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习题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5 09: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2 醉翁亭记
预习助读
● 知识链接
1.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2.丝竹:指代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3.酒文化
(1)射: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觥:酒杯。
(3)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 素材积累
与醉翁亭有关的对联
1.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2.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3.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4.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5.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
6.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zhé
fēi
mínɡ
yǔ lǚ
wèi

tuí
ɡōnɡ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意趣,情趣

茂盛

酒杯
酒筹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为,是
3.文学常识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朝代)文学家,“   ”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   和宋代的  .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欧阳修
北宋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文中指投壶
意趣,情趣
弦乐器
顺着山路
像鸟张开翅膀
欣赏山水
命名
取别号
以……为快乐
4.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太守和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答案: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
理想。
内容探究
5.本文以“乐”贯穿全文,共写了哪几种乐 这些“乐”反映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总体讲了五种“乐”。分别是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随和、善与人相处,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如何理解文中“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答案:文中“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层层递进写景,从“山水之乐”展开,到山间朝暮以及四时之景,点出“乐亦无穷”,再写“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乐”的内涵就更深了。到全文末尾,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表明全篇主旨是“与民同乐”。
A基础巩固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D A项,“觥”应读作“gōng”;B项,“琊”应读作
“yá”;C项,“蔌”应读作“sù”。
D
导析:A A项,介词,在;B项,代词,它,指滁州/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项,介词,用/介词,按照;D项,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
A
导析:C C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
导析:B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六艺”中的“射”指射箭,二者含义不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酒”文化中,“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B.“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C.《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文章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的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籍贯式、表字式。
B
B拓展提升
(一)【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丰乐亭记》,有删改)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已经
于是,就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译文: 
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2分)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风俗的安逸闲适。
答案:(示例)我感受到百姓生活富足,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
以及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8.“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分)
答案:【甲】文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表现了作者为百姓生活太平祥和、官员能与民同乐而感到高兴的心情。
参考译文:【乙】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风俗的安逸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就每天同滁州的人(来游玩),抬头看山,低头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它的清肃秀美清楚地显露出来,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成熟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在这太平无事的时期。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
下了(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④,欧阳公⑤作州之二年,构⑥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⑦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⑧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
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
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⑥《醒心亭记》)
【注】 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任职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③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④涯:岸边。⑤欧阳公:即欧阳修。⑥构:建构,建造。⑦直:当,临。⑧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9.文言文实词意义推断有很多方法,请你根据方法提示,推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滋生
发现,找到
到达
悠闲自得
10.请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3处)(3分)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答案: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11.小文在阅读这几篇选文时,想对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做进一步的探
究,他将【甲】【乙】两文中百姓与欧阳修出游的欢乐情态进行比对,请你助他完成表格。(3分)
选文 考查角度 内容探究
《浣 溪 沙》 百姓 词的上阕一个“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舫的喜爱之情。一个“出”字(1)  .


欧阳修 词的下阕写出了作者(2)
 的情态,与民同乐。
突出了荡秋千人
的情态,动静结合,仿佛让人看到了秋千上娇美
的身影,使画面顿显盎然生机。
追求欢乐、旷达不羁、
乐而忘形
《醉翁 亭记》 滁人游众宾欢 太守宴太守醉 文言虚词不虚。虚词能表达语气,凸显作者情感:如“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中的“也”字(3)   ;虚词能开启话题,引出下文,如【乙】文中的“至于”一次,从上文的四季之乐转入对行人之乐的描写。
语气舒缓,为自己能与民同乐而喜悦不已
参考译文:【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
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
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也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石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将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一诗。啊!这大概
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
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学者,都能成为良材;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 他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