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5 09: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3 湖心亭看雪
预习助读
● 背景解读
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明亡后,他隐居山中,不问世事。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他以“梦忆”“梦寻”这样的词语为自己的书命名,并在书的自序中流露出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的感伤之情。
● 知识链接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明代。这种文体并无定
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均可包含,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 素材积累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
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ɡēnɡ
cuì
hànɡ dànɡ

zhēn
jiè
sōnɡ

撑(船)
裹、围
鸟兽的细毛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3.文学常识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   (朝代)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张岱
明末清初
4.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下雪
客居
4.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文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比如船夫,虽在舟中,但不是为赏雪而来。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的超凡脱俗、孤高自傲。
内容探究
5.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示例一)“痕”“点”“芥”“粒”等量词,由远及近,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进行对比,给人一种人如沧海一粟之感。
(示例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6.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A基础巩固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A B项,“沆”应读作“hàng”;C项,“毳”应读作
“cuì”;D项,“拏”应读作“ná”。
A
导析:B A、C、D三项都是数词,B项是副词,“全”的意思。
2.下列语句中“一”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 B.上下一白
C.湖心亭一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
等到
罢了
导析:C 正确的停顿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 看雪
B.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
C.湖中人/ 鸟声俱绝
D.余/ 强饮三大白/ 而别
C
导析:B A项,这/正确;B项,都是“高兴”的意思;C项,辞别,离
开/另外;D项,我/剩余,多余。
B
导析:A “筹”指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觞赋诗”“觥筹交错”“强饮三大白”中的“觞”“筹”“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拱手礼,又称作揖。古代男子行拱手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表示真诚与尊重。
C.“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是帝王的年号。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A
7.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译文: 
 
(3)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
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B拓展提升
(一)【甲】《湖心亭看雪》全文。
【乙】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①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
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 ①艨艟(ménɡ chōnɡ):战船。
撑(船)
白汽弥漫的样子

刻画花纹或文字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
行在平地一般。
10.从【甲】文作者的记叙可知,他并非真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请说说“独”这个字背后有什么内涵。(2分)
答案:“独”意为“独自,一个人”,这是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11.【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2分)
答案:相同点:都用了正面描写。【甲】文第1段以空灵之笔描绘湖中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乙】文则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和吴地健儿在惊涛骇浪中的精彩表演。不同点:【乙】文还描写了观潮人群的密集,从侧面描写水上表演之精彩。
参考译文:【乙】每年京都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船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升起,人和物一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等到)烟雾消
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流去。
江浙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有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堵塞了道路,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很多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二)【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又二十五里,抵顺昌县。县临水际,邵武之水从西来,通光泽;归化之水从南来,俱会城之东南隅。隔水望城,溪堤如带流①也。循水南行三十里,至杜源,忽雪片如掌。又十五里,为高滩铺。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日耀芒,群峰积雪,有如环玉。闵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村氓市媪②,俱曝日③提炉;而余赤足飞腾,良大快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①带流:如同衣带似的环绕流水。②村氓市媪:村里的百姓和市里的老年妇女。③曝(pù)日:晒太阳。
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全,都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14.【甲】文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思的 (2分)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答案:开头的明代纪年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三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15.【甲】【乙】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大雪美景的“痴”,那么张岱和徐霞客的“痴”各体现在哪里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2分)
答案:张岱的“痴”: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痴景,沉醉于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徐霞客的痴:因春末福建下雪,高兴得赤脚在雪地奔跑,展现了文人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真性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个性特点。
参考译文:【乙】又走了二十五里,到达顺昌县城。县城靠近水边,邵武府的溪水从西边流来,流到光泽县;归化县的溪水从南边流来,都在县城东南边汇合。隔溪眺望县城,溪堤如同衣带似的环绕流水。顺着溪水往南行三十里,到达杜源,忽然飘起手掌大的雪片。又走了十五里,到达高滩铺。云雾散尽,浅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洗,旭日闪耀着光芒,群峰积雪霭霭犹如戴着环玉。福建以下雪为奇,在春末下雪就更加令人惊异。村里的百姓和市里的老年妇女,都晒着太阳或提着火炉(烤火);而我却光着脚奔跑,真是太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