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5 09:5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预习助读
● 书法小知识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楷书特点:整字平正,点画分明,横平竖直,规矩整齐。代表人物: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赵孟 。
● 素材积累
有关“精神”的名言警句
1.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张志新
2.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6.精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罗曼·罗兰
7.思想家是主动的,梦幻家是被动的。——雨果
8.人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无畏。——丘吉尔
● 字帖临摹
1.字音字形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yòu
dū nɑnɡ
huì
huī
mào
jiān











2.理解词义
(1)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3)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4)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5)   :也作“鹊巢鸠占”,语出《诗·召南·鹊巢》:“维
鹊有巢,维鸠居之。”后用来比喻强占他人的居所。
自惭形秽
间不容发
相得益彰
李代桃僵
鸠占鹊巢
(6)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7)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8)   :开阔,广阔。
(9)   :宽恕,原谅。
(10)   :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11)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数量非常多,很容易得到。
3.文学常识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是   ,选自《毕淑敏散文》。
金戈铁马
形销骨立
广袤
宽宥
抽丝剥茧
俯拾即是
毕淑敏
4.整体感知
A积累与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2



yòu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B.我读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词。
C.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
D.我把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读了。
导析:A “诗歌”包含“古典诗词”,应删去“和古典诗词”。
A
3.在文中方框内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
C.。 , ,  D., , , 
导析:B 前三空属于一个完整语句;前两空为句中停顿,均使用逗号;第三空为句子的结尾,使用句号;第四空“这哪来的脸面呀”表示感叹,使用感叹号。
B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其子得了失心疯症
B.以致其子得了失心疯症
C.其子因此得了失心疯症
D.就那样其子得了失心疯症
导析:B 根据横线前的语句“小说中的那个无耻小人鸠占鹊巢,抢了老妇人儿子的功名”可知,因为无耻小人抢了老妇人儿子的功名导致“其子得了失心疯症”这一结果,所以应填“以致其子得了失心疯症”。
B
D
导析:D A项,“哪些”是代词,“删繁就简”是并列短语;B项,这个句子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从容”是主语;C项,“心中欲望过多,脚步太过匆匆”提出一种假设,“日子就会过成一团乱麻”说明其结果,故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的复句,不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B拓展提升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的一句
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
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一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
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说只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意料之外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经不再承载精神的重
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分)
答案: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能够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我们自身的价值。
7.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1)第①段,介绍网络阅读现状,指出网络阅读的弊端。(2)②-
③段,列举了自己和亲人阅读的经历。(3)第⑦段,分析“无用”
的阅读给人带来的功用。
8.读完全文,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对“无用”阅读的看法。
(3分)
答案:(示例)“无用”的阅读给人意料之外的阅读收获和格外难忘的阅读体验,使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我们自身的价值。在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我们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与悠游自在,联想起自己儿时的玩闹时光,收获了久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