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3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精选阅读)
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1.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
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1)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 __________ 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 __________ 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 ____ 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 __________ 类、 __________ 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错写部件
七
增减笔画
增减部件
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
【解析】(1)考查了学生对研究报告的内容的理解。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部分。
(2)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
(3)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七类,从“①多写笔画。②少写笔画”“④多写部件。⑤少写部件”可知,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增减笔画类、增减部件类。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提出建议即可,例: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
,经常翻看。
故答案为:
(1)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2)错写部件;
(3)七 增减笔画 增减部件;
(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
2.阅读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
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面图片中的错字依次应改为 ____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2)阅读“汉字之忧”,文中画“”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____
C
A
A.举例子
B.下定义
C.作比较
D.打比方
(3)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____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4)细读“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____
B
B
A.表示特殊称谓。
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5)细读“现实之痛”,下面选项中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的一项是 ____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6)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
D
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肉加馍”的“加”应改为“夹”。“中部屈起”的“屈”应改为“崛”。“幼儿园拖”的“拖”应改为“托”。“咳不容缓”的“咳”应改为“刻”。“一明惊人”的“明”应改为“鸣”。“闲妻良母”的“闲”应改为“贤”。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阅读句子“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
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可知,这句话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4)考查学生对引号的理解。“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着重强调。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个选项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即: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故答案为:
(1)C;
(2)A;
(3)B;
(4)B;
(5)D;
(6)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____ 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____ 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 时吟“明月几时有”; ____ 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 ____ 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 ____ 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半开玩笑地回答。 _____
②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 __________
C
B
A
F
D
E
戏答
心潮难已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 B.清明 C.过年 D.喜悦 E.慷慨 F.送别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①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_____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②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____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ABC
C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 __________________ 。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__________ 。
③明月几时有? _____________ 。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 __________________ 。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
路上行人欲断魂
把酒问青天
西出阳关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戏答:半开玩笑地回答。心潮难己: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2)考查了选词填空的能力。要结合词语意思及语境选择恰当答案。A.中秋:中秋节,
因为汉字的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适宜表达微妙的、诗意的情感,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甚至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农历八月十五。B.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C.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D.喜悦:愉快;高兴。E.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F.送别:为将离别的人送行。故结合语境分别选择“过年”“清明”“中秋”“送别”“喜悦”“慷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①短文中总结了汉字的特点是: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
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故选A、B、C。
②短文中作者认为,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故选C。
(4)考查了诗句默写。①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②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③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④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
故答案为:
(1)①戏答;②心潮难已;
(2)C B A F D E;
(3)①ABC;
②C;
(4)①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把酒问青天;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5)因为汉字的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适宜表达微妙的、诗意的情感,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甚至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4.阅读《赞汉字》,完成练习。
赞汉字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1)文中提到了哪些书法字体及其特点?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对联是汉字独创的形式,它有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的特点。
(3)《赞汉字》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汉字的特点,又表达了对汉字的热爱。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也尝试写几句话“赞汉字”,表达你对汉字的感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可知,文中提到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行书、正楷、狂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是:古色古香。行书的特点是:流畅,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正楷的特点是:端庄。狂草的特点是:奔放。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可知,对联是汉字独创的形式,它有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的特点。
(3)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学生尝试写几句话“赞汉字”,表达一下对汉字的感情。示例: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故答案为:
(1)篆书 隶书 古色古香 行书 流畅 正楷 端庄 狂草 奔放;
(2)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3)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汉字的书法艺术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
,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
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解析】(1)考查了学生阅读短文,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①段中“芳邻”指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考查了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结合内容理解,从“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可知,这段文字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简洁生动。
(3)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积累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
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一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故答案为:
(1)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简洁生动。
(3)《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一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
“‘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
如今漫步都(dū dōu)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随处都可以发现商家利用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点,在做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如:“衣衣(依依)不舍”——某洗衣店广告,“随心所浴(欲)”——某洗浴中心广告,“万室(事)俱备”——某房地产公司广告,“步步糕(高)升”——某蛋糕店广告,等等。
·
这些散(sàn sǎn)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hún hùn)淆(yáo xiáo)。因为这些同音字、音近字混用的成语,比书本上正确的成语频率更高地出现在他们眼前,而且广告语本身又比书本内容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这让家长和老师也无可奈何。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找出与文中画“”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画出。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短文第2自然段内容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_____ ”一词来写的,第3自然段则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_____ ”一词来写的。
·
·
·
滥用
误导
②短文第1自然段写杜女士的儿子误写、误解成语的故事,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③广告中滥用成语,主要采用的是 _____________ 的方法。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哭笑不得”这个成语,“哭”主要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是指 __________ 。“哭笑不得”写出了杜女士对滥用成语现象的 __________ 。
(4)为杜绝社会上滥用成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选择正确字音。“都市”的“都”应读“dū”,
引出后面的内容
谐音字改造
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
感到可笑
无可奈何
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指大城市。读“dōu”时,指表示总括全部。“散落”读“sàn”时意思是指分开;由聚集而分离。读“sǎn”时意思是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混淆”应读“hùn xiáo”,指混杂。“混”读“hún”时,指糊涂;不明事理。“淆”的读音是“xiáo”。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可知,这句话主要写了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句话与文中的“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淆”这句话相照应,这两句话都写出了广告滥用成语的现象非常严重,遍布大街小巷。
(3)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①
短文第2段主要列举了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因此第2自然段紧扣标题中的“滥用”两个字来写,第3段主要写了广告滥用成语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很容易误导孩子,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因此第3段则是扣着“误导”这两个字来写的。②阅读句子“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可知,这句话主要写了写杜女士的儿子误写、误解成语的故事,其目的是引出后面的内容。③结合句子“在做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可知,广告中滥用成语,主要采用的是“谐音字改造”的方法。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哭笑不得”这个成语,“哭”主要是指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笑”意思是感到可笑。“哭笑不得”写出杜女士对滥用成语现象的无可奈何。
(4)考查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写出自己的建议即可,如:为杜绝社会上成语滥用的现象,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故答案为:
(1)dū sàn hùn xiáo;
(2)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淆。
(3)①滥用 误导;②引出后面的内容;③谐音字改造;④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 感到可笑 无可奈何;
(4)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7.阅读理解。
一句歇后语
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他常把一句句歇后语挂在嘴边,有机会就用上一句,什么“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啦,“一二三五六——没事(四)”啦,张嘴就来。人们听了,都笑着说:“这小米油嘴滑舌的,真逗!”于是,他更得意了,平时说话不管有没有用,总要带上几句。
可是,王小米万万没有想到,歇后语虽然新奇有趣,但是如果不掌握分寸,用它来嘲弄人,就会伤害到别人。
这不,有一次同学们一块儿去游乐园玩,那儿有个哈哈镜,它能把人变成大胖子、瘦猴、弯弯曲曲的长蛇,真有意思。这时候,
小米自然又要露一手了。他看见赵红正指着哈哈镜笑,就提高嗓门儿用滑稽的腔调说:“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啊!”赵红从小脸上就有几颗褐色的小斑点,大家都盯着她看。小米又慢条斯理地说:“麻子上台——群众观点啊!”引得一阵哄堂大笑。赵红再也忍不住了,捂着脸哭了起来。
气氛一下子变了,大家都愣住了。小米两眼发呆地看着赵红,也想不出什么歇后语来说俏皮话了。这时他才明白,拿歇后语来取笑人家,根本不是幽默有趣。
小米感到非常内疚,羞愧地对赵红说:“对不起,我伤了你的心。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是我错了!”
(1)短文共有 ____ 个歇后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个?
六
你用它写句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红听了小米的歇后语,为什么捂着脸哭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回答问题。
①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为什么有时候被人夸,有时候又因此要向别人道歉呢?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说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知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共有六句歇后语,我最喜欢“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
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这句歇后语,我还能用它说句话,如: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赵红从小脸上就有几颗褐色的小斑点,她在照哈哈镜时,小米竟然说了歇后语“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啊”!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说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3)考查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①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为什么有时候被人夸,有时候又因此要向别人道歉的原因是: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②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
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故答案为:
(1)六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2)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3)①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
②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神奇的“打”字
陈原
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比方“打毛衣”“打草鞋”,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而是要用毛线编织毛衣,将草编成鞋子。但不能依此类推,我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可见“打”字有点儿“神奇”了。
“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织”酱油,而有“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
常常用得上“打”字,比方“打酒”“打二两酒”“打香油”“打半斤油”。光说它是“买”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并不等于买水,而是到井边或河边用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也不是买洗脸水,而是在自来水龙头那里接一盆水就行了。
“买”同“打”更不能等同。“打”不能代替“买”,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虽然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打”字可真有点儿“神奇”了。
“打”字还有玩的意思。人们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这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动也叫“打”,比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这也绝不是要把什么球碎,
而是去玩球。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一种健身器材,却不能用“打”字,“打平衡木”,这就不知什么意思了。
其实除了某些运动外,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用“打”字来表达,如“打伞”“打电话”“打的”。一些生理现象也用“打”字来构词,如“打嗝”“打哈欠”“打哆嗦”“打喷嚏”……
你看,“打”字是不是挺神奇呀?!
(有删改)
(1)“作对”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做对头,跟人为难;②成为配偶。在画“”句子中的意思是 ____ (填序号),这个句子中有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________ ”。
(2)“打”字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____
①
过不去
A
A.“打”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
B.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
C.“打”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十分重要的汉字。
(3)同样是“打”却有不同的意思,请你在括号里写出下面词语中“打”字的同义词。
打鼓 ____ 打柴 ____ 打鱼 ____ 打车 ____ 打雷 ____
(4)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打”类似的字,比如“吃”。请你根据字义提示,写出带“吃”字的词语。
①受人欢迎 _____
②产生嫉妒情绪 _____
③理解透彻 _____
敲
砍
捉
乘
响
吃香
吃醋
吃透
(5)读了本文,你想进一步研究“打”字,要如何搜集资料?又会搜集哪些资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了对多义词以及同义词的理解。“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中的“作对”意思是做对头,跟人为难,故选 ①.近义词为“过不去”。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纵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可知,
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短文是在告诉我们“打”字有很多用法,且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思,故选A.B项虽然表述无误,但对原因的概括不全面。C项中“频率最高”表述错误,且整个表述不是“打”字神奇的原因。
(3)考查了对同义词的理解。结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对汉字“吃”的拓展理解。查阅资料,或者依据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知识积累等可以得出答案。同学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此类汉字。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文段内容,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故答案为:
(1)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 ①过不去;
(2)A;
(3)敲 砍 捕 乘 响;
(4)①吃香 ②吃醋 ③吃透;
(5)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趣味汉字》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搜
集材料。 1.查找图书,可以获得全面权威的材料。 如果我们想搜集汉字演变过程的权威资料,可以去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在语言类的书架上去找通过书名、目录或者内容简介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材料。
2.网络检索限制条件少,方便快捷。 如果我们要搜索一些与汉字有关的故事,检索关键“汉字故事”,就能在网页中找到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一一打开浏览,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3.请教他人能提高搜集资料的成功率。 如果想了解有关书法的资料,可以找书法老师或者身边爱好书法的人请教;如果要搜集一些有关自己家族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可以去拜访家族中博学多才的年长者。
技法二:整
理材料。 1.根据要求进一步筛选材料,去掉多余的材料。 如果我们在搜集有趣的形声字时发现“鸣”和“鱼”等字也很有趣,但它们不是形声字,所以要去掉。
2.把搜集到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对于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汉字的资料,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来历、字谜、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3.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搜集到的材料。 可以用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与汉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用灯谜的形式呈现搜集到的谜语;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形式呈现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查阅资料,了解×字的更多用法/与汉字有关的名人故事/著名的书法作品图等。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
【精选阅读】
1.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 、 、
。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 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 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 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 类、 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2.阅读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1)上面图片中的错字依次应改为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2)阅读“汉字之忧”,文中画“ ”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下定义
C.作比较
D.打比方
(3)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4)细读“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特殊称谓。
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5)细读“现实之痛”,下面选项中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的一项是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6)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 时吟“明月几时有”; 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 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 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半开玩笑地回答。
②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 B.清明 C.过年 D.喜悦 E.慷慨 F.送别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①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②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 。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 。
③明月几时有? 。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 。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4.阅读《赞汉字》,完成练习。
赞汉字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1)文中提到了哪些书法字体及其特点?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对联是汉字独创的形式,它有 和 的特点。
(3)《赞汉字》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汉字的特点,又表达了对汉字的热爱。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也尝试写几句话“赞汉字”,表达你对汉字的感情吧。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汉字的书法艺术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
“‘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
如今漫步都(dū dōu)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随处都可以发现商家利用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点,在做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如:“衣衣(依依)不舍”——某洗衣店广告,“随心所浴(欲)”——某洗浴中心广告,“万室(事)俱备”——某房地产公司广告,“步步糕(高)升”——某蛋糕店广告,等等。
这些散(sàn sǎn)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hún hùn)淆(yáo xiáo)。因为这些同音字、音近字混用的成语,比书本上正确的成语频率更高地出现在他们眼前,而且广告语本身又比书本内容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这让家长和老师也无可奈何。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找出与文中画“ ”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短文第2自然段内容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一词来写的,第3自然段则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一词来写的。
②短文第1自然段写杜女士的儿子误写、误解成语的故事,其目的是 。
③广告中滥用成语,主要采用的是 的方法。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哭笑不得”这个成语,“哭”主要是指 ,“笑”是指 。“哭笑不得”写出了杜女士对滥用成语现象的 。
(4)为杜绝社会上滥用成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请写下来。
7.阅读理解。
一句歇后语
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他常把一句句歇后语挂在嘴边,有机会就用上一句,什么“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啦,“一二三五六——没事(四)”啦,张嘴就来。人们听了,都笑着说:“这小米油嘴滑舌的,真逗!”于是,他更得意了,平时说话不管有没有用,总要带上几句。
可是,王小米万万没有想到,歇后语虽然新奇有趣,但是如果不掌握分寸,用它来嘲弄人,就会伤害到别人。
这不,有一次同学们一块儿去游乐园玩,那儿有个哈哈镜,它能把人变成大胖子、瘦猴、弯弯曲曲的长蛇,真有意思。这时候,小米自然又要露一手了。他看见赵红正指着哈哈镜笑,就提高嗓门儿用滑稽的腔调说:“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啊!”赵红从小脸上就有几颗褐色的小斑点,大家都盯着她看。小米又慢条斯理地说:“麻子上台——群众观点啊!”引得一阵哄堂大笑。赵红再也忍不住了,捂着脸哭了起来。
气氛一下子变了,大家都愣住了。小米两眼发呆地看着赵红,也想不出什么歇后语来说俏皮话了。这时他才明白,拿歇后语来取笑人家,根本不是幽默有趣。
小米感到非常内疚,羞愧地对赵红说:“对不起,我伤了你的心。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是我错了!”
(1)短文共有 个歇后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个?你用它写句话吧。
(2)赵红听了小米的歇后语,为什么捂着脸哭了起来?
(3)想一想,回答问题。
①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为什么有时候被人夸,有时候又因此要向别人道歉呢?
②你知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吗?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神奇的“打”字
陈原
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比方“打毛衣”“打草鞋”,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而是要用毛线编织毛衣,将草编成鞋子。但不能依此类推,我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可见“打”字有点儿“神奇”了。
“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织”酱油,而有“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用得上“打”字,比方“打酒”“打二两酒”“打香油”“打半斤油”。光说它是“买”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并不等于买水,而是到井边或河边用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也不是买洗脸水,而是在自来水龙头那里接一盆水就行了。
“买”同“打”更不能等同。“打”不能代替“买”,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虽然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打”字可真有点儿“神奇”了。
“打”字还有玩的意思。人们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这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动也叫“打”,比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这也绝不是要把什么球碎,而是去玩球。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一种健身器材,却不能用“打”字,“打平衡木”,这就不知什么意思了。
其实除了某些运动外,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用“打”字来表达,如“打伞”“打电话”“打的”。一些生理现象也用“打”字来构词,如“打嗝”“打哈欠”“打哆嗦”“打喷嚏”……
你看,“打”字是不是挺神奇呀?!
(有删改)
(1)“作对”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做对头,跟人为难;②成为配偶。在画“ ”句子中的意思是 (填序号),这个句子中有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2)“打”字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A.“打”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
B.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
C.“打”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十分重要的汉字。
(3)同样是“打”却有不同的意思,请你在括号里写出下面词语中“打”字的同义词。
打鼓 打柴 打鱼 打车 打雷
(4)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打”类似的字,比如“吃”。请你根据字义提示,写出带“吃”字的词语。
①受人欢迎
②产生嫉妒情绪
③理解透彻
(5)读了本文,你想进一步研究“打”字,要如何搜集资料?又会搜集哪些资料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趣味汉字》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搜
集材料。 1.查找图书,可以获得全面权威的材料。 如果我们想搜集汉字演变过程的权威资料,可以去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在语言类的书架上去找通过书名、目录或者内容简介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材料。
2.网络检索限制条件少,方便快捷。 如果我们要搜索一些与汉字有关的故事,检索关键“汉字故事”,就能在网页中找到很多信息,我们可以一一打开浏览,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3.请教他人能提高搜集资料的成功率。 如果想了解有关书法的资料,可以找书法老师或者身边爱好书法的人请教;如果要搜集一些有关自己家族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可以去拜访家族中博学多才的年长者。
技法二:整
理材料。 1.根据要求进一步筛选材料,去掉多余的材料。 如果我们在搜集有趣的形声字时发现“鸣”和“鱼”等字也很有趣,但它们不是形声字,所以要去掉。
2.把搜集到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 对于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汉字的资料,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来历、字谜、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3.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搜集到的材料。 可以用手抄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与汉字有关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用灯谜的形式呈现搜集到的谜语;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形式呈现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查阅资料,了解×字的更多用法/与汉字有关的名人故事/著名的书法作品图等。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
【精选阅读】
1.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大多数情况是: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1)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研究方法 、 资料整理 、 研究结论 。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 研究结论 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 错写部件 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 七 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 增减笔画 类、 增减部件 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
【分析】本文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对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文中词句,然后回答问题。
【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研究报告的内容的理解。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部分。
(2)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
(3)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七类,从“①多写笔画。②少写笔画”“④多写部件。⑤少写部件”可知,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增减笔画类、增减部件类。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提出建议即可,例: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
故答案为:
(1)问题的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整理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
(2)错写部件;
(3)七 增减笔画 增减部件;
(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2.阅读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1)上面图片中的错字依次应改为 C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2)阅读“汉字之忧”,文中画“ ”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A
A.举例子
B.下定义
C.作比较
D.打比方
(3)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B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4)细读“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B
A.表示特殊称谓。
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殊含义。
(5)细读“现实之痛”,下面选项中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的一项是 D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6)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
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分析】这篇短文写了人们造成“提笔忘字”的原因是使用电脑以及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放低了,文章呼吁人们重视汉字的书写,维护母语的纯正。
【解答】(1)考查学生对字形的理解。“肉加馍”的“加”应改为“夹”。“中部屈起”的“屈”应改为“崛”。“幼儿园拖”的“拖”应改为“托”。“咳不容缓”的“咳”应改为“刻”。“一明惊人”的“明”应改为“鸣”。“闲妻良母”的“闲”应改为“贤”。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阅读句子“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可知,这句话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4)考查学生对引号的理解。“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着重强调。
(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个选项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
(6)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即可。即: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故答案为:
(1)C;
(2)A;
(3)B;
(4)B;
(5)D;
(6)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认真学习,正确书写汉字;②加强语文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能力。
【点评】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是做题关键。题干都是与理解文章内容有关的。所以做阅读题必须学会归纳总结。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C 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B 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 A 时吟“明月几时有”; F 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 D 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 E 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半开玩笑地回答。 戏答
②比喻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难以抑制。 心潮难已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横线上。
A.中秋 B.清明 C.过年 D.喜悦 E.慷慨 F.送别
(3)根据短文内容选一选,有的答案不止一个。
①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ABC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
B.又整齐又灵动,适宜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②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C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4)把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
③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5)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因为汉字的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适宜表达微妙的、诗意的情感,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甚至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分析】考查了记叙文阅读。本文通过介绍汉字及最能体现汉字的古典诗词,表达了作者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解答】(1)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戏答:半开玩笑地回答。心潮难己: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2)考查了选词填空的能力。要结合词语意思及语境选择恰当答案。A.中秋: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B.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C.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D.喜悦:愉快;高兴。E.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F.送别:为将离别的人送行。故结合语境分别选择“过年”“清明”“中秋”“送别”“喜悦”“慷慨”。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①短文中总结了汉字的特点是: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故选A、B、C。
②短文中作者认为,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故选C。
(4)考查了诗句默写。①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②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③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④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
故答案为:
(1)①戏答;②心潮难已;
(2)C B A F D E;
(3)①ABC;
②C;
(4)①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把酒问青天;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5)因为汉字的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适宜表达微妙的、诗意的情感,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甚至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点评】要做好记叙文阅读,就必须认真阅读文本,在整体通读的基础上,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阅读《赞汉字》,完成练习。
赞汉字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1)文中提到了哪些书法字体及其特点?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对联是汉字独创的形式,它有 对仗工整 和 平仄协调 的特点。
(3)《赞汉字》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汉字的特点,又表达了对汉字的热爱。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也尝试写几句话“赞汉字”,表达你对汉字的感情吧。
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分析】本文围绕“汉字的字体”介绍了篆书、隶书、行书、狂草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确实有异乎寻常的美。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可知,文中提到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行书、正楷、狂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是:古色古香。行书的特点是:流畅,正楷的特点是:端庄。狂草的特点是:奔放。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对联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可知,对联是汉字独创的形式,它有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的特点。
(3)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学生尝试写几句话“赞汉字”,表达一下对汉字的感情。示例: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故答案为:
(1)篆书 隶书 古色古香 行书 流畅 正楷 端庄 狂草 奔放;
(2)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3)中华汉字,各具特色。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点评】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段中所表达出的浓浓情感。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汉字的书法艺术
①汉字书法艺术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才蕴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所谓“衣带当风”,非线而何?所谓白描手法,又非线而何?中国传统画不以形取胜,而以意取胜;不以美骄人,而以境争先。内有其意,外有其形;心有其源,画有其境。然而,它的具体操作与表达方式则是线式的。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臆断。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如《三侠五义》中的游仙枕、探阴山,但以时间而论,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作,依时而行,依时而叙,依时而言。
⑥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猴子出世,便是金针出现,此后孙悟空“走”到哪里,那故事便“跟”到哪里,猴子成了斗战胜佛,这故事便随之戛然而止。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则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个线端而已,而是百水千河归于一系。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千头万绪,网络天成。但那线的构思与价值,依然宛在。无线何以有网,网成愈见线功。
⑦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芳邻”指什么?
(2)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3)第⑥段中作者说《水浒传》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分析】本文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文中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影响之广。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文中词句,然后回答问题。
【解答】(1)考查了学生阅读短文,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①段中“芳邻”指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考查了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结合内容理解,从“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匾额,必有楹联,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心不明,眼不亮,意未到,情未尽。”可知,这段文字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简洁生动。
(3)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积累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一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故答案为:
(1)中国画、中国传统建筑、武术和中国古典小说。
(2)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并运用了排比、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简洁生动。
(3)《水浒传》先是以不同人物为线索分别来写,后众好汉聚义梁山。全文结构就像河流一样,一条条支流先后汇入干流。因而这种小说结构形式被称为“水脉系结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
“‘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
如今漫步都(dū dōu)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随处都可以发现商家利用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点,在做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如:“衣衣(依依)不舍”——某洗衣店广告,“随心所浴(欲)”——某洗浴中心广告,“万室(事)俱备”——某房地产公司广告,“步步糕(高)升”——某蛋糕店广告,等等。
这些散(sàn sǎn)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hún hùn)淆(yáo xiáo)。因为这些同音字、音近字混用的成语,比书本上正确的成语频率更高地出现在他们眼前,而且广告语本身又比书本内容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这让家长和老师也无可奈何。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找出与文中画“ ”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短文第2自然段内容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滥用 ”一词来写的,第3自然段则是紧扣着标题中的“ 误导 ”一词来写的。
②短文第1自然段写杜女士的儿子误写、误解成语的故事,其目的是 引出后面的内容 。
③广告中滥用成语,主要采用的是 谐音字改造 的方法。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哭笑不得”这个成语,“哭”主要是指 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 ,“笑”是指 感到可笑 。“哭笑不得”写出了杜女士对滥用成语现象的 无可奈何 。
(4)为杜绝社会上滥用成语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请写下来。
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分析】文章论述了广告中对成语胡乱地改造和应用,对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错误的影响。
【解答】(1)考查选择正确字音。“都市”的“都”应读“dū”,指大城市。读“dōu”时,指表示总括全部。“散落”读“sàn”时意思是指分开;由聚集而分离。读“sǎn”时意思是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混淆”应读“hùn xiáo”,指混杂。“混”读“hún”时,指糊涂;不明事理。“淆”的读音是“xiáo”。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可知,这句话主要写了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句话与文中的“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淆”这句话相照应,这两句话都写出了广告滥用成语的现象非常严重,遍布大街小巷。
(3)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可知,①短文第2段主要列举了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因此第2自然段紧扣标题中的“滥用”两个字来写,第3段主要写了广告滥用成语的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很容易误导孩子,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因此第3段则是扣着“误导”这两个字来写的。②阅读句子“现在这种广告滥用成语误导孩子的事越来越多了,这让家长很担忧,让老师很头痛”可知,这句话主要写了写杜女士的儿子误写、误解成语的故事,其目的是引出后面的内容。③结合句子“在做产品广告时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现象”可知,广告中滥用成语,主要采用的是“谐音字改造”的方法。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哭笑不得”这个成语,“哭”主要是指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笑”意思是感到可笑。“哭笑不得”写出杜女士对滥用成语现象的无可奈何。
(4)考查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写出自己的建议即可,如:为杜绝社会上成语滥用的现象,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故答案为:
(1)dū sàn hùn xiáo;
(2)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淆。
(3)①滥用 误导;②引出后面的内容;③谐音字改造;④成语滥用的现象令人气愤 感到可笑 无可奈何;
(4)及时纠正,正确对待,坚决抵制。
【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7.阅读理解。
一句歇后语
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他常把一句句歇后语挂在嘴边,有机会就用上一句,什么“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啦,“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啦,“一二三五六——没事(四)”啦,张嘴就来。人们听了,都笑着说:“这小米油嘴滑舌的,真逗!”于是,他更得意了,平时说话不管有没有用,总要带上几句。
可是,王小米万万没有想到,歇后语虽然新奇有趣,但是如果不掌握分寸,用它来嘲弄人,就会伤害到别人。
这不,有一次同学们一块儿去游乐园玩,那儿有个哈哈镜,它能把人变成大胖子、瘦猴、弯弯曲曲的长蛇,真有意思。这时候,小米自然又要露一手了。他看见赵红正指着哈哈镜笑,就提高嗓门儿用滑稽的腔调说:“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啊!”赵红从小脸上就有几颗褐色的小斑点,大家都盯着她看。小米又慢条斯理地说:“麻子上台——群众观点啊!”引得一阵哄堂大笑。赵红再也忍不住了,捂着脸哭了起来。
气氛一下子变了,大家都愣住了。小米两眼发呆地看着赵红,也想不出什么歇后语来说俏皮话了。这时他才明白,拿歇后语来取笑人家,根本不是幽默有趣。
小米感到非常内疚,羞愧地对赵红说:“对不起,我伤了你的心。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是我错了!”
(1)短文共有 六 个歇后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哪一个?你用它写句话吧。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2)赵红听了小米的歇后语,为什么捂着脸哭了起来?
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说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3)想一想,回答问题。
①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为什么有时候被人夸,有时候又因此要向别人道歉呢?
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
②你知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吗?
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分析】《一句歇后语》这篇短文,记叙了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在一次和同学们一块儿去游乐园玩时,对正在照哈哈镜的同学赵红说歇后语无意中伤害了她,自己便向赵红道了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歇后语虽然幽默有趣,但是如果不把握分寸,用它来嘲弄人,就会伤害到别人。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共有六句歇后语,我最喜欢“一二三五六——没事(四)”这句歇后语,我还能用它说句话,如: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赵红从小脸上就有几颗褐色的小斑点,她在照哈哈镜时,小米竟然说了歇后语“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啊”!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说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3)考查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①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王小米喜欢说歇后语,为什么有时候被人夸,有时候又因此要向别人道歉的原因是: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②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故答案为:
(1)六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东东因为撞倒了小明向他道歉,小明说:“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2)赵红觉得小米是针对她的,是在嘲笑她,说她脸上有斑点,伤害了她的自尊。
(3)①王小米的歇后语有的幽默、有趣,能起到调节气氛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对人有侮辱、调侃的意味,不够礼貌,让人难以接受。
②可以说点俏皮话逗大家开心,但不能借机取笑他人,要说明白话、文明话,要注意分寸。
【点评】学习本文,理解本文内容,认真回答本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了解小米说歇后语为什么伤害了赵红,从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神奇的“打”字
陈原
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比方“打毛衣”“打草鞋”,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而是要用毛线编织毛衣,将草编成鞋子。但不能依此类推,我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可见“打”字有点儿“神奇”了。
“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织”酱油,而有“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用得上“打”字,比方“打酒”“打二两酒”“打香油”“打半斤油”。光说它是“买”的同义词,那也不对。“打水”并不等于买水,而是到井边或河边用桶提一桶水来;“打洗脸水”,也不是买洗脸水,而是在自来水龙头那里接一盆水就行了。
“买”同“打”更不能等同。“打”不能代替“买”,你不能说“到百货公司去打文具”“到商店去打个收音机”,这样用就不知所云了。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却又不然。“打票”“打船票”“打火车票”“给我打一张五分的票”﹣﹣票虽然不是液体,却又可以“打”一下,“打”字可真有点儿“神奇”了。
“打”字还有玩的意思。人们常常说“打牌”“打扑克”“打纸牌”,这当然不是揍牌,而是玩牌。某些球类运动也叫“打”,比如“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高尔夫球”,这也绝不是要把什么球碎,而是去玩球。平衡木、吊环、鞍马虽都是一种健身器材,却不能用“打”字,“打平衡木”,这就不知什么意思了。
其实除了某些运动外,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用“打”字来表达,如“打伞”“打电话”“打的”。一些生理现象也用“打”字来构词,如“打嗝”“打哈欠”“打哆嗦”“打喷嚏”……
你看,“打”字是不是挺神奇呀?!
(有删改)
(1)“作对”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做对头,跟人为难;②成为配偶。在画“ ”句子中的意思是 ① (填序号),这个句子中有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过不去 ”。
(2)“打”字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A
A.“打”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
B.在生活中,人的不少动作都可以用“打”字来表示。
C.“打”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十分重要的汉字。
(3)同样是“打”却有不同的意思,请你在括号里写出下面词语中“打”字的同义词。
打鼓 敲 打柴 砍 打鱼 捉 打车 乘 打雷 响
(4)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打”类似的字,比如“吃”。请你根据字义提示,写出带“吃”字的词语。
①受人欢迎 吃香
②产生嫉妒情绪 吃醋
③理解透彻 吃透
(5)读了本文,你想进一步研究“打”字,要如何搜集资料?又会搜集哪些资料呢?
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分析】文章通过“打”的多义现象,给“打”字组不同的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表现了我国汉字的神奇。
【解答】(1)考查了对多义词以及同义词的理解。“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中的“作对”意思是做对头,跟人为难,故选 ①.近义词为“过不去”。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纵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可知,短文是在告诉我们“打”字有很多用法,且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意思,故选A.B项虽然表述无误,但对原因的概括不全面。C项中“频率最高”表述错误,且整个表述不是“打”字神奇的原因。
(3)考查了对同义词的理解。结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可知答案。
(4)本题考查对汉字“吃”的拓展理解。查阅资料,或者依据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知识积累等可以得出答案。同学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此类汉字。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文段内容,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故答案为:
(1)这并不是跟毛衣过不去,也不是要跟草鞋作对 ①过不去;
(2)A;
(3)敲 砍 捕 乘 响;
(4)①吃香 ②吃醋 ③吃透;
(5)我会通过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的方式搜集资料。我会从图书中查找之前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汇总;从网上的语料库中搜集包含“打”字的语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