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预测02(新高考Ⅱ卷)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等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进了一步。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对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是文学自觉性发展进程的最高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
B.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文学性明确丰富的表现。
C.世情思想的新变,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等共同推动了文学自觉的进程。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认为文章既有突出价值,也可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中的《三代世表》记录了五帝、三代的历史。
B.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恕”的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杜牧的《阿房宫赋》体现了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的相关论述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烟摊儿
胡家胜
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
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嘚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
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抻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
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学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
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
⑥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
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
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
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一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
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
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县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
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
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
(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小说第②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
B.“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话引出下文,讲述了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
C.小说多次围绕“刀”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
7.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运用“抓”“填”“吹”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沉稳睿智的性格特点。
C.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
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4分)
9.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故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轻进而求战,敌复图止,我往而敌制胜突。故兵法曰:“求而从之见而加之主人不敢当而陵之必丧其权。”凡夺者无气,恐者不可守,败者无人,兵无道也。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前,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其言无谨,偷矣;其陵犯无节,破矣;水溃雷击,三军乱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决之,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败敌国可不战而服。
(选自《尉缭子·战权》)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阵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阵不固,后阵欲走,前阵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而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选自《六韬·虎韬》)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求A而从B之C见D而加E之F主人不敢当G而陵之H必丧其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指谨慎,与《鸿门宴》中“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的“谨”意思相同。
B.安,指怎么,与《屈原列传》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的“安”意思相同。
C.金,指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进攻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
D.顾,指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对于军队作战而言,朝廷的决策要高明,将帅的选用要慎重,越境进入敌国的动作要迅速,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敌人之兵的效果。
B.材料一指出用兵讲究先发制人,如果在敌人之前使用权谋,那么敌人有力量也无法使用;如果在敌人之前使用武力,那么敌人有威力也无法抵抗。
C.武王认为敌我两军实力不相当时,太公预先设伏的策略并不适用;对此太公提出了于战前五日派出侦察兵侦察敌情,佯装兵败,迂回作战的策略。
D.武王询问太公,在率兵进入敌国境内,与敌军势均力敌时,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让敌军将帅恐惧,士卒悲观,军队行列不稳固,以至最终溃败逃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
(2)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行军打仗方面的相同主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郑谷诗“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露湿”点明时间是清晨,以细腻笔触描绘菊花被露水润泽的清新之态;“满池岸”则从空间角度,极言菊花香气弥漫之广,似可触可感。
B. 郑谷诗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突出菊花特点,在传统咏物框架中注入了个性化精神内核,语言质朴,用词贴切。
C. 黄巢诗中“飒飒西风满院栽”,“飒飒”从听觉角度描绘秋风,“满院”从视觉角度写菊花数量之多,营造出秋风中菊花繁茂的画面。
D. 黄巢诗风格豪迈奔放,“他年我若为青帝”直抒胸臆,毫无隐晦,尽显其壮志豪情,情感表达极富感染力。
16. 两首诗同为味菊经典,却蕴含着不同情怀。从这两首诗里,我们能汲取哪些宝贵的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启示。(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 , 。”
(2)在杜甫《客至》中“ , ”两句,既写出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又表达了客至的欣喜之情,生活气息浓厚,也足见两人的交情之深。
(3)鸿雁在中华诗歌文化里有着特别含义,人们经常用它来表达情义,鸿雁在古诗文中俯拾皆是,例如“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大题预测02(新高考Ⅱ卷)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等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进了一步。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对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是文学自觉性发展进程的最高境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错误,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
C.“开始关注”“强调”错误,原文为“不仅关注……而且关涉……”,不是“开始关注”“强调”;
D.“最高境界”错误,原文是说“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开始关注民生百态,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并未提及这是文学自觉的最高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
B.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文学性明确丰富的表现。
C.世情思想的新变,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等共同推动了文学自觉的进程。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认为文章既有突出价值,也可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错,原文为“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可见“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不是结果。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中的《三代世表》记录了五帝、三代的历史。
B.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恕”的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史记》是史学著作,《三代世表》记录历史属于学术范畴,材料一中提到汉朝人认为文学是指学术,而文学的自觉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所以该项不能体现文学自觉。
B.这一评价体现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关注,“文温以丽”强调了文学语言的优美,“意悲而远”则关注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符合材料一中“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这一文学自觉的标志,最能体现文学自觉。
C.这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文学的范畴无关,不能体现文学自觉。
D.这属于哲学思想范畴,是学术性的内容,不是对文学自身特性的探讨,不能体现文学自觉。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直接指出“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提出了关于文学自觉的话题;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学自觉的标志,分别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使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
②论证方法多样:例证法:材料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支撑观点。如在论述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时,举了“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文学在南朝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又如在论述文体辨析时,列举了《汉书 艺文志》《典论 论文》《文赋》《文心雕龙》《文选》等著作,展示了不同时期对文体辨析的发展过程,使读者对文体辨析的演进有更直观的认识。引证法: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中的言论来论证观点。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及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的进一步说明,来阐释文学与学术的区分以及文学的特点。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文中使用了许多准确严谨的词句,例如“萧绎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接近”一词准确地表明了萧绎所定义的“文”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还不能算是”明确地界定了文学自觉的条件,使论证更加严密。
5.杜牧的《阿房宫赋》体现了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的相关论述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文体特征鲜明:体物写志、铺陈文采,具有“赋”的特征;②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多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③体现了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④体现了文学自觉的渐进:突破汉赋局限,展示时代乱离,承载社会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文体特征鲜明:“赋”这一文体具有体物写志、铺陈文采的特点。《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规模、建筑、美人珍宝等方面的详细描写,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等,充分展现了“赋”体物的特征,同时借阿房宫的兴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实现了写志的目的。
②追求文学审美性: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的形式美。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使用比喻,将长桥比作龙,复道比作虹,形象地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壮丽;“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这
③体现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杜牧在文中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借古讽今,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他从阿房宫的奢华联想到秦朝的灭亡,进而反思当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告诫,体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
④体现文学自觉的渐进:从文学发展历程来看,《阿房宫赋》突破了汉赋堆砌辞藻、缺乏个人情性的局限。它不仅展示了阿房宫这一特定时代的“乱离”(秦朝的奢靡导致灭亡),还承载了社会责任,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借鉴,体现了文学自觉在历史进程中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烟摊儿
胡家胜
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
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嘚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
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抻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
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学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
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
⑥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
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
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
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一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
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
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县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
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
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
(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小说第②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
B.“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话引出下文,讲述了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
C.小说多次围绕“刀”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
【答案】B
【解析】B.“为交代两人的真实身份作铺垫”说法错误。应是为将来揭示两人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
7.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运用“抓”“填”“吹”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沉稳睿智的性格特点。
C.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
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
【答案】B
【解析】B.“主要为了刻画他沉稳睿智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这些动作描写应是突出汪老板轻松惬意的心情。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4分)
【答案】①小说结尾交代庸城解放,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与前面情节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②结尾交代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同时也是对朱一刀身份的交代,使革命者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凸显了小说主题。
③小说前面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撞击读者心灵,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解析】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交代了汪老板地下党的身份以及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的事实,这样,就和前文“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县国民党兵尸体”的情节形成了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其次,最后一段表明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那么刘一刀和朱一刀的身份也就清楚了,他们也是革命者。两人为了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屈身于一个丝烟摊儿做着繁琐的工作,最后为革命献出生命,这样处理使革命者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凸显了小说主题。
最后,小说前面多处设疑,比如汪老板悠闲的生活状态,他运输枪支的事实,刘一刀和朱一刀因县长被刺而被抓并受刑等情节,这些情节让读者对汪老板以及刘一刀和朱一刀身份充满疑窦,小说在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撞击读者心灵,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9.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刘一刀、朱一刀出场时,小说先从他们使用的“刀”写起,人物形象只有大致轮廓;他们是汪记杂货铺的伙计,切烟丝儿、卖烟丝儿谋生。
②随着情节的展开,交待刘一刀、朱一刀来历,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不善言谈、刀艺高超。
③在县长被刺事件、澧水河激战中,以及汪老板地下党身份的揭开,人物形象变得鲜明: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的无名英雄。
【解析】在本篇小说中,刘一刀、朱一刀出场时,小说先从他们使用的“刀”写起,“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只写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给读者以初步印象;他们是汪记杂货铺的伙计,切烟丝儿、卖烟丝儿谋生。
接着,随着情节的展开,交待刘一刀、朱一刀来历,人物形象逐渐清晰。“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等内容可知,两人不善言谈、刀艺高超。
最后,从文中“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一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等内容可知,在县长被刺事件、澧水河激战中,以及汪老板地下党身份的揭开,读者可以逐渐了解到刘一刀和朱一刀是革命者,他们隐姓埋名,宁死不屈、英勇战斗,最后牺牲,他们是无名的革命英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故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轻进而求战,敌复图止,我往而敌制胜突。故兵法曰:“求而从之见而加之主人不敢当而陵之必丧其权。”凡夺者无气,恐者不可守,败者无人,兵无道也。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前,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其言无谨,偷矣;其陵犯无节,破矣;水溃雷击,三军乱矣。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决之,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败敌国可不战而服。
(选自《尉缭子·战权》)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阵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阵不固,后阵欲走,前阵数顾,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人必败。”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而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选自《六韬·虎韬》)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求A而从B之C见D而加E之F主人不敢当G而陵之H必丧其权。
【答案】C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敌人求战,我们就应战;见到敌人,我们就去进攻;我们的力量不能阻挡(敌人的进攻)却又侵犯他们,都一定会丧失战争的威势。
“求而从之”独立成句,“而”是连词,表顺承,“之”作“从”的宾语,所以C处断开;
“见而加之”和“求而从之”句式一致,是对称结构,独立成句,所以F处断开;
“而”连接“当”和“陵之”,联系紧密,所以H处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指谨慎,与《鸿门宴》中“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的“谨”意思相同。
B.安,指怎么,与《屈原列传》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的“安”意思相同。
C.金,指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进攻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
D.顾,指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不同。谨慎;/恭敬。句意:军队言语不谨慎。/恭敬地让臣张良奉上一双白璧。
B.正确。句意:怎么能知晓我们的真实情况呢 /又怎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
C.正确。
D.正确,不同。回头看;/拜访。句意:前阵的人屡次回头观望。/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对于军队作战而言,朝廷的决策要高明,将帅的选用要慎重,越境进入敌国的动作要迅速,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战而屈敌人之兵的效果。
B.材料一指出用兵讲究先发制人,如果在敌人之前使用权谋,那么敌人有力量也无法使用;如果在敌人之前使用武力,那么敌人有威力也无法抵抗。
C.武王认为敌我两军实力不相当时,太公预先设伏的策略并不适用;对此太公提出了于战前五日派出侦察兵侦察敌情,佯装兵败,迂回作战的策略。
D.武王询问太公,在率兵进入敌国境内,与敌军势均力敌时,应该如何做,才能够让敌军将帅恐惧,士卒悲观,军队行列不稳固,以至最终溃败逃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武王认为敌我两军实力不相当时”错误,根据材料二“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可知武王此处所描述的是敌军的地势不适合预先设伏,而不是说双方的实力差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
(2)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
【答案】(1)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人,一定先考虑不懂得停止的危害,怎么能指望一往无前就能胜利呢
(2)派我军士兵到距离敌人十里的地方埋伏在道路两旁,(派)战车、骑兵绕道百里越过敌人到他后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知道”,懂得规律;“图”,考虑;“恶”,怎么。
(2)“发”,派遣,发兵;“去”,距离;“越”,越过。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行军打仗方面的相同主张。(3分)
【答案】①善用谋略,明察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恰当的战略。
②战斗中不能冒进,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都主张用谋略,明察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恰当的战略。材料—“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意即精细周到的谋略在于明察敌我双方情况,机动权变的指挥在于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明视而高居,则威之”,意即明察敌情而居高临下,就利用威势压倒敌人。材料二“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意即派士兵到距离敌人十里的地方埋伏,派兵绕道到敌人后方,多备战旗,增设战鼓;“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意即在战前五天,就要派侦察兵前去侦察敌人的动静,察知敌人前来的征兆,设置伏兵等待他们。
②都主张战斗中不能冒进,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实力。根据材料一“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意即有力量装作没有力量,没有力量装作有力量,敌人就不能知晓我方的真实情况。材料二“与敌相避,远我旌旗,疏我行阵,必奔其前”,意即我军要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远远举着我军的战旗,使我军行列显得稀疏不整,一定要跑在敌人的前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兵法说:兵力小的可用权谋取胜,兵力大的可用武力取胜。在敌人之前使用权谋,敌人有力量也无法使用;在敌人之前使用武力,敌人有威力也无法抵抗。所以用兵崇尚先发制人。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就能战胜敌人;不善于运用这一原则,就不能战胜敌人。我们去进攻敌人,敌人必然要反击;敌人来进攻我们,我们也必然要反击。我们和敌人相互为胜方和败方(不是我们战胜敌人,就是敌人战胜我们),这是战争的规律。精细周到的谋略在于明察敌我双方情况,机动权变的指挥在于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有力量装作没有力量,没有力量装作有力量,(敌人)怎么能知晓我们的真实情况呢?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人,一定先考虑不懂得停止的危害,怎么能指望一往无前就能胜利呢?如果轻举冒进而寻求战斗,敌人又谋划阻止,(这样)我们进攻而敌人就会取得胜利。所以兵法说:“敌人求战,我们就应战;见到敌人,我们就去进攻;我们的力量不能阻挡(敌人的进攻)却又侵犯他们,都一定会丧失战争的威势。”被强夺的军队没有士气,恐惧的军队不能坚守,遭受失败的军队没有人才。这些都是用兵不得其法的缘故。军队斗志昂扬而毫不犹疑,就同敌人进行决战;强夺敌人而一往无前,就发动进攻;明察敌情而居高临下,就利用威势压倒敌人。这就算是精通兵法了。军队言语不谨慎,就会泄密;侵犯敌人不节制,就会失败;士兵散漫急躁不受约束,就会溃乱。必须要使危险安定,消除祸患,用智谋来判断处置。朝廷的决策要高明,将帅的选用要慎重,越境(进入敌国)要迅速,那么就可以不经战斗而使敌国屈服了。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我军实力)与敌军不相上下,两军相对,多少、强弱相等,谁也不敢先发动进攻。我想让敌人将帅心生恐惧,士卒悲观怯战,军队行列不稳固,后阵的人想要逃跑,前阵的人屡次回头观望,我军击鼓呐喊乘机进攻,敌人就此败逃,该怎么做呢?”太公说:“想做到这样,(就要)派我军士兵到距离敌人十里的地方埋伏在道路两旁,(派)战车、骑兵绕道百里越过敌人到他后方,多备战旗,增设战鼓。战斗打响时,我军击鼓呐喊同时展开攻击,敌军将帅一定恐惧,士兵一定惊骇,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将官、士兵不相照顾,(这样)敌人一定会失败。”
武王说:“(如果)敌人所处的地势,(使我军)无法在其两旁设置伏兵,战车、骑兵又无法越过敌人到他后方,敌人还掌握了我军的谋略,预先做了防备,我军士卒悲观怯战,将帅心生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微妙啊!您提的这个问题。像这种情况,在战前五天,就要派出我军远方侦察兵前去侦察敌人的动静,察知敌人前来的征兆,设置伏兵等待他们,一定要在敌人无法逃脱的死地。(我军)要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远远举着我军的战旗,使我军行列显得稀疏不整,一定要跑在敌人的前面。与敌人接触,刚一交战就撤退,鸣金收兵,后退三里再回击,伏兵才伺机发动攻击,有的攻陷敌军两旁,有的袭击敌军前后,全军快速发动进攻,敌人一定败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郑谷诗“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露湿”点明时间是清晨,以细腻笔触描绘菊花被露水润泽的清新之态;“满池岸”则从空间角度,极言菊花香气弥漫之广,似可触可感。
B. 郑谷诗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突出菊花特点,在传统咏物框架中注入了个性化精神内核,语言质朴,用词贴切。
C. 黄巢诗中“飒飒西风满院栽”,“飒飒”从听觉角度描绘秋风,“满院”从视觉角度写菊花数量之多,营造出秋风中菊花繁茂的画面。
D. 黄巢诗风格豪迈奔放,“他年我若为青帝”直抒胸臆,毫无隐晦,尽显其壮志豪情,情感表达极富感染力。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毫无隐晦”错误。此句并非完全直白,“青帝”为神话意象,此处借青帝间接表达情感,并非毫无隐晦。
16. 两首诗同为味菊经典,却蕴含着不同情怀。从这两首诗里,我们能汲取哪些宝贵的人生智慧?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启示。(6分)
【答案】①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郑诗中菊花不与蓬蒿为伍,不羡慕瓦松的高,启示我们要坚守自身品格和价值,不盲目跟风,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保持内心纯净与独立。
②发挥自身价值:郑诗中菊花以其自身的美和香,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③敢于突破困境:黄诗中的菊花在寒风中艰难生长却没有屈服,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去抗争,努力突破困境,实现目标。
④树立远大理想:黄诗通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达了改天换地的宏伟抱负,这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小成就,要有改变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和决心。
⑤要有担当精神:黄诗中诗人想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体现出一种担当精神,这告诉我们要有责任感,当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或他人处于困境时,要有挺身而出、为改变现状贡献力量的担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由原文“王孙莫把比蓬蒿”可知,菊花拒绝被等同野草,启示我们要保持高洁品格,不因他人误解而改变自我。诗句“由来不羡瓦松高”以菊花不羡慕高处的瓦松,喻指人应保持本真,不攀附权贵、不贪图高位。坚守高洁品格,在名利诱惑前保持淡泊,注重内在价值的实现。
②发挥自身价值:诗中“露湿秋香满池岸”描绘了菊花的清新之美和香气弥漫,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身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逆境中更要彰显自身价值,润泽他人。郑谷诗中的菊花以其自身的美和香,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③敢于突破困境:黄巢诗中的菊花在寒风中艰难生长却没有屈服,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地去抗争,努力突破困境,实现目标。由“飒飒西风满院栽”可知,菊花在凛风中顽强生长,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坚韧不拔,展现生命力量。
④树立远大理想:黄诗通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达了改天换地的宏伟抱负,这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小成就,要有改变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勇气和决心。由“报与桃花一处开”可知,诗人欲改花期实现公平,启示我们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突破固有格局。
⑤要有担当精神:黄诗中诗人想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体现出一种担当精神,这告诉我们要有责任感,当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或他人处于困境时,要有挺身而出、为改变现状贡献力量的担当。
由两诗对比可知,郑谷守正自持与黄巢变革图强的不同选择,启示我们既要保持本心,也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两首诗分别从“静守”与“进取”的角度,启示我们既要坚守本心,又需胸怀大志,在淡泊与豪情之间找到人生平衡。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 , 。”
(2)在杜甫《客至》中“ , ”两句,既写出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又表达了客至的欣喜之情,生活气息浓厚,也足见两人的交情之深。
(3)鸿雁在中华诗歌文化里有着特别含义,人们经常用它来表达情义,鸿雁在古诗文中俯拾皆是,例如“ , ”。
【答案】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解析】易错字词:须臾、缘、蓬、度、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