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件(共98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件(共98张PPT)+练习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6 15:27:49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第四单元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表达方式。
2.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不盲从、重实际校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3.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行文思路,感受科学发现背后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之间的区别。
看电视中的辩论赛,双方辩手口若悬河、尽展才华。忽然发现,这滔滔才气都来自铮铮的事实,只有铮铮的事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它是论辩所真正依靠的。“诡辩”“狡辩”有时也能迷惑别人,但在铁打的事实面前,它形同虚设,成了一张一戳就破的白纸。事实胜于雄辩,正如那场持续千年的浑盖之争,两派在讨论宇宙结构理论时,不迷信权威,不用强权压制,而是尊重事实,以是否符合实际为标准。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
天问着陆火星,祝融点燃火种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入轨,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独立开展行星际探测的第一步,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火星着陆、火面巡视。2021年4月24日,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祝融号”脱颖而出。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象征着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进行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赏析】 “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再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
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9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精神。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得以实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
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之一——关增建
关增建,生于1956年,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侧重物理学史、计量史、科学思想史,兼顾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和通识教育研究。
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
2.探寻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20世纪初,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受到热烈欢迎;科学史家、《科学史导论》的作者萨顿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正是科学史。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关增建、纪志刚、钮卫星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该著作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穿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基|础|梳|理
一、重要字音

pán
tuó

tuí
guǐ






三、积累词语
1.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后多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
2.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3.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4.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5.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6.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7.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赫。
8.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四、辨析词义
1.制定·制订
相同点 “制定”和“制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动词,都有创制、拟定的意思
不同点 “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
2.逐渐·逐步
相同点 “逐渐”和“逐步”都表示事物形成、发展的过程
不同点 “逐步”表示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步骤,就像有一个个台阶;而“逐渐”好像一段上坡或下坡路,没有台阶,变化是渐进的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七衡六间”
古代天文学名词。盖天说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说明太阳的运动规律,盖天说用一个“七衡六间图”加以解释。“七衡六间图”有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为一间,衡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每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外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低;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内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第四衡,又叫中衡)运行,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距地平高度适中。日在“七衡六间”上的运行,与二十四节气是对应的。
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能看见它们。
落下闳
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改制浑仪,测定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道差),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落下闳完善了浑天说,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承前启后,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参商:指的是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两不相见,因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也比喻不和睦,如:兄弟参商。
流火: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俗称阴历。
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依此类推。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构图示
这篇文章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以各学说出现的时间为序,择要述评相关观点,突出争议要点,并对这场论争进行科学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考,肯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
主旨归纳
1.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答:①西汉扬雄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因为太阳太高了,人产生了错觉。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到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往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任务探究

提纲挈领,梳理脉络
②王充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何妨?何承天对太阳在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补充。③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山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④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做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可以做出浑天仪,证明浑天说可信。
2.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钩玄提要,把握观点
1.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答:①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这种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方圆是不能嵌合严密的。②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创造了天体飘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描述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③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④浑天说。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2.本文中,浑盖之争涉及哪些争论的内容?有何历史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
西汉末年,扬雄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浑天说“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太阳这个大火球从水中出入不可思议。
浑天说的晋朝葛洪针对王充的责难,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有力批驳了盖天说的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晋朝的虞喜提出了《安天论》,虞耸提出了《穹天论》,东吴的姚信则提出了《昕天论》,一时间,诸说蜂起,人们辩论不休。
南宋大学者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贡献:浑盖之争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有人认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主要是指“浑盖之争”,文章交代“天圆地方说”“宣夜说”这部分内容和文章中心无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明你的看法。
答:观点一:同意。从内容方面看,“天圆地方说”“宣夜说”这部分内容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不属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内容,删去之后,文章内容更集中。从结构方面看,文章开始提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旷世之争就是浑盖之争之后,接着介绍“浑盖之争”的内容及过程,最后总结“浑盖之争”秉持的原则及意义,结构完整且紧凑。
整合探究
观点二:不同意。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是在“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缺陷和不足,才更能体现出“浑天说”“盖天说”的进步性,进而体现出“浑盖之争”的价值和意义。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认识,最初是“天圆地方”说,这源于当时人们直观的感受,后来这种说法被宣夜说替代。宣夜说虽然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它只是一种理论,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且本质上反理性,后也被天文学家抛弃。第三种学说名为盖天说,这种学说提出了平天平地说,能测算各种天文数据,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但其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第四种学说为浑天说,这种学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素材提炼
从中国古代关于天体结构的旷世学术之争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在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非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而且对于学术争论,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并没有介入其中。所有的这一切,都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素材点金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历史性论争
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对于量子力学的创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趣的是,在1927年9月科莫国际物理会议上,当玻尔正式提出了他有名的“互补原理”之后,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强烈反对,从此,这两位同时代、同行业的科学巨星,直到他们死去之前,共进行了近40年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大争论,即使是现在,仍可感到这一争论对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研究所产生的冲击。
课外链接
现在,爱因斯坦和玻尔虽然去世了,但他们之间为了探索科学真理而进行的论战,却推动着量子物理学深入发展;它一步步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本质含义,前期的争论确立了量子力学及正统解释的逻辑自洽性;后期的争论则揭示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特征,同时更明确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地位问题。但是,两位大师的争论以分道扬镳而告终,这说明:这一争论对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带来了冲击,就这个意义而言,这场争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它将激励着人们去重新审查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理解状况,寻找把这两个理论真正统一起来的途径,以促进物理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除此之外,这场论战还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首先,它说明学术上的争论有利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其次,学术争论的唯一正确态度就是坚持百家争鸣;再次,自然科学需要正确的哲学作指导。这一场发生于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20 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之间的论战,是科学史上持续长久而激烈的著名的论战之一,它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你是怎样看待争论的?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争论的“争”体现了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正是因为争论,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才能离真理更近,离谬误更远。中国天文学史上,先出现“天圆地方”说,而后有了宣夜说,接着又有了盖天说和浑天说等学说,学者们并没有盲从某一学说,固执地坚持某一学说,而是质疑每一种学说,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争论,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去检验,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者很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的制订,“小儿辩日”问题的解答,“勾股定理”以及测高望远之术的形成等。当然,我们在争论时要注意方法的正确与合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还要注意因人而异,注重方法,讲究风度,讲究策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争论的价值。
精彩运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伪科学?八旬教授撰文反驳
童调生
中国古代天文学曾取得了辉煌成就,与数学、医药学、农学一道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不过在近年的科学史研究中,却流行着一种简单否定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风气。比如有学者说,中国古代天学(即天文学)不是一种自然科学,出自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的人,但在古代中国迄今尚未发现,史料上也找不到支持这种情形的证据。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为皇权政治服务的,是政治占星术,而不是科学。
美文赏读
无独有偶,这种认识在国外学者中也曾经颇有市场。例如,法国学者马伯乐认为,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很短,直到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天文学还没有产生。还有外国学者说:“中国历史虽然长,但天文学简直没有在中国发生过。”也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从来不晓得把自己提高到最低水平科学推理的民族……他们是迷信或占星术实践的奴隶……中国人并不用对自然现象兴致勃勃的好奇心去考察那星辰密布的天穹,以便彻底了解它的规律和原因,而是把他们那令人敬佩的特殊毅力全部用在对天文学毫无价值的胡言乱语方面,这是一种野蛮习俗的悲惨后果。”
对以上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中外历史上的天文学都曾经与哲学、宗教和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天文学。如果忽视这一点,过分夸大中国古人理性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服务时政的功能,而将古代天文学简单贬斥为“伪科学”,显然是不周全的。
“梨树”如何结出“苹果”
“伪科学”论者试图将中国古代“理性科学”匮乏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没有产生理性科学的基因。只有海洋国家才有产生理性科学的基因,就好比梨树上结不出苹果。”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不妨看一看“梨树”上是怎样结出“苹果”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科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充要条件。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单纯的农耕经济,也不是单纯的农耕社会。即使在农耕活动中,同样可以产生发达的古代科学。想必没人否认,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千年来就被成功地用于农业生产,迄今仍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农耕活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天文学,就没有辉煌的中国农耕文明,也就很难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是航海,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航海不无紧密关系。古代中国不是海洋国家,但航海传统仍可谓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就已发明具有指向功能的“司南”。15世纪以前,中国的远洋航海和天文学领先于许多海洋国家,在这方面就连古希腊也望尘莫及。《吕氏春秋·听言篇》云:“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由此似可推论,先秦时期的人们已可在海上航行“期年”!另据南海考古报道,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宋朝。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历史之久、规模之大、海域之广、里程之长,是许多海洋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如此伟大的创举,如果没有丰富的天文航海知识和发达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无疑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出土过玉石制作的天文航海仪器“璇玑”,相当于近代广泛使用的天文航海仪器六分仪。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的导航占星书籍已有《海中星占验》等136卷。凡此种种,都是当时天文学发达的有力证据。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资料。《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的日食。《汉书·五行志》所书公元前28年发现的太阳黑子,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春秋》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是世界上最早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哈雷在1682年发现该彗星时,我国已二十多次观察到这个彗星,并且都有准确记载。
在天文观测和代数学基础上,中国古人建立了独特的数理天文学理论,其中包括日月星辰运行、节气变化规律、日月食预报、独特的计算方法和精确的计算数据等。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推算的一个朔望月与现代测值相比误差为十万分之一。祖冲之推算的一个回归年与现代测值相比误差为53秒。对于中国天文学取得的这些成就,不知坚持“梨树上结不出苹果”说的学者如何解释?
继承传统科学优秀成果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迄今已历时百年之久。这种争论的缘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我们知道,20世纪初的不少有识之士为改造旧中国而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并将中国古代设为批判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不少学者遂提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方面的代表,至少有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冯友兰的《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以及竺可桢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等文章。应该说,这些观点体现了当时的进步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家)试图与中国旧文化彻底决裂并对之加以批判的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唤醒民众的作用。
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的空前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成就)的认识也应更加全面和客观。这项工作,不仅牵扯到能否还历史以真实面目,更涉及民族自信心问题。如果科学史的真相茫昧不明甚至虚假扭曲,就很可能导致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如果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的土壤,那么怎样解释其中闪耀的科学思想光辉?
20世纪前半期的学者为解决这个“匪夷所思”的“难题”,甚至将其源头追溯至其他国家。比如梁启超、胡怀琛就曾推论《墨经》中的逻辑学源于印度的“因明”思想,方授楚甚至断言:“印度科学之发达,自有其相当之原因。古中国则何如哉?中国古代生活简单,工艺制造甚为拙陋,无可讳言也。墨子以前,既未有科学,墨子自身亦无所需要,忽然发明,殊非事理所宜有,故疑其来自印度也。”这种对古代科学的怀疑,无疑是极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值得今人认真反思。
【点评】 时至今日,我们的科学创新在努力汲取西方成就的同时,是继续否认和诋毁中国传统科学的智慧,还是承认和继承发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讨论至此,我想对于这个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史界的问题,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换言之,对待历史需要实事求是的理性科学精神,对待中国古代科学的不足之处应该研究和批判,但不要在泼掉脏水的同时倒掉了孩子。
概括文本内容要点
本篇文章有许多观点都隐藏在文章之中,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才能明确。
概括能力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文本内容要点是主观题考查的重点之一。解答这类题,要确定阅读范围,划分层次,精读深析,提取关键信息,最终按照题干要求加工答案。
学以致用
(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典例剖析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
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
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
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解题思路】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描述月球背面(月背)的概念和特点,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月背,这能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通过对月球信息的介绍,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月背探测的艰难,以及中国探测成功背后的科学、工程意义。因此,这篇推荐序,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在推荐序强调了月背探测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和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的重要性,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到的科学成果,如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和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
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根据材料三结尾作者的呼吁“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可知,作者通过这本书的推荐序,说明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从而鼓励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并希望年轻人能够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太空世界。
【答案】 ①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②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③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④帮助读者认识到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
概括文本内容要点题解题“3步骤”
技法归纳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迁移运用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
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①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②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③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 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
科普类文章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课文引入: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带有一定科学技术含量的文章,如果仅仅采用速读的方法是无法获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的。因此,我们必须对科普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要充分尊重文本,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文章。
聚焦高考
知|识|讲|解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所表达的知识内容、观点态度或其他未知领域的一些信息。它是阅读者必须通过对信息载体(文章)进行阅读、分析才能悟得到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或者说,根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等。
所谓“整合信息”,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其符合题目要求。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包括:
1.从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
2.针对文中的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加以阐释的信息,包括体现概念或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等)。
3.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4.针对寓意深刻、表达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明朗化。
5.从运用的事例中获取信息。事例中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当然,从事例中提取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作者对材料所作的评述,以把握作者对事件的观点或看法。
技|法|点|拨
1.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
这是解答筛选信息题目的基础,只有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
2.根据题干要求,查找信息区间
一般来讲,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如果找不到依据,很有可能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3.提取关键词句,比较甄别筛选
确认了信息的检索区间后,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用在原文中找到的对应语句与考题所提供的信息相比较甄别,以防出现“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答非所问”“牵强附会”“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性质不分”等错误。
4.去粗取精整合,扣题简要表述
根据题干要求,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开来,去掉无效信息,将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组织答案,简要表述。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稻米传奇
文 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
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身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更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宋朝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原文第一段“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原文第三段“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原文第四段“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抓住这些语句按时间顺序概括稻米的传播之路即可。
【答案】 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当|堂|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在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蕉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摘编自《香蕉传奇》,刘汉哲编译)
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
【解析】 由原文“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可知,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由原文“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
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可知,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由原文“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可知,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
【答案】 ①兴起: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②发展: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③消失: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第四单元 14.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__A__,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__B__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①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②但是,这种理论对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提出了疑问。③根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④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甲),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
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乙)。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A销声匿迹 B出乎预料
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②主客颠倒,“这种理论”“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位置互换;③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删除“说”。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甲)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 (乙)观测的范围太小
4.请分析选文中画波浪线句的语言特点。
【答案】 (1)比喻手法:开头使用了“太阳系中的流浪汉”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彗星在太阳系中漂泊不定的特性,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可读性。(2)科学术语与通俗表达的结合:句中使用了科学术语如“天文单位”“奥特星云”,但同时也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如“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保证了科学性,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能力。
5.请根据上文的主要内容,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
【答案】 彗星理论;奥特星云;暗彗星;红外探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呼啸而去,神十四号载人飞船漫步太空、成功对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点燃了民众爱国情。守候在电视屏幕前的亿万观众,目睹了航天员出征仪式、航天员抵达发射台、航天员进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关闭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舱门以及火箭点火升空的精彩瞬间。中国航天史上,再次增添了十分精彩的一页;中国航天精神,再次激发出民族复兴的伟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由主语相同的四句话并列而成,通常后三个主语可以省略。但此处主语“航天员”出现四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
【答案】 ①具体展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的每一道程序,充分表现出航天员工作的严谨、细致。②真实地反映了观众观看时十分认真、专注,不曾漏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③句式整齐,构成排比,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表格。
为什么火星上落日的颜色与地球上的不同,火星的落日是蓝色的 ,而不是红色或橙色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两点:火星上的大气和散射光。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 ,大约只有地球上的1%。这意味着火星上的空气分子很少,所以它们对光的散射作用也很小。散射光就是当光线穿过大气时,被空气分子或其他微粒反射或弯曲的光。
在地球上,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它的光线要穿过更厚的大气层,所以更多的光被散射掉 。其中,蓝色光波长最短,最容易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蓝色。而红色光波长最长,最不容易被散射,所以当太阳落山时,它的红色光能够到达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红色或橙色的落日。
在火星上,由于大气稀薄,太阳的光线几乎不受散射影响。但是,火星上有很多灰尘颗粒,它们会反射所有颜色的光,而更偏向于反射红色光。所以,当太阳高挂天空时,火星看起来像一颗红色行星。而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它的光线要穿过更多的灰尘层,所以更多的红色光被反射。这样,剩下的蓝色光就能够到达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在火星上看到蓝色的落日。
星体 散射(反射)媒介 ② 落日颜色形成的原因 结论
地球 大气 蓝色光 ③ ④(不超过30个字)
火星 ① 红色光 蓝色光到达我们的眼睛
【答案】 ①灰尘颗粒 ②易被散射的色光 ③红色光能够到达我们的眼睛 ④火星上落日的颜色与地球上不同是因为散射媒介的不同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上面居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从南极到北极,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生命活动的迹象在地球上如此繁盛。然而,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是否一直就存在呢?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1864年进行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即使在曲颈瓶子里,微生物这样简单而微小的生命都不会自然发生。这个实验有力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论,为人们正确了解生命是如何发生提供了启示。还有一种观点是“宇宙发生说”。这种学说认为宇宙是生命的来源地,陨石是运载生命种子的“飞船”,陨石通过撞击地球的方式,把它们带进了地球。在地球的适宜条件下,来自宇宙的生命就生存发展起来了。但是,“宇宙发生说”只解释生命是从宇宙空间移居到地球上来的,并没有真正揭示出生命起源的原因。
年轻的化学家斯坦利·米勒是美国圣迭戈大学的一位科学家,1953年他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先把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等气体,按照“地球原始状态”时的组成比例,混合在一个玻璃瓶中。然后,他用电流模仿闪电,轰击这些气体。结果发现在玻璃瓶中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橘黄色气体。米勒对这种气体进行了测定,证明这一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等有机物质。
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表示,地球的生命起源离不开陨石撞击。科学家相信,陨石能够帮人们解开人类文明研究中的种种困惑。一直以来,在科学界,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天外,这种观点大多与天外来客陨石有关。
一个火球从天而降,紧接着是隆隆的巨响。有经验的人大概猜得出是陨石来了。陨石以这种“轰动”的方式造访过世界各地。对于陨石,很早以前人们就有所描述,视它为神秘的天外来客。
那么这个天外来客缘何降落地球?原来,太阳系里一些高速运行的较大流星体或小行星,受到大行星的摄动,就会脱离原轨道,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地球大气摩擦,发生爆炸,燃烧未尽的残留部分坠落到地球表面上,这就是陨石。
通过对陨石中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含量进行测定,人们可以推算出陨石的年龄,从而推算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研究陨石,还可以了解关于人类文明的一些问题,甚至推测到地球生命的演变过程。
陨石分为两类:球粒陨石和非球粒陨石。球粒陨石对研究生命起源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只可能来自宇宙,不仅含有氨基酸,还有烃类乙醇和其他可能形成保护原始细胞膜的脂肪族化合物。生物化学家曾经用从默奇森陨石中得到的化合物制成了球形膜即小泡,这些小泡提供了氨基酸、核苷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及其进行生命开始所必需的转变环境。另外,来自一次陨石撞击的热和冲击波可以在原始大气中激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而且,每一次巨型陨石撞击地球,形成巨大的陨石坑,都会影响地球环境,并进而影响地球生命。
研究者根据古代岩层证据推断,35亿年前,可能有数块陨石差不多同时撞击地球。陨石撞击时,地球上唯一的生物体是细菌。细菌可以在非常极端的环境中生存,因此细菌不会如恐龙一样因为行星的撞击而彻底灭绝,但撞击对地球生命的影响肯定是巨大而深远的。
据说,在1亿3000万年前,澳大利亚正值恐龙时代,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从天而降,尘埃和碎石形成的巨大蘑菇云慢慢升起,在南半球遮天蔽日达数月之久。而当时正是地球生物一度大规模灭绝的时期。科学界的一种理论假设认为,当时陨石撞击地球扬起的灰尘挡住了阳光,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的大批灭绝。
大约在1亿30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00米的彗星在撞击地球时变成一个大火球,撞入地面约800米,炸掉了周围大约400平方千米的地面,形成了一个四周岩壁陡立的大陨石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戈斯峭壁。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戈斯峭壁像是有人在澳大利亚西部平原上按了一个巨大的拇指印。戈斯峭壁现在的陨石坑是原坑的中心部分。起初的陨石坑直径大约20千米,现在的坑直径只有4千米。曾经铺满坑的碎石已被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掉了。现在坑缘有两道坚硬的砂岩峭壁,高于平原地面180米。砂岩峭壁是撞击形成的,相同的岩层在地下深达2千米,当年的撞击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一切都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地球生命究竟与陨石造访之间有没有直接关系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陨石是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天体的珍贵标本,携带了很多关于原来星体的信息,还见证了地球的变化。因此,研究陨石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生命演化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要想在未来揭开地球生命之谜,我们还需要对陨石做更多更透彻的研究。
(摘编自高岩《人类奥秘·生命的渊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原始状态”在文中指科学家根据理论推想出来的地球原始气体的组成状态。
B.“‘轰动’的方式”在文中是指陨石从天而降,与地球相撞,发出巨响。
C.“默奇森陨石”是一种球粒陨石,对研究生命起源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D.“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文中指的是形成砂岩峭壁和地球生物的大批灭绝。
【解析】 “在文中指的是形成砂岩峭壁和地球生物的大批灭绝”错,文中作者对“一系列连锁反应”没有具体解说,“砂岩峭壁”是彗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戈斯峭壁”被风雨侵蚀的结果,不属于“连锁反应”,“地球生物的大批灭绝”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不是“一系列连锁反应”本身。
【答案】 D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否定了地球生命自然发生论;“宇宙发生说”既解释了地球生命是移居过来的,也揭示出地球生命起源的原因。
B.陨石是太阳系里某些受到大行星摄动的较大流星体或小行星闯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产生爆炸而又燃烧未尽的残留。
C.研究者推断,35亿年前可能有数块陨石差不多同时撞击地球,而地球上唯一生物体细菌生命力极强,不会因为行星的撞击而彻底灭绝。
D.研究者对地球生命和陨石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假设阶段,还需对陨石做出更多的研究,才可能在未来揭开地球生命之谜。
【解析】 “既解释了地球生命是移居过来的,也揭示出地球生命起源的原因”错,原文是“只解释生命是从宇宙空间移居到地球上来的,并没有真正揭示出生命起源的原因”。
【答案】 A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化学家斯坦利·米勒所做的有趣实验印证了“宇宙发生说”的主要观点,即巨大的撞击会形成有机物质,诞生新的生命。
B.作者多次列举科学家通过研究陨石得出陨石“造访”地球,给地球生命和文明带来影响的推断,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C.通过对陨石的研究来探究地球生命的渊源,是人们探求生命渊源众多途径中的一种,已经得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
D.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陨石和地球年龄完全一致,人类从地球本身无法探知的信息都能从这些坠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上获得。
【解析】 A项,“印证了‘宇宙发生说’的主要观点”错,“宇宙发生说”的主要观点是指生命是从宇宙空间中由陨石等“天外来客”带来的,而米勒所做的实验是证明撞击本身形成有机物质。C项,“已经得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错,与文无据。根据原文“一直以来,在科学界,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天外,这种观点大多与天外来客陨石有关”可知,这种研究途径只是科学界众多说法中的一种,是不是获得“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文中并未交代。D项,“和地球年龄完全一致”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研究陨石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生命演化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要想在未来揭开地球生命之谜,我们还需要对陨石做更多更透彻的研究”可知,人类从地球本身无法探知的信息并不是都能从这些坠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上获得。
【答案】 B
11.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本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一特点。
【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文章描写了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过程和状态,将陨石比喻成“神秘的天外来客”,赋予陨石以人的情态,语言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通俗易懂,如文章采用多个具体数据介绍戈斯峭壁的具体情况,用数据来介绍,使读者对当年陨石撞击地球的力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2.为什么对陨石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一些问题,甚至可以推测地球生命的演变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球粒陨石中含有氨基酸、烃类乙醇和其他可能形成保护原始细胞膜的脂肪族化合物等地球生命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转变环境。②陨石撞击地球产生的热和冲击波,可以在原始大气中迅速生成地球生命存活必需的有机化合物。③陨石每一次撞击地球,都会影响地球环境,进而影响地球生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土星环之谜
张唯诚
“如果恐龙能用望远镜观测宇宙,那么它们有可能看到没有光环的土星”,这是科学家们最新得出的一种判断,这些科学家认为,土星的光环很年轻,它没有土星那样古老,很有可能诞生于地球的恐龙时代。
大致上说,对于土星环的年龄,天文学家们一直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星环很古老,应该是和土星同时诞生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土星环很年轻,可能只存在了一两亿年,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土星环很明亮,不像有太多陈年的污垢和岁月的痕迹。太空中存在不少星际尘埃,还有大量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碎片,假若土星环在太空中暴露了几十亿年,它就应该染上不少灰尘。它的环面应该变得暗淡和污浊才对。
为了弄清楚情况,科学家们使用“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搭载的紫外图像光谱仪仔细研究了土星环中的颗粒。他们发现土星环上夹杂着一些冰块,认为这些冰块有可能在环内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洁”作用,它们将来自宇宙的污染物稀释和吸收掉了,因此土星环虽然并不暗淡,但依然可以很古老,这就是说,土星环有可能形成于45亿年前,和土星诞生于同一时期,那时太阳和它的行星刚刚从星云中脱颖而出。
然而,在研究了落在土星环上的星际尘埃后,科学家们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那些尘埃是2004年“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抵达土星后,用携带的尘埃计数器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土星环被污染的年龄最多只有几亿年,这样的结果佐证了土星环很年轻的观点。
2017年9月,“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又对土星环作了一次全新的探测,这是它在结束土星探测使命之前的最后一次探测行动,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土星环的质量与土星环的年龄之间存在着一种“质量越大,年龄越老”的关系,因为质量巨大的土星环需要足够多的物质来“构建”,这样多的物质只有几十亿年前土星形成之初时的太阳系能够提供,于是,科学家们又一次研究了土星环,他们利用“卡西尼号”在土星和土星环之间往返飞行的机会,获得了土星和土星环作用于“卡西尼号”的引力数据,在分析了这些数据后,人们更倾向于支持年轻说。他们认为,土星环的质量远不如人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大,所以土星环应该是在土星形成后才有的,它可能的确很年轻。
关于土星环的形成,科学家们也提出过不少理论。有一个理论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一颗土星的卫星破碎了,它的碎片形成了土星环,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对破解土星环之谜很有帮助。
土星拥有很多卫星,它们的运行影响着整个土星系统,2016年,有科学家通过计算表明,哪怕土星外层的某颗卫星只向内移动一点点,土星的整个卫星系统就有可能失去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卫星有可能进入一种危险的轨道上。在那里,土星的引力把它们分解成碎片和尘埃,这些物质会组成环绕土星的土星环。
那么,如何解释土星环的倾斜呢?土星的自转轴相对于它环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面倾斜了近27度,所以土星环也是倾斜的。这种倾斜看上去太大了,不太可能是土星诞生时形成的,也不像是遭遇了碰撞形成的。天文学家们一直怀疑土星环的倾斜可能与海王星有关。有研究显示,土星的自转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周期性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进动”,是自转轴绕某一中心旋转的现象。土星进动的状态似乎与海王星的运行很合拍。土星的进动像一个旋转的陀螺,而海王星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也在发生摆动,像一个摇摆的呼啦圈。这并不像是巧合,天文学家们认为,土星自转轴的倾斜是土星与海王星发生了引力关联的结果,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轨道共振”。
然而“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探测数据显示,土星与海王星的所谓引力关联,并非完全合拍,科学家们依据“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探测数据模拟了土星内部的质量分布,结果发现,土星的运行的确接近与海王星共振的状态,但并不与海王星的共振完全吻合。这意味着这两颗行星可能只是一度处于轨道共振状态,但目前却并非如此了,土星可能已经摆脱了与海王星的共振。为什么会这样呢?
模拟显示,如果从土星曾经拥有的全部卫星中去掉一颗,便可以解释土星的运行为什么并没有与海王星的共振完全相符的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如今拥有83颗卫星的土星曾至少还拥有过多出一颗的卫星,他们将这颗卫星命名为“蝶蛹”,它与土星的第三大卫星土卫八大小相当,“蝶蛹”与它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环绕土星运行,并和其他卫星一起,以一种能让土星保持其倾斜度,并与海王星形成共振的方式拉扯着土星,然而,到了距今2亿到1亿年间的某个时期,“蝶蛹”变得不稳定了,它进入一个混乱的轨道区,导致它的轨道过于靠近土星,被土星巨大的引力撕成了碎片。接下来,土星吞噬掉了“蝶蛹”的大部分物质,但也留下了一小部分物质,它们悬浮在环绕土星的轨道上形成了土星环。
这个由模拟得到的结果,帮助科学家们很好地还原了土星环形成的过程,且在诸多方面与土星环今日呈现的状况相吻合,因而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最能解释土星环之谜的理论,简要地说,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当土星形成时,它的自转轴是基本垂直于它的公转轨道面的。然而,随着土卫六(土星最大的卫星)渐渐远离土星,加上“蝶蛹”等卫星的作用,土星和海王星之间发生了共振关系,土星的自转轴发生倾斜且越来越厉害,最后达到了36度。到了大约1.6亿年前,土星巨大的引力终于将“蝶蛹”撕碎了,由于失去了“蝶蛹”,土星脱离了与海王星的共振,它的自转轴的倾斜度得到调整,从36度减小到现在的大约27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状态。
至此,土星环之谜终于得到了一种理论上的解释。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故事不仅可以解释土星环的倾斜,而且与有关土星环年龄的研究结果吻合,因此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理论。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减)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洁”在文中是指土星环上夹杂的冰块对环中的污染物进行稀释、吸收。
B.“进动”在文中是指土星的自转轴随时间的推移做的一种周期性运动。
C.“轨道共振”在文中是指土星环与海王星发生的轨道与轨道的共振现象。
D.“蝶蛹”在文中是指土星83颗卫星之外的已经被土星引力扯碎的卫星。
【解析】 “土星环”错,张冠李戴。原文“土星自转轴的倾斜是土星与海王星发生了引力关联的结果,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轨道共振’”,可见与海王星发生轨道共振的不是“土星环”,应是“土星”。
【答案】 C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土星环的年龄,天文学界一直存在很古老和很年轻两种观点,前者认为它和土星一起诞生,后者则认为远远晚于土星。
B.科学家利用“卡西尼号”研究了落在土星环上的尘埃,发现土星环被污染的年龄不长,证明了土星环上冰块的“保洁”作用。
C.土星自转轴倾斜了近27度,如此巨大的倾斜度不可能是原生或被碰撞形成的,可能与海王星有关,天文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D.形成之初,土星自转轴基本不倾斜,但随着土星的卫星的影响,“轨道共振”的发生,导致其自转轴倾斜度发生了变化。
【解析】 “证明了土星环上冰块的‘保洁’作用”有误,原文“这样的结果佐证了土星环很年轻的观点”。
【答案】 B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土星环年龄的两种观点一直争执不下,最终在“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数据模拟的科技支撑下,年轻说完胜古老说。
B.土星的整个卫星系统一旦失去稳定性,会导致土星的一些卫星必然进入一种危险轨道,最后被土星引力扯碎而形成土星环。
C.模拟所得的结果很好地还原了土星环形成的过程,在很多方面与土星环现状吻合,因而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最能解释土星环之谜的理论。
D.“蝶蛹”卫星被土星完全吞噬前,土星和海王星一度处于轨道共振状态,再加上其卫星的共同作用,使土星自转轴倾斜度能自由调整。
【解析】 A项,“年轻说完胜古老说”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数据显示,土星环被污染的年龄最多只有几亿年,这样的结果佐证了土星环很年轻的观点”,文章并没有对两种观点进行最终的比较评判。B项,“必然进入一种危险轨道”说法绝对。原文是“土星的整个卫星系统就有可能失去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卫星有可能进入一种危险的轨道上”,原文是“有可能”。D项,“使土星自转轴倾斜度能自由调整”曲解文意。原文是“它的自转轴的倾斜度得到调整,从36度减小到现在的大约27度”,并非能自由调整。
【答案】 C
16.这篇科普文写了土星环的哪些“谜”?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土星环年龄之谜。②土星环形成之谜。③土星环倾斜之谜。
17.科普文是科学客观的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这篇科普文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科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知识性:向读者介绍天文学有关知识,如土星环的年龄、成因、为何倾斜等“土星环之谜”。科学性:用“进动”“轨道共振”“蝶蛹”等相关科学术语解释宇宙现象,用物理理论揭示宇宙奥秘;用科学家利用“卡西尼号”的实践探索来表现天文学界研究土星环的进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