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大题突破大题预测卷05(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大题突破大题预测卷05(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10:36:06

文档简介

大题预测05(广东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即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那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呲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 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来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直接演变”错误。原文提到“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哪吒并非罗刹之王。且哪吒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文化融合、形象演变等多个阶段,并非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
C.“宋代禅宗典籍……融入道教神将体系”错误。“宋代禅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时间上错误,原文为“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
D.“完全脱离”错误。《封神演义》中哪吒仍保留道教法器与道家渊源,还留有佛典里的三头八臂化身。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
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错误。动画电影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哪吒形象可以随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演变,并非颠覆原型。
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的普遍状态,而非只强调“青少年段”
B.属于材料一中《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往传统伦理的方向改编,与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内心需求”无关。
C.直接对应材料二对“魔童哪吒”的描述——“狐独、挣扎、反抗”“未完成社会化时的认同缺失”,并指出其通过“成长叙事”关注内心需求,符合题干要求。
D.侧重文学形象塑造,未涉及对“内心需求”的深层探讨。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
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
材料一开篇指出“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接着按时间顺序阐述,“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说明佛教对早期哪吒形象的影响。“公元6~7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体现了密教传播对哪吒形象受关注的推动。“晚唐至宋朝……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表明道教对哪吒形象演变的作用。“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强调了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侧重点在于历史发展。
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二提到“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点明了探讨的背景是现实中青少年的需求。“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将魔童哪吒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相联系。“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强调了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结合的时代意义,侧重点在于现实层面。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干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6分)
【答案】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文化融合:“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表明哪吒形象借鉴了外来文化元素,吸纳了印度教、佛教元素。“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体现了结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还适当世俗化并进行合流,展现了文化融合和包容性。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说明明代关注哪吒的反抗精神等,对其形象进行了调整。“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映射了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表明当代哪吒形象映射成长困境,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与时代精神相适配。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体现了从佛典、小说到影视等不同载体。《封神演义》定型了文学形象,动画电影中魔童哪吒引发青年共鸣,通过媒介叙事拓展了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材料中哪吒一直具有“反抗”精神,如在《封神演义》中的“大闹龙宫”等情节。“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体现了“责任”等普世精神,始终保留这些核心价值,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强化其合法性,保证了形象的延续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⑤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⑥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节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衡王刻“寿”字既希冀自己长寿,也摆了皇族威风,可惜其命其威早已消逝,倒是“寿”字存续至今。
B.文章第三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把清澈如镜的井水比作范仲淹的心,侧面赞美他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
C.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D.范仲淹无论在边防、朝中,还是在地方,都怀着无比炽热的忧国忧民之心,去实践自己的处世治国之道。
【答案】C
【解析】C.“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错误。原文“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可见,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并不是多年,只是很短时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划波浪线句子使用排比、拟人、对比手法,写出青州山的肃穆永恒,表现青州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B.文章使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将范仲淹和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放到一起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文章第五段开头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
D.文章以游览踪迹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顺序,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表达感悟,选材和组材十分严谨,文脉清晰。
【答案】D
【解析】D.“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表达感悟”表述错误,依据“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我在院中徘徊,……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等语句,可知通过“我”的视角,围绕作者对青州的历史文化以及范仲淹等人物的感悟来选材组材。
8.文本一的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文中却又叙写了衡王的一些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案】①以衡王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仲淹的精神永存;
②表达了人不能靠刻字、盖高楼求得永存,而要创造一种精神,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思想的哲理;
③选材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展了文章思路,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①手法上,结合“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可知文章将衡王追求个人私利和虚荣却转瞬即逝,与范仲淹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精神永恒进行鲜明对比,更能突出范仲淹精神的可贵和永恒。
②主题上,根据“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分析可知,人要想获得真正的永恒,应该像范仲淹一样,创造出有价值的精神和思想,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虚荣和物质的享受。
③选材上,依据“自山脚下遥望山顶,……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可见,在选材上,这段叙写衡王的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再联系文末“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可见,尽管文章中涉及了衡王和范仲淹等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看似“形散”,但始终围绕着“永恒”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衡王的短暂与范仲淹的永恒形成对比,都是为了突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价值,体现了散文“神聚”的特点。
9.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划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答案】①描写美:文本通过“焦躁徘徊,自责自求”等词语对范仲淹在小院中状态进行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其忧国忧民形象;同时对他回忆的戍边艰苦、朝堂勤勉、赈灾时百姓困苦等场景细致描绘,丰富文章内容,体现描写之美。
②意境美:作者借助想象,将范仲淹置于小院情境中,使其忧国忧民之情与静谧环境相融合,营造出深沉凝重意境;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
③哲理美: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
【解析】梁衡提出的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分别为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①描写美:在描述范仲淹回忆过往经历时,“他回忆着……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虽不是对景物的描写,但通过对范仲淹不同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让读者能够想象到当时的画面,如戍边时的艰苦、朝堂上的勤勉、赈灾时的民生疾苦等,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文章的描写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体现了描写美。
②意境美:“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范仲淹在小院中焦虑不安、自我反省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结合后面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范仲淹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意境。“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将范仲淹的慨叹比作名利大庙里的钟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慨叹变得具体可感,营造出一种深远、宏大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强大力量,跨越千年,激励着无数人,达到了情感和意境的交融,体现了意境美。
③哲理美:“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作者在对范仲淹的思考中,得出了关于人生价值和永恒的哲理。指出只有创造出符合民心和历史规律的精神和思想,才能真正被后人铭记,实现永恒。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范仲淹,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内涵,体现了哲理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戊戌,赵安仁等上礼部合格人数姓名。帝顾谓宰相曰:“今岁举场,似少谤议。”王旦曰:“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癸卯,帝御崇政殿覆试,多所黜落;又疑所黜抹者或未当,命宰相阅视之。于是赐进士胶水蔡齐以下百九十七人及第,六人同出身。又赐六举以上特奏名进士七十八人同《三礼》出身,赐诸科三百六十三人及第、同出身。齐等既考定,帝顾问王旦等曰:“有知姓名者否?”皆曰:“人无知者,真所谓搜求寒俊也。”
故事,当赐第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时新喻萧贯与胶水蔡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帝喜,谓准曰:“得人矣!”特召金吾给七驺,出两节传呼,因以为例。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二》)
材料二:
议者谓西北近虏,士要牢笼,此甚不然之论也。使不逞①之人不能为患则已,苟可为患,则何方无之?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甚众,其大者如项羽、萧铣之徒是已,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辈,又皆起乱中州者尔,不逞之人,岂专西北?知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惟科举事久不能无弊,有当留意者,然不须更改法制,止在振举纲条尔。
近年以来,举人盛行怀挟②,排门大噪,免冠突入,亏损士风,伤败善类。此等举人既多,而君子小人杂聚,所司力不能制。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惟此一事为科场大患,而言事者独不及之。愿下有司,议革其弊,此当今科场之患也。臣忝贰宰司,预闻国论,苟不能为陛下守祖宗之法,而言又不足取信于人主,则厚颜尸禄,岂敢偷安而久处乎?故犹此强言,乞赐裁择。
(选自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有删改)
【注】①不逞:不得志。②怀挟:应试中的挟带字条的行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当赐第A必召B其高第数人C并见D又参择E其材质F可者G然后H赐第一。
【答案】ADG
【解析】句意:皇帝在赐予进士及第时,会召见成绩最高的几个人,再挑选出资质优秀的人,然后赐予第一名。“当赐第”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A处断句;“又”是表示补充另一件事,一般放在句首,其前D处断句;“参择”的宾语是“材质可者”,其后G处断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驾临,与《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御”词义不同。
B.矜,骄傲,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矜”词义相同。
C.“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者”用法相同。
D.忝,有愧于,谦辞,与“忝列门墙”“忝为人师”“忝在知交”中的“忝”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驾临/抵御。句意:皇帝亲自在崇政殿复试考生。/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B.正确。句意:寇准性格傲慢。/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久长。
C.错误。定语后置的标志/表原因。句意:历史上,从东南地区出现叛乱的臣子非常多。/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D.正确。句意:/我虽然忝列宰相之职。/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做别人的老师很惭愧。/自己在朋友中感到有愧。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榜进士的名单中,所有考生都来自寒门,可见当时的士大夫并不尊师好学,引人深思。
B.在蔡齐中状元后,真宗命令金吾卫士安排七名骑卒手持两根符节沿途传呼,此后成为惯例。
C.欧阳修列举东南、中州失意之人作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朝廷不宜用科举去笼络失意之士。
D.对于科场顽疾,欧阳修认为自己身为人臣,自当为国分忧,而决不能白领俸禄,令人敬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可见当时的士大夫并不尊师好学”无中生有,没有体现士大夫不尊师好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2)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
【答案】(1)(科举的)条例与法令都已经完全具备,可以遵守执行,(它)公正到了极点毫无私心,它实际上来源于此。(2)虽然朝廷对此早有禁令,且相关条例规定得极为严格,但从上到下,许多人都沿袭旧的一套,不再上报试图改变现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备具”,完全具备;“行”,执行;“其实”,它实际上。
(2)“条制”,条例;“因循”,沿袭;“申举”,上报有所举动。
14.对科考取士的地域问题,寇准和欧阳修的看法有何不同?(3分)
【答案】寇准偏重北方而轻视南方,认为南方的士子轻浮、投机取巧;而欧阳修认为不能偏重西北,科举应用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而非控制笼络失意之士。
【解析】根据“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可知,寇准偏重北方而轻视南方,认为南方的士子轻浮、投机取巧;
根据“不逞之人,岂专西北?知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可知,欧阳修认为不能偏重西北,科举应用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而非控制笼络失意之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戊戌日,赵安仁等人主持礼部考试,公布了合格考生的名单。皇帝(宋真宗)回头对宰相说:“今年的科举考试,似乎没有什么非议。”宰相王旦回答说:“考试的规章制度完备,只要严格遵守执行,做到公正无私,这就是科举考试能够成功的原因。”
癸卯日,皇帝亲自在崇政殿复试考生,淘汰了许多人。他还担心被淘汰的人中可能有不恰当的,于是命令宰相查看这些被刷掉的试卷。最终,皇帝赐予胶水的蔡齐以下一百九十七人进士及第,六人同进士出身。另外,又赐予六次以上落榜但特许参加考试的进士七十八人《三礼》出身,诸科三百六十三人及第或同出身。蔡齐等人考定后,皇帝问王旦等人:“有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大家都说:“没有人知道,这真是真正地选拔寒门才俊。”
按照惯例,皇帝在赐予进士及第时,会召见成绩最高的几个人,再挑选出资质优秀的人,然后赐予第一名。当时,新喻的萧贯和胶水的蔡齐一同被召见。蔡齐仪表出众,举止端庄稳重,皇帝已经倾向于选他为状元。但知枢密院事寇准却说:“南方小国的人不宜位居榜首。”于是蔡齐最终被安排为第二名。皇帝很高兴,对寇准说:“我们得到了合适的人选!”皇帝特别命令金吾卫士安排七名侍从,用两节仪仗传呼,从此成为惯例。寇准性格傲慢,尤其讨厌南方人机巧灵活。他出来后,对同僚说:“又从中原夺走了一个状元。”
材料二:
有人说西北地区靠近边境,容易出现不安定因素,所以需要通过科举制度来笼络士人,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那些不安分的人不能造成祸患,那倒也罢了;但如果他们真的能造成祸患,那么哪里没有这样的人呢?历史上,东南地区出现叛乱的臣子非常多,像项羽、萧铣这些人就是典型例子;至于黄巢、王仙芝这类人,也都是在中原地区起兵作乱的,不安分的人难道只存在于西北吗?科举制度的设立,本是为了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要笼络那些不安分的人,应该有其他方法,而不是靠科举考场。科举制度实行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一些弊端,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但不需要改变整个制度,只需要整顿纲纪、完善规则就可以了。
近年来,科举考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考生夹带作弊、在考场外大声喧哗、强行闯入考场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士人的风气,也伤害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导致考场中君子和小人混杂在一起,考场官员也无力制止。虽然朝廷对此早有禁令,且相关条例规定得极为严格,但从上到下,许多人都沿袭旧的一套,不再上报试图改变现状。这种现象是科举考试的最大弊端,但讨论科举问题的人却很少提及。希望朝廷下令让有关部门讨论并改革这种弊端,这是当前科举考试中最严重的问题。我虽然忝列宰相之职,参与国家大政, 但如果不能为陛下守护祖宗的法度,又不能让陛下相信我的建议,那我就是厚着脸皮白拿俸禄,又怎么敢安心久居此位呢?所以,我仍然要冒昧地提出这个问题,恳请陛下裁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①
黄庭坚
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 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后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河南叶县担任县尉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墙根上聚集着很多蜗牛,亭子里长满了苔藓,首联体现了官舍环境的幽静。
B.根据林庚《说木叶》中对“木”特征的解释,诗中横线处可填写“木”字。
C.面对雨后秋景,诗人内心无限感慨,却无人理解,只能对着南山饮酒抒怀。
D.本诗意象丰富,且具有季节特征,让读者能感知浓郁的秋意和深沉的情感。
【答案】B
【解析】B.“诗中横线处可填写‘木”字”错,林庚《说木叶》中认为“木”在触觉上给人干燥的感觉,而不是湿润的。诗中写“秋雨”之后的树叶,且是初秋的树叶,与林庚所说的“木”的特征不同。诗中横线处应填写“叶”字。
16.本诗颈联蕴含深意和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深意:颈联表面写菊花不要怨恨比其他花卉晚开,成熟的禾穗等待着天晴后被收割,实际抒发了诗人对长久不得志的感慨,也相信自己能受人赏识,得到重用。
②哲理:菊花在秋天终会盛开,稻谷在成熟后也会被收割,人生要懂得沉淀,注重积累,在合适的时机,总会初露锋芒,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深意:颈联“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的字面意思是:菊花不要怨恨开的时间晚,谷子等着雨后天晴收获。表面上写菊花“开时晚”才能更明艳难得,谷穗经历风雨和阳光的考验才能获得丰收,实则借物喻人,抒发诗人对长久不得志的感慨,但是又不必过多地抱怨,自己现在虽然暂时人微言轻,总有一天会受人赏识,得到重用的。
②哲理:“菊花开时晚”,菊花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会更加明丽鲜艳;“谷穟晴后收”,谷穟经受了风雨的磨砺后,待得雨后天晴之时,才是真正的丰收。由此联系到整个人生,也是这样,那就是要懂得沉淀、注重积累,在合适的时机,总会显露出该有的锋芒,有所作为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是朋友宴饮,李白在《将进酒》中反客为主,豪言换得佳酿后“ ”;杜甫在《客至》中则主客相宜,直言“ ”,一同喝完杯中酒。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古诗词中常以借代手法称呼人物,如:“ , 。
【答案】
与尔同销万古愁,肯与邻翁相对饮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易错字:销、肯、融、衿、戍、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大题预测05(广东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译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传后,公元6~7世纪,受即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晚唐以后,那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中不仅经常出现“念怒那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记无昇。随着密教的兴起和呲沙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记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摘编自任婚《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 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来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
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得传统哪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罗刹之王,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C.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D.《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一改造一创新”的路径。
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D.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
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阶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哪吒“析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干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男耕女织,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李清照曾在这里隐居,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喊喊嚓嚓,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粥,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⑤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面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⑥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节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衡王刻“寿”字既希冀自己长寿,也摆了皇族威风,可惜其命其威早已消逝,倒是“寿”字存续至今。
B.文章第三段中引述宋人的诗句,把清澈如镜的井水比作范仲淹的心,侧面赞美他勤政爱民的高尚品格。
C.范仲淹在青州为政多年做过一番事业,有着很好的政绩官声,人们为纪念他修建的范公祠千年香火不绝。
D.范仲淹无论在边防、朝中,还是在地方,都怀着无比炽热的忧国忧民之心,去实践自己的处世治国之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划波浪线句子使用排比、拟人、对比手法,写出青州山的肃穆永恒,表现青州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B.文章使用类比的修辞手法,将范仲淹和诸葛亮一类的政治家放到一起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勇于实践的一面。
C.文章第五段开头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精神的永驻。
D.文章以游览踪迹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顺序,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表达感悟,选材和组材十分严谨,文脉清晰。
8.文本一的标题是《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文中却又叙写了衡王的一些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划线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戊戌,赵安仁等上礼部合格人数姓名。帝顾谓宰相曰:“今岁举场,似少谤议。”王旦曰:“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癸卯,帝御崇政殿覆试,多所黜落;又疑所黜抹者或未当,命宰相阅视之。于是赐进士胶水蔡齐以下百九十七人及第,六人同出身。又赐六举以上特奏名进士七十八人同《三礼》出身,赐诸科三百六十三人及第、同出身。齐等既考定,帝顾问王旦等曰:“有知姓名者否?”皆曰:“人无知者,真所谓搜求寒俊也。”
故事,当赐第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时新喻萧贯与胶水蔡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帝喜,谓准曰:“得人矣!”特召金吾给七驺,出两节传呼,因以为例。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二》)
材料二:
议者谓西北近虏,士要牢笼,此甚不然之论也。使不逞①之人不能为患则已,苟可为患,则何方无之?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甚众,其大者如项羽、萧铣之徒是已,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辈,又皆起乱中州者尔,不逞之人,岂专西北?知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惟科举事久不能无弊,有当留意者,然不须更改法制,止在振举纲条尔。
近年以来,举人盛行怀挟②,排门大噪,免冠突入,亏损士风,伤败善类。此等举人既多,而君子小人杂聚,所司力不能制。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惟此一事为科场大患,而言事者独不及之。愿下有司,议革其弊,此当今科场之患也。臣忝贰宰司,预闻国论,苟不能为陛下守祖宗之法,而言又不足取信于人主,则厚颜尸禄,岂敢偷安而久处乎?故犹此强言,乞赐裁择。
(选自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有删改)
【注】①不逞:不得志。②怀挟:应试中的挟带字条的行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当赐第A必召B其高第数人C并见D又参择E其材质F可者G然后H赐第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驾临,与《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御”词义不同。
B.矜,骄傲,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矜”词义相同。
C.“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者”用法相同。
D.忝,有愧于,谦辞,与“忝列门墙”“忝为人师”“忝在知交”中的“忝”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榜进士的名单中,所有考生都来自寒门,可见当时的士大夫并不尊师好学,引人深思。
B.在蔡齐中状元后,真宗命令金吾卫士安排七名骑卒手持两根符节沿途传呼,此后成为惯例。
C.欧阳修列举东南、中州失意之人作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朝廷不宜用科举去笼络失意之士。
D.对于科场顽疾,欧阳修认为自己身为人臣,自当为国分忧,而决不能白领俸禄,令人敬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2)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
14.对科考取士的地域问题,寇准和欧阳修的看法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①
黄庭坚
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 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后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河南叶县担任县尉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墙根上聚集着很多蜗牛,亭子里长满了苔藓,首联体现了官舍环境的幽静。
B.根据林庚《说木叶》中对“木”特征的解释,诗中横线处可填写“木”字。
C.面对雨后秋景,诗人内心无限感慨,却无人理解,只能对着南山饮酒抒怀。
D.本诗意象丰富,且具有季节特征,让读者能感知浓郁的秋意和深沉的情感。
16.本诗颈联蕴含深意和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是朋友宴饮,李白在《将进酒》中反客为主,豪言换得佳酿后“ ”;杜甫在《客至》中则主客相宜,直言“ ”,一同喝完杯中酒。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古诗词中常以借代手法称呼人物,如:“ ,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