,太尉知道在野猪林没有害死林冲,大发雷霆,又派了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风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 ____ 这么大的火 ____ 林冲是跑不出来了 ____ 就算不被烧死 ____ 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 ____ 这次他别想活了 ____ 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抄起花枪,
:“




。”
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迫害—— _____ 看守—— _____ 无路可走—— 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发配沧州→ _____________ →山神庙避风雪→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4)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陷害
看管
走投无路
看管草料场
草料场被纵火
怒杀仇人
逼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__”画出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对其作用是 _____ 。(填序号)
①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
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
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解析】(1)
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①②③
考查学生找近义词的能力。迫害:伤害、陷害。从文找出近义词为“陷害”。看守:看管。从文找出近义词为“看管”。无路可走:走投无路。从文找出近义词为“走投无路”。
(2)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说的话用引号。一句话已说完用句号。一句话未说完用逗号。表示感叹的语气用感叹号。即为: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阅读句子“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
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可知,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发配沧州→看管草料场→山神庙避风雪→草料场被纵火→怒杀仇人→逼上梁山。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可知,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5)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可知,这句话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其作用是:①
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故答案为:
(1)陷害 看管 走投无路;
(2)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
(3)看管草料场 草料场被纵火 怒杀仇人 逼上梁山;
(4)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5)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①②③。
5.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ǎo hà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 (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
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用“”标出正确读音。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____ ,音节 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____ ,再查 ____ 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 _____ 句,第二个是 _____ 句。
C
chǒng

5
疑问
反问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 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那样的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5)用“”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看法或认识
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学生的辨析字音的能力。结合所掌握的拼音知识和具体语境,正确标出即可,如:好读hǎo时,指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读hào时,指喜爱,与“恶”(wù)相对。故“游手好闲”的“好”应读hào;恶读è时,指不好。读wù时,指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读ě时,指[~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读wū时,指文言叹词,表示惊讶。 故“厌恶”的“恶”应读wù。
(2)考查了查字典。“宠”的读音是“chǒng”,
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C;“宠”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宀”,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宀”,再查几画,就是除去部首的笔画数,“宠”除去部首还有5画,再查5画。
(3)考查了辨析问句的类型。依据各种问句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这句话是有疑而问,故为疑问句;“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意思是:三十多岁了不能做什么了。为无疑而问,故为反问句。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观点。本文指看法或认识。结合句子“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可知,“那样的人”指游手好闲,借钱不还的人。
(5)考查了找比喻句。结合比喻句的特点和具体语境找出即可,从句子“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若惊。”可知,把“他”比作“破布”,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故为比喻句。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和句子“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可知,“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结合句子“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可知,“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如我明白了: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故答案为:
(1)hào wù;
(2)C chǒng 宀 5;
(3)疑问 反问;
(4)看法或认识 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5)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若惊。
(6)“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
“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瑶池饮酒
吴承恩
大圣驾着云,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就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不多时,直至宝阁,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忽闻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láo)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
,叫“变!”即变作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了多时,酰(máo)酶(táo)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选自《西游记》,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丢了执事 _______
②都去盹睡 ____________
③吃了多时 ____
④一时拿住 _______
··
工作。
··
打盹、睡觉
·

··
发现。
(2)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不会怪我。
B.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会怪我。
C.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的确不会怪我。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孙大圣变作赤脚大仙的模样到瑶池来参加宴会是为了好玩。
B.孙大圣在瑶池偷酒喝被抓住了。
C.孙大圣闻到酒香,馋得直流口水。
(5)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孙大圣是个怎样的人?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B
C
【解析】(1)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上写文可知,①丢了执事中的“执事”意思是工作。
②都去盹睡中的“盹睡”意思是“打盹、睡觉”。
③吃了多时中的“”意思是“喝”。
④一时拿住中的“拿住”意思是“发现”。
(2)考查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故事。通过阅读短文,从“他就弄了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勾了多时,酕醄醉了。”这几句话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3)考查句子理解。“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这句话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是肯定的意思:.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会怪我。故选B。
(4)考查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
(5)考查了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文段中对孙悟空的描述可知,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机智敏捷、不畏权贵的猴子。
故答案为:
(1)工作 打盹、睡觉 喝 发现;
(2)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3)B;
(4)C;
(5)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机智敏捷、不畏权贵的猴子。
7.
香菱学诗(节选)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1)选文中的颦儿是 ________ ;香菱的诗写的是 _____ 。
(2)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黛玉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用“”在选文中画出直接描写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这表现了她学诗 __________ 。
(4)宝钗说香菱学诗“弄成个呆子了”“定要疯了”,你想对香菱说什么?
林黛玉
月亮
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勤奋认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中的颦儿是林黛玉;香菱的诗写的是月亮。
(2)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可知,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
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只是措词不雅”。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可知,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这表现了她学诗勤奋认真。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例: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故答案为:
(1)林黛玉 月亮;
(2)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
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勤奋认真;
(4)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黛玉葬花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
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1)本篇文章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 ________ 。
(2)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犹未转过山坡 _________
②一面煞住脚步 _____
红楼梦
曹雪芹
·
还,尚且
··
停住
③未若锦囊收艳骨 _____
④尔今死去侬收葬 _______
(3)《葬花吟》中的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阅读《红楼梦》,你知道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如
·
·
你、我
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
【解析】(1)考查作家及作品。《黛玉葬花》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2)考查字词理解。①犹未转过山坡中的“犹”的意思是“还,尚且”。
②一面煞住脚步中的“煞住”的意思是“停住”。
③未若锦囊收艳骨中的“未若”的意思是“不如”。
④尔今死去侬收葬中的“尔、侬”的意思是“你、我”。
(3)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从“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可知,《葬花吟》中的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4)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林黛玉作诗、葬花可知,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5)考查小说内容的理解。《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明写花,实写人,全诗将花与人作比,也突出了黛玉的悲惨命运。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
故答案为:
(1)红楼梦 曹雪芹;
(2)①还,尚且 ②停住 ③不如 ④你 我;
(3)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4)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5)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名著之旅》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初
读文章,理
解名著中出现的难懂的词句。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不常见语句的意思 《猴王出世》一文中“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这是石猴跳进水帘洞后见到的情景。
2.查阅资料理解词语,注意古今义的差异 《景阳冈》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如“客官”是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筛酒”在现在就是“倒酒”“斟酒”的意思。
3.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名著中的事物。 《景阳冈》一文中的“梢棒”“顶花皮”等词语我们一看插图就明白了
技法二:抓
住名著的主要内容。 1.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提取关键的词语,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景阳冈》一文中,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些词语就能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2.借助民间流传的故事和相关影视作品较深入地理解名著内容。 《猴王出世》一文中所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好多年。吴承恩的《西游记》还被拍成了影视剧,影视作品中猴王出世的片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著内容。
3.借助整本书和各种解读、评论来理解。 《红楼春趣》选自古典名著《红褛梦》,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资料。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联系上下文解释“……”一词的意思。 联系文中的……可知“……”一词的意思是……
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谁)的性
格特点/品质/精神。 从对……(谁)的……(外貌/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谁)……
的性格特点/品质/精神。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做……/……(谁)怎么样(动宾短
语)
【精选阅读】
1.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  罗贯中 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 ,又写出曹操的  谨慎多疑 。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  比喻句 ,把箭比作  雨 。
(4)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AC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5)“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M ,用部首查字法查  氵 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应选  ② 。
(6)”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C 
A.诸葛亮胆子很大。
B.诸葛亮很喜欢喝酒。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分析】语段选自《草船借箭》。本文主要写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分析。
【解答】(1)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草船借箭》是根据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意思是雾这样大,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饮酒取乐。从这句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对曹操很了解,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这是当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下的命令。因为曹操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这种雾大,看不清虚实的情形下,怕中了埋伏,所以曹操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从中可看出曹操的谨慎多疑。
(3)考查了句子的修辞。“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箭”比喻成“雨”。
(4)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使船两面受箭并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故选AC。
(5)考查了查字典。“漫”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曼”字。“漫”的音节是“màn”,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M”,再查音节“màn”;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氵”,再查11画。“大雾漫天”形容雾很大,无边无际地布满天空。“漫”是满、遍的意思。故选②。
(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通过这句话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的性格是谨慎多疑,所以这样大张旗鼓地叫战,反而会让曹操不敢出兵,何况还是大雾漫天。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故选C。
故答案为: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2)神机妙算 谨慎多疑;
(3)比喻句 雨;
(4)AC;
(5)M 氵 ②;
(6)C。
2.
诸葛亮初次用兵(节选)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领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zī)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1)“不计其数”的意思是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 伤亡惨重 。
(2)仔细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
关羽在豫山埋伏: 烧毁敌人粮草 ;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 防备敌人来救粮草 ;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 火攻敌人 ;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 引诱敌人追击 。
(3)从关羽、张飞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诸葛亮 心服口服 。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 运筹帷幄 的人,夏侯惇是个 刚愎自用 的人。
【分析】《诸葛亮初次用兵》这篇短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听说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发展的很快,他命夏侯惇带兵讨伐刘备,诸葛亮命关羽、张飞设下埋伏,派赵云引诱夏侯惇的兵马,至博望坡,然后火烧博望坡把夏侯惇杀得大败而回,诸葛亮自出茅庐第一次用兵,就为刘备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因为刘备和曹操打仗从来没有打赢过,这次大获全胜,刘备对诸葛亮更加的尊敬!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文中的“不计其数”是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伤亡惨重。可从文中“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这句话体现出来。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中第一自然段这些内容“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看出诸葛亮用兵足智多谋。从第三自然段的这句话“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表明曹军正中了诸葛亮的妙计。因此,本题可按要求填写出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即关羽在豫山埋伏:烧毁敌人粮草;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防备敌人来救粮草;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火攻敌人;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引诱敌人追击。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文中的这段内容“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可看出他们的内心对诸葛亮是心服口服。这也表明了以能服人,以德容人,管理者必须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行。
(4)本题考查对人物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的这段内容“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可表明诸葛亮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从文中这些内容“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可看出夏侯惇是个刚愎自用的人。
故答案为:
(1)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伤亡惨重;
(2)烧毁敌人粮草 防备敌人来救粮草 火攻敌人 引诱敌人追击;
(3)心服口服;
(4)运筹帷幄 刚愎自用。
3.阅读《景阳冈》选段,完成练习。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选文结尾写道,“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打死了老虎。武松使出了哪些武艺呢?请完成下面的图表。
(2)本文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文中的吊睛白额大虫凶猛残暴,令人生畏,晚了出来伤人。读了短文后,你认为武松能制服老虎的原因是: 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或全书做整体阅读,还可以阅读《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会有更多的收获。
 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你有勇气,就一定会成功! 
【分析】本文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记叙了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表现了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概括为:一掀、一剪。结合“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概括为:只一躲、只一剪、只一棒、只一跳、按将、乱踢、只顾打。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选文记叙了武松打死老虎的过程,表现了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3)本题考查阅读收获。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老虎虽然凶猛、可怕,但是武松勇敢、本领高强、骁勇善战,也能打死老虎。据此谈自己的收获即可。
故答案为:
(1)一掀 一剪 只一躲 只一剪 只一棒 只一跳 按将 乱踢 只顾打;
(2)武松本领高强、骁勇善战;
(3)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要你有勇气,就一定会成功!
4.挑战课外阅读。
林冲被逼上梁山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才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杠起花枪,挑着个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回到草料场一看,不禁暗暗叫苦,原来他住的那间草屋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林冲想起离草料场不远有一座山神庙,就从到了的草屋里扒出条棉被,直奔山神庙而来。这座山神庙早就荒废了。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把被子往地上一铺,放下花抢,坐下来喝酒。谁知这场大雪却救了林冲一命。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那火借着风势越来越大。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外面有人说话。原来,太尉知道在野猪林没有害死林冲,大发雷霆,又派了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风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 :“ 这么大的火 , 林冲是跑不出来了 。 就算不被烧死 , 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 ! 这次他别想活了 。” 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迫害—— 陷害  看守—— 看管  无路可走—— 走投无路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发配沧州→ 看管草料场 →山神庙避风雪→ 草料场被纵火 → 怒杀仇人 → 逼上梁山 
(4)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5)用“_________”画出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对其作用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
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
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分析】本文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主要写了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后,又遭高俅派人杀人灭口。林冲在风雪天的山神庙杀了他的仇人,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
【解答】(1)考查学生找近义词的能力。迫害:伤害、陷害。从文找出近义词为“陷害”。看守:看管。从文找出近义词为“看管”。无路可走:走投无路。从文找出近义词为“走投无路”。
(2)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说的话用引号。一句话已说完用句号。一句话未说完用逗号。表示感叹的语气用感叹号。即为: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
(3)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阅读句子“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可知,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发配沧州→看管草料场→山神庙避风雪→草料场被纵火→怒杀仇人→逼上梁山。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可知,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5)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可知,这句话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其作用是:①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故答案为:
(1)陷害 看管 走投无路;
(2)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
(3)看管草料场 草料场被纵火 怒杀仇人 逼上梁山;
(4)①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②太尉高俅两次派人要林冲的命;③草料场被烧,要被官府定死罪。
(5)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①②③。
5.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ǎo hà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 (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用“ ”标出正确读音。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C ,音节 chǒng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宀 ,再查 5 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 疑问 句,第二个是 反问 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 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 看法或认识 ,“那样的人”指 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的人。
(5)用“ ”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分析】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游手好闲、借钱不还,被众多亲戚嫌弃,但一次到省城亲戚家借钱,被省城亲戚的信任所感动,于是痛改前非,取得了人生的成功。作者以此告诉读者信任对人的重要性。
【解答】(1)考查了学生的辨析字音的能力。结合所掌握的拼音知识和具体语境,正确标出即可,如:好读hǎo时,指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读hào时,指喜爱,与“恶”(wù)相对。故“游手好闲”的“好”应读hào;恶读è时,指不好。读wù时,指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读ě时,指[~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读wū时,指文言叹词,表示惊讶。 故“厌恶”的“恶”应读wù。
(2)考查了查字典。“宠”的读音是“chǒng”,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C;“宠”是上下结构,部首是“宀”,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宀”,再查几画,就是除去部首的笔画数,“宠”除去部首还有5画,再查5画。
(3)考查了辨析问句的类型。依据各种问句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这句话是有疑而问,故为疑问句;“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意思是:三十多岁了不能做什么了。为无疑而问,故为反问句。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观点。本文指看法或认识。结合句子“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可知,“那样的人”指游手好闲,借钱不还的人。
(5)考查了找比喻句。结合比喻句的特点和具体语境找出即可,从句子“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若惊。”可知,把“他”比作“破布”,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故为比喻句。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和句子“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可知,“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结合句子“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可知,“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如我明白了: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故答案为:
(1)hào wù;
(2)C chǒng 宀 5;
(3)疑问 反问;
(4)看法或认识 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5)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若惊。
(6)“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靠信任、希望、勤劳人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瑶池饮酒
吴承恩
大圣驾着云,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就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不多时,直至宝阁,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忽闻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láo)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作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了多时,酰(máo)酶(táo)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选自《西游记》,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丢了执事 工作。 
②都去盹睡 打盹、睡觉 
③吃了多时  喝 
④一时拿住 发现。 
(2)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3)下列对“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不会怪我。
B.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会怪我。
C.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的确不会怪我。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孙大圣变作赤脚大仙的模样到瑶池来参加宴会是为了好玩。
B.孙大圣在瑶池偷酒喝被抓住了。
C.孙大圣闻到酒香,馋得直流口水。
(5)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孙大圣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语段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文段主要写了“孙大圣”大闹圣母蟠桃会,吃饱喝足,自去逍遥的事,表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胆量和能力。
【解答】(1)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上写文可知,①丢了执事中的“执事”意思是工作。
②都去盹睡中的“盹睡”意思是“打盹、睡觉”。
③吃了多时中的“”意思是“喝”。
④一时拿住中的“拿住”意思是“发现”。
(2)考查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故事。通过阅读短文,从“他就弄了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勾了多时,酕醄醉了。”这几句话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3)考查句子理解。“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这句话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是肯定的意思:.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会怪我。故选B。
(4)考查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
(5)考查了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文段中对孙悟空的描述可知,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机智敏捷、不畏权贵的猴子。
故答案为:
(1)工作 打盹、睡觉 喝 发现;
(2)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3)B;
(4)C;
(5)他是一个活泼开朗、机智敏捷、不畏权贵的猴子。
7.
香菱学诗(节选)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1)选文中的颦儿是 林黛玉 ;香菱的诗写的是 月亮 。
(2)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 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黛玉的评价是“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用“ ”在选文中画出直接描写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这表现了她学诗 勤奋认真 。
(4)宝钗说香菱学诗“弄成个呆子了”“定要疯了”,你想对香菱说什么?
 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分析】语段选自《香菱学诗》。本文由香菱到潇湘馆拜访黛玉时请求学诗写起,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
【解答】(1)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中的颦儿是林黛玉;香菱的诗写的是月亮。
(2)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可知,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可知,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这表现了她学诗勤奋认真。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例: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故答案为:
(1)林黛玉 月亮;
(2)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勤奋认真;
(4)我想对香菱说:“你这样勤奋用心学诗,一定能写出好诗!”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黛玉葬花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1)本篇文章选自《 红楼梦 》,作者是  曹雪芹 。
(2)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犹未转过山坡  还,尚且 
②一面煞住脚步  停住 
③未若锦囊收艳骨  不如 
④尔今死去侬收葬  你、我 
(3)《葬花吟》中的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4)从选文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5)通过阅读《红楼梦》,你知道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吗?
 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 
【分析】《黛玉葬花》描写了黛玉见到宝玉将满地落花扫到水上,觉得虽然现在看到的水很干净,但除了荣国府后就会变浑浊,落花就会被玷污,觉得这样很不美于是就拿着花锄在花园挖了个坑,将满地的落花葬在里面,还哭着做了篇《葬花吟》。展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
【解答】(1)考查作家及作品。《黛玉葬花》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2)考查字词理解。①犹未转过山坡中的“犹”的意思是“还,尚且”。
②一面煞住脚步中的“煞住”的意思是“停住”。
③未若锦囊收艳骨中的“未若”的意思是“不如”。
④尔今死去侬收葬中的“尔、侬”的意思是“你、我”。
(3)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从“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可知,《葬花吟》中的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4)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林黛玉作诗、葬花可知,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5)考查小说内容的理解。《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明写花,实写人,全诗将花与人作比,也突出了黛玉的悲惨命运。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
故答案为:
(1)红楼梦 曹雪芹;
(2)①还,尚且 ②停住 ③不如 ④你 我;
(3)表现了林黛玉极度悲伤的心情。
(4)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孤傲高洁的人。
(5)花代表着世间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不能长久,终要凋零。林黛玉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用葬花来寄托自己的悲伤。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名著之旅》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初
读文章,理
解名著中出现的难懂的词句。 1.联系上下文猜测不常见语句的意思 《猴王出世》一文中“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这是石猴跳进水帘洞后见到的情景。
2.查阅资料理解词语,注意古今义的差异 《景阳冈》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如“客官”是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筛酒”在现在就是“倒酒”“斟酒”的意思。
3.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名著中的事物。 《景阳冈》一文中的“梢棒”“顶花皮”等词语我们一看插图就明白了
技法二:抓
住名著的主要内容。 1.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提取关键的词语,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景阳冈》一文中,我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些词语就能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2.借助民间流传的故事和相关影视作品较深入地理解名著内容。 《猴王出世》一文中所讲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好多年。吴承恩的《西游记》还被拍成了影视剧,影视作品中猴王出世的片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著内容。
3.借助整本书和各种解读、评论来理解。 《红楼春趣》选自古典名著《红褛梦》,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资料。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联系上下文解释“……”一词的意思。 联系文中的……可知“……”一词的意思是……
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谁)的性
格特点/品质/精神。 从对……(谁)的……(外貌/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谁)……
的性格特点/品质/精神。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做……/……(谁)怎么样(动宾短
语)
【精选阅读】
1.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    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    ,又写出曹操的    。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    ,把箭比作    。
(4)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5)“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应选    。
(6)”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A.诸葛亮胆子很大。
B.诸葛亮很喜欢喝酒。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2.
诸葛亮初次用兵(节选)
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领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一千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zī)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一千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五百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
(1)“不计其数”的意思是   ,这个词语写出了曹军   。
(2)仔细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诸葛亮这样做的用意。
关羽在豫山埋伏:   ;张飞去安林背后埋伏:   ;关平预备引火之物,敌人到来便放火:   ;赵云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   。
(3)从关羽、张飞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诸葛亮   。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   的人,夏侯惇是个   的人。
3.阅读《景阳冈》选段,完成练习。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选文结尾写道,“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打死了老虎。武松使出了哪些武艺呢?请完成下面的图表。
(2)本文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文中的吊睛白额大虫凶猛残暴,令人生畏,晚了出来伤人。读了短文后,你认为武松能制服老虎的原因是: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或全书做整体阅读,还可以阅读《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会有更多的收获。
   
4.挑战课外阅读。
林冲被逼上梁山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高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又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才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一个草料场,有一天,乌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杠起花枪,挑着个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回到草料场一看,不禁暗暗叫苦,原来他住的那间草屋已经被大雪压塌了。林冲想起离草料场不远有一座山神庙,就从到了的草屋里扒出条棉被,直奔山神庙而来。这座山神庙早就荒废了。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把被子往地上一铺,放下花抢,坐下来喝酒。谁知这场大雪却救了林冲一命。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住外一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那火借着风势越来越大。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外面有人说话。原来,太尉知道在野猪林没有害死林冲,大发雷霆,又派了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风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   这么大的火   林冲是跑不出来了   就算不被烧死   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的死罪   这次他别想活了   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了这三个仇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泊。“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迫害——    看守——    无路可走——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发配沧州→   →山神庙避风雪→   →   →   
(4)林冲“走投无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短文内容进行概括。
   
(5)用“_________”画出短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对其作用是    。(填序号)
①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天气。
②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写林冲到山神庙避风雪作铺垫。
③暗示了林冲命运的悲惨。
5.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ǎo hà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 (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用“ ”标出正确读音。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   句,第二个是   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 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   ,“那样的人”指   的人。
(5)用“ ”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瑶池饮酒
吴承恩
大圣驾着云,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就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不多时,直至宝阁,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忽闻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láo)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作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了多时,酰(máo)酶(táo)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选自《西游记》,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丢了执事   
②都去盹睡   
③吃了多时    
④一时拿住   
(2)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不会怪我。
B.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都会怪我。
C.再过会儿,请的客人来了,的确不会怪我。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孙大圣变作赤脚大仙的模样到瑶池来参加宴会是为了好玩。
B.孙大圣在瑶池偷酒喝被抓住了。
C.孙大圣闻到酒香,馋得直流口水。
(5)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孙大圣是个怎样的人?
   
7.
香菱学诗(节选)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1)选文中的颦儿是   ;香菱的诗写的是   。
(2)看了香菱写的诗,宝钗直接说“   ”,黛玉的评价是“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
(3)用“ ”在选文中画出直接描写香菱学诗“疯了”的情景,这表现了她学诗   。
(4)宝钗说香菱学诗“弄成个呆子了”“定要疯了”,你想对香菱说什么?
   
8.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黛玉葬花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1)本篇文章选自《   》,作者是    。
(2)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犹未转过山坡    
②一面煞住脚步    
③未若锦囊收艳骨    
④尔今死去侬收葬    
(3)《葬花吟》中的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心情?
   
(4)从选文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通过阅读《红楼梦》,你知道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