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5 刘姥姥进大观园
预习助读
● 主旨解析
课文通过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拿刘姥姥取笑的故事,隐含作者对刘姥姥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的悲悯与尊敬;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谴责。
● 名作赏析
《书谱》(选帖)孙过庭
书法特点:笔势坚劲,能够兼容飘逸、沉着、婀娜与刚健的不同艺术特
点,做到质、妍的统一,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
● 素材积累
关于《红楼梦》的经典语句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为何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5.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7.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8.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1.字音字形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tiáo
yán
怔
岔
狭
2.理解词义
(1) :安排处理。
(2) :不称手,不好用。
(3) :爱捉弄人的人。
(4) :指宴饮时陈设的座位,借指酒席。
调停
不伏手
促狭鬼儿
筵席
3.文学常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 》,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
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
曹雪芹
清
贾宝玉、林黛玉
四大家族
4.整体感知
A积累与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2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岔
róu
dūn
发征
发怔
3.下面是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一段评论,其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按要求加以修改。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①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在批判封建贵族阶级的腐朽与罪恶的同时,也歌颂了其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对封建礼教的反抗。②全书规模宏大,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宽广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涉及我国古代的各类文化元素,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1)第①句成分残缺,应在“ ”后面加上“ ”。
(2)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由盛而衰
的过程
宽广
广阔
B拓展提升
文本一 一提起刘姥姥,我们眼前就呈现出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久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那么刘姥姥该是不聪明了 事实却又不这么简单。
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妇”。她初次见到贾母,立刻想出一种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引起全场狂笑。但事后她对凤姐和鸳鸯说明:“你们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
她为贾母和众姊妹讲乡下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儿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抱孙子等,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理,一味顺口胡诌。多么聪明!从来没有到过的环境,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物,初一接触,就能懂得别人对她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对人应有的尺
度,多么机警!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所以成为人们口头上最流行的典型故事,这固然是因为作者把刘姥姥的形象描写得太活泼逼真,淋漓尽致;实际上也因为刘姥姥其人其事也的确不平凡。她是以取得人同情的动机,运用了出人一等的智慧,表演出轻松愉快的姿态,而获得胜利的。刘姥姥这人物之成功,就只在于本质与形象的矛盾。她是内心蕴藏着沉重的使命、艰苦的心情而来的,来了之后自必须一方面战战兢兢进行争取,而另一方面却必须随机应变。她哪里是什么滑稽逗笑的人物,她不过偶然闯上了一个陌生的舞台,遇到了一群喜欢看热闹戏的观众,这才被人强制化装,临时做了一回演员罢了。
(选自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有删改)
文本二 姥姥很“有趣”,这是真的。不过姥姥是否真的只是一位写来好玩、供人取乐开心的角色 便又得思索一下才好。
谁要总是习惯用“单打一”的思想方法和眼光去看雪芹的笔墨,谁就是不想真懂《红楼梦》。刘姥姥在全部书中的作用,也正是“单打一”的反面。现传的八十回中,姥姥原是为了生计来求财借当,并打点些农田土味来走动人情的。从这个角度讲,全书乃一富贵人家贾府之事迹,却偏从一贫苦人家老妪写来——这大约是可以被文艺家称为“善用对比”的例子了。
雪芹的小说,已经有点像现代电影艺术,很懂得运用“多镜头”“多角度”“多层次”“多衬染”的手法。刘姥姥的出场,其作用之一即是要从一个村屯老婆婆的目中、心中,来显现一下这个全书的中心对象“贾府”。荣国府毕竟何等情景 由姥姥先做一番感受。好像由她先来向我们“传达”这一人家的服饰、住处、饮食、礼数、心肠……一切跃然纸上,一切不离穷人对它的衡量和评价。
姥姥的作用尚不止此。她第一次入府,看的是凤姐儿。我们讲过了:凤姐是全书中“家亡”这一条大线路上的主角,正像宝玉是全书中“人散”这一条大线路上的主角一样。即此已可明白,姥姥之来,是和荣府上的家亡遥遥相关的。试看第五回中巧姐的册子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就证明,雪芹原书,姥姥“三进”时,荣国府已是势败家亡——再次明白提出“家亡”这个标目来,而刘姥姥王熙凤之会见,看似开卷闲
文,却是后来关纽。
手写此而目注彼,看似为当下情节费工夫,却不知实是为日后的巨变作映衬。河有源,山有脉,所谓“伏线千里之外”。这说来容易,实际上却是难极了的事情。试想:前面写的刘姥姥,我们只看见她“好玩”“有趣”,而在雪芹,笔叙欢愉,却心牵惨痛,流着泪写“乐事”“良辰”“欢情”“妙绪”——这该是多么难以想象的创作之境啊。
(选自周汝昌《红楼小讲》,有删改)
4.文本一中,作者认为刘姥姥具备丑角条件,赢得了贾府的欣赏和优待。请结合《刘姥姥进大观园》和文本一概括理由。(2分)
答案:①刘姥姥身居社会底层,经历生活磨炼,为达到目的,敢于也愿意承受被取笑的耻辱。②刘姥姥说话得体,投人所好,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话语都巧妙妥当。③刘姥姥见机行事,自觉扮丑角配合凤姐等人,设计逗乐贾府众人。④刘姥姥具备打趣逗乐的表演才能,言行滑稽,逗得众人开怀大笑。
5.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的行文脉络。(3分)
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姥姥是否真的只是一位写来好玩、供人取乐开心的角色”,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刘姥姥在全书中的作用:与富贵人家贾府形成对比;从村屯老婆婆的角度来显现贾府;是全书“家亡”线索的关纽,伏线千里之外。
6.对于“刘姥姥”这一人物,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评论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文本一从“刘姥姥”这一形象自身的身份、性格出发,重点评析了刘姥姥在贾府获得成功的原因,指出她不是真正的丑角;文本二则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出发,重在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的设置所体现的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难以想象的创作之境。
7.结合文本一、二及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简要分析《红楼梦》中塑造“刘姥姥”这一形象的意义。(3分)
答案:①运用反衬的手法,借助刘姥姥这一穷苦农妇的言行和感受,展现了富贵豪门的奢侈,对照出社会的贫富悬殊。②以刘姥姥这一人物串联情节,见证贾府的兴衰。小说写了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她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结识了凤姐;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搭救巧姐,报当年救急之恩。通过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使前后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