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大题突破大题预测卷04(江苏专用)(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大题突破大题预测卷04(江苏专用)(原卷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10:35:17

文档简介

大题预测04(江苏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莫言的创作始终有他的独特追求,莫言一直坚持“结构就是政治”的命题,因此他的小说多与政治、历史相关联,尤其是长篇小说多呈现一种庞大厚重的历史感。不同的是,莫言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正统的政治、权力、阶级,更多是从宏大历史潮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叙事多了一种民间化,莫言一直声称自己的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不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也是莫言小说的独特性所在。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特征,长篇小说多以家族为基点展开一段历史叙述,但是历史之下总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蕴,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就是这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本文就从小说文本中的历史书写为例,探寻莫言历史叙事下的文学寓意。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传入中国,强调的多是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外来理论的传播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不免会打上中国烙印,带上民族性特征。新时期以来基于思想大解放的文化潮流,开始兴起反思历史、解构历史的创作潮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去政治化”,这一时期作家们创作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
从《红高粱家族》开始,莫言的小说就开始出现了历史叙事,不过莫言放弃了对正统历史的书写,重点关注的是隐没于历史边缘角落中的那些未被注意、挖掘的历史真实,创作时多借助独特的叙述形式,慢慢地奠基了他小说中历史重构的叙事风格。莫言本人也多次强调,小说家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小说家并不负责再现历史也不可能再现历史。他认为,作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处理的带有主观性色彩的文学活动,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一种象征性活动,而莫言这种处理历史的方式也使他被看作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在莫言那里历史是以个人的、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再现,颠覆了此前的历史叙述,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叙述模式与风格,《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就显示了更多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莫言将《丰乳肥臀》看作是自己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他自己也在序言中说过:“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你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历史,写了战争,写了政治,写了饥饿,写了宗教,写了爱情……”。《丰乳肥臀》借助上官鲁氏苦难的一生描写了20世纪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变化。作者没有从以往政治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叙述,而是以一位母亲和她的九个儿女的命运沉浮为主进行历史的建构,上官鲁氏一家人所面临的一系列生存问题也是整个人类都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小说中的母亲上官鲁氏的一生都是充满着痛苦与磨难的,历史的正义与崇高在这里被消解,仅成为了母亲受难与不幸的见证。母亲鲁璇儿因为德国人入侵,双亲惨遭迫害成为孤儿;跟随姑姑姑父长大的她从小被裹脚,目的是嫁个有权有势的丈夫,结果民国时期“放足”运动,小脚不吃香无奈嫁给了打铁的懦弱小男人上官寿喜;为了传宗接代被迫借种直至生下上官金童;日本人入侵时公公丈夫惨遭杀害,一人拉扯自己的九个儿女和婆婆上官吕氏;侵华战争、内战、自然灾害、饥饿使她不仅养活自己的孩子还要养活孩子的孩子。在这里,莫言笔下的历史成了迫害上官鲁氏的因素,历史的正义与崇高自然而然也被消解了,不同于主流化意识形态的历史叙述,莫言运用解构主义的方式展现了历史非正义的一面,消解单一更接近历史的本来状态。
《生死疲劳》同样描绘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历史情境,乡土历史社会中的转折、变革等,以个体生命轮回中的不同动物和人的视角来描述,宏大历史以荒诞、戏谑的叙述形式解构掉了。莫言吸收了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策略,借助大头儿蓝千岁、兰解放、莫言三个人的叙述视角形成了三重历史话语,多角度多元化地消解已定历史的政治性,为历史的重构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可想象性的空间。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三个叙述者的讲述涉及了新中国以来的几个重大事件: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大潮,但莫言没有直接叙述这些历史运动,而是将其作为蓝脸、西门闹以及他们的子孙后辈们“生死疲劳”的历史背景。政治运动、阶级斗争那种鲜明的意识形态以个人的叙述视角被解构了,小说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历史。西门屯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兰解放的讲述中仿佛一场荒诞的闹剧表演,批斗大会变成了村民们抢夺大雁的场所甚至引发了动乱,人们大打出手死伤参半;游街批斗则成了一场狂欢化的戏剧表演,村民们兴致勃勃欣赏被批斗游街的县长等人,仿佛参加的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乡村聚会。莫言在这里将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以一种戏谑的叙述形式进行重构,历史的崇高与宏大不复存在,历史具有了另一层指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历史图景,小说文本也在多元叙述话语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学内涵。
古往今来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活动带有虚构性的特点,而提及历史总是会囿于正统历史的影响,认为历史是既定的不可随意更改的,这也使作家们的相关创作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学如何想象历史表达历史,作家书写的历史与教科书的历史是有所不同的,作家的创作中带有个人的温度与情怀,表现的是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取向。
(摘编自王泳平《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浅析<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中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新时期文学中也有诸如《地球上的红飘带》《长城万里图》《皖南事变》等以现实主义重写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创作。然而,新历史小说却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也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民间生活,以个人化的视角展开了对历史的多面向叙述。例如,《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第二十幕》等作品将亲族的兴衰荣辱与时代的沉浮紧密结合在一起,放大了历史的局部,着力表现历史风云变幻下家族村落的命运遭际;《灵旗》《冷血》等作品淡化了人物之间的阶级界限,减少了战争史中人物形象的脸谱性,显现出了“温馨、实在、动人的民间品格”;《活着》《米舟》等小说,将偶然性作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在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命运的悲欢离合的表现中发出人生无常的慨叹。在新历史小说作家笔下,“正襟危坐”的历史成为可以拆解和操纵的文本,个人命运的兴衰荣辱和生存境遇的起落沉浮是他们更为关心的表现对象。
新历史小说的这些变化,不仅具有打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更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了一种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其生存为优先的道德原则。米兰昆德拉曾有言:“人类的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假如说前者不属于人,假如说它像一般陌生外力那样强加于人的话,那么,小说(绘画、音乐也同样)的历史则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改造,诞生于人的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作家有责任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过滤历史的外部表象,深入勘探时代、人性、生活的内部症结,描写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如何在个体的人身上交锋与转换,并影响人的行动和选择。将作为主体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是文学创作内在的道德要求。新历史小说不再用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正义与邪恶等观念对人物进行趋于同质化的道德预设,而是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复杂道德经验的尊重出发,描绘着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命运的转折中所感受到的生动景象,推动了当代文学从呈现革命的历史向呈现个人的生活史的伦理转向。
(摘编自梁靖羚《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任何一种外来理论的传播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所以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不免会打上中国烙印,带上民族性特征。
B.莫言吸收了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策略,角度多元化地消解既定历史的政治性,为历史的重构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新历史小说作家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而个人命运的兴衰荣辱和生存境遇的起落沉浮是他们更为关心的表现对象。
D.作者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将作为主体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是文学创作内在的道德要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作者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错误,原文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新历史主义的“去政治化”,指的是作家们的创作不再关注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
B.材料一中,在谈到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时,指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因为历史不能更改,而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作者发挥想象,表现个人的价值观取向。
C.材料二中,新历史小说不再反映革命精神,打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D.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重视历史的重解和重构,新历史小说以个人视角展开对历史的叙述,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尊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再关注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错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去政治化’,这一时期作家们创作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强调的是“创作重点不再是”而不是“不再关注”;
B.“历史不能更改”错误,原文为“历史是既定的不可随意更改的”,而不是不可更改;
C.“新历史小说不再反映革命精神”错误,原文为“新历史小说……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选项曲解文意。
3.下列选项,最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丁晓平的《红船启航》围绕着我们党建党前后的历史,展开描写,表现了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时代风貌,写出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B.叶兆言的《状元镜》以辛亥革命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背景,剔除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来构成小说,叙述重点放到家常的世俗的生活上。
C.吴强的《红日》以宏大叙事的笔法摹画了江苏的涟水和山东的莱芜、孟良固三次战役,英雄人民的壮歌恢宏唱响,伟大的精神和气象横空而起。
D.龙平平的《觉醒年代》着眼于宏大的背景,壮丽呈现了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为主体构成的巨幅历史画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是“新历史小说却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也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民间生活,以个人化的视角展开了对历史的多面向叙述”。
A.该作品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不符合新历史小说关注个人命运和民间生活的特点。
B.该作品剔除了重大历史事件,聚焦于家常的世俗生活,符合新历史小说关注个人命运和民间生活的特点。
C.该作品以宏大叙事为主,不符合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D.该作品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不符合新历史小说的特点。
4.张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写一篇介绍莫言的历史叙事特点的解说词”的任务,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解说词的提纲。(4分)
【答案】①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莫言小说的历史叙述特点:其一,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对正统历史的书写,侧重“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特点;其二,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以家族为基点展开叙事并带有文化意蕴;
②接着分别以《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为例,向大家展示莫言作品中新历史主义叙事特征的具体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提到,“莫言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正统的政治、权力、阶级,更多是从宏大历史潮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叙事多了一种民间化,莫言一直声称自己的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特征,长篇小说多以家族为基点展开一段历史叙述……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据此,首先从两个方面介绍莫言小说的历史叙述特点:其一,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对正统历史的书写,侧重“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特点;其二,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的特征,以家族为基点展开叙事并带有文化意蕴;
②材料一第四、五段就第一段提到的“《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就是这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本文就从小说文本中的历史书写为例,探寻莫言历史叙事下的文学寓意”,以《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为例,阐述了莫言作品中新历史主义叙事特征的具体体现。据此可列出:接着分别以《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为例,向大家展示莫言作品中新历史主义叙事特征的具体体现。
5.学校号召同学们向校刊中新历史小说专栏投稿,如果让你来当评审,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创作的重点不是单一宏大的叙事,而是取向多元。
②创作的内容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叙述过程中挖掘历史的真实。
③打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人的主体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作家们创作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可知,创作的重点不是单一宏大的叙事,而是取向多元。
②结合“历史是以个人的、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再现”“重点关注的是隐没于历史边缘角落中的那些未被注意、挖掘的历史真实”可知,创作的内容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再现,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叙述过程中挖掘历史的真实。
③结合“新历史小说的这些变化,不仅具有打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更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了一种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其生存为优先的道德原则”可知,打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人的主体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脸
郑俊甫
鬼子的铁蹄踏进窑镇时,四爷正在庆乙戏楼唱戏,唱的是《捉放曹》。四爷唱花脸,扮年轻气盛的曹操,水白脸,脸谱高位勾画,哇呀呀一嗓子,声似洪钟。
四爷打小喜欢看戏,小时候家住庆乙戏楼旁边,没事就跟着大人泡戏园子。别的孩子也有看戏的,男孩子都喜欢看武生——一杆枪舞得虎虎生风,要不就是翻筋斗,孙猴子似的,好看;女孩子呢,多喜欢书生小姐的故事,如《西厢记》之类。
四爷不。四爷喜欢花脸:曹操呀,李逵呀,还有“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的关云长,等等。有一回,庆乙戏楼的花脸卸罢了妆,①见四爷还跷着两只脚趴在戏台边,痴愣愣地看,一时兴起,便抱了他,到后台,仔仔细细地给四爷画了张脸谱。四爷得了宝似的,一口气跑回家,对着镜子左瞧右照。四爷的小脸上是一张拼接的脸谱,一片红忠,一片水白,还有的地方画成了金银妖怪。四爷不在乎,哪一片他都欢喜,一连几天舍不得洗,恨不能一直在脸上留着。后来,父母骂得急了,他便哭丧着脸去洗。没承想,拿肥皂也搓不下去,家人只好动用了豆油,才算让一张脸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四爷就是凭着一股子痴劲儿进了戏班。先是跑龙套,但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庆乙戏楼的当家花脸,方圆百里无人不知。
鬼子进了窑镇,消停了没几天,一位少佐就带着翻译进了庆乙戏楼。少佐也是喜欢京戏的,尤喜花脸,还能哼上几句。听说四爷花脸唱得好,他就寻上了门,不光想听,还想学几句,最好能登台演唱。
四爷自然是拒绝的。别看在舞台上什么角色都唱过,也演过老奸巨猾的反派,可下了台,四爷却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少佐很有耐心,看上去比三顾茅庐的刘玄德还有诚意。聊了几次花脸,碰了几次壁,少佐便换了话题,开始聊四爷的家庭——先是四爷的父母寿辰,继而是家居摆设,甚至于孩子念的学堂都聊,熟悉得像是在聊自己。
②四爷的心开始打鼓,身上冷汗直冒。
四爷说:“想学什么?”
少佐顿时眉开眼笑,说:“花脸吧。”
四爷说:“想唱哪出?”
少佐转了转眼珠,两只手比画着说:“就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四爷摇了摇头:“关羽太费嗓子了,你初入门,唱不了。”
少佐愣了一下:“你看我能唱哪出?”
四爷说:“《捉放曹》吧。你可以试试曹操,那时候曹操春秋正盛,与你年龄相合。”
少佐侧过脸,盯着翻译。翻译立马解释说:“曹操,三国时的英雄,很厉害的。”少佐微笑着点点头,就唱这个吧。
四爷教得很认真,少佐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月后,少佐能完整地唱上一段了,有模有样。少佐提出想上舞台,四爷想了想,点了头。
那天观众很多,坐满了整个戏楼。观众是四爷花钱雇来的。要说庆乙戏楼从不缺观众,尤其是四爷的场子。可那天要上台的,是一个日本人,是带着兵扛着枪一路烧杀抢掠的鬼子。教鬼子唱戏,还要他登台表演,这不是汉奸卖国贼吗?
四爷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好多人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都骂上娘了。四爷赔上自己的老脸,花钱请了庆乙戏楼的铁杆戏迷。戏园子不能空呀,别看少佐在四爷面前一副谦恭的样子,四爷明白,每一个谦恭的细胞里都藏着利刃。
那天的戏唱得很热闹,该有掌声的地方、不该有掌声的地方,掌声都有了。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
少佐很开心,他学着窑镇人的样子,冲四爷一拱手,鞠了一躬。打那天起,少佐不再光顾庆乙戏楼了,他又恢复了侵略者的本性,拿起了枪。
③不再光顾庆乙戏楼的,还有四爷。据说,少佐的那场戏唱罢,就再也没有人在窑镇见过四爷。窑镇的上空起了一阵风,先是在戏迷们之间刮,后来越来越盛,很快就席卷了窑镇的角角落落。少佐也听说了,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少佐派了很多人,去寻四爷的下落。可是,四爷,连同他的家人,隐了身似的,再也寻不着了。
日本人投降后,那阵风成了窑镇的一个传说,有鼻子有眼的。就连街头说书的,也拿它作保留节目,说起来眉飞色舞,唾沫星乱溅。您瞧瞧,明明是担着汉奸的名声,教鬼子唱戏的,最后却成了英雄。为什么?《捉放曹》中,是青年曹操,脸谱该高位勾画,眉毛和眼部的线条勾得直且淡,两颊皱纹一对,线条细长,以显其年轻气盛。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眉毛、眼部和脸上的皱纹,着色重,线条粗,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不再讲究虚实,面部的皱纹也多,行话叫“水白奸邪”。怎么个意思?《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
④这个四爷呀。啧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圣”,是忠义的象征,四爷认为一个侵略者学唱关羽是对忠义精神的玷污,所以找借口让鬼子改学《捉放曹》。
B.鬼子唱戏时,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侧面写出戏的精彩和四爷教得好。
C.戏曲在小说中既是四爷热爱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四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工具,承载着四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反抗精神。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了四爷小时候的经历,补充了四爷教鬼子唱戏的真相,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自然、流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侧面写出戏的精彩和四爷教得好”错误,依据原文“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眉毛、眼部和脸上的皱纹,着色重,线条粗,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不再讲究虚实,面部的皱纹也多,行话叫‘水白奸邪’”可知,四爷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水白奸邪”, 对少佐进行了嘲弄、羞辱,所以才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
7.下列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趴”“痴愣愣”等词语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四爷看戏时的专注和痴迷。
B.句子②描写四爷心打鼓、冒冷汗,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当时紧张、恐慌的心理状态。
C.句子③写四爷不再光顾戏楼,因为四爷觉得不会再有人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离开。
D.句子④情感饱满,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且独立成段,有利于突出主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因为四爷觉得不会再有人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离开”错误,依据原文“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可知,四爷对少佐进行了嘲弄、羞辱和诅咒,所以才离开。
8.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窑镇的那阵风”的含义和作用。(4分)
【答案】①含义:“窑镇的那阵风”表面指窑镇百姓之间流传的四爷用画脸谱的方式嘲弄、羞辱鬼子的事迹,实际上暗含了窑镇百姓对四爷用智慧反抗侵略者的理解和传颂。②作用:象征着民族精神和反抗意识的传播,将四爷的个人行为升华为民族情感的表达,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1)含义:依据原文“窑镇的上空起了一阵风,先是在戏迷们之间刮,后来越来越盛,很快就席卷了窑镇的角角落落。少佐也听说了,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和“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可知,“窑镇的那阵风”指窑镇戏迷们以及百姓之间流传的四爷用画《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的方式嘲弄、羞辱和诅咒鬼子少佐的事迹,体现了四爷的聪明和智慧,凸显了四爷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窑镇百姓对四爷反抗侵略者方式的理解和传颂,突出了四爷的爱国情怀。
(2)作用:升华了主题,将四爷个人行为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象征着以四爷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使故事情节更具感染力,更具爱国主义情怀,深化了主题思想。
9.小说的传奇性是指情节、人物或环境等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往往包含着神秘、惊险或令人惊叹的元素。请结合情节和人物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性。(6分)
【答案】①情节发展的传奇性:四爷的消失和围绕他产生的传说使整个故事蒙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从教鬼子唱戏到智辱鬼子,情节的反转极具传奇性。②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四爷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下看似妥协,实则利用戏曲脸谱羞辱诅咒侵略者,既隐蔽又极具智慧,体现了四爷非凡的胆识和强烈的民族气节,人物具有传奇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情节发展的传奇性: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小说前文一直描述四爷教少佐唱《捉放曹》,还让少佐登台表演,这一系列情节看似是也在迎合侵略者。比如“四爷教得很认真,少佐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月后,少佐能完整地唱上一段了,有模有样。少佐提出想上舞台,四爷想了想,点了头”,在这个过程中,四爷承受着百姓的误解,读者也可能会疑惑四爷的行为,然而最后却是四爷给少佐画的是《平阳关》里曹操的脸谱,有着诅咒侵略者之意;还有文章最后“不再光顾庆乙戏楼的,还有四爷”中关于四爷的消失,这种情节反转如同惊雷,打破了之前看似平静的叙事,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冲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的传奇性更强。
(2)人物形象的传奇性:根据原文“《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可知,在面对少佐的威胁时,四爷没有直接反抗,而是通过给少佐画特定的脸谱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精神,四爷用这种方式巧妙的讽刺了侵略者的命运,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民族气节,使人物具有传奇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中,“千乘之盟”做“不信”的宾语,故宾语后C处断;
“而重二子之言”中,“二子之言”做“重”的宾语,故宾语后E处断;
“信之”作主语,“德”作“为”的宾语,故宾语后G处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B.济,在文中是“帮助,辅助”的意思。与《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济”的词义一样。
C.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D.雷霆,在文中指“生气、发怒”,与《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钟鼓馔玉”修辞手法一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修辞手法的能力。
A.正确。“辞”,均为拒绝。句意:子路拒绝了。/请你不要拒绝,再坐下来弹一曲。
B.正确。“济”,均为帮助,辅助。句意: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帮助他实现他的要求。/“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后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和后主刘禅稳定朝局。
C.正确。“的”,均为的确。句意: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D.错误。“雷霆”,比喻声威或怒气。/钟鼓馔玉,借代手法,代指荣华富贵的奢华生活或功名利禄。句意:假如能不惧怒气。/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错。文中子路的话“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是对季康子说的,而非对射的拒绝之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答案】(1)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
(2)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爱诚实之道,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国”,宝贝;“全”,保全;“臣所难也”,判断句。
(2)“昔”,从前;“既”,……之后,已经;“向”,如果。
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答案】可以。
材料一的论点是“信”,强调“诚信”的重要,所给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 可以作为反面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的“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可知,材料一的论点是“信”,论述了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
所给材料的意思为: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迎战抗敌。商鞅(派人)对公子昂说:“当初我与您交好,现在(我们)都是(敌对的)两国将领,(我)不忍心攻打(您),希望(与您)喝一杯酒(订立盟约)来让双方军队休战。”公子昂答应了,就与商鞅会盟。商鞅埋伏了甲士俘虏了公子昂,打败了魏军。到秦惠王继位后,怀疑商鞅做谋反之事,就(把他)车裂示众了。商鞅,是秦国的重臣,在四海之内享有重名,(却)贪求(用)欺诈(手段获得)的区区战功,丧失了诚实守信的正道大义,一次行不守信(的事),终身招致怨恨,最终导致身死灭亡,被天下耻笑。
可见,此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即“卒至屠灭,为天下笑”,可以作为反例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没有守信(就)不能树立德行。所以品行对于人来说,(就)像渡河需要舟船;守信对于品行来说,(就)像行舟要依靠船桨。想要过大河,没有舟船怎能渡过?想要划起舟船,没有船桨怎能行驶?现在的人虽然想要行善却不明白要树立品行,就像没有舟船却要渡过大河;虽然想要树立品行却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没有船桨却要行驶舟船。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侯献上别的鼎假充,请求订立盟约。齐侯不相信,说:“如果柳季说(鼎)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鲁侯派柳季去(说),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才献出岑鼎。小邾国的射(想要)用(献上句绎)邑(作为条件)逃亡到鲁国,(对鲁国)说:“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我(就)不用订立盟约了。”(鲁国)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绝了。季康子对他说:“(鲁国作为)千乘之国,(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却相信您的一句话,您(去出使)有什么辱没之处呢?”子路说:“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帮助他实现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在民间诚实守信,名声却流传遍布天下。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所以说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现。君子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一定诚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用诚信的原则给予救助就能见效,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诚信的方式赏赐惩罚就能清明。因此说:守信作为行事的准则,这样的美德很伟大啊!
材料二: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知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反应),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情绪迎合旨意,那就是邪佞的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在于它的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于是,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引导风俗,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 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爱诚实之道,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是所谓的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轻慢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这些情况)的确如陛下所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描写的农村生活,与陆游《游山西村》所描写的时节和表达的情感一致。
B.作者隐居于此,有松竹为伴,饱含赞赏之意,同时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C.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侧面写出生活上的“足”。
D.“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装模作样,让人忍俊不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陆游《游山西村》所描写的时节是春季。由“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的是秋季。所以时节不同。
16.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简淡”这一特点的。(6分)
【答案】①借景抒情,上阕首句写林木葱笼,环境清幽。“万事从今足”确定了全篇“简淡”的基调;②侧面描写,分社肉,喝家酿白酒,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简约淡泊的志趣;③动作描写,儿童的“偷”和老夫的“闲看”,表现出的是“万事从今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令人愉悦,简淡生活跃然纸上:④语言简淡通俗,通篇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妙趣横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风格及技巧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确定了全篇“简淡”的基调;
②侧面描写,“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分社肉,喝家酿白酒,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平和,暗扣简约淡泊的志趣;
③动作描写,“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梨、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儿童的“偷”和老夫的“闲看”,表现出的是“万事从今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令人愉悦,简淡生活跃然纸上;
④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国家发生祸乱,自身处境艰难。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来点评这一历史现象。
(2)秋日画船如在云中浮游,江上白鹭翩翩而飞,面对此景小明不禁吟诵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诗句:“ , 。”
(3)“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 , 。”
【答案】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解析】易错字词:逸豫、涉、芙蓉、扈、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大题预测04(江苏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莫言的创作始终有他的独特追求,莫言一直坚持“结构就是政治”的命题,因此他的小说多与政治、历史相关联,尤其是长篇小说多呈现一种庞大厚重的历史感。不同的是,莫言的历史叙事不再关注正统的政治、权力、阶级,更多是从宏大历史潮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叙事多了一种民间化,莫言一直声称自己的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不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也是莫言小说的独特性所在。莫言的历史叙事带有新历史主义特征,长篇小说多以家族为基点展开一段历史叙述,但是历史之下总带有一定的文化意蕴,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就是这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本文就从小说文本中的历史书写为例,探寻莫言历史叙事下的文学寓意。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传入中国,强调的多是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外来理论的传播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不免会打上中国烙印,带上民族性特征。新时期以来基于思想大解放的文化潮流,开始兴起反思历史、解构历史的创作潮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去政治化”,这一时期作家们创作的重点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
从《红高粱家族》开始,莫言的小说就开始出现了历史叙事,不过莫言放弃了对正统历史的书写,重点关注的是隐没于历史边缘角落中的那些未被注意、挖掘的历史真实,创作时多借助独特的叙述形式,慢慢地奠基了他小说中历史重构的叙事风格。莫言本人也多次强调,小说家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小说家并不负责再现历史也不可能再现历史。他认为,作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处理的带有主观性色彩的文学活动,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只是一种象征性活动,而莫言这种处理历史的方式也使他被看作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在莫言那里历史是以个人的、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再现,颠覆了此前的历史叙述,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叙述模式与风格,《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就显示了更多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莫言将《丰乳肥臀》看作是自己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他自己也在序言中说过:“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如果你要了解我,应该看我的《丰乳肥臀》。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历史,写了战争,写了政治,写了饥饿,写了宗教,写了爱情……”。《丰乳肥臀》借助上官鲁氏苦难的一生描写了20世纪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变化。作者没有从以往政治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叙述,而是以一位母亲和她的九个儿女的命运沉浮为主进行历史的建构,上官鲁氏一家人所面临的一系列生存问题也是整个人类都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小说中的母亲上官鲁氏的一生都是充满着痛苦与磨难的,历史的正义与崇高在这里被消解,仅成为了母亲受难与不幸的见证。母亲鲁璇儿因为德国人入侵,双亲惨遭迫害成为孤儿;跟随姑姑姑父长大的她从小被裹脚,目的是嫁个有权有势的丈夫,结果民国时期“放足”运动,小脚不吃香无奈嫁给了打铁的懦弱小男人上官寿喜;为了传宗接代被迫借种直至生下上官金童;日本人入侵时公公丈夫惨遭杀害,一人拉扯自己的九个儿女和婆婆上官吕氏;侵华战争、内战、自然灾害、饥饿使她不仅养活自己的孩子还要养活孩子的孩子。在这里,莫言笔下的历史成了迫害上官鲁氏的因素,历史的正义与崇高自然而然也被消解了,不同于主流化意识形态的历史叙述,莫言运用解构主义的方式展现了历史非正义的一面,消解单一更接近历史的本来状态。
《生死疲劳》同样描绘了中国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历史情境,乡土历史社会中的转折、变革等,以个体生命轮回中的不同动物和人的视角来描述,宏大历史以荒诞、戏谑的叙述形式解构掉了。莫言吸收了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策略,借助大头儿蓝千岁、兰解放、莫言三个人的叙述视角形成了三重历史话语,多角度多元化地消解已定历史的政治性,为历史的重构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可想象性的空间。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三个叙述者的讲述涉及了新中国以来的几个重大事件: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大潮,但莫言没有直接叙述这些历史运动,而是将其作为蓝脸、西门闹以及他们的子孙后辈们“生死疲劳”的历史背景。政治运动、阶级斗争那种鲜明的意识形态以个人的叙述视角被解构了,小说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历史。西门屯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兰解放的讲述中仿佛一场荒诞的闹剧表演,批斗大会变成了村民们抢夺大雁的场所甚至引发了动乱,人们大打出手死伤参半;游街批斗则成了一场狂欢化的戏剧表演,村民们兴致勃勃欣赏被批斗游街的县长等人,仿佛参加的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乡村聚会。莫言在这里将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以一种戏谑的叙述形式进行重构,历史的崇高与宏大不复存在,历史具有了另一层指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历史图景,小说文本也在多元叙述话语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学内涵。
古往今来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文学创作活动带有虚构性的特点,而提及历史总是会囿于正统历史的影响,认为历史是既定的不可随意更改的,这也使作家们的相关创作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学如何想象历史表达历史,作家书写的历史与教科书的历史是有所不同的,作家的创作中带有个人的温度与情怀,表现的是他们个人的价值观取向。
(摘编自王泳平《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浅析<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中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新时期文学中也有诸如《地球上的红飘带》《长城万里图》《皖南事变》等以现实主义重写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创作。然而,新历史小说却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也不再遵循以革命精神为内核的进步历史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民间生活,以个人化的视角展开了对历史的多面向叙述。例如,《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第二十幕》等作品将亲族的兴衰荣辱与时代的沉浮紧密结合在一起,放大了历史的局部,着力表现历史风云变幻下家族村落的命运遭际;《灵旗》《冷血》等作品淡化了人物之间的阶级界限,减少了战争史中人物形象的脸谱性,显现出了“温馨、实在、动人的民间品格”;《活着》《米舟》等小说,将偶然性作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在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和命运的悲欢离合的表现中发出人生无常的慨叹。在新历史小说作家笔下,“正襟危坐”的历史成为可以拆解和操纵的文本,个人命运的兴衰荣辱和生存境遇的起落沉浮是他们更为关心的表现对象。
新历史小说的这些变化,不仅具有打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更在伦理意义上昭示了一种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及其生存为优先的道德原则。米兰昆德拉曾有言:“人类的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假如说前者不属于人,假如说它像一般陌生外力那样强加于人的话,那么,小说(绘画、音乐也同样)的历史则诞生于人的自由,诞生于人的彻底个性化的改造,诞生于人的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作家有责任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过滤历史的外部表象,深入勘探时代、人性、生活的内部症结,描写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如何在个体的人身上交锋与转换,并影响人的行动和选择。将作为主体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是文学创作内在的道德要求。新历史小说不再用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正义与邪恶等观念对人物进行趋于同质化的道德预设,而是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对复杂道德经验的尊重出发,描绘着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命运的转折中所感受到的生动景象,推动了当代文学从呈现革命的历史向呈现个人的生活史的伦理转向。
(摘编自梁靖羚《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任何一种外来理论的传播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所以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不免会打上中国烙印,带上民族性特征。
B.莫言吸收了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策略,角度多元化地消解既定历史的政治性,为历史的重构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新历史小说作家对表现轰轰烈烈的政治历史图景不感兴趣,而个人命运的兴衰荣辱和生存境遇的起落沉浮是他们更为关心的表现对象。
D.作者认为文学产生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将作为主体的价值放在第一位,是文学创作内在的道德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新历史主义的“去政治化”,指的是作家们的创作不再关注以往那种单一宏大的叙事,开始形成多元化取向。
B.材料一中,在谈到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时,指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因为历史不能更改,而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作者发挥想象,表现个人的价值观取向。
C.材料二中,新历史小说不再反映革命精神,打破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传统的审美价值,重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D.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新历史主义重视历史的重解和重构,新历史小说以个人视角展开对历史的叙述,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尊重。
3.下列选项,最符合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丁晓平的《红船启航》围绕着我们党建党前后的历史,展开描写,表现了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时代风貌,写出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B.叶兆言的《状元镜》以辛亥革命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背景,剔除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来构成小说,叙述重点放到家常的世俗的生活上。
C.吴强的《红日》以宏大叙事的笔法摹画了江苏的涟水和山东的莱芜、孟良固三次战役,英雄人民的壮歌恢宏唱响,伟大的精神和气象横空而起。
D.龙平平的《觉醒年代》着眼于宏大的背景,壮丽呈现了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为主体构成的巨幅历史画卷。
4.张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写一篇介绍莫言的历史叙事特点的解说词”的任务,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解说词的提纲。(4分)
5.学校号召同学们向校刊中新历史小说专栏投稿,如果让你来当评审,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脸
郑俊甫
鬼子的铁蹄踏进窑镇时,四爷正在庆乙戏楼唱戏,唱的是《捉放曹》。四爷唱花脸,扮年轻气盛的曹操,水白脸,脸谱高位勾画,哇呀呀一嗓子,声似洪钟。
四爷打小喜欢看戏,小时候家住庆乙戏楼旁边,没事就跟着大人泡戏园子。别的孩子也有看戏的,男孩子都喜欢看武生——一杆枪舞得虎虎生风,要不就是翻筋斗,孙猴子似的,好看;女孩子呢,多喜欢书生小姐的故事,如《西厢记》之类。
四爷不。四爷喜欢花脸:曹操呀,李逵呀,还有“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的关云长,等等。有一回,庆乙戏楼的花脸卸罢了妆,①见四爷还跷着两只脚趴在戏台边,痴愣愣地看,一时兴起,便抱了他,到后台,仔仔细细地给四爷画了张脸谱。四爷得了宝似的,一口气跑回家,对着镜子左瞧右照。四爷的小脸上是一张拼接的脸谱,一片红忠,一片水白,还有的地方画成了金银妖怪。四爷不在乎,哪一片他都欢喜,一连几天舍不得洗,恨不能一直在脸上留着。后来,父母骂得急了,他便哭丧着脸去洗。没承想,拿肥皂也搓不下去,家人只好动用了豆油,才算让一张脸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四爷就是凭着一股子痴劲儿进了戏班。先是跑龙套,但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了庆乙戏楼的当家花脸,方圆百里无人不知。
鬼子进了窑镇,消停了没几天,一位少佐就带着翻译进了庆乙戏楼。少佐也是喜欢京戏的,尤喜花脸,还能哼上几句。听说四爷花脸唱得好,他就寻上了门,不光想听,还想学几句,最好能登台演唱。
四爷自然是拒绝的。别看在舞台上什么角色都唱过,也演过老奸巨猾的反派,可下了台,四爷却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少佐很有耐心,看上去比三顾茅庐的刘玄德还有诚意。聊了几次花脸,碰了几次壁,少佐便换了话题,开始聊四爷的家庭——先是四爷的父母寿辰,继而是家居摆设,甚至于孩子念的学堂都聊,熟悉得像是在聊自己。
②四爷的心开始打鼓,身上冷汗直冒。
四爷说:“想学什么?”
少佐顿时眉开眼笑,说:“花脸吧。”
四爷说:“想唱哪出?”
少佐转了转眼珠,两只手比画着说:“就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四爷摇了摇头:“关羽太费嗓子了,你初入门,唱不了。”
少佐愣了一下:“你看我能唱哪出?”
四爷说:“《捉放曹》吧。你可以试试曹操,那时候曹操春秋正盛,与你年龄相合。”
少佐侧过脸,盯着翻译。翻译立马解释说:“曹操,三国时的英雄,很厉害的。”少佐微笑着点点头,就唱这个吧。
四爷教得很认真,少佐学得也很认真,一个月后,少佐能完整地唱上一段了,有模有样。少佐提出想上舞台,四爷想了想,点了头。
那天观众很多,坐满了整个戏楼。观众是四爷花钱雇来的。要说庆乙戏楼从不缺观众,尤其是四爷的场子。可那天要上台的,是一个日本人,是带着兵扛着枪一路烧杀抢掠的鬼子。教鬼子唱戏,还要他登台表演,这不是汉奸卖国贼吗?
四爷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好多人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早都骂上娘了。四爷赔上自己的老脸,花钱请了庆乙戏楼的铁杆戏迷。戏园子不能空呀,别看少佐在四爷面前一副谦恭的样子,四爷明白,每一个谦恭的细胞里都藏着利刃。
那天的戏唱得很热闹,该有掌声的地方、不该有掌声的地方,掌声都有了。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
少佐很开心,他学着窑镇人的样子,冲四爷一拱手,鞠了一躬。打那天起,少佐不再光顾庆乙戏楼了,他又恢复了侵略者的本性,拿起了枪。
③不再光顾庆乙戏楼的,还有四爷。据说,少佐的那场戏唱罢,就再也没有人在窑镇见过四爷。窑镇的上空起了一阵风,先是在戏迷们之间刮,后来越来越盛,很快就席卷了窑镇的角角落落。少佐也听说了,问了懂戏的人,才知道那不是空穴来风,是嘲弄,是羞辱,是诅咒。少佐派了很多人,去寻四爷的下落。可是,四爷,连同他的家人,隐了身似的,再也寻不着了。
日本人投降后,那阵风成了窑镇的一个传说,有鼻子有眼的。就连街头说书的,也拿它作保留节目,说起来眉飞色舞,唾沫星乱溅。您瞧瞧,明明是担着汉奸的名声,教鬼子唱戏的,最后却成了英雄。为什么?《捉放曹》中,是青年曹操,脸谱该高位勾画,眉毛和眼部的线条勾得直且淡,两颊皱纹一对,线条细长,以显其年轻气盛。可是四爷呢,给少佐画的是《阳平关》里曹操的脸谱。眉毛、眼部和脸上的皱纹,着色重,线条粗,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不再讲究虚实,面部的皱纹也多,行话叫“水白奸邪”。怎么个意思?《阳平关》里的曹操可是暮年,不光仗打得一败涂地,阳寿也只余了不到三年……
④这个四爷呀。啧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的“武圣”,是忠义的象征,四爷认为一个侵略者学唱关羽是对忠义精神的玷污,所以找借口让鬼子改学《捉放曹》。
B.鬼子唱戏时,每个观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散场的时候,一个个冲着四爷伸大拇哥,侧面写出戏的精彩和四爷教得好。
C.戏曲在小说中既是四爷热爱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四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工具,承载着四爷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反抗精神。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了四爷小时候的经历,补充了四爷教鬼子唱戏的真相,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自然、流畅。
7.下列对小说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趴”“痴愣愣”等词语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四爷看戏时的专注和痴迷。
B.句子②描写四爷心打鼓、冒冷汗,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当时紧张、恐慌的心理状态。
C.句子③写四爷不再光顾戏楼,因为四爷觉得不会再有人听他唱戏,所以知趣地离开。
D.句子④情感饱满,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且独立成段,有利于突出主题。
8.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窑镇的那阵风”的含义和作用。(4分)
9.小说的传奇性是指情节、人物或环境等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往往包含着神秘、惊险或令人惊叹的元素。请结合情节和人物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性。(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荏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有删改)
【注】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故齐A邾不信B千乘之盟C而重D二子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在文中是“拒绝”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一样。
B.济,在文中是“帮助,辅助”的意思。与《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济”的词义一样。
C.的,在文中是“的确”的意思。与《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一样。
D.雷霆,在文中指“生气、发怒”,与《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钟鼓馔玉”修辞手法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行为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描写的农村生活,与陆游《游山西村》所描写的时节和表达的情感一致。
B.作者隐居于此,有松竹为伴,饱含赞赏之意,同时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C.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侧面写出生活上的“足”。
D.“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装模作样,让人忍俊不禁。
16.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简淡”这一特点的。(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国家发生祸乱,自身处境艰难。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两句来点评这一历史现象。
(2)秋日画船如在云中浮游,江上白鹭翩翩而飞,面对此景小明不禁吟诵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诗句:“ , 。”
(3)“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