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全国通用)仿真模拟卷02(16+3模式)(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全国通用)仿真模拟卷02(16+3模式)(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5 16:49:13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姜寨、河南偃师灰嘴等仰韶文化遗址均发现有粟、黍、稻等作物遗存以及粮食堆积的窖穴。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 )
A.五谷种植受到重视 B.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C.先民生活渐趋稳定 D.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答案】C
【解析】题干中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多种农作物遗存和储存窖穴,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粟、黍、稻的种植需要相对固定的耕作周期,窖穴储存粮食表明先民能够积累食物资源,减少因食物短缺导致的迁徙,从而推动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生活稳定性显著提高,故选C项;五谷概念包含麦、菽等作物,但材料仅提及粟、黍、稻三种,无法证明五谷种植体系已完备,排除A项;贫富分化需通过墓葬规格、随葬品差异等证据判断,题干未涉及社会分层信息,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铁器普及后的农业特征,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仍以刀耕火种为主,排除D项。
2.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 B.南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农副业的经营形式多样 D.饮食习惯影响农耕发展
【答案】D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带来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促使南方开始种植麦类作物以满足需求,故选D项;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比南方先进,而非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排除A项;南北经济结构变化涉及整体产业布局调整,而材料仅聚焦粮食作物种植,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排除B项;农副业经营多样应包含纺织、养殖等副业,材料仅涉及主粮种植结构变化,与副业无关,排除C项。
3.下表为有关北宋早朝礼仪改革的三则史料,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故事,执政奏事,坐论殿上。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执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执政至榻前,密遣中使彻(撤)其坐。执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闻见旧录》
今执政,古三公之任,所谓坐而论道者也。今进对,立侍,裁移刻而罢,于咨诹体貌之礼固有未尽。 《文潞公集》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宋史·范质传》
A.宋太祖蓄意裁撤了早朝坐论之礼 B.政务繁忙导致早朝坐论之礼废除
C.北宋时期早朝坐论之礼不复存在 D.废止早朝坐论之礼降低行政效能
【答案】C
【解析】《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即位次日以“目昏”为由撤去宰相座位,使执政立奏;《文潞公集》指出当时宰执“立侍”进对,坐论礼仪已失;《宋史·范质传》明确记载“始废坐论之礼”,三则史料从不同角度共同印证北宋时期早朝坐论礼仪被废止,故选C项;材料虽提及太祖撤座,但《宋史》指出范质等主动改变奏事方式导致礼仪废除,不能确定太祖行为是蓄意还是偶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务繁忙的具体记载,且《宋史》明确范质因“惮帝英睿”而改变奏事方式,与政务量无关,排除B项;《文潞公集》仅批评礼仪未尽,未提及行政效能变化,无法得出废止礼仪与行政效能的关系,排除D项。
4.在元代,无论是天子内廷的怯薛军团,还是外朝的枢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长皆勋旧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的权贵们组建的官僚体系构成了元朝的统治基干。这可用于佐证元朝( )
A.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历史事实 B.以行政能力为用人依据
C.致力于贯彻“四等人制”理念 D.承袭了宋代的选官原则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元朝的官僚体系由蒙古、色目、汉人中的权贵共同组成,无论内廷或外朝均以“勋旧重臣”为首,这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地主阶级联合执政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强调“勋旧重臣”而非行政能力,说明用人标准更注重出身而非才能,排除B项;四等人制虽存在,但材料未突出等级压迫,而是强调“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的权贵们组建的官僚体系”,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统治,排除C项;元朝选官依赖世袭和民族身份,与宋代科举制选官原则差异明显,排除D项。
5.据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铅山的石塘、陈坊等镇,“纸厂槽户不下三千余户,每户帮工不下一二十人”。“每槽四人,扶头一人,舂礁一人,检择一人,焙干一人”等。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B.生产技术上取得质的飞跃
C.江西成为新的产业中心 D.手工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江西铅山造纸业中雇佣劳动和分工协作的规模化生产,表明手工业已从家庭小作坊向雇佣劳动、分工协作的工场形式转变,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造纸手工业,未提及多种经营方式,无法得出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劳动分工而非技术革新,未提及造纸技术有突破性进展,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江西铅山地区造纸业情况,但无其他地区比较,不能得出江西成为新的产业中心,排除C项。
6.甲午战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中国和日本正在东方进行一场战争……日本即使不是侵略者,至少也是危机的发起者,这一点不容否认。”这体现出英国媒体( )
A.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目的 B.宣传报道受到国家意志左右
C.为日本殖民扩张提供掩护 D.认为发动战争的责任在日本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英国《泰晤士报》承认日本是甲午战争的发起者,但未进一步批判其侵略本质,也未揭露其侵华目的,仅客观陈述事实,甲午战争期间,英国在远东政策上采取“中立”态度,实则默许日本扩张以牵制俄国,故其媒体虽看似中立,实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避免激化与日本矛盾,为后续英日同盟(1902年)奠定舆论基础,因此报道倾向受国家意志影响,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日本侵华的具体目的,如吞并朝鲜或掠夺资源等,仅强调其作为战争发起者,排除A项;材料明确指认日本为责任方,与“掩护日本殖民扩张”的立场矛盾,排除C项;材料虽指出日本是战争发起者,但题目要求分析英国媒体的立场而非事实判断,其客观表述背后是国家利益导向,故D项仅停留表象,排除D项。
7.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 B.对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可知辛亥革命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使后来的部分共产党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为后期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故选B项;辛亥革命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主义,以推翻帝制为主要目的,民族意识主要体现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产党属于无产阶级政党,二者存在阶级立场的本质差异,排除D项。
8.20世纪20年代后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吉安县东固区成立了东固消费合作社,吸引“白区”的商人来根据地做生意。但是当时东固地区银元和铜板很少,交易找零遇到了困难,消费合作社印制了一种以铜圆为面值标注的“铜圆票”,解决了找零的问题。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货币改革 B.法币改革对苏区经济的冲击
C.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金融政策 D.国民革命对地方商贸的影响
【答案】C
【解析】20世纪20年代后期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东固消费合作社印制“铜圆票”属于中共在这一时期为解决根据地交易找零困难而采取的金融举措,能体现当时中共的金融政策,故选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法币改革是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与中共苏区无关,且时间晚于题干所述事件,排除B项;国民革命结束于1927年,题干中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时期,且内容涉及中共根据地经济措施,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地方商贸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9.为应对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40年冬,中共发行边币,同时,为稳定边币的地位,还需要增加边区商品的流通量。最终,中共取得这场货币斗争的胜利。据此可知( )
A.中共的群众基础在不断扩大 B.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破裂
C.大生产运动配合了边币发行 D.边区的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需要增加边区商品的流通量”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冬,中共发行边币,为稳定边币的地位,需要增加边区商品的流通量,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生产自救”可以促进边区商品流通,为边币的流通使用创造条件,因此大生产运动配合了边币发行,故选C项;材料涉及边币发行与巩固地位(金融领域),无法据此判断中共“群众基础”的情况,排除A项;此时仍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为了应对边区财政压力而发行边币,无法判断边币发行的影响“是否解决了边区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10.如图是1949、1952年国营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C.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增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49至1952年国营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不断上升,最高比重接近100%,表明国营经济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即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增强,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侧重对经济整体状况的一种宏观概括,而不能直接反映题目中所提及的具体数据——即国营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变化,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C项。
11.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部分知识青年借高考返城。1979年,无法就业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1500万,加上城市新生的劳动力无岗位就业,使得城市登记失业率达到5.9%。为解决这一困境而推进的改革措施是( )
A.加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B.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
C.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D.巩固国营和集体企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79年城市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力没有获得就业岗位,结合所学1978年后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支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适当发展的方针,开辟劳动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故选B项;材料强调城市劳动力无法就业的问题,体现此时工作岗位较少,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但不能增加工作岗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市中大量劳动力无法就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强调国家采取措施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国营和集体企业一定程度可以容纳部分劳动力,但无法解决大规模劳动力就业问题,且此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采取了更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来解决就业问题,例如支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2.1226年,德意志地区的美因茨和其他四个城市结为商业同盟。123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被开除教籍,同盟内的城市因支持不同势力而走向瓦解。此后,新的城市同盟不断建立,又不断瓦解。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城市同盟( )
A.助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B.巩固了基督教会的地位
C.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D.丰富了城市自治的形式
【答案】C
【解析】中世纪,德意志地区封建经济发展,各城市间贸易往来密切,为维护商业利益结成城市同盟,又因各种利益纷争不断瓦解,然后又会为维护商业利益而不断建立,可见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城市同盟因支持不同势力走向瓦解,不利于国王统一事业,排除A项;皇帝被开除教籍致同盟瓦解,说明基督教会与世俗势力存矛盾,这不会巩固基督教会的地位,排除B项;城市自治形式主要涉及城市内部管理,而城市同盟是城市间的关系,并非丰富城市自治形式,排除D项。
13.1593年,某殖民国家颁布法令规定了下图所示航线的次数、载重量、价值额、关税数额等,实行特许经营权、许可额等制度。这一举措( )
A.维持了该国海洋霸主地位 B.推动太平洋贸易有序发展
C.挑战大西洋三角贸易地位 D.制约了贸易地的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593年”并结合所给地图可知,1593年处于西班牙殖民帝国后期,虽无敌舰队(1588年)战败后逐渐衰落,但仍通过马尼拉大帆船(1565年开通)控制太平洋贸易,连接亚洲(菲律宾)与美洲(墨西哥),题干中的“特许经营权、许可额等制度”符合西班牙重商主义政策,旨在垄断太平洋航线。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通过特许经营和关税控制,强制殖民地(如美洲)成为原料供应地,限制其工业发展,对亚洲贸易地(如菲律宾)则垄断贸易渠道,阻碍本地经济自主性,此政策本质是殖民经济剥削,制约了贸易地经济发展,故选D项;1588年后西班牙已丧失海洋霸权,此法令更多是应对衰落而非维持霸权,排除A项;西班牙确实通过规范太平洋航线(如马尼拉大帆船)促进了跨区域贸易,但这一选项未触及殖民政策的剥削本质,且材料更强调“制约”而非“推动,排除B项;太平洋贸易与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是并行体系,而非直接挑战,排除C项。
14.下图为1922年8月新西兰漫画家戴维·洛发表于英国《星报》的漫画《凡尔赛之锁》作者意在( )
漫画中德国被意大利、法国、英国三个大汉死死压在摔跤擂台上。法国的双手牢牢锁住德国的脖子;德国大汉吐着舌头几乎窒息,喉咙里挤出“库噜”(CRRK)声;英国则抬头望向擂台围栏外的山姆大叔,请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进来做下裁判吗?”
A.呼吁美国参与战后安全问题 B.嘲讽欧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
C.批评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 D.倡导集体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漫画中英国抬头望向擂台围栏外的山姆大叔(代表美国),请求其进来做裁判,这表明英国希望美国参与到对德国的相关事务中,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构建了欧洲的战后秩序,英国此举意在呼吁美国参与战后欧洲的安全等相关问题,故选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英国邀请美国介入对德事务,而非强调欧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排除B项;美国此时并非奉行中立政策,一战后期美国已参战,战后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安排,排除C项;漫画强调的是英国希望美国介入对德国的事务,进行对德惩治,排除D项。
15.在俄罗斯历史的某一时期,农民因难以忍受深重负担而发起暴动;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为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政府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开展农业集体化建设 D.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因难以忍受深重负担而发起暴动”“饥饿和工厂停工”“‘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情境发生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时引发的社会危机,为此,列宁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故选D项;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与题干中缓解社会矛盾相悖,排除A项;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正是这一政策导致了材料中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中描述的历史时期不符,排除C项。
16.下图是1948年美国《新世界新闻》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德国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B.两极格局初步确立
C.冷战意识渗透舆论宣传 D.世界经济前途未卜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的出处和内容,可以看出这是1948年美国的一份新闻媒体发表的。漫画通常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正处于冷战初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日益明显,该漫画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美国对冷战期间德国分裂(漫画中1948年的这个“孩子”)的干预,体现了冷战意识在舆论宣传中的渗透,故选C项; 仅凭一幅漫画无法断定德国分裂的局面已经形成,且 德国分裂局面正式形成的时间是1949年,排除A项;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了华约,这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确立 ,排除B项; “世界经济前途未卜”与漫画主题不符,漫画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对立和冷战思维,而非经济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隋唐以来等级制度受到各种力量冲击的情势下,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定。……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宋史·陆九韶传》记载道:“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欧阳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铭》中也描述了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主编《中华文化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宗族共同体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共同体的影响。(9分)
【答案】(1)特点:有明确的等级结构;族长权力较大;重视族规族约的教化作用;重视祭祀。(6分,任答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影响:积极影响:通过宗族共同体传承文化和教化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补充政府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秩序。(6分,任答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消极影响:共同体内的家长制和等级制影响个性发展。(3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1)据材料“在宗族内部……于等级中求稳定”可知,有明确的等级结构;据材料“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可知,族长权力较大;据材料“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可知,重视族规族约的教化作用;据材料“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可知,重视祭祀。
(2)据材料“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可知,通过宗族共同体传承文化和教化族人;据材料“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可知,增强宗族凝聚力;据材料“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加以解决”可知,补充政府基层治理并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可知,共同体内的家长制和等级制影响个性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清代每年约有4000万匹棉布进入国内长距离远销,其中1817—1833年从广州出口的棉布仅产自南京的就达年均110余万匹。随着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不提高,植棉业与纺织业、纺纱业与织布业日益分离,并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自明代至清初,外地客商主要通过牙行在江南收购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设立字号直接收购棉布,商人资本进一步渗透到棉纺织业生产领域。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表 1760—1860年英国棉纺织业生产要素情况表
领域 概况
生产技术 从1771年—1880年这个“发明的年代”里,主要有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新型能源(蒸汽)的利用和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漂白业和印染工艺)推动着有关棉纺织业的飞速前进。
资本来源 除个人储蓄小资本外,更多的是凭借商业信用而获得的信贷资本以及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
劳动力构成 从英国最穷苦的地方招募的工人,并雇佣大量的妇女和儿童。
管理形式 伴随大机器的生产而产生新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江南棉纺织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中国棉纺织业与同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5分)
【答案】(1)趋势:棉纺织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2分)
表现:行业分工日益细化;行业经济地位提高(由副业转化为主业);商人资本渗透生产;产品经长途贩运的现象增多,商品市场扩大。(8分)
(2)不同之处:中英生产方式存在差异,中国是手工生产作坊、工场制而英国是机器生产的工厂制(4分);中国以商人资本为主,英国信贷资本占比较大(4分);英国雇佣劳动力不足,使用了大量的妇女儿童。(3分)
主要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而中国仍停留在农耕文明阶段。(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清代每年约有4000万匹棉布进入国内长距离远销”,可得棉纺织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植棉业与纺织业、纺纱业与织布业日益分离,并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可得行业分工日益细化、行业经济地位提高(由副业转化为主业);据材料一“商人资本进一步渗透到棉纺织业生产领域”,可得商人资本渗透生产;据材料一“外地客商主要通过牙行在江南收购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设立字号直接收购棉布”,可得产品经长途贩运的现象增多,商品市场扩大。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表2 1760—1860年英国棉纺织业生产要素情况表”中“生产技术”、“资本来源”、“劳动力构成”以及“管理形式”的具体概况,对比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生产方式(中国是手工生产作坊、工场制而英国是机器生产的工厂制)、资本来源(中国以商人资本为主,英国信贷资本占比较大)、劳动力来源(英国雇佣劳动力不足,使用了大量的妇女儿童)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视角思考,可得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而中国仍停留在农耕文明阶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发达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双双下降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议程设定,提升了在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当前全球政治中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独立性与话语权的提升,美西方不断加友分化力度,对“全球南方”国家进行拉拢和遏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挠“全球南方”国家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以及进一步提高制度性话语权。尽管如此,2025年,全球治理的“基本盘”仍在全球南方:巴西将承办金砖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南非将承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如果“全球南方”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其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得到增强。
——摘编自任琳《全球治理迎来“南方时刻”》
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全球治理”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12分)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力量。(2分)
阐述: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断增长,逐渐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发展。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新的合作,以对抗美苏争霸,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推动联合国更加公正合理地处理国际事务。(8分)
结论:综上,在当今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分)
示例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冲击了国际治理体系。
示例三: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议程设定”“正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并结合基础知识,提炼核心观点,可以围绕“全球南方”国家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然后,围绕提炼出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详细阐述。
比如:不结盟运动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早期崛起。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摆脱大国控制,维护自身独立与主权。不结盟运动国家通过联合声明和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体力量,为后续“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还可以提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治理的参与。21世纪以来,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积极发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还可以提及G20的召开。G20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新兴经济体在其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打破了传统西方国家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格局,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其向多元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尽管面临美西方的遏制和内部差异等挑战,但随着“全球南方”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持续提升,全球治理体系也将更加平衡和公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02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姜寨、河南偃师灰嘴等仰韶文化遗址均发现有粟、黍、稻等作物遗存以及粮食堆积的窖穴。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 )
A.五谷种植受到重视 B.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C.先民生活渐趋稳定 D.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2.东晋南朝时,除以水稻为主外,北方的麦、菽、粟等粮食作物也开始在南方种植,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稻麦轮作制,麦类成为南朝重要的粮源。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南方地区耕作技术领先 B.南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农副业的经营形式多样 D.饮食习惯影响农耕发展
3.下表为有关北宋早朝礼仪改革的三则史料,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故事,执政奏事,坐论殿上。太祖皇帝即位之明日,执政登殿,上曰:“朕目昏,持文字近前。”执政至榻前,密遣中使彻(撤)其坐。执政立奏事,自此始也。 《闻见旧录》
今执政,古三公之任,所谓坐而论道者也。今进对,立侍,裁移刻而罢,于咨诹体貌之礼固有未尽。 《文潞公集》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宋史·范质传》
A.宋太祖蓄意裁撤了早朝坐论之礼 B.政务繁忙导致早朝坐论之礼废除
C.北宋时期早朝坐论之礼不复存在 D.废止早朝坐论之礼降低行政效能
4.在元代,无论是天子内廷的怯薛军团,还是外朝的枢密使、地方行省平章政事,“其长皆勋旧重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的权贵们组建的官僚体系构成了元朝的统治基干。这可用于佐证元朝( )
A.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历史事实 B.以行政能力为用人依据
C.致力于贯彻“四等人制”理念 D.承袭了宋代的选官原则
5.据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江西铅山的石塘、陈坊等镇,“纸厂槽户不下三千余户,每户帮工不下一二十人”。“每槽四人,扶头一人,舂礁一人,检择一人,焙干一人”等。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B.生产技术上取得质的飞跃
C.江西成为新的产业中心 D.手工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6.甲午战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中国和日本正在东方进行一场战争……日本即使不是侵略者,至少也是危机的发起者,这一点不容否认。”这体现出英国媒体( )
A.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目的 B.宣传报道受到国家意志左右
C.为日本殖民扩张提供掩护 D.认为发动战争的责任在日本
7.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 B.对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
8.20世纪20年代后期,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吉安县东固区成立了东固消费合作社,吸引“白区”的商人来根据地做生意。但是当时东固地区银元和铜板很少,交易找零遇到了困难,消费合作社印制了一种以铜圆为面值标注的“铜圆票”,解决了找零的问题。上述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货币改革 B.法币改革对苏区经济的冲击
C.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金融政策 D.国民革命对地方商贸的影响
9.为应对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940年冬,中共发行边币,同时,为稳定边币的地位,还需要增加边区商品的流通量。最终,中共取得这场货币斗争的胜利。据此可知( )
A.中共的群众基础在不断扩大 B.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破裂
C.大生产运动配合了边币发行 D.边区的财政困难得以解决
10.如图是1949、1952年国营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C.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增强
11.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部分知识青年借高考返城。1979年,无法就业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1500万,加上城市新生的劳动力无岗位就业,使得城市登记失业率达到5.9%。为解决这一困境而推进的改革措施是( )
A.加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B.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
C.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D.巩固国营和集体企业
12.1226年,德意志地区的美因茨和其他四个城市结为商业同盟。123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被开除教籍,同盟内的城市因支持不同势力而走向瓦解。此后,新的城市同盟不断建立,又不断瓦解。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城市同盟( )
A.助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B.巩固了基督教会的地位
C.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D.丰富了城市自治的形式
13.1593年,某殖民国家颁布法令规定了下图所示航线的次数、载重量、价值额、关税数额等,实行特许经营权、许可额等制度。这一举措( )
A.维持了该国海洋霸主地位 B.推动太平洋贸易有序发展
C.挑战大西洋三角贸易地位 D.制约了贸易地的经济发展
14.下图为1922年8月新西兰漫画家戴维·洛发表于英国《星报》的漫画《凡尔赛之锁》作者意在( )
漫画中德国被意大利、法国、英国三个大汉死死压在摔跤擂台上。法国的双手牢牢锁住德国的脖子;德国大汉吐着舌头几乎窒息,喉咙里挤出“库噜”(CRRK)声;英国则抬头望向擂台围栏外的山姆大叔,请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进来做下裁判吗?”
A.呼吁美国参与战后安全问题 B.嘲讽欧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
C.批评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 D.倡导集体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15.在俄罗斯历史的某一时期,农民因难以忍受深重负担而发起暴动;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为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政府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开展农业集体化建设 D.实施新经济政策
16.下图是1948年美国《新世界新闻》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德国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B.两极格局初步确立
C.冷战意识渗透舆论宣传 D.世界经济前途未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隋唐以来等级制度受到各种力量冲击的情势下,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定。……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宋史·陆九韶传》记载道:“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欧阳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铭》中也描述了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主编《中华文化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宗族共同体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共同体的影响。(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清代每年约有4000万匹棉布进入国内长距离远销,其中1817—1833年从广州出口的棉布仅产自南京的就达年均110余万匹。随着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不提高,植棉业与纺织业、纺纱业与织布业日益分离,并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自明代至清初,外地客商主要通过牙行在江南收购棉布,而到了清代,外地客商在江南设立字号直接收购棉布,商人资本进一步渗透到棉纺织业生产领域。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表 1760—1860年英国棉纺织业生产要素情况表
领域 概况
生产技术 从1771年—1880年这个“发明的年代”里,主要有机械联动装置上的发明、新型能源(蒸汽)的利用和与化学有关的新工艺(漂白业和印染工艺)推动着有关棉纺织业的飞速前进。
资本来源 除个人储蓄小资本外,更多的是凭借商业信用而获得的信贷资本以及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
劳动力构成 从英国最穷苦的地方招募的工人,并雇佣大量的妇女和儿童。
管理形式 伴随大机器的生产而产生新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江南棉纺织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其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中国棉纺织业与同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发达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双双下降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议程设定,提升了在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当前全球政治中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独立性与话语权的提升,美西方不断加友分化力度,对“全球南方”国家进行拉拢和遏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挠“全球南方”国家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以及进一步提高制度性话语权。尽管如此,2025年,全球治理的“基本盘”仍在全球南方:巴西将承办金砖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南非将承办二十国集团峰会。如果“全球南方”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其在全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得到增强。
——摘编自任琳《全球治理迎来“南方时刻”》
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全球治理”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1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